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5篇 游沈从文故居有感

时间:2022-10-08 08:36: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5篇 游沈从文故居有感,欢迎参阅。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5篇 游沈从文故居有感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1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少奇的。它大约高7米,宽2米。很雄伟壮观。

  我们先去了刘少奇陈列馆。陈列馆是坐西朝东的,展厅前矗立着少奇同志和人民在一起的大型群雕。展厅内陈展150 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大量文物,再现了刘少奇同志的丰功伟绩和为他平反昭雪的感人情景。天井院正中铜像建有少奇同志铜像,北侧有汉白玉纪念碑,后厅左边房间是少奇同志逝世处,摆放着他生前所用的床铺、枕头等用品,两侧陈放着少奇同志逝世前的病历、遗体火化介绍信、骨灰盒,等以供人们凭吊瞻仰。

  看完了刘少奇陈列馆,我们又来到了刘少奇故居,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内套四合院式房子。有茅瓦房30多间,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故居前面还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年环抱。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不由自主的走进了故居的正堂屋,正堂屋往右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云廷卧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由此室过酒房为刘少奇父母卧室。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农具室、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18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看完了刘少奇故居,爸爸开车带我们回家。我在车里想:我从此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争光,为国家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2

  沈从文故居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朝晚期建筑,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

  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建成了沈从文生平事迹的展览室。

  正屋之外,暖暖的春阳洒满了四合院的天井坪坝。故居购物室里,时常有许多年轻人拥挤在购书柜台前,争先恐后地购买沈从文的精品著作。从他们年轻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渴求知识的欲望,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新一代。沈从文一本本闪耀着知识光辉和魅力的精品力作,吸引了多少年轻火热的心,他们一批批从远方而来,来了又去,把从故居获取的文化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田,开花结果,打造和构架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光辉美好的文化春天。

  凤凰故居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现为湖南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先生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此出生;青岛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三号,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沈先生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北京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沈先生一九五三入住里院靠东头的北房三间,至一九八零年搬出。

  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名,《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沈从文故居斜对面曾是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故居,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3

  沈从文故居导游词

  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沈从文故居。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她因大文豪沈从文而闻名于世。近年来,一直受中外游客和知名人士的青睐和仰慕,参观沈从文故居的四方游客逐年增多。

  沈从文故居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楼房。

  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曾显赫一时。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如今已是人去楼空。思慕故人,不禁令人凄然泪下。但可喜的是,这原属故主的古老楼房,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每天到沈从文故居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沈从文故故居陈列室: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听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文若其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不仅用心血给人们奉献了900余万字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憨厚纯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奋劳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沈从文故故居著作室:沈从文的精品著作一本本闪耀着知识的光辉和魅力,把文化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田,开花结果,打造和构架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光辉美好的文化春天。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沈从文故居这座坚固牢实、历经沧桑风雨的百年老屋,是一座蕴含深厚永远掘取不尽的文化知识殿堂;她是沈从文用心血凝结的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她是古城凤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

  朋友们,沈从文故居旅游到此结束!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参观。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任弼时同志故居参观。

  很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解。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同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您现在所看到的这栋民宅,便是任弼时同志的故居,19任弼时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栋民轧建于清代,系土木结构,上下分为三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史。任家老宅原在河西冷水井,到了任弼时同志曾祖这一辈的时候,开始在这个地方营造新屋。当时这房子就叫作 “任家新屋”,一直到现在,仍然叫“新屋”,也就是说,这是一栋有三百年历史的老“新屋”了。根据这栋房子的结构,我们不难想象,当年任家曾有过的辉煌和殷实。这是因为任弼时同志的曾祖父是清朝的朝仪大夫,而且他从曾祖父以上酒代,都是朝廷命官,不过到他父辈的时候,家道开始衰落下来。这边七间房子是祖上分给他们家的房子。

  我们现在所在的房间是任弼时父母的住房,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同志就是诞生在这间房子里。墙上的两张画就是他的父亲任裕道和母亲朱宜的像,父亲裕道,生于1870年,卒于1924年,享年54岁,是一位具有爱国热心的乡村教师,18的时候,他曾到维新派所班的湘阴师范读书,结业后任小学的国文老师。他性情温和,慈祥和蔼,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诣。任弼时同志从三、四岁开始,就由他父亲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任弼时同志在这方面都有相当不错的功底。他父亲的这张画像,就是任弼时同志小学毕业是给父亲画的,相当不错吧!母亲朱宜是长沙唐田人,生于1877年,卒于1938年,想念61岁,她勤俭持家,忠厚贤道。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现在我们来到任弼时同志夫人陈琮英同志的住房。陈琮英同志系长沙新桥人,生于191月,曾任中共中央机要局长等职务,是为数不多的参加了红军长征的女红军之一。

  这是厨房和吃饭的房间,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另外一间就是任弼时同志小时候读书的房子。墙上的照片是他在苏联时所照的,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该名叫“弼时”,他的原名叫“二南”,因为排行老二,学名是“培国”,父亲取这个名字,就是要他“爱国、强国、卫国”。朋友们,前面向您们简要介绍了任弼时同志家庭背景的一些情况,那么任弼时同志是怎么样从这里走上中国政治大舞台的呢?请大家随我到陈列室,我将配合照片向您做详细的介绍。19,七岁的任弼时进入作民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入序贤学校,当时教授国文的刚好是他的父亲裕道先生。在课堂上,父亲经常讲授一些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火难的社会现状。由于目睹了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和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幼小的任弼时作文中写道“ 世界之人皆以自立为要,吾国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19到19,任弼时先后考入湖南一师附小和长郡联立中学,在长沙求学期间,他结识了同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他听过毛泽东的演讲,也看过《新青年》杂志,受到很到的启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投身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且利用暑假,回到家乡演出文明戏,向当地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春天,任弼时由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介绍,加入了由毛泽东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同年秋天,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作赴苏留学的准备,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5月,任弼时和宵劲光、刘少奇等离上海赴苏联留学,成为十月革命后我国最早赴苏留学的先进青年中的一员。同年秋季,他进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2年1月,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且参加了远东各国及民族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第四次少年共产国际大会。1924年秋天,任弼时同志结束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习生活,回到了上海。第二年,便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此时的中国,租界林立,帝国主义列强恣意横行,军阀混乱,黎民涂炭,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任弼时同志领导青年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5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任弼时同志是全党的第一个军委的三名委员之一。此后各地军委陆续建立起来,团中央又动员了500多名青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为北伐积蓄了力量。1926年初春,夫人陈琮英由家乡来到上海。从此,这一对革命伴侣共同走过了几十年烽火岁月。正当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候,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当时但任中央的陈独秀却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为此,党中央及时召开“五大”,会上,任弼时与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等一起批判了陈独秀的错误,他还代表共青团中央宣读了《致党中央意见书》,向陈独秀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这次大会上,任弼时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7年秋天,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党中央派任弼时回湖南进行考察。利用这次机会,他回了一次老家。这也是他参加革命30年唯一的一次回老家。从1920年到1927年,一别七年,门庭依旧,但人事已非。家里只剩下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培辰。父亲已于三年前过世,大妹培月在苏联工读,二妹培星在上海一家医院担任护士。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任弼时同志为自己没有尽到孝心而深感不安,所以一有时间,他就陪母亲聊天,或者尽量分担一些家务。大概住了一星期之后,他说他要走了,母亲沉思良久,说了一句话:“我知道留不住你”!这一走,竟成了他们母子的永别!11年后的1938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任弼时同志刚好在赴苏联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处负责人的路上,得到噩耗,他悲痛万分,但关山里,而且革命重任在身,他不可能到母亲的灵前磕上一头,敬上几柱香,只能是对天摇拜,治丧的事儿也只有电请堂叔料理了。

  1928年与1929年,任弼时同志两次被捕,敌人对他施用了最残酷的电刑。后经过党的积极营救和陈琮英同志四处奔走,任弼时同志才得以出狱。但在营救过程当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却被严寒和病魔夺去了幼小的生命。在此后革命历程中,他们又相继失去了四个心爱的儿女!1931年,任弼时同志赴上海参加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然后受党中央派遣,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在瑞金参与筹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任弼时又到达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军区政治委员。在军事斗争、经济斗争、肃反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方针政策。1934年7月,为实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党中央命令任弼时以红六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率部西征,为长征先遣探路,他们机动灵活、避实就虚、英勇顽强、行动神速,经过87天艰难的斗争,跨越白区几千里,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师贵州。两军会师后,在任弼时同志等人的领导下,创建了拥有百万人口的湘、鄂、川、黔革命根地,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围剿,保存了红军的有声力量。中央红军北上之后,作为中国唯一红色根据地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地钳制和分散了敌人对中央红军的进攻。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玫会合后,任弼时与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一道,为维护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路线,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推动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一、二、四方面军胜利大会师,这对于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高潮的到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芦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1937年4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同志和彭怀、朱德同志一道率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等抗日战争的重大决策,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38年2月,任弼时同志由山西前线回到延安,党中央决定派他接替王明赴苏联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处负责人,因为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给共产国际留下了不良的现象,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任弼时同志以他卓有成效的工作,改变了共产国际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而产生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不良看法,为在中国共产党内进一步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同志回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不久,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任弼时同志组合和发动干部、战士、群众,根据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不但克服了敌人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而且逐步实现了完全的自给自足。毛泽东同志赞扬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根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决定,由任弼时同志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春,任弼时同志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并且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书记。1947年3月,蒋介石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三人组成前敌工作委员会,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斗争。后来,毛泽东回忆那段辉煌岁月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斗争”。任弼时同志忘我地工作着,但三十年艰苦的斗争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以两次被捕,遭受敌人的拷打和电刑,他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在病中,他还代表中共中央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亲自为大会做了政治报告,他语重心强地对青年们说:“我们已经把一个旧中国打垮,那么,你们呢?”,由于病情恶化,他不得不中断报告,由别的同志代读。当收音机传来毛泽东庄严的宣告,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病中的任弼时同志笑了,虽然他本应站在天安门城楼,去检阅那滚滚的铁流,去倾听人民那如潮涌般的欢呼,可是病魔无情地击倒了他。着不能不说是一件千古憾事。这年冬天,党中央考虑到任弼时同志的身体况,派他到苏联治病疗养。一直到1950年5月,身体稍微好转了,他才回到祖国。

  1950年9月15日,美国侵略军悍然在仁川登陆,美军的飞机竟然闯入我东北地区领空,我们年轻共和国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0月24日深夜,任弼时同志从毛主席那里开完会回到家中,有继续在灯下阅读“关于增派志愿军出国作战”地电文,他沉思着,用那支粗大的红蓝铅笔在图上重重地划上了最后一个红圈,把日历翻向了新的一页——10月25日。此时,东方以及是朝霞满天,埋头工作的任弼时同志没有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所看到的最后一个黎明。10 月27日,任弼时同志去世,象无数革命先烈一样倒在自己战斗的岗位上。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的言行所凝铸成的革命精神,却是与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事业共存的,正如叶剑英同志所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而有艰辛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学习和纪念任弼时同志,就是要发扬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大大地推向前进!

  讲解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5

  从渑池火车站向西不到一公里,坐落在粼次栉比的商铺间的刘少奇故居显得很不起眼。渑池刘少奇故居是渑池兵站的一部分。渑池兵站由兵站站部、刘少奇故居、豫西特委会议旧址组成。1938年11月经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签署文件,委派刘向三与国民党谈判后建立的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公开机构。渑池兵站,向西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可通往延安;向东经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可到达中原局所在地-竹沟(在南阳);向北经黄河利津渡口直通太行山十八集团军总部,是重要的战略枢纽。兵站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共产党和八路军向八路军总部、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的军需物资,护送过往的革命干部和进步学生。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化名为胡服)由延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渑池,于12月20日在渑池兵站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后还举办了两期党训班,参加党训班学习的有八十余人,刘少奇在党训班上首次对党内宣讲了彪炳史册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在此居住了近两个月。走进故居,一条甬道直通深处,两廊就是展厅。左边的墙上用花岗岩大理石楷体雕刻着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

  再进去是第一展室:党性考验。展室分兵站建立、战略枢纽、奔赴中原、渑池会议四部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从兵站建立、发展以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一角的玻璃柜里存放着当年用的电台和枪支复制品。

  再往里走是站长室和第三展室:党性展示。走进站长室首先看到的是兵站创立人刘向三的相片和他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两次来渑池的题词:发展革命传统。书法刚劲而古朴,处处的彰显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刚毅品质。刘向三于一九一零生于河南邓州。早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江西宁都起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受毛主席的派遣建立渑池兵站。第三展室分走向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进入中央核心、擘划开国建国、担任国家主席、缅怀光辉业绩等六个方面讲述了刘少奇从参加革命、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一生及人民对他的缅怀。下面的玻璃柜里存放着刘少奇宣传资料。

  正对着第三展室的是第四展室和秘书室。第四展室:党性锻炼。展示了红色修养对共产党人的激励。在刘少奇光辉思想的照耀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先进模范和先进精神。如灵宝市检察院获得全国检察官模范荣誉称号的白洁、陕县支建煤矿7.29抗灾救援英雄群体。秘书室的墙壁上挂有栗在山的简介和照片,还存列着当年用过的两张床和一桌一椅。

  再往里是一堵影壁墙横在中央。正面刻有刘少奇的雕刻画像,背面是用花岗岩雕刻成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手迹。

  正对着影壁墙的是第二展室:党性考验。展室的左面一间偏房:澹宁居。它是当年刘少奇的住室(1938.11-1939.1)。室内存列着当年刘少奇所用过的桌子、椅子、火盆和床。椅子上存放这砚台和茶壶。墙壁上贴着中原局书记任命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全图》及《中日形势图》。刘少奇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正面的墙壁上从殚精竭虑、创立理论、首次宣讲、播撒火种、燎原豫西、伟人风范、党性论述等四个方面讲述了刘少奇对党员修养理论的贡献及理论的发展。在墙壁下面的玻璃柜中存放着白婧收藏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手稿、各个时期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本、党建文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自愿书、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的纸币等。

  睹物思情,遥想当年的烽火岁月,感慨良久。

湖南沈从文故居导游词5篇 游沈从文故居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