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13篇

时间:2023-10-18 08:43:39 综合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

  你从汴梁走来,雨疾风啸却吹不散你的满身尘埃;你经过河南,百姓的哭声震天却解不开你身上的枷锁;你跨过淮河,三千里淮水涛涛却无法洗涤你的屈冤。踏过长路漫漫,终抵黄州。一声长叹,两行清泪,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怀作千古绝唱之能却怀才不遇,胸有留万世芳名之志却龙盘凤逸,这就是你在黄州的生活。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他称自己为“闲人”,可我觉得应将他称为“孤独者”。孤独之因有三:

  一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孤独;

  二是空有一身才华却处处受人排挤的孤独;

  三是失去挚友的孤独。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为百姓赢得福祉。从杭州的苏堤到广州的供水系统,再到竭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一不为百姓着想,却从不顾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势权臣当道,他远大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杭州大旱,四百万灾民如饥似渴地等待救济,可朝廷只援助了两千石粮食,还被层层剥削,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一手擎天?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说,苏轼被贬黄州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如果没有这次机遇,可能就没有了《念奴娇》的豪迈壮阔与《赤壁赋》的千古沧桑。“乌台诗案”以后,他明白了,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死也死不出来个道理来。所以,苏轼的性格变了,他变得谨小慎微,虽满腹经纶却无人,也不敢与旁人倾诉;虽佳作频出却提防让他人知晓。“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种意境上的孤独。

  其三,苏轼被贬后,亲友大多与他断绝了联系,苏轼的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书信,千辛万苦送出去却杳无音信。明知自己是正义之身却遭到亲人冷漠的拒绝,这也是一种心灵上孤独。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积水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轼内心的想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正是一个孤独者最凄美的告白!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初冬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

  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衣准备睡觉。

  刚好,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地透进来,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望去,像一面镜子高悬于深邃的夜空。

  不禁,想起了四年前的今晚,那晚月亮和今天的一样明亮。但不管怎么明亮,都无法照亮那些小人强加与我的罪行,也无法洗刷我的清白。

  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已远离了朝堂。还好我在此地遇到了一位知音——张怀民。此刻,我睡意全无,便想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碰巧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小道两旁,竹林相夹,我听到风里竹叶飒飒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好像在为我们的友谊作曲。走出了小路,便到了宽敞的前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地自由摆动。

  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那些得失,论起那些喜悲。那些曾以为天大的沉重,不过似鸿毛一般。在这个充满月光的夜晚,我们相视一笑,心中释然:曾经的辉煌与失意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不由得反思自己: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以前的我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

  大概是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在某种心境下才能真正看清吧。

  如此看来,我倒是要感谢命运遣我来此了,也感谢月光不吝赐我。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4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5

  苏轼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6

  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7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诵读法、比较法

  1课时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8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并尝试背诵课文。2、品析写景的语句。3、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设想出游遇雨时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教师出示投影,补充介绍作者。

  三、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预设学生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大意。)

  学生板书自己积累的文言词语并解释。 教师投影补充。

  学生再读课文。

  四、品析写月的语句

  师生对话:苏轼为何夜游?文中有写月的语句吗?你觉得写月的语句写得好吗?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背诵读。

  师生对话:夜晚庭中的月色是常见的吗?你平时觉得它美吗?为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觉得它很美?

  教师投影出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文中的自然景物注入了什么样的意味?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投影出示两段文字: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丑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

  这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你赞成哪一位的看法或者你还有别的看法,请你从文中为你的看法找依据。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

  教师总结。

  六、作业:阅读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并能背诵。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1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13篇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3篇 记承天寺夜游夜游评课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2篇(记承天寺夜游夜游评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优缺点)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份12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