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成语7篇 高中语文 成语

时间:2023-03-07 04:2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语文成语7篇 高中语文 成语,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成语7篇 高中语文 成语

高中语文成语1

  1、 灯红酒绿:(1)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2)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2、 苦心孤诣:(1)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2)指为了达到目的而费尽心思。

  3、 想入非非:(1)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2)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 。

  4、 按图索骥:(1)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2)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5、 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很顺利。(2)比喻办事圆滑。

  6、 不绝如缕:(1)形容形势十分危急。(2)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

  7、 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2)比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

  8、 行云流水:(1)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 动着的水一样。(2)形容事物流传不远,易于消失。

  9、风花雪月:(1)指华丽空洞的诗文或言论。(2)比喻男女欢爱的风流事。

  10、瞻前顾后:(1)形容做事谨慎。(2)形容顾虑太多,处理事情犹豫不决。

高中语文成语2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挫折。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36、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高中语文成语3

  核心导读: 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查字典。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 “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 “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xx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xx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 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 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xx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 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xx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 20xx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 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xx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 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高中语文成语4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成语离我们生活年代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虽然对其进行了传承,但是不免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感情色彩或者是使用对象错误等。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我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将成语作为了一个挑战的项目,可见,成语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仍具有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生活处处有成语,成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去旅游,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有人便会感叹说“还是大都市给人的感觉好,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的走向大城市。”很明显,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混淆了成语的感情色彩。再比如我们在看到电视节目中某个明星时,也有人会说,“周迅此时真的是炙手可热啊。”这就明显的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炙手可热通常是指权势大,气焰盛,此语境中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成语误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对于成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依然可以延用,而正确的使用才是对其应有的尊重,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将成语生活化,依据语境正确地使用它,才是将古人的智慧加以传承的基本方法。总之,成语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高中语文成语5

  1.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2.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自谦之词,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手。

  3.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中互相救助。

  4.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却白白吃苦,没有得到一点好处。

  5.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6.行云流水:比喻诗文、书法洒脱自然,毫无拘束。

  7.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

  8.恃才傲物:形容自高自大5.空穴来风:比喻传言不是完全没有来由的。

  9.蓬荜生辉:表示因别人来访或得到别人诗文书画等赠品而感到荣幸。

  10.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9.鱼龙混杂:应为“鱼目混珠”,即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11.设身处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16.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17.不赞一词:不能添加一句话,形容文章很好;也指不发一句言,保持沉默。两个义项均不合语境。

  12.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

  13.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发生便不能收住。形容对发生的事情无法控制,含贬义。而这里指才华过人,感情色彩不妥,应该用“一发而不可收”。

  14.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61.各自为政:比喻不顾整体利益,各搞一套;

  15.另辟蹊径:指原路不走,另外开辟出一条道,常用来比喻采用另外一种做法去做某项事情。

  16.胸无城府:多指率真坦白;全无心机。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一叶障目:是所见受到障碍,不同于“产生错觉”;

  17.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思想主张不一样,就不必在一起商议。

  18.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13.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

  19.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句中讲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与“生吞活剥”的语意完全不符。

  20.打牙祭:现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与前面所述矛盾。

  21.一五一十:比喻叙述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21.过路财神:是指暂时经手大量钱财而没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明显不符语境。

  22.师出有名: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也泛指做事情有理由。

  23.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作“震耳欲聋”

  57.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

  24.一竿子到底:比喻直接贯彻到底,使用恰当,也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25.分崩离析:是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用此处有点不妥,大词小用。

  26.水中捞月: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费功夫。此处是想让考生区别“水中捞月”与“大海捞针”,此处应选“大海捞针”,大海捞针是指“极难做到”,但毕竟可以做到,而水中捞月却不能25.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27.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45.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用于形容人的品格,不能用于描述成绩,此处属用错了对象。

  28.石破天惊:原指箜篌的声音激越,出人意料。后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这里应用“翻天覆地”。

  49.高山景行:比喻道德高尚。

  29.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依据现有的条件或东西采取相应的行动和对策。

  30.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盗抢劫而分到赃物。

  53.天马行空: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31.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32.不情之请:客套话,在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为不合理的请求”时用;

  34.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

  71.金玉满堂:既可形容财富非常多,又可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35.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64.一厢情愿:指:①单方面的愿望;②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主观愿望。

  36.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说法对,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37.通宵达旦:整整一天,从天黑到天亮。

  38.深入浅出: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39.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阴,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40.打破沙锅璺到底:比喻对问题寻根究底。

  41.纸上谈兵:形容脱离实际情况而空发议论。

  42.当务之急: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高中语文成语6

  一、成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增长学生智慧

  成语多出于我国文化经典著作,凝聚了我国传统语言的精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其中还包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利用其内涵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例如,教师以《论语述而》《淮南子》以及《岳阳楼记》为背景,向学生讲述学而不厌、塞翁失马以及先忧后乐等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安身立命、知人论世方面形成良好的动力准则。不仅如此,成语中还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信息,利用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在继承与弘扬的过程中增长智慧。

  (二)为学生奠定文言文学习基础

  成语属于古汉语,其包含了我国古代语言的诸多特点。对学生进行成语教育,可以帮助其了解文言现象,灵活使用词汇,为其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很多文言文词语可以通过相互连接形成成语释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基础。

  (三)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教师多采取通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练习技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从而创作题材新颖、技术巧妙的文章。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日记、周记等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量使用成语。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先了解成语的含义,并结合作文场景、对象以及词语等多个方面,斟酌哪个成语更加合适。长此以往,这种有意识的强化会促使学生在成语使用方面形成良好的自觉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谈吐素养。

  二、成语教学策略

  (一)循序渐进积累词汇

  成语数量非常庞大,成语学习不能一蹴而成,必须基于循序渐进原则的指导,长期学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积累几个成语,并定期对学生的成语积累情况进行考查,帮助学生形成成语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成语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化引导,帮助其对成语进行有效梳理、准确归类,从而形成一个成语知识网,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语言文化基础。具体梳理方式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其一,来源梳理。不同的成语来历也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其来源,对其进行归类。例如,新造成语、外来语词、口头俗语、诗文词句、历史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等。其二,典籍梳理。例如,学生可以将王顾左右而言他、五十步笑百步以及揠苗助长等成语归类为《孟子》;将厉兵秣马、外强中干以及退避三舍等成语归类为《左转》;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等成语归类为《史记》等。其三,常见易错梳理。

  (二)开展相关学习活动

  曾有诗人说,教育并不是在一个空桶内注满水,而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点燃一把火。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成语教育时,不能应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结合科学合理且有效的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驱力,促使其不断思考,并将所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看图猜成语、你演我猜、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演绎等。

  (三)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高中日常成语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多应用成语,为学生创造一个成语听说环境。在语文教师长期影响下,学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逐渐开始在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将成语学以致用。不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循序渐进。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文章或是话语加入成语后的效果更好,一定要及时提醒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成语的使用方式,从而提高其成语应用水平,实现活学活用。成语词汇量十分庞大,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仅仅掌握了冰山一角。因此,要求一个高中生完全掌握成语,显然是痴人说梦。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进程的深入发展,高考在成语方面的考查内容由传统的知识化逐渐转为能力化,极为重视学生对常用成语的认知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因此,基于这种发展形势,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常用成语为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灵活掌握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为其高考铺筑基础,也更加有利于其日后发展。

高中语文成语7

  1. 开柙出虎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 虎兕出柙 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 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 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 饿殍(piǎo)遍野 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 卓有成效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 坚忍不拔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 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 义愤填膺(yīnɡ) 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 安之若素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 息息相关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 摇摇欲坠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 不言而喻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21. 大放厥(jué)词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22.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23. 一帆风顺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24. 不可思议 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25. 筋疲力尽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6. 恫?(ɡuān)在抱 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 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8.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29. 白头偕老 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30. 恻(cè)隐之心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31. 忐忑(tǎn tè)不安 心神极为不安。

  32. 兴高采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3.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34.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35. 奋不顾身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6. 物华天宝 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37. 人杰地灵 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8. 高朋满座 形容宾客很多。

  39. 命途多舛(chuǎn) 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40. 冯唐易老 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

  41. 画栋珠帘 形容房屋装备的华丽。

  42. 李广难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3. 老当益壮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44. 东隅已逝 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45. 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6. 艰苦卓绝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7.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48. 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49. 虚无缥缈 形容空虚渺茫。

  50. 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高中语文成语7篇 高中语文 成语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个人总结3篇 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个人总结怎么写

高中语文教师关于责任演讲稿3篇(语文教师的责任)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年3篇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电子版教案设计3篇 高中语文教材沪教版

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3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_高中语文教学总结7篇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总结范文3篇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优质设计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职业高中高一语文教师教学总结3篇(中职高一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高中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教案设计的范本借鉴3篇(高中一年级语文书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