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3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时间:2022-10-10 10:38:3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3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供大家阅读。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3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1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张荣光

[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多样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共同犯罪 文化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必须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若不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纸空文,所以,首先必须准确了解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群体低龄化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三)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在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四)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

  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

  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

  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

  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

  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

  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

  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

  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

  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

  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

  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

  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

  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

  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

  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面对

  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

  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

  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

“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

  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

  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

  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

  4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

  1年。第六页。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五页。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第十一页。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一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2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它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的安定,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本文从主观心理、网络安全、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司法完善方面归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道德、法制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

  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国家社会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一些思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点奉献。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3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亿据统计,在全国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岁。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 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

  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

  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例3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