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江南春》9篇 江南春古诗二首

时间:2023-02-08 01:37:4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江南春》9篇 江南春古诗二首,供大家参考。

古诗两首《江南春》9篇 江南春古诗二首

古诗两首《江南春》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309

  把握新课程,古诗新学法 -----《古诗两首》实录及评析

  执教: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伟忠 213233

  评点: 金坛市教研室 周怡和 21320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古诗二首》,这二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如何将这两首古诗连成一个整体对照起来学习?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体现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谈“春”,导诗。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评点: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灏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评点: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因为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译文,不需要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提出如上问题是因为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评点: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评点: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评点: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天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天的歌颂,一气呵成。

  总评: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该如何教?近年来,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古诗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缺少了生趣。这节课设计者从学生的学法入手,着力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小组合作,或想象绘画,或大胆揣摩,调动了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积极性,体验了古诗学习的无究乐趣。此外,设计者始终注重把握住古诗教学的整体性,从谈“春”、说“春”、议“春”到颂“春”各个环节层层深入,互为一体,将两首诗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整体感受。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古诗两首《江南春》2

  我们阅读古诗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文字障碍,达成对诗人灵心妙意的理解。古诗在长期接受过程中往往存在被误读的情况。对古诗被误读的典型情况进行辨析,往往能加深我们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明代杨慎对杜牧绝句《江南春》的误读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杜牧绝句《江南春》历来传诵,但明代杨慎曾非议过这首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这番评论,清代何文焕曾批驳说:“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显然,何文焕的看法是对的,而杨慎则系误读,这是著名唐诗研究学者沈祖菜、余恕诚、袁行霈等的一致看法。也是学界的公论。不过,作为诗学大家。杨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误读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上述学者虽各有论述,但都不够全面。兹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发明。

  一、没有考虑到诗题的重要性

  若按照严格的标准界定,诗题当指诗人为自己的诗作所拟的题目。从萧统主编的《文选》和逯钦立所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反映的情况看,中国古代诗人自拟诗题的习惯到魏晋时期才形成。经过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唐代诗人拟题有了很高的技巧。唐代诗题已经可以分为三类:(1)正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一致;(2)反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反;(3)无题。诗题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其中正面诗题的出现是诗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闻一多所言:“有了正面诗题,诗人作诗才成为一种艺术态度。”

  根据创作的一般规律,写诗既可以先成诗句,也可以先有题目。但由于选择正面诗题的诗作在定篇时,作者势必会根据诗题统筹安排诗句,因此古诗的写作自然形成了“尊题”的惯例。这就要求读者在鉴赏时,必须将诗句与诗题合观对读。杜牧《江南春》显然属于正面诗题,因此其第一句所谓的“千里”,是用于描述诗题所包含的“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地域的,而不仅仅是用于形容自己的视野。杨慎由于忽视了诗题的存在及其功用,而错会了诗人的匠心。这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用“千里”一词,极言整个江南。到处是大好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就不切诗题了。

  其实,许多人在阅读古诗时,都有忽略诗题的倾向。有的虽然能够熟记诗句。但对诗题的印象相当模糊。有的虽然能够确切地记住诗题,在理解全诗时则根本不考虑诗题的功用。杨慎误读《江南春》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警示:只有充分审题,才有可能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

  二、未曾顾及七绝的诗体特征

  作为一种诗体,七言绝句以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深刻内容的特征。规定了诗人在写作时必须比写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以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江南春》就符合这一规定:诗句所谓的“千里”是一般的整体印象。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是诗人记忆中个别的片段图景,用于反映“整个江南地区春意盎然”这一典型意义。

  此外,七绝的形式自然地将全诗一分为二:前面两句形成一个意义单元,后面两句形成另一个意义单元。诗人若欲七言绝句意味深长,则前后两个意义单元应形成相反而能相成的关系。就《江南春》的内容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如余恕诚鉴赏文所言:前两句描写出了江南的晴色,即江南春景中明朗的一面:后两句则勾勒出江南的雨色,即江南春景中暗淡的一面;二者构成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图。就《江南春》所蕴涵的情感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由“南朝”和“多少”两词提示出来:前两句表达了对自然大化生生不息的欣羡,后两句则由对历史的回顾透露出人文之盛难免衰亡的伤感。这两种情感因素的对比是很鲜明的。若依杨慎的观点将第一句中的“千里”改为“十里”。那么由于十里之地容不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诗意相互扦格,其在语义上形成张力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中国古诗体式丰富,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功能各自不同,绝句、律诗、歌行与乐府的规格也迥然相异,这是诗歌发展自然形成的经验。我们若想判断一首诗在艺术方面的得失,审体即站在诗体的高度审视字、词、句的合宜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有可能像杨慎那样死抠字眼而不着要害。

  三、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古诗通常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因为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是微妙的。就像《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读者若对诗人创作状态作简单化理解,鉴赏结果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江南春》而言,杨慎既然觉得十里之内,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都可以看到,那么他显然认为杜牧是通过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实际上。杜牧所闻所见。未必是拘于一隅而得,也有可能是对行吟途中江南景色所作的一种概括。因此。我们可以辩驳杨慎:“非拘一隅观奇景,一路行来都是春。”

  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江南春》所写的景色,也许是杜牧登山瞭望所得。根据经验,登高者视力所及。要远在十里之外;而且在视线模糊处,登高者自然会将视线沿着遥远的天空作无尽的延伸,从而有胸怀千里万里的感觉。正是因为有这种心理惯性做基础,所以杜甫《登高》所谓的“万里悲秋”才不使人觉得突兀,而《江南春》用“千里”一词也就自然可以成立。因此。我们又可以辩驳杨慎:“登高望远宜骋目。千里江南入眼来。”

  退一步说,即使杜牧是拘于一隅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也符合创作规律,因为思维从现实时空超脱出来并由联想而生发兴味,正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本质。这一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早已有明确阐述。如钟嵘《诗品》卷一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针对杨慎的不满这样解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妙意:耳目所怡悦者。方圆不过十里;而游春之兴致,则遍在千里之江南。兴致既发,则心趣远出耳目所及,而转成千里之妙想,这正是人人心会而诗人能说的佳境。因此,我们也可以辩驳杨慎:“纵拘一隅观奇景,千里视通未足疑。”

  根据一般的文学原理,古诗创作一方面要源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则要超越生活经验,而后者恰是诗的精华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仅要有根据事实以解释词句的求实态度,更要有超越事实以会通诗心的审美眼光。杨慎在理解《江南春》时,由于片面强调了诗作内容应等同于生活经验。而封闭了自己审美的心灵。

  四、结语

  清代谭献曾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基本鉴赏原理,这当然也适用于古诗的阅读与理解。但读诗者用心的自由性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即以不对作者的用心产生误解为前提,否则就会像杨慎误读《江南春》那样,将诗人的匠心视为瑕疵,而将自己的误解当成高论。总之。本文通过对杨慎误读《江南春》的原委进行辨析,得出了一条阅读经验:对古诗进行鉴赏与评价,读者用心的发挥应建立在审题、审体、审美的基础上。

古诗两首《江南春》3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古诗两首《江南春》4

  设计意图:

  (1)回放情境,理清思路,提炼提纲;按提纲演练情境,按提纲创设情境,按提纲记录情境。

  (2)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

  (3)课文就是游戏题材,课堂就是游戏场所,朗读背诵思考判断就是游戏手段,游戏情境就是习作素材。

  【看教学设计,先看教学目标、重难点,或设计意图。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前提是:

  一、课前反复研读文本。课文读得熟悉与否,对教材的钻研透彻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现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拿到手,教师要反复读上若干遍,读出重点,读出文本的要旨,将长文读短,读出关键句,读出关键词,没有这样的过程,很难对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二、教师心中要有目标。目标不是教案上说了算,教案只能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生搬硬套教案上的目标,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心中根本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虚空,这样,在教学环节里,根本就看不到落实目标的操作手法和实施步骤,导致的结果是目标与教学现场不对接,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标高要符合实情。确定目标要基本符合年段或班级实情,定标太低,学生唾手可得,不具挑战性,孩子的兴趣无法调动,定标太高,学生遥不可及,孩子会丧失自信,所以,合理定标,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一、看情景列提纲

  ①课堂情景:师走到讲台,喊“上课”。学生起立回应“老师好!”师鞠躬后说“请坐!”

  ②请一同学模仿老师课前师生问好的情景。

  ③回放情景(板书:走到讲台——喊声上课——起立问好——鞠躬请坐)

  【这个环节的设计,看似与本节课无关,但当你看完整个教学设计时,你会发现,这是为后面第四和第六个教学环节在做垫底的工作,这样的处理,不留痕迹,但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相互支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倒读《江南春》(古人有“倒背如流”的说法,这是古诗,我们试试感觉。)

  2、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

  3、师生接读古诗。

  4、了解古诗知识(四绝)

  古诗《江南春》除题目及标点外,共【 】字,

  第一句是【 】字,第二句是【 】字,

  第三句是【 】字,第四句是【 】字。

  一首诗共【 】句,每句【 】个字,这古诗叫【 】

  【预习在课前,检查在课堂。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必不可少。另外,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知识(四绝),采用这样的手法,一目了然,无需教师做过多的解释,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是“四绝”,这样的处理,实属首创。】

  三、玩排词语游戏,背诵古诗(四个层次)

  1、教室左右拉一条红绳子,上备夹子20个。

  2、发词语卡片(正面是词语,背面是红色“奖“字),上台排列词语成诗句(一字横排,不用标点)。

  3、看卡片,齐读,指名朗读古诗。(第一步,读到顺畅)

  4、教师范读,学生上台调整词语之间的间隔,突出“停顿”(强调“停而不断)。

  5、指名朗读,齐读(突出停顿)。(第二步,读有停顿)

  6、出示卡片“春光“(上节课《燕子》词语),指名把写春光的词语盖住。(千里莺啼、绿映红、烟雨)

  7、齐读诗句。(第三步,读出春意,判断前后两首古诗的异同提供依据)

  8、上台背诵古诗,奖励卡片一张。(第四步,熟读成诵)

  【这个环节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读有层次。通过玩词语游戏读诗,层层深入,梯度推进,将读的步骤具体化,读的目标具体化。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从“读到流畅——读有停顿——读出春意——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读的次数不断在增加,读的要求不断在提高,步步深入,与设计意图“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有机对接。

  二、穿插游戏。游戏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课堂教学植入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教学中,游戏与读诗同步推进,游戏从排词卡开始,到学生获得奖励卡结束,读诗也从“读到流畅”开始,到“熟读成诵”结束,游戏贯穿这个设计环节的始终,与设计意图“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巧妙对接,高明的处理手法,智慧的处理手法。】

  四、回放游戏步骤(板书提纲:红绳子——发卡片——连诗句——读诗句——留间隔——读诗句——贴“春光”——背诵奖)

  【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对课堂进行阶段性的梳理,让学生明确老师的教学步骤;二是为下一个环节“邀请小老师上课”做垫底的工作。其实,在开课时做“看情景列提纲”,也是在为“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做前期的垫底工作,这样的几个步骤下来,整个课堂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五、邀请小老师按提纲上课

  学习第二首古诗《春日偶成》。

  【我们通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关键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为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放手”提供可能。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老师教一首,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当小老师教一首,这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把课堂让给孩子,老师退居幕后,但学生“自主”的前提是前期的规矩、方法、手段的垫底工作要充分做到位,否则,无条件地让学生“自主”,效果或许会适得其反。】

  六、布置日记作业(用标题提示课堂情境)

  《有趣的排字游戏》、《背诵奖》、《我当小老师》、《哈哈哈……》

  【作业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其一,课堂就是最好的情景,教学现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日记素材,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课后完成一篇日记,这样,既解决了孩子在课堂上动口、动手的问题,又解决了孩子在课外动笔、动脑的问题,一举多得。其二,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一点是“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样的处理,也是将课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对接。其三,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作文命题,角度多样,可写人,可叙事,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课堂上的素材,同时,一个省略号,传达了教师对学生自主作文的考虑。】

古诗两首《江南春》5

  古诗两首《江南春》反思: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江南春》就是将春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诗,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它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再让学生找一找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反思: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不过的了。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江南春》6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做‘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古诗两首《江南春》7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古诗两首《江南春》8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古诗两首《江南春》9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下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我曾经读了一点日本的教育,“居安思危”一直是日本人的一种素质,中日对比,我们缺少的就是居安思危。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芦苇之路还是要走的。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老师引导学习最好别让学生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古诗两首《江南春》9篇 江南春古诗二首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13篇

《古诗两首》字词12篇(两首古诗)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9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13古诗两首12篇 12古诗三首的诗意

4、古诗两首11篇

《古诗两首》|人教版9篇 人教版古诗二首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意思简单)

《古诗两首》词句11篇 《古诗两首》词句怎么读

古诗两首10篇 古诗两首10首

古诗两首说课稿8篇(诗词五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