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作文5篇

时间:2024-04-20 10:35: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眼中的孔子作文5篇,供大家参阅。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5篇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辅之以礼,他的学说历朝历代受到儒生们的追捧,但我认为这里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落后了的观念。

  孔子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那就是“君子”。“君子”包含了一切人所有的美德,是孔子对至仁至义的一种追求,孔子希望人们都能达到“君子”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君子”的形象类似于我们现代人所喜爱的“超人”,这类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不可能变成那样,但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孔子塑造的“君子”给现代人实现真善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孔子十分重视“礼”,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但某些具体的过程,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孔子的“礼”又是苛刻的。《论语》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曾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可他又是这么地挑剔,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简直就是一种浪费。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很多百姓贫苦而吃不上饭,他为什么不施“仁义”,把这些物品给老百姓呢?

  另外,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应当尊重每一名学习,发掘出他们的潜能,补足他们的不足,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否定学生。子路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勇敢、直率但也有些急躁。孔子应当发挥子路的“勇”,使他成为报效国家的将领,让他成为有用之才。然而孔子却瞧不起他的“勇”,他只喜欢懂“礼”的学生,进而对子路存在偏见。孔子没有尽到一名好老师的义务,他在批评子路的同时却没教会子路稳重。

  此外,孔子关于交友的言论中,某些思想我也不太赞同。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可是,发果人人都只想着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而不与比自己差的人来往,那么,每个人都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因为,这样交朋友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友情应该是纯洁的,不含杂质的。况具,如果只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每个人也都会交不到朋友。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中国人信奉的“圣人”,尽管他的观点中有很多都是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局限,必须要“下岗”了。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2

  站在孔子墓面前,周围人来人往却是一片寂静,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放低了声音,肃静的瞻仰这位被称为“大圣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被尊称为“天纵之圣”、“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不知道人们是怎样看待孔子,才给了他取了这些至高无上的称号,我只知道,我眼中的孔子是怎么样。

  我眼中的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在那个只有达官贵族才能学习,金钱和社会地位决定一切的时代,孔子独辟蹊径,开创了私学。不在乎金钱和地位,只为传授所学、培养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也正因为孔子独特的教育方法,他桃李满天下,各行各业弟子三千、期中七十二贤人名留青史。

  我眼中的孔子,是一位精神强大的思想家,他不像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他没有留给我们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都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一生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他所改变的,他所留给我们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我眼中的孔子,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孔子的`多部作品中,我们都能读懂,孔子在教我们如何做孝顺的好儿女。如在《孝经》中,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来者致其哀,祭司致其平,王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大意是说要尽到对父母的各种义务,才能称孝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同时也信仰着古代传统。

  我眼中的孔子,是一个孤独的学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热乎”,孔子对朋友的名言家喻户晓,但是历史上对于孔子自己朋友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他独学而无友,很难想象创造出那么多伟大思想的人,却没有一个能够和他谈心的朋友,是何等的孤独。

  我眼中的孔子,同样还是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导师,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产生惰性时,我就会想起孔子的那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它帮助我度过了很多难关。每当我和朋友产生矛盾时,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对时,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了我,我相信孔子所说过的话一定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伟人,但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传承,他的思想仍在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孔子了。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3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态度逐渐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孔子提出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指“爱人”,但孔子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礼”指周礼,周礼是周朝人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为维护“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社会秩序。他还提倡遵循中庸之道,在上提出“有教无类”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还提出“因材施教”;对鬼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尊称为“圣人”。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收录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得以流传至今,并且影响深远。“有教无类”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将贵族垄断的知识才艺传授给庶民百姓。而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习态度,他也提出“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来劝勉莘莘学子。“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现代的“仁”,发展为没有等级差别的爱。虽然,孔子的思想受到推崇,但并不是所有思想都是积极的。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也正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地方,是他思想中的局限性,是我们不值得提倡的地方,不该继承的一种思想。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所以,对待孔子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应该辩证地对待。对待孔子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4

  孔子,何人也?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开创儒家学派,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成为拥有桃李三千的名师。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是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念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那时,我脑海中才渐渐有了孔子模糊的身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诗文兴趣的提高,我对孔子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吾观孔子童年,实乃不幸。高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便撒手人寰,幼年丧父的孔子遭受着太多的磨难,这也成为了他发愤图强的根本动力。他的母亲也着实伟大,孤儿寡母,那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在生活的磨练中,孔子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他聪明好学,博学好礼,丝毫没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其刚强不屈着实使人敬佩。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孔子的坚强与博学促使孔子成为了使万古儿孙为之自豪的人。孔子那坚定、博学的'身影渐渐映入了我的脑海。

  孔子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却生在乱世,无用武之地。他周游列国,却不得重用。但他不因仕途坎坷而一蹶不振。他创办了私学,有教无类,为穷苦百姓开启了一扇知识的窗子,为他们的黑夜点燃了一支红烛。他将自己的儒家学说传授给三千弟子。他的言行汇集成《论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点点辉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身影又更添几分师长的明亮与魅力。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安贫乐道,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孔子学无常师,学而不厌,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真不愧是一名君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不仅成为了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成为了全世界的自豪。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现在孔子学院开遍地球,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那天也成为各地读书人的节日。

  孔子的身影永远记在我脑海中,永远映在我的双眸里。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5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提起孔子,还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因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并且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后种种褒贬热闹,与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边,单说我对孔子的态度,六个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这两句,为因果关系,顺序不可颠倒。

  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对此有所延伸,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梁漱溟先生则说:"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而己又是仁以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将整整十四年时间都花费于周游列国,虽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著一念,从未畏难停步,明知难为而为之,是想以此创立一个富足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构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无疑是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于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他主张士人贤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战国时期及秦以后的"布衣卿相"之局,这在中国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这样的见解,是中肯而客观的。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5篇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3篇

我眼中的你作文10篇

在我眼中你最美作文12篇

我眼中的你作文11篇

眼中的春节作文4篇(春节的作文范文读本)

我眼中的作文600字3篇 我眼中的父亲作文600字

眼中的老师话题作文3篇 我眼中的 老师

我眼中的春节作文6篇

我眼中的春节的作文7篇(我眼中的春节,作文)

我眼中的自然作文6篇(我眼中的自然景物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