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案例3篇 活动案例设计沉与浮

时间:2022-10-04 14:16:1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沉与浮案例3篇 活动案例设计沉与浮,供大家阅读。

沉与浮案例3篇 活动案例设计沉与浮

沉与浮案例1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沉与浮案例2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驱动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沉浮;另一种是把物体放入水底,观察物体的沉浮。教师建议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 里打“√”。

  2、再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物体放成一堆。观察 物体 西红柿 泡沫 橡皮 回形针 大头针 蜡烛头 钮扣 铁钉 木块 乒乓球 推测 沉

  浮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鼓励生生相互补充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再进行一次相互学习与提升。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我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根据实验你又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设计意图:小铁钉的形状、大小与木块对比鲜明,暗示出这组材料有矛盾,从而产生对“变量”运用的意识。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形状都应该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形象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比较标准,使科学概念建立在了科学探究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渗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要清楚某种因素是否对它有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这就是控制变量。

  教师为学生提供2类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红色小球。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预测沉浮

  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的材料使学生发现,当一个条件相同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大小、轻重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了。学生切身体会到选择材料的重要,蕴涵了对变量的控制。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1: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预测浮沉

  结论:

  方案2:找一个的鞋油皮,展开浮起,卷起下沉。

  设计意图:改变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小,物体的浮沉状态不同。让学生知道控制同一个物体的变量比较容易。同时为下节课改变物体的沉浮中的打捞沉船做辅垫。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理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结论时重点强调“容易”,它不仅包括了沉与浮比较,而且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辩证的观点和认识。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收思

  1、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用轻重

  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为什么用大小不同的物体的进行比较,看不邮物体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沉浮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是什么力量让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沉船”打捞上来呢?

  学生对科学事实和信息的掌握是他们形成科学观念的前提和基础。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科学探究的延续,是一种挑战也是新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板书简

  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 西红柿 泡沫 蜡烛头 木块 乒乓球(图片)

  沉: 橡皮 回型针 纽扣 铁钉 小石块 大小相同:轻 重 轻重相同:大 小

沉与浮案例3

《浮与沉》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3个目标:

  1、能够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一、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幼儿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盛畅猜测:“一个浮,一个沉。”,仲研钰猜测“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一个沉,一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到这里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面对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激发兴趣是一个关键。

  二、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

  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在幼儿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幼儿之中,充当四种角色:① 组织者: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幼儿实验;② 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幼儿,与幼儿共同探究;③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幼儿交流,发现幼儿实验中的问题;④指导者:当幼儿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幼儿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在幼儿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在幼儿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幼儿的实验方法。

  我的几点心得:

  科学课方面教育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就是将新观念渗透到幼儿科学活动中去,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内容总习惯于集体教学,根据设计的环节带领幼儿一步一步地进行,让幼儿规规矩矩,不许乱动.有些活动比较适合分组教学或区域活动,教师本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后,让幼儿尽情地玩一段时间。

沉与浮案例3篇 活动案例设计沉与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