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4篇 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五十问

时间:2022-07-15 00:13:2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4篇 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五十问,供大家参阅。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4篇 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五十问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1

  读完了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之后,感觉自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有明显的改变,以前只知道对着教案书看教材,按部就班的把教材上的例题呈现给孩子们。现在感觉其实我们可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死搬教材,从已知走向未知,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从未知走向已知。读完之后,我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认真的研读新课标

  我们在教学当中,也会根据自己的意图改编例题,有时候看着自己改编的题和例题很相象,但是其实已经背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比如书中的例子,学生做操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十行,每行有八个人,问一共多少人用图形和用文字呈现出来所培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是文字,孩子们只需要根据文字解决问题即可,但是如果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先读懂图形,从中提取信息,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交流想法。前者提现了原课标中的双能,而后者明显涵盖了新课标的四能,所以例题的改编一定要以读懂读透新课标为基础。再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如果明白了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目标就会非常的明确,否则总感觉这部分内容好像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出错。

  二、重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有“双基”变“四基”已经明确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其实在教学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学生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丰富,那么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缺乏经验的高。比如同种类型的题如果换成和学生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如买东西的问题,学生明显解答的又对又快。再如:之前在学习《升和毫升》的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自己制作出来棱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空心小正方体,在里面装满水,让学生直观感知1毫升和1升大概有多少,然后把1升的分别倒在盆子里,碗里,杯子里,水瓶里,让大家感知1升有多少。最后在做这部分题的时候,孩子们的正确率明显比其他班高。

  平时如果孩子们缺乏某方面的经验,如果老师有能力让孩子们体验,尽量让孩子们体验,这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三、重视数学广角,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程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课程要么简单的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要么直接让孩子们记结论,从来没有当成重要的课程来让孩子自己体验。看了吴老师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课程的综合性和过程性是最强的一部分,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科学合理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流程,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克服困难,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而我们的忽视白白错过了对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培养,今后要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得结论。

  四、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先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的看一遍;心到:看每句话都应该思考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信息,我们在做题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信息?手到:看到一些信息,经过加工转化之后可以顺手把这些信息写在上面,如看到一周想到7天等。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漏题,抄错数,数算错等情况,而这些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认真检查来避免的。这个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停的强调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另外要教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最后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严格落实。让学生养成自主检查的好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课堂上要多强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候,一定要强调要严谨,比如:我们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学生在表述时,老师要认真引导。老师应该在低年级就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五、重视估算的能力。

  吴老师在这本书当中,有好几个问题都和估算有关,估算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孩子们来说却并不简单,经常会出现让我估,我就估,精算完了再估,对使用估算信心不足,总害怕估算错误。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最多的还是估算,估算比精算应用的范围更广。对这一问题还需慢慢的引导孩子们转变观念。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还有很多,每读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小小的感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而且读起来也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今后我会多读几遍,争取早日汲取到书中的精华。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2

  教小学数学马上两年了,每每到开学时候总是会特别忐忑,心里总会纠结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牢固掌握我教的知识,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寒假非常有幸,读到吴正宪老师的书,顿时茅塞顿开,一些我能想到的,没有想到的,书中都给了明确解释,真的是受益匪浅!

  吴老师的书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从当前教育改革的理念出发,紧密联系课堂实例,用课诠释理念理念,让老师们在具体可感的案例中能感悟、能借鉴、能迁移。这本书将成为今后我教学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吴老师关于如何选择教学方式的阐述。

正如书中所说,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年龄不同,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数学情境。好的数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让学生们牢固掌握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适当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并学会做题方法。书中通过问图,问人,问己三种方式阐述了课堂提问的的有效性,良好的提问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关于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作为老师一直需要探讨研究的。这本书给了很多实操性比较强的方法。比如说在动作上,教师可以做一些较为夸张的动作,或者将教学中抽象的东西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在语言上,教师教学时提问力求新颖,语言要风趣幽默,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语调不可一直平淡,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还可以适当加大音量,甚至适当停顿,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具的使用和板书设计上,教育大小的对应,板书颜色的搭配,都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容易被注意。这些方法我在日常教学中会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知识进行合理规划。这也将是我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我自己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应对教学生涯中的各种挑战,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3

  2019-2020年度下半年,我读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50问》这本书,让我学习了很多。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刚刚步入课堂,对课标理念和课堂实践时常出现偏差。吴老师从教材、学生、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结合精彩、典型的片段式案例,对方法与观点进行了说明,对问题进行了分类解答,让我收获很多。

  其中,在把握教材部分,本书主要从分析教材的角度,针对教师在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中产生的困惑进行了解答,如方程解决问题、估算、除法的性质、可能性等,同时对教材的整合教材,新增内容的处理等进行了分析。

  在了解学生部分,本书主要从分析学生的角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习惯和提高学生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困惑进行了解答。如检查习惯,审题习惯性听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整理的能力等。

  在选择教学方式部分,本书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教学方式方法。困惑进行了解答,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等。

  我们要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整体的梳理。了解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以及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分布情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分学段学习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具体内容,同时使自己的教学做到瞻前顾后。

  通过阅读,我分清楚了什么叫做课堂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源于知识本身,通常我们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称为教学重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该学科的思想或特色的集中体现。

  难点源于学生认知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要找准教学难点,首先要分析对象及对谁而言是难点,这就揭示了难点源于学生认知的重要属性。因此,对教学难点的缺点就离不开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认知的分析。

  反复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道理,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在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这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问题的不断聚焦,案例的反复筛选,书稿框架的多次修正。就是实践再认识再梳理的过程,人就是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实现超越,进而获得成长。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4

  佛冈县第二小学 曾宪京

  我在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这本书,回想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书中提到,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在本节课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难点不是本节课一定要解决到位的问题。首先,重点源于知识本身,通常我们将在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称为教学重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该学科的思想或特色的集中体现。其次,难点源于学生认知。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不宜理解或不宜掌握的学习内容,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我虽然走上讲台已经有12年的时间,但是有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仍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和一二年级相比,四年级数学课安排的并不多,以往我总是想尽办法尽可能的利用课堂上的时候一节课争取突破重点和难点,很多时候,教材的内容稍微复杂一些,我就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时间很紧张,有很多时候都会觉得一节课已经下课,但是应该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却没有完成。这次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了指引,指明了方向,使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面一定要把重心放在教学重点上,而难点的突破如果课堂上不能有效的完成,可是留在练习的时间再来解决。这样即能合理的安排好时间,使一节课有张有弛,又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以前我在课堂中,都会试图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啦,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有了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在书中提到,不可否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更便于将学生的直观认知与数学的抽象认知对接起来,但物极必反,所有的知识点都一刀切的联系生活显然是不符合人的认知需求与发展的,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研究的深入,数学自身的抽象性会越来越强,数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人的思维发展上。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进行了角的度量,而吴正宪老师从长度、面积引入,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然后再呈现一个角,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学生这时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和度量长度、面积一样,要先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单位。使学生感悟到同样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量,突显了借用抽象的数量化具体的形的度量价值。

  在本书中吴老师还提到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当学生同时处于一个大的集体中,面对共同的教师进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大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在面对大班级的教学中,人数太多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困惑,有的时候我们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但是因为人数太多,我却很难做到。其实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巧妙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把差异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作品进行归类,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画一画,数一数等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质疑。

  读完这本书我还意犹未尽,我会把这本书当时指导我教学的工具书,反复读反复品味,耐心的琢磨,我想一定会使我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有更多的收获!慢慢的从书中成长,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老师!

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感4篇 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五十问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王绮琪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