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3篇(抗洪救灾物资保障事迹)

时间:2022-10-06 17:49:1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3篇(抗洪救灾物资保障事迹),以供参考。

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3篇(抗洪救灾物资保障事迹)

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1

  策划三雄

  叶茂中,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和品牌管理专家,与李光斗、徐大伟并称 为21世纪中国广告界的策划三雄。叶茂中阳刚如火,善于广告定位,堪称策划之霸。他是中国营销策划十大风云人物及中国广告十大风云人物、中央电视台广告策略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荣获“中国广告25年突出贡献奖”。2004入选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25位风云人物,2003年入选十大广告公司经理人。代表作品:《广告人手记》、《新策划理念》、《创意就是权力》。

  李光斗是中国品牌第一人同时是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自1990年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工作,先后担任伊利集团、蒙牛乳业、广日电梯、民生药业、古越龙山、招商银行、长虹、德尔惠、喜临门集团等全国数十家著名企业的常年品牌战略和营销广告顾问,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品牌发展的历程,具有丰富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荣获中国策划业杰出功勋奖。并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EMBA品牌学特聘教授。李光斗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1988年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会,荣获冠军。

  徐大伟,山东烟台人,当代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北京徐大伟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浪博客商界英才推荐人物、中国广告界“策划三雄”之策划之侠、2010年中国十大营销策划家、民间流动图书馆馆长、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中国十大策划案例金奖获得者、京城“国学四大才子”之

  一、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学网(开复学生网)成长顾问、被媒体称为“民意达人”、“广告良心”、“公益策划先行者”。其个人专著:《老徐的100个策划》、《老徐的100个创意》被业内人士奉为营销策划必修课程。

  2005年,徐大伟主持策划了海尔药业海名威全国肝病防治慈善救助中国行活动,被《市场圈》、中国策划研究会、中国策划网联合评为2005年经典策划案例。从而开创了中国慈善营销的新篇章。

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2

  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学校支部、行政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办公室坚持以服务为首要宗旨,结合参谋、协调、宣传等方面,为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竭尽所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提高与逐步完善。现简单地作以下总结:

  一、履职情况

  1、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年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内涵,学习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文献。特别是9月份以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组织学校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学习读本和文献。结合实际撰写心得体会。认真落实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系列活动,通过“学习、座谈、走访、调研、问卷、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提高认识,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整改落实。

  认真组织开展永定教育“千人大问计”活动,形成调研报告10份,为永定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2、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3、努力做好学校办公室工作。虽然办公室工作事务繁杂,头绪繁多,工作时间特别长,但我能够以一名党员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严

  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尽量做到全面细致:做好办公行文和文件的上传下达,做好学校来人来访来电工作。

  4、努力做好学校信息编传上报工作。学校教育信息是上级部门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对于宣传学校十分重要。在这一年,我加强了教育信息采集工作,完善了信息编报制度,学校的信息上报工作比较出色,坚持每两月向教育局办公室送一期工作简报,12篇稿件被选登到《张家界日报》刊物上。

  5、努力做好分管工作。

(1)、扎实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一年来,做到语言文字宣传工作经常化。校园文字力求规范化,校园语言推广普通话。努力做好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召开“推普”主题班会,建立班级推普角,深入社区、街区开展“啄木鸟”行动,查找“不规范”汉字,促进学生正确掌握祖国文字。加大力度做好教师普通话过级工作,通过努力,学校科任教师普通话达标率为%。

(2)、认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从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因工作多而杂,有时不免顾此失彼,考虑不周,在以后的工作中。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工作。

  2、工作繁多,有时会顾此失彼或主次不分。以后再繁忙也要注意工作的头绪。

  3、面对办公室工作多而杂的特殊性,多动脑筋多想方法,在学校人员紧、自己任务多的情况下更好的服务学校。

  4、工作创新有待加强。学校办公室在完成协调、运转、督办、服务等工作职能外,调查研究、参谋咨询的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来加以解决。

  5、外宣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这一学年信息上报工作组织有序,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还应在写作上下功夫。另外与德育处、少先队一起要加强对社区入家长的联系宣传工作。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正确面对、处理办公室繁杂而琐碎的工作。

  在学校人员紧张,自己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以前的良好工作作风。比如为了不耽误工作:写材料,多次晚上加班到临晨;在学校没时间备课,星期天把备课本拿回家备课。

  2、争取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作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教学一点也不能马虎,认真备课,上课,批作业。点滴积累,厚积薄发。我力争在课堂上追求行云流水般飘逸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渴望知识的激情。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

  3、乐观和自信是我今后工作的指南针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首经历的岁月,那些艰难繁锁已云淡风轻,似乎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盘旋在记忆深处的是不懈追求与探索工作的乐趣,是与领导、同事友好相处的美好回忆,是内心深处对领导、同事的深深感激之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服务发展,增强服务意识。我会继续立足实际,做好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同事的支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使工作更加细致全面,更富有开拓意识。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进取,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3

  分享:高结构与低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朱家雄

  任何一位老师的反思其实都是为了寻找、积累和建构“开展有效教育活动”的经验。因此,不论以何种方式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都应该是教研组进行反思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前提下,就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根据活动性质相对分成低结构教育活动和高结构教育活动。尽管不同 教育活动都应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作为评估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着眼点,但相对而言,高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教师预先计划的“有意义的教学”,低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幼儿自主、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高低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没有多大关联。这就是说,对活动有效性反思关注的不是“教育活动的过程重要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重要”这类问题,而是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不管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否有又,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在反思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时,既要关注是否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又要关注能否保证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对“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和是否合理”的思考是不尽相同的。而反思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就是要关注教育活动过程能否保证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的实际反思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两种分析框架:

  一、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反思,分为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目标陈述是否明确和准确?

  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例如,教育活动目标与幼儿年龄特点是否相适应?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和需要的?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所处的文化要求的?等等)

  教育过程能否保证幼儿学到教师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设计活动时遇到了什么困惑?是否对使用的材料作了修改和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如何改进所设计的教育活动?

  2、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活动设计中所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是否出现了设计活动说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是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问题的?这种即时处理是否需要改进?

  3、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幼儿对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如何?

  通过教育活动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幼儿是否都学到了?如果有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会这样?

  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了哪些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改进所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 ??

  二、低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在所有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是结构化程度最低的一类活动。影响往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因而教师需要通过解读幼儿的游戏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活动;同时,游戏虽然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的,但教师同样担当着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以及幼儿见矛盾冲突的协调者等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以及自身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加以分析和反思。在分析幼儿游戏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游戏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义,教师该做些什么?

  5、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教师介入了,那么教师的介入是否恰当? ??

  除游戏外,还有一类低结构教育活动,即教师虽然预设了一定的教学任务,但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以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成长。反思这类低结构教育活动时,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如何激发幼儿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5、如何回应幼儿生成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

  点击数:[452]

  作者: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2009-03-16

  或许有人会说,有效就有意义,无效便无意义。确实,“有效”与“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但两者并不等同。我要强调的是两者的差异,希望能为教师提供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一、“有效”和“有意义”

  近年来,我曾到过不少教学观摩现场,听到过太多听课评课者的高论,也剖析过一些教学活动的案例,但是当我面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时,我仍然无力为一线的教师指点迷津。我在想:为什么经历了无数次教学观摩和课例分析,教师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并非一无所知。教师们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是目标的达成度,而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目标具有合理性。他们能说出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应当如何设计,对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培养启发性提问的技巧,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遗憾的是,他们说归说,还是不会做,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不会做,而是无论怎么做,总会被别人评出很多“问题”且无言以对。用来观摩的课,用以参加评比的课,往往是花了大力气由众人打磨出来的。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专家(广义)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使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究竟谁说得对?该听谁的?

  由此,我隐约意识到两点:第一,即使为“教学的有效性”再提炼出一些要点,也无太大用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相比过去,现在幼儿园大量的教学活动是生成的,如果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程序化的编制原则去设计生成的教学活动,就如同让每个教师自编教材,这是教师的现有水平所不及的。第二,改革冲击了传统的集体教学,而集体教学仍然不可或缺,那么今天的集体教学必然与传统的集体教学存在不同的价值,因而不能以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规范今天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苛求“有效”,而是追求“意义”。

  2.理解“意义”,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所得。如果教师追求“有效性”就必然会从客观结果来判断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且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如果教师追求“有意义”,就不会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因为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追求“意义”多少给人一点自由。教学是否有效有时太难认定,尤其是集体教学。且不说每个孩子的所获难以测定,就算孩子表现出了预期的结果,又怎能确定其中有多少是该教学活动的效果?何况还有更多预期之外的结果。其实,教师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但是,从现实中我所见的有些公开课来看,确实教师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为什么这样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等等。他们看中的只是所选素材的表演价值(为了公开课好看),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价值,于是在“说课”时也就只能迎合一些时髦的观点说几句套话。这就是说,他们连自己都评价不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只能等待别人来评价。对他们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次公开课获得成功,是因为评课的人一致说好;某次公开课失败,是因为评课时评出了太多的问题。被别人评得好,暗喜;被别人评得不好,丧气;听到相异的评价,则困惑。

  因此,与其再搬来一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条,不如通过理解“有意义的教学”来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更为有用。

  二、“教学”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是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是以上课为形式的幼儿园集体教学(尽管现在教师不大喜欢用“上课”这个词,而以“活动”来替代)。我的思考是:“教学”的涵义中包含着“教学的意义”。

  1.是“教学”还是“教书”

  在我国“教”与“学”自古就是两个概念,是分开使用的。“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行为。而“教”与“学”合用最早在《学记》中出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指的是“教人去学之意”。(陈桂生,1997)倘若这样理解,“教学”是教师的行为也就说得通了。如果这是本意,那么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学生学习。具体地说,“教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知识是一种载体,不是目的。所以,我国古代倡导的“启发式”“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的确是“教人学”的方法。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不可穷尽的(新知识会不断产生),教师要教的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因此教学生去学,为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所需的知识。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让学生更好地自己去“学”等教学理念,正是向“教学”本义的复归。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园教学如果还以幼儿是否学会或掌握了什么知识作为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的两种形成方式。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是教师发现了它的价值才选择它的。问题是现在课程的“生成”理念被制度化了,大多数教师不是因为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而生成,而是在为“生成”而生成,为了“生成”而不得不到生活和游戏等低结构的活动中去寻找事实材料,并将这类生成的教学模式化,像教材中预设的教学活动那样进行从目标到过程的完整设计。

  其实,所谓“学前教育”,是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前的教育,是为系统学习作学习能力的准备,其“教学”(教学习)的意义比“教书”(教知识)的意义更为重要。教师只要清楚自己是在“教学”而不是“教书”,也就不必为“这个能不能教,那个该不该学”而谨小慎微了。举个例子: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前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她与全班30名幼儿讨论了如何分组、分几组、包哪种车合理(告知幼儿大、中、小三种车各有多少座位)、老师和保育员三人如何分配到小组里,等等。孩子们采用了现场数人数的方法,并用小积木、雪花片等材料代表人数,通过数数摆弄,想出了多种分组办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大车虽可容纳全班幼儿但不好管理(“人太多了,老师看不到我们”);出租车虽然舒服,但组数太多,老师只有三个,管理不到(“如果我们车上没有老师,司机把我们开到别的地方,我们该找不到了”)。最终孩子们决定分为三组,用三辆中型面包车,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活动是生成的。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数数、加减等基本数学知识,还有乘除法的启蒙教学,孩子们会说“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八”这样的话,甚至在分组时还出现了余数(“包8辆出租车还多1个人”)。显然,如果是“教书”,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内容太深,但作为“教学”(教幼儿学),它是精彩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所得各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意义。

  2.以上课为形式的集体教学在幼儿园存在的价值

  上课只是幼儿园活动之一,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集体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不能只重上课,而忽视其他各类活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学前阶段并非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特殊性决定的。事实上,目前上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课与课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如果教师对各类活动以及游戏都极其关注的话,那么上课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确实也是有限的。

  但我要说的是,“上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幼儿园仍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难以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来完成预设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将幼儿整体作为指导对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它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建构,因为当许多幼儿同时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相互启发下产生各自的认识。第三,它有助于教师对幼儿发展作出评价,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四,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师幼互动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这种在特定时间里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能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供练习、示范和研讨的机会。

  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因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1.备课备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

  2.说课说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作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3.观课观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于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甚至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得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悟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我想,既然预设课程规定了幼儿基本的学习内容,既然教学观摩是一种专业培训,那么就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来看,他们非常需要一些稳定的教学材料。可见,教学观摩课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一来,至少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那些我们倡导的生成于教材之外的教学活动,则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案例来呈现。

  追求有效还是追求有意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无是非之辨,如同注重结果还是过程。而追求意义就是追问价值取向,是追问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我的假设是:当教师对活动的意义有所追求时,有效性自然也在其中了。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点击数:[772]

  作者:应彩云(杨浦本溪路幼儿园)2009-03-09

  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成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 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

  问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

  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网友部分评论:

>> 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好喜欢这句话。这是一个大师的肺腑之言!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领会。

>>让自己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应老师:闲暇时欣赏你的博客,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由衷地感叹:您对待孩子是如此细致,对待工作如此专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应该学会反思,学会积累,向您一样!

朱雄三同志抗洪救灾材料3篇(抗洪救灾物资保障事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