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4篇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一课时评课

时间:2023-05-13 08:56:4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4篇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一课时评课,供大家参阅。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4篇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一课时评课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诗歌蕴涵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学生的读诗兴趣很高。因此,在这课上,崔哲老师体现激情导读的.教学思想,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情诵读为主线,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努力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充分的朗读、体验、思考、说话等丰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染为教学目标,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诗句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感情诵读的能力;

  3、赏析关键词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现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适时随文说话写话,用学生的智慧去充实、丰富教材资源,致力实现教材的例子功能,让主题更鲜活,让课堂更丰满,让学生享受“活的语文”。

  但由于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经验不足,个别环节还没有达到诗意的境界:

  1、读书时间还不太充分,齐读较多,缺少学生精彩的个别读。这是由于教学环节的过于“丰满”造成教学时间紧张直至学生个别读环节无法展示的结果。“外围的东西不要太多,立足于文本是关键。”适度的扩展和延伸是可取的。

  2、“夏天来了,我想变成……”说话环节,不能用准确的教学语言及时纠正学生的发言,引领大家打开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发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当时,这一环节崔哲应该这样导入:“小诗人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为了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夏天就要来了,你想变成大自然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也给大家带来快乐呢?”然后播放大自然夏季美丽的景物,让学生边看边说,边想边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不妥之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2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以人文本,张扬个性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实处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________”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3

  本课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执教老师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和实际生活联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执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寻找感受,朗读时也是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读出来。这篇课文的执教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执教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白板演示夏日池塘的灵动与美丽。引入孩子们对夏天这位小姐姐的喜爱与依恋,让学生在夏天小姐姐的带领下去感受夏天。使学生沉浸在夏天的浓厚气氛当中,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二、学生本位,教师主导

  课文通过“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和星星、新月……塑造了一个富于想像的儿童形象。执教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句,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老师不是单纯让学生去读,而是在理解之后,利用想象,扮着角色去读。最后,通过对我愿变成大大的荷叶,来倾述对于为什么要变成荷叶的愿望,使孩子们的想象与情感得到了又一次的升华。感受到了课文的意境,理解了文本。

  三、反思提高,期望更高

  语文可要听到琅琅的书声。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文中愿变成的意象进行了很好的表达,但是相比之下,读的时间就不够充足了。如果能在读书与理解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就更好了。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4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样的教学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今天叶周玉老师的课题研究汇报课正是采用生活化教学。她凭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获得很大成功。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1、凭借生活,感知文本。

  由于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常用的主要方式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单调的读,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叶老师根据学生己有的心理结构,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己有知识和习惯去解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应的联系,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如叶老师指导学习“我想变成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想变雨滴的原因,再让他回忆雨滴落在叶子上的样子,接着问“你们喜欢吗”?在此基础上读出喜欢之情,读出睡在绿叶上的感觉。再如引导理解“清凌凌”一词,通过学生联系己学过的古诗《江南》,感知小鱼玩得愉快,从而更好地理解“清凌凌”一词。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读懂,到读出情感,从而实现“我会读”。

  2、联系生活,感悟文本。

  低年级学生处于感情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直觉的体验,整体的接收,综合的感受。叶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感悟文本。

  如,演一演,让学生表演“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蝴蝶”将自己个人生活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中,通过动作、神态的演绎,把平面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不仅使“穿梭”这个抽象语言材料变得容易理解还完成课文的再创造。

  此外,引入鲜活可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叶老师说:“快乐的时光过得可真快,小朋友们,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月亮出来了,弯弯的、亮亮的,星星也出来了,一闪一闪的,在眨着机灵的小眼睛看着我们呢?夏天的夜空真美啊!这时我想变……”?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时你最想变成星星、新月,为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我想变成星星,去探索火球上有没有外星人”有的说“我想变成星星、新月,去看看地球有多大”……学生在教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被进一步激活,不仅感受夜晚的美,还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叶老师认真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情感因素,以老师之情显现文本中所载之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灵之情,并使三者水乳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文字,让学生得到情以激发,美以熏陶。

  3、摸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利用学生学习模仿的有效方法,创设新的语言,深化文本,如叶老师在教完第二、三、四小节后,及时拓展“夏天真像个魔术师,让我们想变成许许多多的东西,除了已经变过的外,小朋友,你还想变成什么呢?”出示句式“我想变 , 。”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我想变成青蛙……”,有的说:“我想变成蜻蜓……”,还有的说:“我想变成运动员,为国争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又如指导学习最后一节时,老师说:“荷叶还会给哪些小伙伴带来快乐呢?”他们都藏在哪里?谁能把他们找出来?尔后出现句式: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上举着。 来了,在荷叶上(下) 。学生异常活跃,既理解省略号的意义,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老师恰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模拟生活画面,学语言、用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现语言的再创造。

  二、以课外阅读为桥梁实现教学生活化拓展。

  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不先急着让学生找答案,而是在学生练说“ 来了,在荷叶上(下) ”的基础上。老师说:“这么多小伙伴都来了,荷塘里可热闹了,想不想听他们在说什么?”老师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娓娓动听地背颂《荷叶圆圆》(人教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静静欣赏,如痴如醉。和谐的音乐使学生变得轻松、愉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再如叶老师给每人一封信中除了激励语言外,还有一道作业,让学生阅读王振宜爷爷的另一首诗《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文本内函,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4篇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一课时评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