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父随笔3篇(清明思父随笔作文)

时间:2022-07-23 09:17: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清明思父随笔3篇(清明思父随笔作文),供大家赏析。

清明思父随笔3篇(清明思父随笔作文)

清明思父随笔1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清明思父随笔2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问着妈妈:"妈妈妈妈,爷爷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妈妈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就和妈妈一样啊!"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外公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们迎来的便是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里,折起了纸花,也把一个个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太阳当头照,我、妈妈、大姨和外婆顶着烈日到山上给外公扫墓。一到山下抬头仰望,就看见满山一派翠绿的景象。大姨扛着锄头一会把这丛草给除了,一会又把那根刺藤给割了。不一会,一条小路就被我们给"开辟"出来。

  来到外公的坟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装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开始除杂草,她们一会把坟墓上的小山竹给锄了,一会又把杂草给割了,不一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坟墓。

  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外公的坟墓上,最后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摆在陶罐,听妈妈说,菊花代表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鸭蛋、香喷喷的肉、红通通的苹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声好像是外公在我们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来:"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别哭!人死了不可能复活。你外公虽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孙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妈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清明思父随笔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从唐代就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在清明节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而细雨绵绵让心情变得低沉,伤心欲绝。

  父亲去世已经一十三载,十三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已经不是小数点的岁月,而是生命旅程中很重要的一段历史。

  父亲一生少言寡语,除了微笑之外,很少说话。在我记忆里很少看见父亲闲着,不是干农活,就是给猪拌料,或者在家里修修补补家里桌椅板凳。家里虽然清贫,却是收拾的利利落落,我大舅是个木匠,父亲却很少去麻烦他,自己买了木锯,斧头,剁刀和很多的工具,自己在家的时候就是喜欢做一下简单的家具。

  父亲基本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没有做事的时候,就喜欢抽烟,他抽烟有瘾,自己给我讲过一件事,就是有一次自己在外地没有烟抽了,实在憋不住就捡人家丢掉的烟屁股过瘾。我当时是心里隐隐作痛的,当时我还在上学,我心里想一定要让家里的生活改变。

  父亲为了供我上学,一直都在菜地里忙碌,直到我工作了,我劝他不要再干了,他却说已经习惯了,不干倒难受。

  直到二零零二年,我给他买了人家的二手房,劝他到新沂来住,他才停止一生的劳作。

  可是没有想到,他不适用城市的生活,而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城里人却在他过马路的时候,却闯红灯把他撞下了三轮车,而在说送我父亲去医院的路上逃之夭夭。我的父亲没有说什么话,却从此更加沉默寡言。

  父亲有过一次脑梗塞,我在医院陪了九天,从住院医生断言半身不遂到父亲奇迹般走回家去,我相信父亲本身就是奇迹,而第二次父亲又一次摔倒之后,却没有发生奇迹,从住院到去世,四十多天,就是咽气之前让我把他孙女找来,可是他最终没有看到他孙女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从此在每一个清明节,不论刮风下雨,我都要去给他扫墓添坟,而眼泪却流在心里,父亲,我们想你。

  而想到清明就想到杜牧的诗,今年的清明节照例又下起了雨,让我泪眼婆娑。

  我又一次认真的研读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是细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父亲,在细雨蒙蒙的清明节,我在家里写了这篇文章怀念你,希望你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吃苦受累 。

  我和家人都过的很好,母亲身体尚好,请你老人家安息。

清明思父随笔3篇(清明思父随笔作文)相关文章:

清明思父随笔3篇 父亲的清明节赏析


相关热词搜索:清明思父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