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3篇 西厢记阅读笔记

时间:2023-04-23 18:54: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3篇 西厢记阅读笔记,供大家参阅。

《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3篇 西厢记阅读笔记

《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1

  古往今来,最真实的是亲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的。但王实浦的《西厢记》让我理解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他们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为令我敬佩万分。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后来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写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该折不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大量的曲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这两句不仅说明时间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抱负而奋斗。至于感情,我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2

  寻本溯源,《西厢记》的蓝本原始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之所以没有如《西厢记》一般名冠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结尾,在《莺莺传》中,张生因为功名迷失自我,抛弃莺莺,这样一个曲终人散的凄凉结局着实让人不忍,然而我们并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为他是在写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悲情诗人只应让我们无限包容和怜悯,不过一切才只是开始,因为元稹过后还有王实浦。

  王实浦所生活的时代,小说取悦的对象只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这样淳朴的民风里,人民总是希望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西厢记》便由此应运而生。《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仔细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剧本中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哪怕是那个谎称张生抛弃莺莺的小舅子,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小无赖。而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障碍,虽然这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张、崔两人爱情的忠贞,但剧中情节入情入理,事实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老夫人的顽固,而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崔莺莺才会对张生的爱意半推半就,犹豫不决,而老夫人也会对张生这样“倒插门”的女婿极力阻挠,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战胜了老夫人的偏执,战胜了封建礼义的压力,这在现实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可能的喜剧竟然逼真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无疑是偌大的封建社会下的暖色幽默。

  细细品读《西厢记》,会发现其中有三处点睛之笔,即“张生的迂”,“红娘的灵”和“老夫人的精”,说张生迂,不是因为他机智不足,学识不广,而是完完全全被莺莺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如,刚一见到红娘,便急切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亲的模样,读书人的自尊早已被他丢到脑后了,实在是可笑的可爱,再说“红娘的灵”,说起红娘,早已成了一位热心的媒婆,可以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中没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怕是难以长久的,而剧本中最为出彩的一幕便是红娘和老夫人的斗智,在这一幕中,将红娘与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最后红娘说服老夫人,也是剧本中张、崔爱情的转折点,然而说到“老夫人的精”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了阻止张生,老夫人竟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让人佩服。

《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3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西厢记》读书笔记范文3篇 西厢记阅读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