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篇 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09-25 14:2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篇 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供大家赏析。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篇 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1

  在学习了“三爱”教育读本,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看到了穿透井喷嚣张弥漫的毒气和无情的茫茫洪水的是人民教师高尚师德的光芒。我懂得了有一种比自己生命,比家人的`安全更重要的东西,叫做老师的职责。在开展“三爱”师德师风阶段的学习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无尚光荣,看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社会反响,赢得了高度的赞誉。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教育。有敬业爱岗的精神,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职责,提高意识、潜力。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明白你的价值。”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奉献,透过向学生带给优质的服务使学生理解良好的教育,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此,我们的职责在于教育和引导,重在树立让学生满意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学生合理的要求。为了把教育寓于服务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社会满意的教育。

  其次,要爱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能是学校中最不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人和事容易理想化,而我们又习惯把学生当成“不懂事者”,对他们的声音往往听不见或者不想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屑一顾,做错了事情不去深入了解就一味的批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努力地去挖掘,其实就能发现他们每个都是祖国的花朵。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应持续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处理得好就会像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对立态度。我在今后的教育中,注重把学生当成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习俗,彻底转换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最后,要爱自己。塑造师表风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成就感、使命感和职责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忠于职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做社会的表率,注重自身全面发展,增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自身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努力提高自身潜力、业务水平。教师的素质不高也难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随着“育人”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资料,那么就要求老师具有必须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此刻教学过程中,应开发多方面的智力。

  透过这次学习使我明白了: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并在服务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句话,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让学生满意的客观需要。

  愿“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成为我们的师表之基,师风之根,师德之魂。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2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

  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3篇 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17篇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大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