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5篇

时间:2022-08-06 06:23:2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5篇,以供借鉴。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5篇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1

  坚定信心 克难攻坚 扎实工作 全力推动蔗糖产业稳步发展

——在2011年蔗糖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2011年蔗糖生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会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县蔗糖产业发展情况,安排部署/2011年榨季工

  作和2011年的甘蔗生产,稳步推进我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蔗糖产业发展回顾

  的蔗糖产业,在产业争地矛盾日趋突出,前期旱涝急转、后期低温冷冻气候增多,以及制糖成本持续攀升的不利情况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出台了巩固蔗糖产业的系列措施,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企业和广大蔗农的共同努力,进一步稳定了甘蔗种植面积,巩固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白糖蔗区种蔗万亩,占计划的108%,其中,新种面积万亩,占计划的105%。/榨季,全县收榨甘蔗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200万元;生产白砂糖4700吨,酒精390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35万元,上缴税金380万元。从总体上看,蔗糖产业呈“两稳定、三到位”的特点。

  两稳定:

一是种蔗规模趋于稳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生产扶持政策,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调动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种蔗面积,新种蔗面积是近几年来效果较好的一年,巩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同时,狠抓榨季服务协调工作,严厉打击白糖蔗区擅自收购、贩运甘蔗原料和“小机榨”等现象,维护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强了第二车间动力,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企业生产趋于稳定。面对蔗糖产业的严峻形势,为着力营造榨季期间以及龙头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榨季,县政府筹借1000万元资金,切实帮助企业缓解了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原料收购贷款,保证了甘蔗原料收购“不打白条”。蔗区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强化协作,密切配合,严格归口经营管理,甘蔗原料调度秩序井然,确保了企业制糖加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坚持主业与辅业经营相结合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克服了资金不足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困难,最大限度盘活资源,挖掘制糖产品的增值空间,变被动为主动,为产业的稳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三到位:

一是政策到位。县委、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盘活县级财力支持企业搞好产品营销,完善甘蔗原料收购价格政策,继续实行新种蔗每亩300元的直补政策,有效调动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统筹兼顾了企业和蔗农利益,确保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措施到位。围绕“甘蔗收榨平稳正常和种蔗面积巩固发展”的总体要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一手抓榨季管理,一手抓生产目标任务的落实,宣传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到点,目标到户,全面落实了计划种蔗面积。县政府直接投入扶持资金近200万元,县直挂钩部门共派出工作人员60多人次,直接投入资金50多万元,蔗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原料基地发展得到扶持、甘蔗收购平均价达到28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责任到位。各种蔗乡镇、县直挂钩部门和企业,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严格“一把手”负责制、部门和企业股东挂钩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早计划、早落实,进一步稳定了宿根面积,确保了新种面积的落实。龙头企业牢固树立生存发展理念,千方百计搞好生产服务,抓好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为蔗农排忧解难,公司+农户的生产体系更加和谐、紧密,甘蔗生产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进一步巩固了蔗糖产业的发展基础。

  的蔗糖生产,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蔗糖产业仍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降、一弱”:

  两降:一是原料基地生产水平下降。受蔗农投入不足、外出劳动力增多、部分种蔗区域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的制约,甘蔗生产的田间管理相对较为粗放,随着种蔗区向低糖份区域转移,高糖份区尤其是江边河谷地带电站建设和比较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增收途径增多,种蔗面积受到冲击,导致甘蔗单产和糖份有所下降,影响了种蔗质量和效益。二是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下降。由于原料规模的萎缩、流动资金的短缺、蔗价的大幅度提高,制糖辅料价格上扬,龙头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效益降低,蔗糖产业的巩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弱: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力较弱。受白鹤滩电站建设日益临近的影响,产业规模效应无法体现,市场竞争的风险扩大,蔗糖产业仍处于弱势。尽管近两年糖业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糖价的涨幅与其他产业相比仍显不足,产业竞争的优势还不是十分明显。受糖业市场波动、龙头企业流动资金紧缺、产业竞争矛盾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2

  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分析

  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蔗糖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蔗糖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面对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未来,也同样充满着压力和担忧。从国际的大环境看,广西蔗糖业“只大不强”,与蔗糖生产强国相比,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1.广西蔗糖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研究发现广西蔗糖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蔗糖产业管理不完善、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蔗糖生产企业规模小、蔗糖生产企业缺少国际市场战略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对蔗糖产业的管理、推进甘蔗种植集约化经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培育大型蔗糖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等解决思路和见解,为进一步促进我区蔗糖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广西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

  广西蔗糖生产得以长足发展是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蔗糖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治区做出了《坚决把广西糖业生产搞上去的决定》并实施了相应政策,促进了自治区蔗糖业的繁荣。1982年,广西进一步把蔗糖列为广西经济八大优势之一,肯定了蔗糖生产的重要地位,制定了食糖生产的奋斗目标。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研究广西发展糖业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广西很好地利用发展糖业生产的优势,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新的糖料生产基地,使糖业生产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之一,并从资金、信贷、税收、物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在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下,广西区人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据广西区人民政府2009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所确定的蔗糖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机制糖产量达到1000万吨。到2015年全区机制糖产量达到1100万吨。据此,到2012年全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糖料蔗总产量9000万吨;到2015年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650万亩以上,糖料蔗总产量1亿吨。

  据有效数据得出,刚刚结束的2009/2010榨季,我区糖业经济形势喜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1%,糖业综合效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94家糖厂共计入榨甘蔗4332万吨,同比增加152万吨,增长%。本榨季产混和糖万吨,食糖销售万吨,榨季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亿元,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我区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2.钻石模型的理论简述

“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产业和国家竞争力分析框架。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所在地的竞争环境,这种竞争环境正是一种适宜产业成长并迅速获取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它为区域内企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交易、发展、创新环境,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竞争优势,最终促使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完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当地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主要因素构成了上述产业环境(如图所示)

(1)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2)需求状况。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等。

(3)相关行业与支持行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 此外,钻石模型的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区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战争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以上六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是会随着时间发生转换的;影响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使得整个菱形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运作之中。

3.基于钻石模型广西制糖业竞争力分析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的食糖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从“钻石模型”的角度,着重分析广西糖业产业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制糖产业是一个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要素制约的产业。广西虽处亚热带地区,很适合甘蔗种植,但广西的地形结构、甘蔗种植过于分化、蔗源控制行政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蔗种植面积的推广及发展。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甘蔗务工人员不足的现象。高级要素的重要性对糖业的发展更是毋庸置疑,高级要素包括制糖设备、专业人才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广西制糖企业大都是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企业规模不足、生

  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而糖产品品种单一,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2)需求条件

  中国的食糖需求量主要由国内提供,而广西的食糖产量占到国家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较低,我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才达到8公斤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消费量(公斤)的三分之一,跟世界人均消费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食糖需求增长空间大;然而,由于季节性问题的存在,影响食糖的交易情况,如在榨糖季节食糖储量充沛,市场供求不平衡,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导致食糖交易价格偏低;而在非榨糖季节又会出现供不应求导致食糖交易价格偏高的状况。此外,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促使绿色环保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在甘蔗榨汁制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富余物,如蔗渣、废糖蜜、滤泥等,而这些富余物正是生产燃料酒精、纸浆、可降解餐饮具、复合肥和活性饲料等绿色环保材料的重要来源。

(3)相关行业与支持行业

  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目前广西糖业上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设备的陈旧、灌溉技术落后,甘蔗种植灌溉主要还是雨水供给,人工灌溉水平低、肥料农药成本高、施放不足、收割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相当落后,主要还是人工收割。下游产业如生物工程、造纸技术、污水处理等在企业重组后虽有了明显提升,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过去广西几乎每个县都以发展蔗糖业为支柱产业,也几乎每个种蔗县都有糖厂,全区110个县(区)就有糖厂108家,重复建设严重,企业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制糖企业兼并联合,组建15家大型糖业集团,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蔗源供应,基本形成了跨市、跨县进行糖业的种植与加工互动,粗糖与精糖两步加工互补的新格局。同时,广西糖业以价格联动机制为基础,形成了“市场化、集团化、联动价”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5)机会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GDP增长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食糖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食糖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家旨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糖基地,会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以支持,这是广西发展糖业的好机遇;目前中国的人均食糖消费还很低,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国内食糖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西目前的制糖成本在国内来说是最低的,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广西境内农业税的取消有助于制糖企业降低成本,是迎战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有利条件;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开发大大有利于糖业乃至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壮大。

(6)政府

  从国家推出扶持中西部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政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有利于广西糖业及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环境保护等的发展。糖业是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糖业的发展得到了广西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糖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了蔗糖料订单合同制,企业+基地+农民的联合实体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促进了糖厂支持甘蔗种植,但同时也出现行政干预的不利情况。

  4.提升广西制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鼓励产学研,完善制糖产业生产要素

  鼓励产学研,联合公司、农户、科研单位,完善制糖产业生产要素。进一步强化农场蔗区发展,稳定农场蔗区;糖厂可以承包或租赁成片土地开发种植;对农村小规模种植散户进行引导和

  扶持,统一规划,采取承包土地连片种植。鼓励企业与甘蔗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机构联合,研发培育出既高产含糖量又高且利于机械化收割的优良品种。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业化水平,兴办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行健康种苗计划,发展“定单甘蔗”。大力推广种植收割机械化,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质量和品质;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节能灌溉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在农村蔗区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户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

(2)完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食糖产品品种,满足多领域用途;严格限制糖精的产量,保护食糖产量;实施“两步法”制糖技术,生产高质量精糖和食用糖满足市场发展需要;改进包装,实现多样化,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生产高质量环保的酒精燃料,满足人们日益对节能环保燃料的需求;加强造纸工艺的研发,生产出各不同层次需求的高中低档环保纸产品。此外,建立大型综合性食糖批发市场,主要组织食糖的现货交易,提供食糖行业的信息咨询、交易中介、食糖的代购、代销和储运等业务;以及建立专门的食糖储备公司或机构来稳定因季节性因素或其他因素导致波动的广西食糖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大力度研发生产先进的制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开发高效实用的收割机械,节约劳动成本;研发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甘蔗运输能力;建立和改善小型水利灌溉设施,整治土地,以利于机械化尤其是深耕深松机械的采用,提高甘蔗的生产水平。

(4)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制糖工业是对资源依存度较大的产业,必须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构建节约循环型产业体系,是广西蔗糖业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制糖工业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改由单纯的生产白砂糖、赤砂糖扩展到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等新领域;要综合利用生产纸张、纤维板、酒精、化肥、饲料等。根据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可行性分析后打造一个制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 打造产业环境和组织架构,创造一个能刺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是政府的任务。政府需要扶持建立“甘蔗健康种苗生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帮助和组织搞好甘蔗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加大对甘蔗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处理好制糖企业与农民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了对蔗糖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原料蔗生产逐步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原料蔗糖基地建设实现了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糖产品消费量也日益增多,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我区糖业生产,进一步巩固其支柱产业地位。要不断汲取新、优技术,对原有旧管理、生产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广西特色的制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蔗糖业要顺应蔗糖业的发展潮流,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要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政府调控的效率,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发展,发展现代先进物流供应链,保证广西蔗糖业稳步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力量。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3

[甜蜜之歌]浅析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2006-12-25 8:42:00 | 【打印】【关闭】 【字体:大 中 小】

  蔗糖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强做大蔗糖产业,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根据《武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县甘蔗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5万亩以上,原料蔗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制糖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变动趋势,审视当前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蔗糖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对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几年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产业在最近几年曾经得到较快的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2001/2002年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达到万吨,蔗糖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2/2003年榨季蔗糖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进厂原料蔗万吨,生产混合糖万吨,甘蔗平均单产吨/亩,农民种蔗收入亿元,制糖企业创利税达到亿元,县财政收入达万元。今年我县甘蔗种植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吨糖田”6万亩,水田改种5万亩,总进厂原料蔗预计可达150万吨。香山糖厂蔗区今年甘蔗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增加了将近10万亩,总面积达到万亩,预计甘蔗总量达85万吨左右。目前,香山糖厂又提出今冬明春甘蔗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扩

  种4万亩,使总面积达到万亩,2007/2008榨季的甘蔗总量将达到100万吨!蔗糖事业发展形势喜人。

二、目前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甘蔗产业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不稳定,起伏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调,蔗价不稳,是影响蔗糖产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前几年,由于全国食糖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制糖企业效益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国家为保护企业利益,出台了有关宏观调控政策,原料蔗收购价格逐年降低,从1996/1997年榨季的260元/吨降至

  2002/2003年榨季的150元/吨,造成农民种蔗增产不增收,影响了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二是种植结构不合理,种蔗效益差,影响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稳定的甘蔗种植面积是甘蔗产量增加的基础。多年来,我县甘蔗主要是种植在旱坡地上,由于地质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甘蔗生产广种薄收,经济效益差。而作为我县另外支柱产业之一的木薯,由于适宜在旱坡地上种植,产量高,加上近几年淀粉价格稳定,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木薯生产效益更趋明显。因此,造成甘蔗生产与木薯生产争地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甘蔗种植面积最近几年逐年减少,从2002年的31万亩减到2005年的20万亩。

三是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甘蔗单产低,种蔗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我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深松、蔗尾和半腰蔗作种、地膜覆盖、使

  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宽窄行种植等甘蔗种植实用技术。但由于我县大多数蔗农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加上文化知识参差不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使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造成我县甘蔗单产徘徊不前,近几年平均单产只有4吨左右,种蔗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

四是过去制糖企业在甘蔗种植、砍运等工作上服务不到位,影响了群众种蔗的积极性。前几年由于制糖企业压榨能力不足,在甘蔗增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安排砍运榨,使榨季时间过长,影响了当年农业的正常生产,榨季最长时到5月下旬才收榨。同时,在安排砍运过程中,出现砍蔗后未能及时进厂,运蔗司机坑农的现象,从而挫伤了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三、推进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蔗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食糖需求旺盛,供求关系趋于平衡,食糖价格不断上扬,从而拉动了甘蔗价格的回升。2005/2006年榨季原料蔗收购价达到295元/吨,2006/2007年榨季原料蔗收购保底价275元/吨(联动价加良种加价),按目前食糖市场价格预测,本榨季原料蔗收购价格可望突破300元/吨大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以科技为先导,以结构调整和科技兴蔗为着力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围绕提高单产和蔗糖份,大力发展蔗糖业,努力实现我县“十一五”规划目标,使我县的蔗糖产业再创新的辉煌。

  第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甘蔗生产布局。要充分利

  用我县现有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对甘蔗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重点把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历年甘蔗生产稳定,有发展潜力的府城、仙湖、锣圩、宁武、城厢、陆斡、两江等7个镇作为甘蔗主产区,不断加大主产区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同时,要改变过去甘蔗种植广种薄收的做法,在种植结构上作重大调整,调整10万亩左右的水、旱田改种甘蔗,倡导甘蔗种植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互相轮作,以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甘蔗生产区域布局,发展高产高效蔗糖业,使我县的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原料蔗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

  第二,加大甘蔗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实施“甘蔗良种”战略。好的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优良的甘蔗品种才能确保蔗糖生产的高产高糖高效。前几年,我县不断加大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先后引进了新台糖系列、粤糖系列、桂糖系列等近二十个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进一步优化了全县甘蔗品种结构,目前我县甘蔗良种率已达到%。但由于受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制约,近三年来,我县甘蔗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停滞不前,原来引进目前正在使用的品种已出现退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保证甘蔗生产高产高糖高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

  第三,实施“科技兴蔗”战略,提高科技在蔗糖生产中的贡献率。发展高产高效蔗糖业要靠推广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来推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对蔗农甘蔗栽培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把推广机械深耕深松、

  机械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尾和半腰蔗作种、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地膜覆盖、无害化防虫治虫和蔗叶、废液、滤泥、煤灰还田等实用技术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蔗农科学种蔗水平,提高全县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产,以此推动蔗糖生产的迅速发展。第四,以抓好“吨糖田”甘蔗高产示范项目建设为突破点,带动全县蔗糖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县全面实施了“吨糖田”项目建设,每年落实面积达5万亩以上,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甘蔗亩产量产值不断提高。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吨糖田”高产示范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吨糖田”项目面积,抓好高产示范项目的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蔗糖生产的发展。

  第五,完善措施,改善服务,为蔗糖生产创造和谐的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措施,改善服务,为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我们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制定和完善蔗糖生产的各项措施,围绕蔗糖生产的各个环节,为蔗农提供优质的服务,着力解决蔗农在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蔗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关系,使企业与蔗农真正成为经济伙伴,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我县蔗糖生产稳步发展。

  第六,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企业兴衰存亡的问题,还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蔗农的利益问题。因此,制糖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发展规模制糖,降低制糖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大力发展蔗糖业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拓展蔗糖在其

  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效益,为蔗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七,完善扶持激励机制,推进蔗糖生产发展。建立扶持激励机制,是调动各方面发展蔗糖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扶农助农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激发全县发展蔗糖生产的积极性。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4

  乡镇蔗糖生产工作总结

  乡镇蔗糖生产工作总结

  储备。目前,已完成除草、追肥、培土中耕管理工作。 省区试 201X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安排,XX县开展整县、整乡、整建制甘蔗高产创建推进工作,全县共推进3片创建在勐遮镇、勐海镇、格朗和乡共计

万亩,三个示范点。

.勐遮镇:示范面积1万亩建设在曼恩、景真、曼弄三个村民委员会,涉及到九个村民小组846户种植户;示范品种有桂糖21号、云蔗0342 2、粤糖9315 9、德蔗038 3、福农38号等。 .勐海镇:示范面积

万亩建设在曼短、曼尾两个村委会,涉及到11个村民小组760户种植户,示范品种桂糖21号、云引3号、粤糖,德蔗0383。

.格朗和乡:示范面积1万亩,建设在苏湖、帕沙、帕宫、帕真四个村委会,涉及到49个村民小组,2459户种植户;示范品种有桂糖21号,新台糖20号、25号、德蔗0383等。

  健康种苗推广与应用:近年来,由于甘蔗病虫害为害严重,尤其种传甘蔗病害发生更普遍,为害更严重,致使甘蔗单产低、种质退化、为此,在甘蔗上推广健康种苗,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为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勐遮镇推广500亩健康种苗种植示范。

3.甘蔗间套种: 计划甘蔗间套种面积亩,实际完成亩,

  超额完成3797亩,完成率12 %。其中:玉米8980亩、黄豆500亩、马铃薯100亩、黄瓜5100亩、其他2217亩。

4.甘蔗全程机械化推广与应用:在勐遮镇、勐海镇等进行推广5100亩机耕、机耙、机开沟、机种、机培土机械化技术推广。

5.科技培训

  1112年度,XX县甘蔗技术推广进行甘蔗高产增效技术培训,推广了冬春植深沟板土种植技术,间套种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技术,甘蔗全程机械化应用技术,及防涝、抗旱技术措施培训等171期人次。

6.信息工作:201X年发布甘蔗科技信息共65期,定期向州农业局、州甘蔗综合试验站及县农业和和科技局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附送:

  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XX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实施压粮扩经,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蔬菜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区域特色助农增收产业之一,尤其是围绕高产、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反季节蔬菜生产,解决了本县鲜细菜的周年供应问题,实现了精细蔬菜由季节性销售向周年均衡供应的转变,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

  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培育扩大蔬菜产业,提升蔬菜产业发展能力,特制定XX县201X年蔬菜产业实施方案。

一、发展思路

  我县蔬菜产业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设施栽培为重点,按照“发展城郊设施蔬菜、果园套种高原夏菜”的思路,坚持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以省级重点农业示XX县建设为契机,以水洛河沿岸和城镇郊区为重点区域,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高原夏菜,稳定蔬菜面积,建立规模化基地,调整蔬菜结构,培育扶持专业市场,依靠科技兴菜,提高质量效益,把蔬菜产业发展培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1.扩大面积,增加蔬菜生产总量。201X年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发展到10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20亩,塑料大棚1970亩。主要建成城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水洛河流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庄浪河流域高原夏菜基地、葫芦河流域果菜间作套种示范基地四个蔬菜生产集中示范区,建成水洛镇李碾村、良邑乡李咀村、万泉镇霍李村、南湖镇李庄村、朱店镇河北村、岳堡乡崔家村6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在水洛、南湖、朱店、万泉、岳堡、卧龙、大庄、阳川、良邑、南坪等10乡镇集中连片建成高原夏菜示范基地4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提高全县蔬菜的自给能力。

  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通过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示范辐射等途径,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提高蔬菜质量水平。通过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水平,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年均递增20%,达到5万亩以上,占蔬菜种植面积的50%。

4.建立蔬菜产品市场检测检验体系。在蔬菜基地、超市、果菜批发市场建立检测网点,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蔬菜产品抽检率达到95%以上。

三、发展重点

1.集中建设产业基地。按照蔬菜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蔬菜基地建设要坚持优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原则,突出“无公害、季节差、名特优”三个特色,集中建设四大基地。一是在城郊蔬菜基地内新建120亩日光温室、1970亩塑料大中棚,加强反季节无公害鲜菜生产,重点生产黄瓜、西葫芦、辣椒、茄子、蕃茄、叶菜类等无公害鲜食菜,调节市场淡旺季需求,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二是利用水洛河下游的朱店、万泉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砂田、小拱棚蔬菜生产,建成万亩西瓜生产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以葫芦河沿岸的阳川乡和以庄浪河沿岸的南湖、岳堡、杨河为主建成2万亩的高原夏菜、果菜间作套种蔬菜生产基地。四是从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关山山野菜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四大基地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带动辐射,进一步构建以优势蔬菜基地建设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实施科技兴菜战略。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求发展。一是加大新优品种的推广力度。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混杂退化品种,引进推广抗病虫、优质、高产、耐贮运、适宜加工的蔬菜品种。二是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推广蔬菜苗木脱毒快繁技术、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加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推广。四是多途径开展农民培训,开展以生产管理、科学技术、市场信息、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

3.大力提升质量水平。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制订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健全完善蔬菜生产标准体系,用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行为。继续推进蔬菜示范基地创建,按照“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制、高效益”的建设原则,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比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并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发挥区域示范作用,依靠基地带动提高质量。大力推进精品名牌创建,选择一批规模大、质量好、有销路的蔬菜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按照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的要求,申请注册商标,发挥品牌市场效应。继续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配套建设,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市场监控体系。

4.搞活市场流通。一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努力形成集交易、信息发布、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地中心批发市场,改造部分乡镇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市场网络体系。二是积极发展蔬菜营销队伍。在各乡镇建立蔬菜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在蔬菜专业村建立蔬菜协会、销售公司,通过订单生产、网上交易、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搞活流通,扩大销售。

5.加强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支撑产业的思路,围绕种苗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论证建设项目,增加产业投

  入。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争取水洛河流域万亩设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龙头企业建设方面,重点争取万泉镇200吨蔬菜气调库配套建设;在市场流通建设方面,重点争取XX县粮油果菜批发市场农产品检测检验市场准入检测仪器设备配套项目;在科技培训方面,重点争取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及农民培训项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了切实加强蔬菜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固蔬菜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是建立组织体系,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设立蔬菜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确定专人重点抓蔬菜产业,重点村成立蔬菜协会,为蔬菜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对蔬菜产业基地乡镇,县上建立目标责任制,制订考核办法,严格进行奖惩兑现。三是由农牧局组织,以科技特派员方式开展科技指导,由乡镇科技人员包村负责技术指导,确保蔬菜产业任务落实。四是制订扶持政策。积极协调蔬菜产业贴息贷款,促进蔬菜产业迅速发展。

  整合资金,加大扶持。蔬菜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开发潜力大、造福城乡人民的系统工程、效益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在农村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程。县上每年要协调财政、扶贫等部门整合资金100-200万元,用于扶持蔬菜产业发展。

3.尊重科学、确保发展。一是各乡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气候特点,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蔬菜产业的具体规划。二是加强与国内农业大专院校、蔬菜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联系、合作,及时引进国内外领先的优良品种。三是农牧局要建立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

  基地。从中选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同时总结出相应的种植方法。四是有蔬菜生产区域优势的重点乡镇要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起示范点和示范户。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发展要求,带着农民调结构种蔬菜,增加收入。

4.规范种植,提高质量。蔬菜种植必须坚持两点,一是在蔬菜种植全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减少用药。推广生物防治,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在确保蔬菜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绿色食品的比重。

5.加强管理,创优环境。一是加强蔬菜种子市场管理,规范种子流通渠道,防止伪劣假冒种子流入市场,造成坑农害农的事件发生。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广新型、高效、无毒、无污染、绿色生产资料,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三是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动态管理,控制住源头。四是加强蔬菜质量检测。及时对不合格蔬菜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保证蔬菜供应的质量安全。

6.强化服务,保障发展。一是技术服务。除继续采用推广行之有效的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办培训班等方法普及推广蔬菜技术外,强化蔬菜协会工作,加强菜农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菜农自我服务意识;农牧局组成专家组根据蔬菜生产季节,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先调研后讲课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指导;推广多媒体立体教学的办班形式,增强办班效果,提高技术指导的准确性。二是销售服务。努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开展广泛的中介服务,吸引外地客商到庄浪贩运销售蔬菜,并为外地客商提供一流的环境。充分利用农业信

  息网搞好网络销售。三是各乡镇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土地合理流转,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的水、电、路的配套。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5

**市蔗糖产业发展情况

**糖业产业情况(一)蔗糖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我市是全国第三大甘蔗种植区,甘蔗种植面积、原料蔗产量和蔗糖总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全市制糖企业22家,其中龙头企业6家;蔗糖产业链下游企业共18家,蔗糖综合利用率超过80%,产品20多种。目前,我市已形成优质高效甘蔗种植、新型制糖、食糖精深加工、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蔗糖物流和蔗渣制浆造纸等产业集群,并且带动着造纸、酒精、化肥、机械、包装、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商贸、金融、信息等多种产业、行业的发展。(二)蔗糖产业对民生和财政贡献大。目前,我市蔗糖产业涉及农民350多万,种蔗收入是甘蔗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农民的生活不同程度地挂靠在“一条蔗”的产业链上,同时蔗糖生产企业解决了近6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2010年蔗农人均产蔗收入2000元,占蔗农人均收入1/3以上。2010年,整个蔗糖产业链所缴纳的税费,占地方财政收入12%左右,蔗糖产业已成为我市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三)**蔗糖产业极具创新升级潜力。一是产业发展前景喜人,经营者有信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持续、快速、刚性增长,年人均食糖消费量已经超过10公斤,食糖消费形成年增%的长期增长趋势,2015年我国食糖消费将接近2000万吨,而目前全国产糖量仅为1100万吨,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糖业经营有效益。我市蔗糖生产设备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糖蜜酵母深加工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三是产业开发尚未到位,创新发展有空间。我市目前除少数大型企业外,甘蔗渣平均利用率还不及30%,糖蜜的利用率虽然达到90%,但仅有几个品种。从整体上看,我市糖业产品技术附加值仍然偏低,蔗糖产业横向与纵深发展空间大,技术创新有舞台,如用糖蜜制造高等级酒品和饮料、开发和生产抗氧化剂、用蔗糖精深加工各种高附加值产品、从滤泥提取蔗蜡和各种高档产品等。创新驱动,助**糖业产业发展目前我市拥有与蔗糖产业技术开发相关的高校和部属研究机构6家、省属研究机构1家、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市县级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16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个和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机构1个。拥有一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研发设备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支实力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一)科技立项情况。近5年来,**市科技局以项目为抓手,对糖业企业和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项目进行立项支持,立项项目8个,资助经费万元。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甘蔗研究中心承担的现代机械化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强宿根性高产高糖高抗甘蔗新品种选育,**蔗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早熟、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引进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市特色农海产品种养与深加工广东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等6个项目,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以原糖加工生产优级绵白糖技术创新项目,甘蔗抗虫高产高糖良种良法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等2个项目。(二)科技成果及转化情况。经过多年实施,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甘蔗糖业研究所**甘蔗研究中心取得与甘蔗相关的科技成果5项,其中新品种3个和2个新品种对应栽培技术,该成果已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推广应用。如粤糖03-393及其配套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2013年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709,785亩,其中**市累计推广539,325亩,新增农业总产值23, 万元,新增工业总产值70, 万元,新增税收9,万元,工、农、利税合计增收103,万元;早熟、高糖、丰产甘蔗新品种粤糖04-245及配套栽培技术,2011-2013年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8550亩,农业纯收入增加万元,工业利税增加万元。集团公司在开展项目实施中,从种植到生产,加强技术研究,全面进行技术升级。目前,该公司与合作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已选育出适应**气候特征的甘蔗抗虫新品种海大32、36,现已引进**高旱地蔗区并示范种植,推广示范基地300亩,该新品种比当家品种增产10%以上,亩产糖增长率10%以上。通过原糖加工生产优级绵白糖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实现生产线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升级,降低产品生产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系数,年增加生产能力2万吨,增加销售收入万元,获利880万元,节约成本264万元,增加税收260万元。**蔗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一)良种覆盖率低,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我市每年甘蔗种植面积约180万亩,仅ROC22、ROC25等新台糖引进品种种植面积就达到1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55%以上。由于过分依赖某一遗传种质的品种,极易带来大规模的突发性病虫害,将对甘蔗生产带来极大潜在的危害。因此,当前我市甘蔗产业迫切需要品种多元化、本土化,配套高效的栽培技术以适应其在不同生态条件蔗区种植的本土具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品种,实现“品种多系布局”。(二)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投入成本大。我市是以旱地甘蔗为主(占总植蔗面积的80%以上),旱地生产条件较差,管理水平低是影响甘蔗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甘蔗栽培管理粗放,尤其是施肥技术落后,肥料投入大,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据调查,我市甘蔗种植肥料投入一般都占甘蔗生产成本的40%-45%,平均超过500元/亩。因此,根据甘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养分及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采用以调整植期、抗旱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豆科作物、蔗叶还田等技术措施来解决我市蔗区甘蔗生产的养分高效利用与土地培肥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蔗区病虫害严重,“四病三虫”危害加剧。当前我市产蔗区引进品种退化老化问题严重,造成病虫害泛滥,“四病三虫”危害加剧,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蔗糖分损失个百分点以上,品种单一老化退化迫使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目前推广的自育品种中如粤糖系列品种大多表现为高糖分且纤维分适中,极易遭受螟虫、蓟马、白蚁、金龟子等地上部和地下害虫的为害,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影响品种种性发挥,阻碍了优良品种推广进程。(四)当前劳动力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栽培效益低,蔗农植蔗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30%,低于我国主要农作物约20个百分点。尤其是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起步阶段,机械化率分别只有约5%和1%,而这两个环节用工量占整个甘蔗用工量的70%以上。目前,甘蔗人工种收效率低、费用高(每人每天种植~亩,每亩人工费60~80元,每人每天砍收~吨,每吨人工费120元/吨),造成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种蔗效益逐年降低,比较优势逐年减小,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导致的雇工难问题越来越明显。(五)**糖业“三放开”政策的局限性。制糖业是一个典型的龙头带动企业,如果制糖企业不支持农民发展甘蔗,不推动甘蔗良种的推广、技术的提高,甘蔗就很难发展起来。受“三放开”政策影响,**已成为我国糖业动荡最厉害、管理最乱的地区,制糖企业整体素质下降,广西糖反而成为全国最好卖的糖。

蔗糖工作汇报材料共5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蔗糖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