《认识计算机》说课稿9篇(了解计算机说课稿)

时间:2022-10-09 12:56: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认识计算机》说课稿9篇(了解计算机说课稿),供大家参阅。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9篇(了解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幻灯片动起来》,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学法、教法。

  首先我来说教材: 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第五章PowerPoint 中的通过使用自定义动画为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的教学内容。

  本章是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创建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两节知识的延伸,是在静态幻灯片的基础上添加动画效果。同时它也是为后面学习超级链接和给幻灯片添加多媒体奠定基础。

  从本课教学知识的内容看,只给出了知识点,没有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根据以往的经验,本课可以在10-15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们知道,自定义动画包括进入、退出、强调、路径四种类型。那么,如何设置动画效果。这就是本节课的 .由于自定义动画每一种类型的动画包含几十种动画效果,四种类型就有上百种动画效果,并且因为其中的一些动画效果可以无限改变,那么动画效果的数量就更多了。我们中职的学生往往会给幻灯片的各个对象设置很丰富的效果,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使人眼花瞭乱。

  知识目标:

  1.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态效果

  2.使用自定义动画修改动画顺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接下来就是如何教与学的问题:

  我是如何做的呢?

  中职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效果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法指导:

  1、小步子、多练习

  2、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

  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

  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5、知识的迁移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打开上节课美化好的《美丽的家乡》幻灯片,我再通过大屏幕投影设置了动画效果的《美丽的家乡》幻灯片。问学生,这张幻灯片与你们的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设计的目的】通过对比,反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任务一:使用自定义动画给照片添加动画效果。首先在老师的提示下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A、与同学交流

  B、向老师求助

【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别人帮助下也能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了上述操作后。

  问:大家想过可以使多个自定义动画效果能一起使用吗?我们试一试。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能利用多种方法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揭示任务二:多个自定义动画设置同时使用的动画效果

(天空闪烁的星星添加放大缩小、忽明忽暗的强调效果)

  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示范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问:

  你能通过自定义对话框改变动画的播放顺序和播放效果吗?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

  任务三:通过自定义对话框改变动画的播放顺序和播放效果

  用到了更改删除重新排序按钮

  要求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对话框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鼓励学生能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

  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展示优秀作品,让作者说出设计的意图。通过全班共同评让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示范讲解,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在自学后有一个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让没有完任务的同学掌握方法。

  3、 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四张幻灯片中的一个,设置感兴趣的动画效果。

  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画效果的灵活、合理的运用。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能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问: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提醒学生要灵活、合理运用动画效果。

  5、 知识的迁移

  今天我们学习了让幻灯片“动”起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一篇你最喜欢的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制作一系列的幻灯片,并设置动画效果。

  附板书:

  方向

  设计理念: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2

《认识计算机》教案设计

《认识计算机》教案设计 [课? 题] 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是一个由多种设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 (2)正确认识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做个热身运动好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动作来猜猜老师在做什么?(打电话,看电视,玩电脑)(学生回答) 1、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大名鼎鼎的电脑能帮我们做什么? 看电影、玩游戏、购物、聊天、学习等等。 2、电脑竟然有那么大的威力,那到底电脑是什么样子的呢?每台计算机都有许多设备组成,这些设备你都认识吗?都能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们。 二、新授 1. 认识鼠标及鼠标的基本操作 (出示实物) 同学们,这个很像小老鼠一样的设备就叫做鼠标。鼠标用来操作计算机进行工作,虽然它个子很小,有两个或三个按键,但是它的作用却很大,它是计算机必不可少的`一种设备。 鼠标有两个按键的,也有三个按键的,有带滚轮的,有机械式的鼠标器,有光电鼠标器,它们都是我们使用计算机的好帮手。 ? ? 2、认识电脑的其他设备 今天老师还邀请到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咱们的课堂:在我们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自主学习网站,现在我们就用小鼠标双击左键或是单击一下右键选择打开来看看今天我们神秘的嘉宾是谁吧!(教师演示操作)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计算机小行家呢?你们能不能和我们的神秘嘉宾“鼠标乐乐”一起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的硬件组成以及其各自的功能 学生在主题学习网站中由“乐乐”的讲解自主学习,找到答案。 教师拿出实物来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一台计算机至少要有主机、显示器、鼠标器、键盘这四个设置组成,现在我们有一个测试的小游戏看看你是不是已经了解了计算机。 活动一:“玩硬件纸牌”小游戏。 任务二: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器。 你们现在已认识了电脑,那你们还知道电脑还有哪些好朋友吗?他们和电脑一起又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学生通过网站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1、学生自由讨论。 2、学生自问自答: 方法:让一学生提出电脑的一位朋友,让其他的同学来回答,他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教师一旁点拔,补充。) 活动二:“外设的分类”小游戏。 教师通过传奇软件演示这些设备并总结。 三、拓展 今天我们认识了计算机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其他的设备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好计算机。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次计算机设计师,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教师出示几张未来计算机的图片) 展示学生作品,由学生自己讲解。 四、下节引导: 我们知道了电脑那无边的能力,那怎样来敲开他的大门,与他来个亲密接触呢?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正确的开机关机,下课! ? ?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3

  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以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入门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具备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3) 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等。

  4) 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功能、理论的学习,一是掌握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任教的11级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也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专为中等职业高中学生而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 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章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

  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Windows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

  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

  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

  3、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功能,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

  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

  印象。每节课均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

  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

  使学生可以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六、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理论考试占30%;上机考试占50%;平时成绩20%;

  1、上机考试或理论考试低于50分,总评为不及格;

  2、平时上课、上机考勤;课后作业;上机作业;课程设计作品;课堂表现等都记录平时成绩。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4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于小于这些字眼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和“<”这两个符号看起来却很抽象。

“>”和“<”是两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和多少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数的认识,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虽说数学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认识“>”“<”,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符合我们大班孩子的发展和现有需求。

  二、说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的了解,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知道数字大小的相对性,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我把目标1作为重点,在挖掘和理解不等式含义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和“<”。从一开始的说说做做“>”和“<”,由摆放两袋海洋球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到比较第一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大小,并在个人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和“<”,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目标2(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知道数字大小的相对性)则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决定通过小步递增、尝试操作法、自由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的方法来突破。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开展好本次教学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正确理解10以内数字的含义,有初步的集合概念

  2、教学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大转盘;两袋不相等的海洋球;

  操作题板、记号笔和1-10的'数卡每组一份;“>”或“<”人手一份。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成我的活动目标:

  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巩固认识“>”和“<”,理解数字大小的相对性。--感知“>”和“<”一个数的集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大转盘游戏:《礼物大放送》,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锻炼思维的可逆性。

  1、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方向的符号,幼儿感知其形状,接着通过身体姿势来形象地区分“>”和“<”的开口方向。

  2、摆放两袋不相等的海洋球过程中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幼儿的认知总是从具象的物体转化到抽象的逻辑,因此,本环节中我请孩子们先来比较两袋海洋球量的多少、形的大小,讨论把两袋海洋球分别放到“>”和“<”两边,该怎么放?请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3、通过比较《小熊10元超市》第一个货柜的商品价格,学会正确使用“>”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每人一份的“>”或“<”,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使用后,进一步理解“>”和“<”的含义,并进行经验归纳,通过讨论纠错的过程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大部分幼儿第一反应是变化符号方向,对其表示肯定后就要引导幼儿去发现,变化符号两边数字也能使不等式成立,并共同小结出:当符号发生变化时,两边的数字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采用策略:

  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比较法、操作法等多种方法,鼓励幼儿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发现“>”和“<”的特征,以及符号两边数量的关系,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二)巩固认识“>”和“<”,理解数字大小的相对性。

  1、通过猜第二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加强对“>”和“<”的操作使用。

  出示不等式1<?<32<?<4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三个数字不等式的含义,并讨论出?处的正确数字,为接下来的小组操作打好基础。

  2、通过小组讨论猜出其余商品价格3<?<54<?<65<?<7引出两组不等式:3<4<5、5<6<7;通过发现5在不同的不等式中分别成为大数和小数的矛盾,理解数字的相对性。知道数字没有绝对的大和小,只有经过比较之后,数字才有大小之分。

  3、再由“<”变“>”,引导幼儿交换两边数字,进一步巩固练习,锻炼思维的可逆性。

  采用策略:

  小组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三个数字不等式的含义后,幼儿开始了小组交流讨论,猜出第二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3<?<5、4<?<6、5<?<7;

(三)感知“>”和“<”一个数的集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在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操作的基础上讨论第三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5>?、5<?、3>?、9>?、,感知数的集合。通过讨论第三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感知一组数的集合,3>(1、2)/5>(1、2、3、4)/9>(1、2、3、4、5、6、7、8)引导幼儿发现:数字越大,比她小的数字也就越多。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采用策略: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仔细观察,探索发现数字的规律,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四)大转盘游戏:《礼物大放送》,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礼物大放送”的大转盘游戏,进一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通过小组表决的游戏方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5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认识计算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一、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二、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

  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三、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屏幕图像》。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获取屏幕图像》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版)课本中第六章第1节。这节课是多媒体素材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后面学习处理图像做好铺垫。获取屏幕图像在工作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课件制作、简单图片截取等。

(二)、教学目标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snagit软件中截取部分图像、抓取窗口、抓取对象的方法。

  2、能使用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3、会进行简单的图像编辑。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渗透团队精神及研究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snagit截取图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多区域、多窗口截屏操作。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采用了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习请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实践操作

  四、说学法

  课堂气氛“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小组之间“比”起来

  展现学生的激情与活力

  追踪学习法——讨论研究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考勤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进行了秋游,同学们都照了好多的照片。老师也照了一些,同学们给评价一下,看看怎么样?

  思考:1、照片有什么问题呢?

  2、截取屏幕图像有哪些方法?

  引出新知:获取屏幕图像

(三)讲授新课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1)截取部分图像

  任务一:通过snagit软件对给定图像进行适当的截取操作。

  操作步骤:参照视频文件。

  提示:截取图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屏幕中有一个放大镜,是帮助用户精确定位和截取的。

  问题:当需要截取非矩形的区域时该怎么解决呢?

  试试看:对上图进行一个三角形的截取吧。

(2)抓取窗口: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窗口”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上,围绕窗口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该窗口。

  任务二:把下图抓取下来

(3)抓取对象: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对象”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对象上,围绕对象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一个对象,例如,可以抓取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等。

  任务三:使用抓取对象抓取下图。

  机动设计:静态的屏幕会截取,那么动态变化的能截取吗?

  综合实践:

  板报创意:在资源包任选20张图片,利用snagit截取等编辑完成一个板报的创意。

(四)展示与评价

  评价1:各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应用题目完成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2: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投票,确定优秀组。

(五)课堂小结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六)布置作业

  作业1:上网查找关于西藏旅游的相关网页,并将其截屏,编辑自己的名字上传qq群 .

  作业2: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使用snagit完成屏幕录制,并上传至空间。

  6.1.2 获取屏幕图像

  一、获取屏幕图像的方法

  二、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1、截取部分图像

  2、抓取窗口

  3、抓取对象

  三、snagit软件简单编辑图片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7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和=》 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认数的一个知识点。教材在认识数1~5和0之后,穿插认识><和= 这三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能加深对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其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它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为让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适当调整了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同样多,比多、比少,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知识与技能上,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及符号感,

(2)在情感与态度上,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及能力培养上,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并从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主动探索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和=来表示。

  难点是:正确运用><表示两数的关系。

  一、选择教法 指导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此,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新、活、实。

  所谓新,是理念新,教法新。本课改变了原教材中知识先认识同样多,再认识=,先认识比多,再认识>等等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拔河比赛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这些经验理性化、数学化、符号化。使知识、能力同步发展,智育、德育融于一体。

  所谓活,是通过教师教得活,使学生学得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诙谐幽默的动画、形式各异的练习让教室里充满了掌声、笑声和抢答题声,学生始终在愉快兴奋的状态中学习。一段形象、生动的儿歌,更是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所谓实,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扎实。新课的进行,从学生的主动探究到尝试写符号,运用媒体演示、验证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知识的内化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重视过程 落实目标

(一)童话激趣,诱发参与

  1、师:小动物们听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在中国的北京举行,可高兴啦,这不,他们也忙活着,准备召开森林运动会呢。(媒体出示:一只小鸟在天空中奔走相告森林运动会要召开的好消息。)以妇孺皆知的在中国北京举行20奥运会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小动物们即将举行的森林运动会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师:你们愿意去看看小动物们的森林运动会吗?在学生欢呼声中,小动物们出场了。(媒体出示:小动物们闪亮登场)。

  3、师:你能说说有哪些小动物们参加了比赛,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通过让学生数小动物的只数,不但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认数的知识,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主动探究 交流验证

  1、认识同样多。

(1)师: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第一个项目是拔河比赛,你们能帮裁判员大象出出主意,让哪两队先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说法不一。

(2)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小兔队和小猴队进行比赛。(媒体演示)同时提问:你们为什么想让这两队先比呢?这样设问,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数量多少的比较,且能联系生活中小朋友拔河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只数一样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能够把一个对一个这种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将小猴和小兔一个对一个的比较。(板书)

  2、认识比多,比少

(1)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实力都很强,但由于小兔队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战胜了小猴队,让我们看看下场拔河比赛是谁吧?原来是松鼠队和小熊队!大象这个安排合理吗?老师话音未落,班里引起了争议。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因为松鼠队的只数比小熊队多,小熊队会吃亏的。还有一种同意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因为小松鼠力气小,小熊力气大,就算小熊队的只数比松鼠队少,它们也一定会赢的.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竞争意识,但同情弱者也是人之常情啊!对富有同情心的同学,我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2)趁势问到: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根据学生地回答,我请他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较松鼠和小熊的多少。

(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和小熊)

(4)(指板书)继续问到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引导学生说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小熊比松鼠少;5比3大,也就是3比5小,体会比较的标准不同,对比较的结果描述也不一样,初步感受两种说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生活知识数学化。

  3、><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和“=”说课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就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了。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的教学流程为:在提出问题中启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

  总结验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联想记忆中进一步发挥创造才能。

(1)提出问题。师指板书,4和4同样多, 5比3多,3比5少,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吗?(4○4 5○3 3○5)

(2)自主探索。请学生在练习本上把自己想法表示出来,教师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写。

(让学生尝试写符号,这一环节设计意在:1、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符号感。)

(3)展示交流。对于学生写出的结果,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在班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体验创造的乐趣。

(4)总结验证。教师指出,为了方便,我们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下面请电脑博士来帮忙,看看你写对了没有。(由媒体自动演示><和=的读法及写法。

  同时教师介绍:有了这三个符号的帮助(出示课题),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便一目了然,数学是多么奇妙啊!你们能学好吗?(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意在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受这三个式子的简洁美.

  然后请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和=,教师强调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示范、描红、独立写等教师在学习常规方面的严格规范、细致指导,使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联想记忆。请学生用手势做出> <的样子。

  在这里,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一次得到了发挥:他们有的用两根手指头搭在一起做出>,有的用两只铅笔搭在一起,真是聪明之极。对于学生的创造才能,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请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和<。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同学们来帮小动物们分组进行拔河比赛为契机,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发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从而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学习的主动权被学生掌握在手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三)、巩固深化 拓展思维

  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开放题,

  1、基本题:(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再在○里填上>,<,这样,数的含义、对应的思想,比较大小的方法都得到了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摘智慧果)

  当学生做对时,苹果从智慧树上掉下来,当学生做错时,电脑提示学生,你再想想,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在学生做完此题后,我把这几道题摆放成学生容易观察的形式,(媒体演示)

  并设问,在选用>,<的时候,你有什么好方法保证不出错?在这里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讨论交流。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后,(教师出示儿歌):

  大于号,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尖对着小数笑,两边相等画等号。

  这首形象的儿歌,揭示了大于号、小于号在运用中的相同之处,使学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跟着儿歌一起说,一起做手势表演,更使已显疲惫地学生犹如注入一支兴奋剂,此时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开放题:(想想做做第3 题)。

  对于这道开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输入到电脑中,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上所说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提高认识 渗透德育

  通过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来结束新课,不但回顾了全课,还培养了低年级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及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优点得到了发扬,不足得到了改进。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8

  高中计算机说课稿

  高中计算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 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自由讨论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媒体手段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材光碟

  3、教学演示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10分钟)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20分钟)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 5 分钟 )

(五)总结归纳(5分钟 )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没有了大脑,人就没有了思维。所以说硬件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没有了硬件软件程序将无法运行。从媒体学的角度讲,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它具备人脑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脑在功能更强大。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是靠什么硬件支持的呢?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并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这节课安排在电脑室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学生了电脑的组成与名称后,再主要了解主机的构成。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主地学习。

(三)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展示自学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组讨论 ,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五)、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让学生找出本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提问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本节主要从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来介绍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从而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善意对待健康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悠久历史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体验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变化,并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合理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主义世界观,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实用信息技术

  2.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应用和歉意能力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法

  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确立以下教法:设定特定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以解决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适时地结合演示法、讲解法、引导法来完成教学。通过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等。

  四、说学法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确立以下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记理论内容,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辩论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五、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以极域电子教室控制系统为平台进行统一教学和管理。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5分钟)

  通过提问复习信息的四个特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根据一个事例“资料:的时候,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轨道触礁。船随时都会沉没,穿上没有救生措施,也无法与外界进行联系。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刻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救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在这个救援过程中,这部手机成了游客与外界进行练习的唯一工具。”

  说明: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新闻材料等,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学习,为本课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三)学生自学并讲解,强化记忆(10分钟)

  1.给学生3分钟时间看书的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一会儿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请五位学生,每个学生讲依次信息技术的革命。(5分钟)

  2.教师做总结(2分钟):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时空的限制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积累与传播更加方便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信息的传递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5分钟)

  趋势一: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案例图片介绍:虚拟现实、智能代理技术等)

  趋势二: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案例图片介绍:个性化定制的电脑外观、办公软件、手机app等)

  趋势三: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通过近年来电脑的CPU、硬盘、内存、显示器和价格进行对比显示出:配置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低)

  4.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10分钟)

  围绕三个现象或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5.健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5分钟)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甄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

(2)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通过生动的图片、故事、游戏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抽象概念、识记学习重点内容。同时,辩论的形式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掘信息技术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布置作业以及回答学生提问(5分钟)

  作业:利用身边的资源查找: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填空的方式对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进行回顾;

  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解掌握;

  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针对“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进行分类概括。

[设计意图]:总结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填空、案例和列表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步骤的掌握知识点,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1.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有目的的取舍,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本堂课,我只做了新课的引入、基本概念的讲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讲解等,其余内容由学生进行,比如:自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后向大家讲解,和学生分组辩论讨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等。

  2.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结合?在讲到“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个内容,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别列举信息技术的优点、缺点,学生能将大部分的优点缺点叙述出来,但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民变是非,真正合理使用信息资源,这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对学生加以引导。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9篇(了解计算机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