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1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归纳

时间:2022-06-15 13:24:00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1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归纳,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1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归纳

  学习物理要重点关注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课本上的结论、概念、规律都是前人通过大量实验验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餐具消毒)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写成公式:m=m总/n

  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排液法溢液法

  形状不规则

  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悬挂法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cm3、dm3、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分析: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⑤ρ

  牛奶

  =(mˊ总-m空)ρ水/m总-m空

  12.剩液法: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m总-m空/V.

  评价:该方案的缺点: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

  总,

  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

  剩,

  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

  体积V。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m总-m剩/V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3.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1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5.单位:m/skm/h1m/s=3.6km/h

  16.平均速度:用来粗略的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υ=s总/t总17.刻度尺的读数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8.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

  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理解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8.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运动状态变化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20.力的示意图: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2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是衡量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即一切物体都有质量,有质量就有惯性。

  23.牛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4.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5.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几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6.初中阶段物体的受力平衡主要是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平衡,因此可称为二力平衡.(两个方向上的受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G=mg27.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①形状规则、质地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②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8.弹力

  F=kx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与弹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静摩擦

  29.摩擦力滑动摩擦:f=μN(用于实验探究题)

  动摩擦

  滚动摩擦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2)实验原理:二力平衡(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4)实验结论:(先条件后结论)

  ①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物体间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②在物体间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0.杠杆五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L1>L2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31.省力杠杆:

  实例:撬棒扳手瓶盖起子钢丝钳

  当动力作用在杠杆末端且方向与杠杆相互垂直时,最省力

  L1<l2< p="">

  32.费力杠杆:实例:筷子镊子钓鱼竿铁锨

  一找点:找出支点,标注字母O

  二画线:画力的作用线,将力的两端延长(虚线)

  33.如何作力臂:三定距离: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标明

  垂直符号,用大括号标注出该力的力臂。

  定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变形杠杆。34.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变形杠杆。

  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不费力)

  35.作用

  动滑轮:单个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省力费距离)

  作用: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满足的平衡力:nF=G物+G动36.滑轮组S=nhυ绳=nυ物

  37.斜面是省力机械,实例:盘山公路、钻头38.轮轴是省力机械,实例:方向盘、辘轳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39.压强:表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P=F/S

  单位:N/m21N/m2=1pa

  在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40.增大压强在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41.流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流体具有重力;流体具有流动性。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2.液体压强的特点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在同一深度处,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4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第一次准确的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大小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它的大小P0=1.013×105pa。有时用1atm表示1个标准大气压。44.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海拔3000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测量山高。

  45.大气压强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比阴雨时压强大。4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47.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压力差法:F浮=F上-F下示重法:F浮=G-G示48.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法:F浮=ρgV排平衡法:F浮=G浸入液体的体积49.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所浸液体的密度

  50.体积单位换算:1cm3=1×10-6m31dm3=1×10-3m3

  F浮>Gρ液>ρ物51.物体沉浮条件:F浮=Gρ液=ρ物

  F浮<gΡ液<Ρ物< p="">

  上浮物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上浮在不同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相同

  52.上浮五规律: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在密度小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大。

  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将上浮物体压入液体中,物体受到的压力等于水对它增大的浮力。

  轮船:利用空心法实现物体沉浮

  53.潜水艇:利用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物体沉浮

  热气球:利用改变自身密度实现物体沉浮

  54.示重法的应用:

  例:一个物体的重力为G,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1,完全浸没在另外一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2,可以计算出以下6个量:①物体的质量:m=G/g

  ②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G1

  ③物体的体积:F浮=ρ液gV排V排=F浮/ρ液g(浸没V排=V物)④物体的密度:ρ物=m/V物

  ⑤物体在另一液体中的浮力:F浮ˊ=G-G2

  ⑥液体的密度:F浮ˊ=ρ液gV排ρ液=F浮ˊ/gV排

  变式:一个物体完全浸没在密度为ρ1的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1,完全浸没密度为ρ2的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2,求物体的密度.

  55.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计算浮力方法:

  ①读数差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

  1、将一块玻璃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当玻璃处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将玻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将玻璃浸没在硫酸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15N,求玻璃和硫酸的密度。

  2、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物体,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N,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求该物体的密度。

  3、木块浮于水面,露出水面的体积为24cm3,将露出水面部分去掉,又有18cm3的木块露出水面,求该木块的密度。

  4、有一简易密度计,质量为4g,上部玻璃管粗细相均匀,横截面积为0.5cm2,当它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部分的长度为10cm,当它浮在另一种液体中时,露出液面部分的长度为8cm,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5、在圆筒形容器内有一定的水,圆筒的横截面积为100cm2,现将包有石头的决块浸没在量筒

  内的水中恰能悬浮,发现筒内水面上升6cm,当冰全部熔化后,发现水面又下降了0.56cm,如果ρ冰=0.9×103kg/m3,则石块的密度为多少?

  6、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估测一块橡皮泥的密度,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导出用所测量的量表示的橡皮泥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7、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它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5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cm3,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密度多大?

  8、如图所示,一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在水中静止时,刚好有二分之一露出水面。若g取10N/kg,求:①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2021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1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5篇精选(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全高三物理知识点复习三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2021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高二物理知识点梳理整合五篇精选 物理高二知识点汇总

最新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5篇(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2020最新五篇 物理高一知识点归纳2020

高一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高一上物理知识点梳理)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精选 高二会考物理必背知识点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最新归纳五篇(高二会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物理知识点   物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