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说课稿3篇(中班科学找规律说课稿)

时间:2022-12-24 23:36: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找规律说课稿3篇(中班科学找规律说课稿),以供参考。

找规律说课稿3篇(中班科学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1

《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找规律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真心希望我们的这次交流能为同事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更真诚希望各位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等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

  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运用课件出示路边的景物,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景中,回顾学过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入本课主题“找规律”。接下来出示小兔家的密码门,与孩子们一同探讨密码的设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出示小兔家墙壁和地板的设计图片,找出其中的循环排列规律。在寻找规律环节中,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观察后,通过课件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认知。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学生接着往下排。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摆,加强感知。以猜一猜、摆一摆、排一排等环节,取代练习中单调的顺时针排列的图形,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经历实践,创造规律

  以帮助小兔乖乖设计窗帘图案为主线,让同学们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小小设计师。最后通过设计 “窗帘”图案的游戏,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伸,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数学规律的合理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所以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善于用自己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规律,用勤劳的双手去运用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装扮得更加美丽!

  以上我就从几个方面交流了我对本课的构思与设计,当然,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还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导。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叶澜教授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之所以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那么,真心希望各位师弟,师妹们能从我的说课中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更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学,多看,多练,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虽平淡却浸透着精彩,工作,虽劳累却饱含着充实与快乐!最后,我想把我工作中总结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干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学习,充实自己。用反思回首昨天,因为那里沉淀着经验;用踏实经营今天,因为这里书写着辉煌;用惊喜期待明天,因为那里充满着希望。

  对于教育教学,我们坚信:只要把脸迎向太阳,撒在脸上的总会是阳光。

找规律说课稿3

  找规律(2)说课稿

  本节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排列,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时本单元教学的第二段,是学生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规律的再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学设计整体把握:

  1、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规律来算出结果,让学生结合问题的解决,经历规律的再认识。

  2、教学时,强调突出探索活动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综合、归纳和表达,增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抽象、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自我介绍,读课题,发现规律,小结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2)摆出小棒和圆片,指出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说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3)抽处花片,只剩一种物体的时候呢?我们能不能看成一个间隔排列了?把什么看作两端物体?什么看作中间物体?

(4)揭示:2根小棒,一个间隔。

(5)继续:摆出3根小棒 4根小棒 ……问学生分别有几个间隔?

(6)小结:物体个数-1=间隔数(7)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课题中发现蕴含的一一间隔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在通过小棒和花片的一一间隔规律,和抽去花片后,小棒和间隔的一一间隔排列,进一步验证,内化规律,并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个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一条林荫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林荫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两只兔子相隔2米。

(1)读题收集信息。指导学生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相邻”“相隔”关键词。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阴道长多少米?(3)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你可以画一画。(4)组织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尝试解决后,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想的?(6)小结算法:7-1=6 6×3=18(米)

(7)小结:解决此类题目,我们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物体个数-1=间隔数

  每间隔长度×间隔数=总长度 2.出示例题

(1)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2)学生尝试独立思考,鼓励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3)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比较这两题,你有什么想要说的?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解决此类题目,我们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物体个数-1=间隔数

  每间隔长度×间隔数=总长度

【设计意图】根据例题创设了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实和童话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在情景中,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如“相邻”“间隔”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收集信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思考过程,鼓励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图示来帮助理解。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中蕴含的规律,进一步总结规律。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如果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做操,兔子的队伍长多少米?

(1)读题,强调:像这样排,是怎样排?

(2)学生如还有困难,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

(2)学生尝试解决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想的?(10-1)×2=18(米)答:兔子的队伍长18米。

【设计意图】

  本题是对规律的一个再运用和再内化的过程,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2.做第2题:从林荫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学生尝试解决,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画一画。(2)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求间隔数,再求两端物体,也就是盆花数。

  18÷2+1=10(盆)答:一共要放10盆花。

(3)解决这个题目时,我们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总长度÷每间隔长度=间隔数 间隔数+1=物体个数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安排,是对规律的一个逆向思维,是一个变式练习。应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总结。

  4、出示:想想做做1”

(1)放手让学生尝试完成。

(2)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预设学生解决方案:

  24÷3+1=9(盆)24÷3-1=7(盆)24÷3=8(盆)(3)分别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师教学时,应重点把握学生对规律原理的理解,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罗列。

  五、全课总结

  谈话: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找规律说课稿3篇(中班科学找规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说课稿12篇 探索规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