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篇

时间:2024-04-21 13:4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篇,供大家参考。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篇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1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05年,600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2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3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05年,600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篇相关文章: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5篇(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作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4篇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作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6篇(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作文)

陕西兵马俑导游词11篇 西安兵马俑导游词简写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8篇 西安半坡遗址游后感

陕西香溪洞风景区导游词3篇(香溪洞导游景点介绍)

陕西西安兵马俑导游词9篇

陕西省导游词4篇(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导游词)

陕西太白山导游词(优秀7篇)

陕西华山的导游词3篇 华山导游词八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