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 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时间:2023-01-13 05:22:5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 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供大家参阅。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 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翻译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后,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释

  马中玉:名碱,山东茌平人。

  仙骨:这里指马中玉。

  无寒暑:不计年岁。

  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泪。

  塘西:指钱塘西。

  赏析

  上片开头云:“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对挚友马中玉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文,词人对马中玉于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将”二字,用语极其巧妙,词人明知马中玉对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会流泪哭泣,却故意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是词人为打破与马中玉分手时的难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别的话语来挑逗对方使他落了泪。这就是说,词人把勾起友人抛洒惜别眼泪的罪责,归在自己身上了。其实,词人行为的实质,正是用诙谐之语去安慰对方,是故意把分手时滚涌眼泪的情感淡化下来,从此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的挚爱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诚。

  下片“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则着重转向了对自己内心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离杭赴京的处境比作了“落花”,说它的凋落花瓣已经被回风吹逐而去了。其实,落花本是无心逐风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那花枝上的春莺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头上啾啾哀鸣,正在倾诉着内心的烦恼——词章以物观我,逸笔韵远,发人深思。末二句则痛书别去:“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的感情直泻而下,有如山洪奔腾无可挽阻。这词情正与马中玉赠行词之“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遥相呼应,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这是一首作答词,全词赋陈铺叙,又寄托感发;意内言外,而回荡反复。给人以真挚自然,悲从中起的艺术感受。

  创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东坡守杭任满,奉召还朝,友人马中玉时任两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赋《木兰花令》词赠行,苏轼乃赋此词作答。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翻译

  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注释

  干:触犯,冒犯。

“弯弓”句:谓张弓射箭之快。

  掉:摇动。

  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

  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这里泛指匈奴之地。

  割鲜:谓割生肉而食。

  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赪:红色。

  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何时”句: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

  正义:狼为野将,主侵掠。

  创作背景

《幽州胡马客歌》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间初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时作。当时李白自梁园首途游河北道,十月抵达幽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他却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李白写了很多诗作,《幽州胡马客歌》就是其中一首。

  赏析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月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月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尽管匈奴的战事业已久远,然而幽燕胡儿蠢蠢欲动、杀气腾腾,看来另一场严酷的杀戮恐怕在所难免。一旦战争再起,老百姓一定会再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所以李白在诗的结尾处说“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现出诗人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和对平叛的期望,同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3

  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

  雨骤风驰帆似舞,一舟轻度溪湾。人家临水有无间。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绝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澜。而今无复旧词坛。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

  翻译

  疾风骤雨中船帆摇曳好像在舞蹈,一只小船轻巧地渡过溪湾。水边的屋舍在朦胧风雨中时隐时现。江豚喷水直上,水鸟捉到了鱼,不胜闲暇。

  绝世的才人老天都喜欢,多想借他的才华重振词坛。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旧时词坛的盛况了。马当山下的路上,只见到云朵飘还。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马当山:在今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安徽省东流县西南,横枕大江,形势雄睑。

  人家:住户。

  有无间:指风雨朦胧,时隐时现,在有无之间。

  江豚:哺乳动物,生活在江河中,通称江猪。暴风雨中常出没水面,能喷水直上。有些地方称为“拜风猪”。

  沙鸟:水鸟。

  闲:悠然自得。

  回澜:力挽狂澜,即韩愈《进学解》中“挽抂澜于既倒”的意思。

  创作背景

  薛时雨所生活的晚清,单从词这种文学体裁而言,已经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境地了,当然其中也有其他因素。词人在风雨天经过马当山,见到雨中之景,联想到当时词坛的没落,有感而发作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起句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大风雨”,用“骤”和“驰”二字给人以迅疾、突兀的感觉,使“大风雨”具体化、生动化。但和“雨骤风驰”造成的急风暴雨式气氛相对应的舟和舟上的人,却活泼而惬意,驾着小船轻快地度过了溪湾。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风雨中“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词中“吹浪立”用拟人化的手法高度概括出了江豚的这一“特技”。而“沙鸟”在暴风雨中也不仅无所畏惧,而且还捕捉到赖以为食的鱼,悠哉游哉,轻松之至。这种迅疾和舒缓、朦胧和清晰所造成的强烈对比,非常逼真,从词中仿佛看到一幅有人物在内的写意山水画。

  上阕所写是作者耳闻目睹到的,他或许就在那只船上,所以真切,所以形象,所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下阕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所激发出来的内心情感。他首先想到的是当时词坛的不景气,词风的衰颓。“绝代才人”暗指李白,李白的六首《横江词》就是在这里写的。“借他只手回澜”,作者希望在词风“既倒”的危急情形下,出来“绝代才人”力挽狂澜,改变今不如昔的现状。如果说龚自珍所呼唤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是从全社会着眼,指现实中的历史家,政论家、社会批评家等,那么薛时雨在此所召唤的,则专指文学界的文学家、诗人、词人。“而今无复旧词坛",既是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现状的不满。但是词坛的“不复”还有其他因素。所以,作者的呼唤也好,慨叹也好,几乎是徒劳的。结尾一句“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就体现了这种不得再见昔日才人的无可奈何的心境。这中间,包含着许多用语言说不出的东西。谭献评此词“结响甚遒”正是基于这一点吧。另外,最后才点出题目中的“马当山”,确有前呼后应,首尾相照之妙。

  薛时雨在其《藤香馆集》所附二种词的自序中说:“律疏而语率,无柔肠冶态以荡其思,无远韵深情以媚其格,病根仍是犯一直字。”这个自我评价自然也包括这首词。至于“犯一直字”的“直”,在这首词中,却不突出,因为它在率直奔放的同时,又能转折如意,见其韵致。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4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译文

  养龙能手飂叔逝去匆匆不复返,如今已经没有人培养重用英贤。

  寒夜里的霜雪把马棚压得坍塌,西风中骏马的脊骨已经被折断。

  注释

  去:一作“死”。飂叔:相传是飂国国君飂叔安的后代,名董父,善于养龙。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豢:饲养。龙:指骏马。

  栈:马棚。

  赏析

  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九首。这首诗化用飂叔豢龙的典故,斥责当时统治者摒弃、残害贤才,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不平和对英才埋没的痛惜心情。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二人所论皆是。此诗叹良马不得善养者则必为风霜所摧折,可为咏物诗之典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5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译文

  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久闻他豪侠的美名远扬四方。

  他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

  注释

  宝玦:其状如环而有缺口的玉饰。

  侠骨:指勇武仗义的性格或气质。

“堆金”句:语本《战国策·燕策一》,战国时郭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有君王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其侍臣主动求寻,三月后以五百金买一死骏马之首,于是不到一年,得千里马三匹。

  楚襄王:即战国时楚顷襄王芈横。

  赏析

  本诗是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十三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6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

  唐代:李贺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译文: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李唐将领挥剑斩了隋朝的大公,骏马拳毛騧归属英主唐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不要嫌自己披挂的铠甲沉重,飞驰时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风。

  注释:

  唐剑斩隋(suí)公,拳毛属太宗。

  唐剑:唐朝的宝剑,这里喻指灭隋战争中以李世民为首的军事武装。隋公:原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的爵号,这里代指骑过骏马“拳毛”的隋朝高级将领。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所获的骏马。此马后被雕刻成石像,成为著名的“昭陵六骏”之一。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xuàn)风。

  金甲:指披在战马身上的铠甲。飘风:迅疾的旋风。王琦注:“《说文》:飘风,回风也。盖风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飘风即追风之意。”颴(xuàn)风:迅疾的旋风。颴,一作“飘”,一作“飙”。王琦注:“《说文》:飘风,回风也。盖风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飘风即追风之意。”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十六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7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一

  唐代:李贺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译文: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腾黄马闲置只能暂时拴系,因为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还有乘骑之时。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驾驭骐骥的马吏本应备鞭候侍,究竟为何却把他贬遣到边远之地?

  注释:

  暂系(xì)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系:拴置。腾黄:神马名,又名乘黄。仙人:这里指唐宪宗,因宪宗曾自称为仙人。上彩楼:相传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这里喻指唐宪宗居于皇位。

  须鞭玉勒(lè)吏(lì),何事谪(zhé)高州?

  须鞭:备鞭以待。须,等待之意。玉勒:用玉装饰的有嚼口的马笼头。玉勒吏:指马吏。这里指驾驭之臣。谪:贬遣。高州:地名,唐代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茂名市附近,当时地多瘴疠,谪宦者多居之。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一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8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原文: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译文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注释

⑴龙:健壮的马。⑵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⑶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⑷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9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翻译

  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

  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但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注释

  尔:代指马。

  关塞:边关;边塞。

  深:远、险。

  老尽力: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语出《韩诗外传》卷八。

  毛骨:毛发与骨骼。

  岂:难道。

  殊众:不同于众。

  殊:不一样。

  驯良:和顺善良;驯服和善。

  犹至今:言一贯驯良,至今不变。

  沉吟:忧思。

  赏析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

  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出现于字里行间。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说它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而是借马以自况。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为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时所作。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0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译文

  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

  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

  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

  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关于他的记述。

  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1

  原文: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⑴龙:健壮的马。

⑵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⑶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

⑷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翻译: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

  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

  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唐代: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译文: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

  汉血到王家,随鸾(luán)撼(hàn)玉珂(kē)。

  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luó)。

  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 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