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我与地坛优秀课堂实录)

时间:2023-06-14 20:44: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我与地坛优秀课堂实录),以供参考。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我与地坛优秀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铃声响起——

  师:先看一段颁奖词(大屏幕演示:华语文学传媒给史铁生的颁奖词),请语文科代表读一下。

  生1:好的,谢谢,读得非常不错。他自己所承受着生命的苦难,但是,带给人类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是由轮椅上的硬汉作家之称的……

  生齐声:史铁生。

  师:史铁生。我们再来看一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大屏幕演示人物名片:简历、成就、自评等略)。

  师:学这篇文章前,首先掌握一下基本的字词。 请第一排第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2:读(略)。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们读文章时,首先要读标题。大家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我与地坛。文章分成好几个部分,我们这里是个节选。大家迅速看一下,你能不能为两部分的文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小标题要抓住主要内容,并简明扼要。(大屏幕演示:整体感知)

  生3:第一个写地坛,第二个写母亲。

  师:谁的母亲?

  生3:我的母亲。

  师:你看一下,这个题目我与地坛,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写地坛与我,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好,那么,你看一下,我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展示一下,你看一下,我与地坛,固然和题目联系在一起,而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怎么和地坛联系起来?

  生3:因为他开始写的是我与地坛,然后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在地坛停留、看书等做一些活动。那么我在家里呆的时间就比较少,然而我的母亲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太密切,母亲就担心我。

  师:好。我与母亲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哪里?

  生齐声:地坛。

  师:好,就是说,地坛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写的小标题都是能和大标题紧紧想靠拢。所以呢,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锁定在三个关键词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来吗?

  师生齐说:应该是我、地坛、母亲。

  师:所以,这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史铁生跟地坛有着很深的`缘分。甚至他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板书:缘分、宿命)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总是在他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我与地坛之间到底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史铁生的步伐一起步入地坛。大家看,文章比较集中描写地坛有几处?

  生齐说:三处。

  师:好,有三处。分别是第三段,第五段和第七段。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处。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描写地坛的语句。大家来推荐一位同学,谁朗读的好点?

  生齐说:张宁宇.。

  生4:读。

  师:好,这里所写到的景物具体来讲有哪些?

  生齐答:琉璃。

  师:怎样的琉璃?在哪里?

  生齐答:檐头的琉璃。

  师:好,还有呢?

  师生齐说:门壁的朱红,段段高墙,玉砌雕栏。

  师:那么,它们呈现出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琉璃怎么了?

  生齐说:剥蚀。朱红呢?

  师:淡褪。高墙呢?

  师生齐说:坍圮。雕栏散落。

  师:还写到对象有?

  师生齐说: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坦荡。

  师:我把这些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屏幕演示表格中景物和具体表现两栏。表格由景物、具体表现和特征组成)。那么你能不能通过这里写到的具体景物来解读一下你读一这里的景物以后,你觉得这里的地坛是怎么样的?给你们怎么样的印象呢?好,我们请这里第二位同学。

  生5:地坛是荒凉的。

  师:你读出了地坛的荒凉,还有呢?

  师:好的,下一位。

  生6:我觉得地坛是破旧的。然后是寂静的。

  师:荒凉的、破旧的、寂静的。好,还有第三位同学补充吗?

  生7:我觉得地坛是荒芜冷落的。历经沧桑的。

  师:历经沧桑。好,三位同学都说出了地坛是荒芜的、冷落的、破旧的。我们看,这里的地坛历经了多少?

  生齐答:四百多年。

  师:所以它还有一个特征是?

  生齐说:历史悠久。

  师:所以在四百多年风雨的侵洗之下,我们看到的地坛却是那么的荒芜、冷落。所以呢,地坛为什么会荒芜?一方面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四百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有人为的原因。因为这个地坛在现代的都市里面,他遭人废弃,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所以我们看,眼前的地坛显得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荒芜、破旧、古老。但是我们看这里的老柏数却愈见苍幽,这里的野草荒藤茂盛地自在坦荡,从这些方面,你还能解读出什么?

  生齐说:生机。

  师:荒芜的外表下面其实掩藏着一种什么?

  生齐说:对了,我们讲白居易有一首诗,“一岁一枯荣”,前面叫什么?

  生齐说:离离原上草。

  师:对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所以在貌似荒芜的地坛上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自在坦荡。看,这里的老柏树就愈见苍幽;看,这里的野草荒藤就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们并没有因为地坛的荒芜、古旧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自在坦荡的生活,按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这样的地坛在史铁生看来就获得一种生命的感悟。他在地坛里面看见了自己的身影。(大屏幕演示:启悟两字)好,在这一段的结尾的一句话,“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那么地坛和史铁生有怎样相似的经历呢?他为什么能在地坛里面看到自己的身影呢?好,我们来看一下,原先的地坛怎么样?四百多年以后的地坛是荒芜的、破旧的,那么四百年前的地坛呢?大家看,在地坛的介绍(注释2),明清皇帝祭地之坛。皇家拜见地神的圣地,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原先的地坛应该是比较的高大、气派、金碧辉煌,比较的庄严、肃穆。但是因为四百多年风雨的侵洗,所以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呢,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这样,把地坛的过去和今朝的地坛对比。那么作者在地坛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你能联系到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残废前的作者是怎样的?

  生齐说:狂妄的。

  师:我们在资料中得知,他是在二十一岁残废的。而二十一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词,“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那是踌躇满志的时代,而一夜之间,忽地残废了。所以残疾以后的史铁生是怎么样的呢?

  生齐说:自暴自弃。

  师:对,自暴自弃。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工作,那是非常愁苦、悲寂的史铁生。如果我们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地坛视作人生,那么眼前的地坛正经历着一种屈辱。它从原先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位子上跌落下来,沦为现代都市中被遗忘的一块野地。那么,史铁生呢,在最狂妄的年龄上,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健壮男儿,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万丈深渊。所以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的?

  生齐说:经历。

  师:所以呢,类似的悲惨命运越容易引发人潜在的同情,常称为?

  生齐说:同病相怜。在地坛中,认识了自己。地坛经历和我的经历非常得相似。看来,真如作者所说的我与地坛的缘分不浅。下面我们把刚才找到描写地坛的句子再来一起读一下,再来感受一下,四百多年,起——

  生齐读。

  师:好。史铁生在地坛里面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自己和地坛同病相怜。所以这里的地坛实际就是史铁生。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概括为:地坛即我(大屏幕演示)。我就是史铁生。这里看到的地坛怎么样,实际上就是史铁生现在的人生。所以这样的描写把它叫作“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写作手法。那么从语言的表达来看,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照理应该这样描述的:琉璃怎么了,朱红怎么了,高墙怎么了,玉砌雕栏怎么了。而作者现在却把这些动词全部提前了,让这些不及物的动词带上了宾语。那么这样造句就显得比较新颖别致。从内容上面,强调了地坛的荒芜。从形式上面,造成了语言的(表演别枝)的美感。好,这是第一处。那么来看一下第二处。还是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从蜂儿开始,到片刻不息。请班长来读一下。

  生8:读。

  师:好了,上面我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那么这个部分我请同学来分析一下。请旁边这个同学。写到的对象有?

  生9:写作的景物有蜂儿、蚂蚁 、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师:露水、草木,它们都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生9:他们都显得很自由,充满生机。

  师:具体来说,蜂儿?

  生9:蜂儿停在半空很悠闲。

  师:如一朵小雾。

  生9:蚂蚁,蚂蚁猛然间想通了什么,显得很放松,心情很愉悦。

  师:转身疾行而去。

  生9:瓢虫爬得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

  师:蝉蜕呢?

  生9: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师:满园的草木?

  生9: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弄出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师:片刻不息。这是它们的具体表现。那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你怎样的具体印象?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征?

  生9:写出了地坛那种充满生机,里面有很多,很多一些动物和植物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显得非常欢快。

  师:这里所写的对象蜂儿、蚂蚁,到露水,甚至到草木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怎么样?

  生:很平常。

  师:很平凡是吗?是不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这些事物都是被忽略的。对吗?漠视的生命,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地坛里面,它们依然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快乐、诗意地生活着。我们看到这些事物渺小,小到蚂蚁蜂儿瓢虫。但是它们虽然渺小、卑微,但是它们并没有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与缤纷。那么史铁生在这个写景的片段里面,又有种怎么样的感悟呢?地坛虽然是荒芜的,但是地坛里面依然怎么样?一种生命的坚韧与活力。用文中的话来说——

  师生齐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好,那么另一个角度来讲,作者为什么能够听到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甚至连窸窸窣窣的声音他都能够听得见呢?写出了地坛的什么?

  生齐说:安静。

  师:对了,用文本的话说,“沉寂”。这种写法,把它叫作“以动衬静”。好,我们把这些特点做一下这样的概括(大屏幕展示特征栏)。那我们讲,“一且景语皆情语”,史铁生看到荒芜的园子,但是并不衰败,它内在充满一种生机和力量。从而它在这里获得了一种人生的启悟。既然园子是荒芜的,但并不衰败的,那么我的人生虽然残疾,但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应该颓败下去。好,这就是它的启示(大屏幕演示启悟)。所以呢,在这样的一个地坛,在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地坛,促使史铁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那就是我虽然残废但不应该颓废。也就是说,我不应该去死,我应该活着。他选择活着。在地坛里面,史铁生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华美的再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史铁生。对生与死有了自己的认识。那就是(大屏幕演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有谁会把死说成节日呢?节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生齐说:欢喜的。

  师:嗨,非常喜欢的。大家都在谈六一儿童节,是吗?是快乐的,是喜气的。那在史铁生看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把死说成节日,他其实对死亡已经怎么样?无所畏惧。一个人已经对死毫无畏惧,那么他还惧什么呢!所以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他对生命已经非常坦然。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豁达、乐观、自信、超脱、坦然的史铁生。当然,这样的转身非易事,实在非常艰辛。我们这里有句话,史铁生讲“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看来并不是一时三刻想明白的,看出艰辛。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明白了生死的问题。所以呢,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史铁生。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第三处地坛的描写的句子。从譬如开始到微苦的味道。好,一起。

  生齐读。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在第三处描写地坛的句子。在这里作者写到的景物依次有?

  生齐说:落日。

  师:我们讲落日代表着什么?用李商隐的话说——

  生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师:那么这样的落日显得惨淡。那么史铁生笔下的落日,是怎么样的呀?用文中的话讲。

  生齐说:灿烂的落日。

  师:那么,用这样归纳的方式,下面分别是——

  生齐说:雨燕。

  师:怎么样的雨燕?

  生齐说:高歌的雨燕。

  师:好,放声歌唱的雨燕。那第三呢?

  生齐说:孩子的脚印。

  师:还有呢?

  生齐说:苍郁的古柏。

  师:还有?对对象来讲,还有泥土。怎么样的泥土呢?

  生齐说:清纯的泥土。

  师:好,还写到什么样的落叶?

  师生齐说: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

  师:好,它们具体的特征呢,这里写得非常清楚,以直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屏幕演示)。下面请大家来分析一下,在第三处写景物的当中,你解读出了什么?你看到的是一中怎样的情景?好,请第一排第三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10:地坛虽然荒芜,但是充满了生机。地坛是动静皆宜的。

  师:从他所写的意象来看,落日,是灿烂的落日。从灿烂、高歌、歌舞的落叶,而即便是凋零的落叶,我也是歌舞得轻快,你能看出什么?好的,下一位。

  生11:表现出史铁生非常的乐观。即使他身体残废了,但是他也像落日、落叶那样,灿烂地度过他的一生。

  师:灿烂地度过他的一生。你看,这里所选的意象大的有亘古不变的落日,小的有落叶的歌舞。这些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宏大的,还是纤细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这样的地坛,它们都在诠释着自己的——

  生齐说:生命。

  师: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华美。好的,所以在这样的地坛,让史铁生获得了一种人生的感悟。虽然四百多年来,地坛的形体被人肆意雕琢。甚至在这样一个现代的都市里面,被人废弃了,但是地坛里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亘古不变的落日;譬如,苍黑的古柏,无论你忧郁,无论你欣喜,它依然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他在演绎着自己的顽强与美丽。它按照自我存在的方式活着。安然、镇静演绎着生命的种种状态。这种生命在荒芜的地坛都显得自得其乐。所以呢,在这样的地坛里面,史铁生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悟。那就是既然地坛的形体被人肆意地雕琢,但是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那么史铁生从一个健壮的男儿现在变成了残疾,他的内心被谁雕琢了一下?

  生齐说:命运。

  师:被命运、上帝、上苍雕成了残废,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你觉得是哪些东西呢?

  生齐说:精神。

  师:我的精神、我的生命、我的意志,这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史铁生在地坛里面得到的启示(大屏幕演示启悟)。我的身体虽被上帝雕琢成了残废,但我的生命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我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生命观与人生态度。所以我们看,三段的景物描写,实际上就是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我们把前后贯穿起来,就是十五年前,他第一次进园,想逃避现实,后来,终于弄明白了,生死的大问题,这期间他想了好几年,自从进了园以后,十五年中,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或者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新的史铁生他其实整个都是在地坛里面完成了自己的转身(边讲边用大屏幕演示)。所以呢,地坛对史铁生来讲,其实已经不是一处人文的景观。它已经融进作者的生活之中,或者,反过来讲,作者进入地坛,地坛就成了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有句俗话讲,“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他开启了另一扇窗。”这窗在史铁生那里就是——

  生齐说:地坛。

  师:说得非常好,就是地坛。当然史铁生所喜欢的地坛,它已经是一个宁静、能看到自己身影的地坛,而不是热闹的地坛。所以史铁生在他的作品《想念地坛》里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地坛怎么样,我发现它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寻找安静的地坛。我已不再地坛,地坛已不再我。”(大屏幕演示《想念地坛》语段)。说明史铁生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曾经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已经深化成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师:好,照理说,史铁生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权抗议,但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抗议,有的只是他感情上对地坛的依赖,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灵上对地坛的迷恋之情。我们借另一位作家对他的评价(大屏幕演示:陈启文《走向地坛》的语段)。这段话里,有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大家知道期期艾艾什么意思?

  生齐说:口吃。

  师:形容说话吞吞吐吐。所以我们回过都头来再去看一下这个颁奖词,我们会发现,史铁生承受的是生命的苦难,传达给人类的是确实存在的迷茫和欢乐。我们把这段话中红色的地方一起来读一下(大屏幕再次演示开始的颁奖词)。

  生齐读: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是确实存在的迷茫和欢乐。

  师:好。我们再来看,整篇文章作者叙述地非常平静,甚至有点冷峻。所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史铁生为什么可以写自己几年中痛苦挣扎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作者在青春得意的年龄上残疾了,他的心灵上面对地坛的依恋的原因。所以,我们看地坛之后的史铁生,变得异常的乐观豁达平静坦然。在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地坛和他之间有缘分,宿命的味道。大家知道宿命是什么意思吗?

  生齐说:命中注定。

  师:那么人在命运面前怎么样?

  生齐说:无能为力。

  师:所以,宿命论其实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悲观的思想。但是我们看到的史铁生虽然带有宿命论的思想,但是,他的宿命不是悲观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超越宿命的思想。超越宿命,那就是超越绝望,超越悲观。所以我们套用这个专题的一个词,叫做“向死而生”(板书:向死而生)。在第四篇《鸟啼》中有个词,“向死而生”,大家看一下二十六页最后一句。一个人不惧怕死亡,那还怕什么呢?意思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人们勇敢面对死亡,积极生活。史铁生是中国极少有宿命意识的作家之一,但他树立的不是悲观,不是绝望,对宿命的超越。好,我们在曹文轩《前方》一文中说道,“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就注定免不了要遭受挫折与苦难,学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后,你对人生的挫折以及灾难又有了怎样的思考?请你简要地来谈谈(大屏幕演示:你说我说)。我们请第四位同学。

  生12:我觉得人生受到挫折或灾难,是正常的。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和灾难。

  师:面对挫折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选择逃避,是吗?好的,请坐。好,下一位同学。

  生13:我觉得生命就像一场旅途,出生是开始,死亡是结束。苦难就像我们生命中总会遇到的风景。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它,用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

  生14:我们应该积极对待挫折和灾难,不应该退缩。

  师: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理解。我想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什么上帝,也没有救世主,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是谁?

  生齐说:自己。

  师:你就是谁?

  生齐说:上帝。

  师:对了,你就是上帝。所以以这样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挫折与灾难,我想你一定会是一个生活的最强者。好,再回过头来,我们就会发现,正如史铁生所讲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挫折和灾难,我想你们都会是生活中的最强者。好,谢谢大家!

  生鼓掌。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学生情感已融入作者的文章中,有不少同学已眼含泪水,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有的同学瞪眼望着远处,茫然若失,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把淤积在内心的话倾吐出来。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你想对她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成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在你与父母之间搭一座爱的理解的桥梁。

  1、以前,我在教授这样的课文,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总以为这与语文无关,往往忽略或进行一些空洞的说教,草草了事。通过这堂课的对话教学,我深深认识到新课程把语文课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多么必要。语文教学让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融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2、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深深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教师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运用讨论、对话等教学方法,善于调控课堂气氛,联系现实生活,拓展课文容量。力求课堂教育把学生的心灵触动起来,使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营造和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相吻合的教学气氛。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

  3、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要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课堂设计上做了如下安排: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让学生找出感动你的句子。以体现母爱为主线,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在学生与父母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进而体会人间真情。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第一课时】

  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

  师: 请根据节选说一说史铁生的经历。

  生1: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忽然患了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经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母亲也给了他很多安慰和帮助。在母亲去世之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一条写作之路。

  师:讲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读有些杂,我们需要理出一个线索,这是以事件或是以明显的时间先后为线索的吗?

  (生:不是)

  生2:我认为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地坛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尽量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

  生3: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师: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写地坛的一个关键句。

  生4: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

  生5:我认为那句只是引出地坛,能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学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师(板书这句话):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打出第三段的幻灯片)

  生6:荒芜很明显嘛,是说它显得很破旧;至于不衰败是说里面的动物,哦,还有植物很有生机。

  师: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荒芜除了残破之外,还跟人们对它的态度有关,当时的地坛无人重视,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有学生说,对,人们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说它不衰败是因为它的内里各种生物充满生机,它丢掉的只是——,见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提醒: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学生从“浮夸”、“炫耀”中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

  教师出示幻灯片:具体说一说,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7:地坛至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思考的场所,我觉得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 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灵魂。

  生8:我认为地坛也有创伤,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师:你说得真好!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作者自己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真是渺小的。

  生9: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

  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

  生10: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生11: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生12: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

  生13: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

  生14: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生15读)

  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16: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

  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生17: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

  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

  【第二课时】

  师:第二部分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我所指的不仅仅是事情。

  生19:母亲让我去地坛,为我担忧,去地坛找我。

  生20:应该是送我去地坛,而不是让我去。

  生19:我觉得送儿子是很一般的,但那样理解儿子不限制他去,就十分难得了。

  师:我看有道理。找我的部分是十分感人的,大家推荐一个朗读那里最强的同学读一下。(学生21读,众人鼓掌)

  师:读这一段,你想到了谁?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一个男人,他蹒跚着为儿子买橘子(学生中有人小声说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有人轻轻地背起《背影》);另一个是我的母亲,在我出去读书时,她在家里吃了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她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在打电话时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过。说说你家的情况吧,我觉得提到父母我们没有什么羞涩可言。

  生22(一个男生):作者的母亲找他却不让儿子看见,懂得为儿子着想;我的妈妈却不会为我着想,总是唠叨。我放假在家时她一天能打七八次电话,我没有办法,就把放电话的房间锁起来。

  生23(一个十分文弱的女生)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太过分了。我的姐姐在杭州工作,我的爸爸在欧洲,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我妈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我每天都给我妈打电话,虽然每次都要等很长时间,虽然只是说些平常的事情,但我听得出我妈有多高兴。你不能只让妈妈为你想,你为你妈妈想过吗?

  生24:我曾经告诉过妈妈,什么时间我肯定不在寝室,不要打电话。前天我有病,八点就回到寝室,刚回去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师:这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吧。母爱的很多内涵,作者当时并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自己年轻、心里痛苦;另一个原因是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不张扬的爱的表现形式太多了: 可能是你酣然入睡时,她加上的毛毯;可能是你大汗淋漓时,她送上的手巾;可能是你误入歧途时,她无情的责打;可能是你心神不定时,她轻轻的叹息;也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看了看生22)她不停的唠叨。请学会感受那不张扬的爱。

  师:这一部分回忆母亲贯穿着什么心情?

  生:痛悔。

  师:我忽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的句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不知道唐玄宗能否真到这种程度,但我敢说史铁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父母还都健在,也许他们不能给我们很多钱,但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回报父母的爱要及时啊!第一步,你要懂得父母那不张扬的爱。(播放歌曲《懂你》,几个学生悄悄地擦着眼泪)

  师:我们还是回到课堂中吧。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生:根据片段记忆设想出来的。

  师:这种设想在生活中写作中都很重要,能说说吗?

  生25:在生活中有了设想才能理解母亲的不张扬的爱;在写作中如果不设想就只能写母亲如何送我、有时候找我,就不很感人了。

  师:说的好,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中要敢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我们再想一个大问题,两个部分,一个写地坛,一个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生26: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师:很好。虽然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但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让我们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小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三岁时就夭折了,这是一首悼念诗,听我读一读。

  也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学生久久地沉浸在悲哀而优美的意境中,教室中一片肃静。)

  (几分钟后)师:今天大家要回家,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吧。再见!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

  点击浏览该文件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篇(我与地坛优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优秀感悟7篇 《我与地坛》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6篇(我与地坛全文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心得3篇 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8篇 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推荐读书启发范文3篇(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13篇 读《我与地坛》有感

精选《我与地坛》教案3篇(部编版《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9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8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范文3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