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3篇

时间:2022-10-10 12:23:29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3篇,供大家品鉴。

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3篇

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1

  1带式输送机设计依据

  在已经确定使用带式输送机进行输送松散物料后,应考虑如何设计出经济合理的带式输送机系统。首先应充分考虑设备要求,这也是设计的主要依据。(1)设置科学合理的运输量。在料流均匀输送时可以直接给出运输量,但是在料流出现不均匀时,可以通过给出料流量的统计数据,依据经济分析决定是否需要增设料仓,不能够想仅仅凭借增大带式运输机的设计运输量来满足在不均匀料流时的最大运输量。(2)了解输送机线路的详尽尺寸。这其中包含了最大的长度、倾斜角度和提升的高度等,直线段与曲线段的尺寸以及直线与曲线之间的连接尺寸等。(3)了解物料的性质。这其中包括了物料的湿度、磨损性与摩擦系数、粘结性等,物料的粒度和最大块度情况,以及物料的松散密度。(4)知晓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场地是在室内还是露天,了解工作场地的环保要求和环境湿度,以及在工作场地是否需要移动与固定和伸缩等。(5)需要了解在工作区域内是怎样进行给料与卸料的。给料与卸料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带式输送机的工艺设计要求的。(6)详细了解工作的制度。需要考虑到场地的每天工作时间,以及每年的工作天数,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年限等。(7)重视了解设备设计要求。根据设备使用条件和工作场地的环境状况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到输送带的安全系数、输送带与滚筒的摩擦系数以及输送带的最大挠度要求和运行阻力系数等。

  2带式输送机系统设计

  在进行带式输送机设计时,常常会根据生产工艺来确定输送带的布置方式。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需要设计出合理的转载方式,依据转载方式的不同,再对给料装置与卸料装置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考虑到输送机线路上各个输送机之间的关系。启动设备时的顺序是先驱动受料的设备,停止的顺序是先停给料的。在各个输送机的参数发生变化时,可以根据上述关系给出相应的停车时间与启动时间。再次在出现不能够满足上述的停车时间与启动时间,则需要考虑在各个输送机之间设置缓冲仓,以此来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设备运转速率。再次需要考虑到在工作现场的环保问题,在出现粉尘大的情况需要适时考虑是否需要密封输送或是增加必要的除尘设备。最后是需要考虑到优先选用长距离、运输量大的运输机。当然还需要考虑采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零部件,这样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及时替换,保证线路运转的质量。

  3带式输送机在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胶带的撕裂

  依据现场的调查发现,胶带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损坏。如在局部地方出现磨透的现象,在侧边和连接处出现损伤,胶带的表皮出现剥落,纵方向上出现撕裂等。这其中胶带纵方向上的撕裂主要是出现在运转站内,这是因为运转站内的等待运输的物料中常常会掺杂着大块的钢材或是木料,它们之间会出现碰撞,从而将会将胶带刺穿或是将溜槽堵住引起胶带撕裂。

  输送带跑偏

  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带式输送机的胶带与输送机的纵向中心线应该是相互重合的,托辊旋转时产生的圆周力的方向应该与胶带的速度方向一致,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输送带就会在托辊滚筒上跑偏,胶带的跑偏则会严重损坏胶带,使之大大缩短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出现撒料的现象,造成损失。胶带跑偏的原因众多,如胶带自身的质量问题就会影响到跑偏的程度。胶带弯曲或是接头处弯曲,胶带切口不正,使得胶带受拉力不均匀,在设备运转过程中就会出现跑偏现象。

  4带式输送机在工艺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预防胶带撕裂

  为了解决上述中出现的各种胶带撕裂原因,在工艺设计中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1)在输送各种物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大块物料的夹杂。(2)需要在输送的开始部位增设电磁分离器,主要是在初始部位就清除干净在非磁性物料中的含有铁的物件。(3)为了缓解物料给输送带带来的冲击,可以在胶带输送机接受物料的地方设计并安装缓冲托辊。(4)需要对给料装置进行合理设置。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用筛式溜槽,筛式溜槽是工艺设计中最常用的给料设置。这种给料装置能够先将需要输送的物料中的细小颗粒筛选在输送带上,这样可以为后面落下的大块物料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是非常好的垫底层,这样可以减小物料对胶带的冲击力量,大大延长胶带的使用寿命。这种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是在溜槽的两个侧板处安装上金属挡板,从而出现给料死角。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根据输送物料的特性选用与之相对应的给料装置,可以减少物料对胶带的冲击、损坏,提高使用寿命。最后,给料溜槽的基本结构设计要十分有利于大块物料的通过,从而能够防止溜槽发生堵塞。所以,给料溜槽排料口尺寸应该是输送物料最大粒度的—3倍。给料溜槽的槽底角度应大于输送物料磨擦角的8°—10°[1]。第五,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胶带纵向撕裂装置。

  处理输送带跑偏

  胶带跑偏程度直接取决于胶带质量

  胶带本身出现不直弯曲或是胶带接头处不直,钉歪了皮带扣,胶带的切口不正,切口与带宽不呈现直角,会使得胶带所受的拉力不均。在设备运转过程中,当胶带的接头处运转到这里时,就会发生跑偏现象。所以,必须将胶带切正,在确定接头处的上下胶带在胶带的纵方向上的中心线上相互重合后,才可以开始钉上扣或者硫化接头。

  保证滚筒轴线与胶带输送机纵向中心线保持垂直

  带式输送机在运转工作之前是需要在工作场地现场进行多部件安装的设备。在现场进行安装时需要首先明确以胶带输送机纵方向的中心线作为安装的基准线,需要保证滚筒轴线与基准线保持垂直,不然的话,胶带在滚筒上会出现跑偏,在发生跑偏后,胶带在向滚筒的哪边偏离,就需要及时收紧哪边的轴承座,从而可以使得胶带跑偏的一边拉力增大,胶带会朝着拉力较小的方向偏移。如果是在中间段发生偏移,在有载分支上应该调节上托辊,在胶带跑偏一侧,将这段中的托辊组支架沿着胶带运转的方向向前移动,另一侧的托辊组支架则是沿着胶带逆行方向向后移动。

  安置必要的弹簧清扫器和空段清扫器

  在输送机运转工作过程中,在滚筒表面常常会贴结物料,使得在滚筒上出现圆锥面,胶带出现跑偏。因此,在进行输送机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在头轮部分安置弹簧清扫器。在尾轮前大约米的中心线处安置空段清扫器,使得胶带的内表面与工作面保持长久的清洁,不使滚筒上出现圆锥面,从而造成胶带跑偏现象。

  注重物料均匀地分布

  在输送物料的工作现场常常会出现胶带上只要一加上负载物料,就会出现跑偏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物料的受料点不在胶带的中间部位,因此必须对受料口处的挡板进行必要的位置调节与结构改进,使得物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胶带的中心位置,物料的流向定向,减少胶带跑偏的机会。

  设置合理的托辊数量与间距

  选择使用调心托辊来调节胶带跑偏这是在输送机设计中为了防止与预防胶带跑偏现象常用的手段,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这主要的原因是托辊在安装过程中无法保证其高度的一致,在高度上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胶带就会出现不能够与托辊接触的地方。依据在现场的调查来看,一条皮带系统中有将近三层的托辊是处于不转动的状态,在胶带与托辊之间附着力不够,导致胶带打滑。所以,需要变量地加大托辊之间的间距,托辊之间的间距依据从尾部开始递增的原则从受料处往驱动装置处增加。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25%左右的托辊,而且可以使得输送机输送胶带更加稳定,增加胶带与托辊之间的附着力,从而减少胶带的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设置跑偏开关

  在输送机的输送带较长的情况下,可以在50米左右处设置跑偏开关。设置跑偏开关的位置是在机架的两侧而且需要靠近胶带的地方。在胶带出现跑偏的时候,托辊绕轴运动,在到达极限位置处,转轴会带动跑偏开关,从而出现警报,使得输送机停止转动,从而避免出现跑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带式输送机工艺设计中存在着相关问题,通过合理的工艺布置,可以寻求到正确的设计方式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试整改,科学地选用输送机重要部件,这些都可以保证带式输送机的正常运作,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加使用单位的经济效益。

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2

  摘要:由于印刷材料和工艺的局限性,许多效果很好的颜色设计,印刷后却不能得到正确的再现。文章对印刷工艺对色彩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印刷工艺对色彩设计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原色印刷方式与专色印刷方式的选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随后分析了色谱的选择对色彩设计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文字色彩、色块色彩、大面积底色色彩的设置以供参考。

  关键词:印刷工艺;色彩设计;影响分析

  一般情况下,印刷版面皆由在电脑屏幕上设计完成,而具体的设计落实仍需要具体的印刷工艺来实现,由于印刷工艺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电脑屏幕之上精美的设计无法全面展现到印刷产品中来。艺术设计作品,若通过印刷输出,必须将设计艺术与现代印刷工艺完美结合起来,其艺术魅力才能通过印刷得以传播。但事实上,由于印刷材料和工艺的局限性,许多效果很好的颜色设计,印刷后却不能得到正确的再现。基于此文章对印刷工艺对色彩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版面色彩设计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

  1原色印刷方式与专色印刷方式的选用

  在具体实施印刷工艺时,有很多色彩无法用用原色叠印方式呈现出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选择专色印刷方式进行呈现。在具体进行专色方式运用时,经过调配的专色油墨颜色可以决定印在纸上的颜色,而对于屏幕上专色颜色设置来说,仅仅起到一定的指代作用,与最终在纸上呈现的颜色并不完全一致。但专色针对屏幕之上的高饱和颜色却无能为力,无法成功调配出来,专色自身具备的局限性由此得以体现。每一种专色只能完成一块版面的制作,并且色彩方面主要由油墨来决定,因此与运用多种原色混合才能得到新的颜色相对比,选择专色更能够保持颜色的一致性。此外,尽管多种原色经过混合也能够得到新颜色,但由于任意一种原色实际的密度或网点面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旦发生在混合过程中密度或面积发生改变,那么就会大大增加偏颜色或者墨色不均匀概率。当进行大面积的浅色色块印刷时,在工艺选择方面若采用四色印刷工艺,并选择原色印刷,则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该工艺使用中由于油墨对纸张覆盖率并不高,因此在墨色方面会给人一种较为平淡的感觉,且整体墨色较为单薄,对色彩设计带来一定影响。二是由于在工艺实施中存在调幅加网角度问题,选择原色印刷会让人感到有莫尔纹的存在。若选择专色印刷的方式来印刷浅色,为有效调节原墨浓度,可在原墨中添加冲淡剂,然后再印刷实地,从而使得墨层更加厚实,印刷出的浅色更能体现出均匀厚实的效果。

  2印刷色谱的选择

  在选择四色印刷版面颜色时,不能直接根据电脑屏幕上的颜色进行选择,需要先选择印刷色谱,然后根据印刷色谱来确定最终的颜色。实际上,相对于电脑屏幕上的色域范围来说,四色印刷的色域范围更小,因此难以实现电脑屏幕上高度饱和的颜色复制。严格来说,只有当印刷条件、纸张、油墨相同时,色谱的颜色才能符合根据色谱选定的印刷颜色。对于有些印刷厂来讲,都是结合本厂的实际生产条件来完成专用色谱的印刷,从而在进行版面色彩设计时,选择本厂印刷的自制专用色谱。若印刷厂没有自制的专用色谱,则需要根据本厂客观条件进行相应选择,尽量选择印刷条件、纸张、油墨等条件相近的色谱,而不是单纯的仅仅根据哪个色谱比较精美而进行相应选择。从当下印刷厂使用色谱现状来看,其使用的色谱在材质上多是由进口的铜版纸印刷而成,且在印刷工艺方面也比较相近,因此都能够很好的还原原本的颜色。但若在新闻纸或胶版纸上进行印刷,由于上述这两种从材质为非涂料材质,吸墨性较好,且平滑度较差,并且在具体进行印刷时需要的墨层也比较厚,相应的网点扩大也非常严重,以铜版纸色谱作为参照进行颜色的网点面积大小设置时,就需要将加网层数进行降低处理,假如色谱上加网层数为30%,那么在胶版纸上加网层数需要设置为26%,而新闻之上加网层数设置会更低,一般在24%会比较合适。当然,具体的设置仍要根据所承印刷厂实际的印刷工艺情况进行确定。

  3文字的色彩设置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起到足够的说明性作用,另一方面,文字造型及色彩设计赋予了文字更多的魅力,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视觉冲击力较强,对于整体设计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具体进行文字造型及色彩设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保证文字与底色之间具备足够的反差,反差越大,文字越清晰醒目,越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更有助于方便人们进行阅读。二是要注意文字设置位置,最好在版面的空白处,或者在底色较为均匀的位置进行文字设置,否则会导致文字颜色与版面底色出现颜色混乱,加大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三是进行专色印刷时,印刷出的墨层多比较厚重,在压力作用下油墨会进行一定的扩张。而进行多色叠印时,通常都避免不了套印误差的存在,基于此,进行文字设置时,应选择反白的文字及线条,无论使用上述哪种方式印刷,字体及线条一定要明显,不能太细,一般要大于8磅,如可以选择隶书、黑体等,不能选择仿宋、细圆字体。四是对于正文色彩设置来说,在色彩上应选择单一的原色或专色,由几个不同颜色叠印起来的文字在屏幕上虽然能够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印刷过程中则很容易出现套印不准的问题,对于整体阅读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4色块颜色设置

  在设置色块颜色时,应尽可能减少成数太小的网点的使用,若使用小于15%的平网网点,在进行晒版时由于网点太小就会导致难以进行充分的吸气,最终造成局部晒浅问题。在具体印刷时,还会因为水分过多或者印版磨损出现掉版问题;上述两种原因都会导致墨色不均的问题发生,对于普通的平印工艺来说,更严禁使用在5%以下网点。除了不能使用成数太小的网点之外,在色块颜色设置上还应尽可能减少成数较大的网点使用,若使用95%以上的网点,在具体印刷中会因为供水不足或者橡皮布起脏而出现糊版问题,除此之外,在色块设置上应尽量避免使用由多种原色叠印而成的颜色,一般情况下,叠印层数与套印困难度是成正比的,叠印的层数越多,相应的套印也就越困难,并且在具体印刷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实际印刷出的颜色与预期设置的颜色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且经过多种原色叠印而成的颜色在进行印刷过程中由于墨度太厚使得干燥较为缓慢,因此很容易导致背面蹭脏问题发生。

  5大面积底色色彩设置

  在进行大面积底色印刷时,在颜色选择上,尽量避免选择蓝紫及其附近的敏感色,在印刷工艺上选择上,尽量避免选择大面积平网印刷工艺,主要原因在于,在大面积平网印刷时,很容易出现由机器原因导致的墨杠或者出现前深后浅的问题,基于此,最好选择专色实地来进行大面积底色的印刷。当面对版面之上既有彩色的图像及大面积底色为黑色的情况时,建议在黑底部分使用黑色实地再加30%至40%的青色进行相应的叠印处理,这样印刷出来的黑底色质地比较均匀厚实,主要原因在于,在四色印刷工艺中,黑色实地密度应小于,但在该密度之下印刷出来的底色在视觉效果上会给人一种单薄的感觉,而通过加青版可以有效的弥补黑版印刷不实的不足之处。当然加印颜色上不仅仅局限于青色,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果黑底之上有暖色图案,且边缘呈羽化状,那么底色的加网就需要根据暖色调进行灵活的调整,如可以选择品红20%、黑色100%、黄色30%进行叠印,这样效果相对于加青色会更加自然。

  6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师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尽管色谱与配色指南都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由于在印刷工艺及印刷材料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颜色虽然能够设计出来,但却很难在实际印刷中去实现,即屏幕之上的色彩不设计效果无法代表最终的设计实现,具体仍需要根据印刷工艺对于色彩设计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实现,因此在色彩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印刷工艺自身所带的局限性,结合印刷工艺实际,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在印刷中实现的颜色,从而既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又能够保证印刷出产品的质量,有效实现由设计精品到印刷精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乔羽.最快速的印刷检测技术[J].广东印刷,2018(01):5.[2]张良政.电解防垢技术在三元复合驱配注工艺的应用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36(08):85-88.[3]耿怡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印刷显示带来显示产业发展新思路[N].通信产业报,2018-02-05(009).[4]李景岩.含聚污水稀释聚合物影响因素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36(12):25-27.[5]王萌萌,余节约.浅谈印刷工艺对色彩设计的影响[J].广东印刷,2016(04):30.[6]刘洋.纳米聚酰胺6结晶行为影响研究[J/OL].云南化工,2018(01):14-15

[7]安齐,张庆印.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性能研究[J/OL].云南化工,2018(01):20-22

[8]荣伟,巩峰,刘钇池,等.滤后采出水除铁技术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8,37(01):18-22.[9]马才飞.中国烟标设计风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10]曹华.推广预涂膜纸塑复合新工艺(上)[J].印刷杂志,2016(1):37-40.

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3

  化妆品工艺论文设计

  科

  目

  化妆品工艺学

  院

  系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081班

  姓

  名

  杨

  玲

  学

  号

  0 指导老师

  王 婷 婷

  摘

  要

  化妆品作为一种时尚产品,其发展方向是日趋倾向于天然性、疗效性和多功能性。以科技为先导,采用新工艺、新设备迅速推出新产品,是近年来国际化妆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化妆品的工艺、设备及包装容器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低能乳化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生产工艺。低能乳化法是以机械强乳化装置达到乳化的效果。以机械乳化代替化学乳化,可减少表面活性剂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水-油-水多相乳化法是一种较佳的生产工艺。以该法制得的膏体由无数超薄微胶囊构成,这种微胶囊的壁厚仅为微米,使用时遇压后瞬间破裂,内含的香精和天然添加剂即时流出,滋润皮肤。这种膏体对皮肤有较强的渗透力,因而可被皮肤迅速吸收,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液晶保护膜,对人体安全无刺激。

  关键词:化妆品、天然性、多功能性、低能乳化法、渗透力

  川楝子,佛手柑,白术各五十克 ,八月柞,木蝴蝶,龟板,白芍,沉香,高丽参各三十克,泽泻,黄芩,乌术粉各二十克,茯苓,柴胡,金精粉各十克,白砂糖七百克,蜂蜜五百克,猪苦胆汁3个.配法:上药为细面,先把胆汁,蜂蜜,白砂糖放在锅里先熬,把水熬净,再放入药面拌匀,倒瓷盆里,再放锅里蒸30分钟,拿出冷凉做丸(丸重九克),一日三次,一次一丸,用麦饭石泡开水饭后送服

  乳化护肤品生产工艺

  一、引言

  皮肤与化妆品:化妆品大多涂在人的皮肤表面,与人的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肌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者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化妆品功效,开发与皮肤亲和性好、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肌肤特性的化妆品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化妆品工艺和配方。在此,我主要介绍有关乳化护肤品的生产工艺。

  二、论文内容

(一)生产程序

(1)油相的制备 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解锅内,开启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 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人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灭菌,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如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如有必要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精确数量可在第一批制成后分析成品水分而求得。

(3)乳化和冷却

  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乳化锅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乳化过程中,油相和水相的添加方法(油相加入水相或水相加入油相)、添加的速度、搅拌条件、乳化温度和时间、乳化器的结构和种类等对乳化体粒子的形状及其分布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因不同的乳化体系而异。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的体系、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过度剪切,破坏,聚合物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变化,改变体系的流变性质。如配方中含有维生素或热敏的添加剂,则在乳化后较低温下加入,以确保其活性,但应注意其溶解性能。

  乳化后,乳化体系要冷却到接近室温。卸料温度取决于乳化体系的软化温度,一般应使其借助自身的重力,能从乳化锅内流出为宜。当然也可用泵抽出或用加压空气压出。冷却方式一般是将冷却水通人乳化锅的夹套内,边搅拌,边冷却。冷却速度,冷却时的剪切应力,终点温度等对乳化剂体系的粒子大小和分布都有影响,必须根据不同乳化体系,选择最优条件。特别是从实验室小试转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尤为重要。

(二)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1)乳化剂溶于水中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乳化剂直接溶解于水中,然后在激烈搅拌作用下慢慢地把 油加入水中,制成油/水型乳化体。(2)乳化剂溶于油中的方法

  将乳化剂溶于油相(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一般用这种方法),有2种方法可得到乳化体。

①将乳化剂和油脂的混合物直接加入水中形成为油/水型乳化体。

②将乳化剂溶于油中,将水相加入油脂混合物中,开始时形成为水/油型乳化体,当加入多量的水后,粘度突然下降,转相变型为油/水型乳化体。(3)乳化剂分别溶解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水溶性乳化剂溶于水中,油溶性乳化剂溶于油中,再把水相加人油相中,开始形成水/油型乳化体,当加人多量的水后,粘度突然下降,转相变型为油/水型乳化体。如果做成W/O型乳化体,先将油相加入水相生成O/W型乳化体,再经转相生成W/O型乳化体。(4)初生皂法

  用皂类稳定的O/W型或W/O型乳化体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制备。将脂肪酸类溶于油中,碱类溶于水中,加热后混合并搅拌,2相接触在界面上发生中和反应生成肥皂,起乳化作用。这种方法能得到稳定的乳化体。例如硬脂酸钾皂制成的雪花膏,硬脂酸胺皂制成的膏霜、奶液等。(5)交替加液的方法

  在空的容器里先放人乳化剂,然后边搅拌边少量交替加入油相和水相。这种方法对于乳化植物油脂是比较适宜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较多,在化妆品生产中此法很少应用。

(三)转相的方法

(1)增加外相的转相法 当需制备一个O/W型的乳化体时,可以将水相慢慢加入油相中,开始时由于水相量少,体系容易形成W/O型乳液。随着水相的不断加入,使得油相无法将这许多水相包住,只能发生转相,形成O/W型乳化体。(2)降低温度的转相法

  对于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O/W型乳液,在某一温度点,内相和外相将互相转化,变型成为W/O乳液,这一温度叫做转相温度。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浊点的特性,在高于浊点温度时,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导致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下降,即亲水力变弱,从而形成W/O型乳液;当温度低于浊点时,亲水力又恢复,从而形成O/W型乳液。利用这一点可完成转相。一般选择浊点在50-60℃左右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将其加入油相中,然后和水相在80℃左右混合,这时形成W/O型乳液。随着搅拌的进行乳化体系降温,当温度降至浊点以下不进行强烈的搅拌,乳化粒子也很容易变小。(3)初生皂法

  用皂类稳定的O/W型或W/O型乳化体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制备。将脂肪酸类溶于油中,碱类溶于水中,加热后混合并搅拌,2相接触在界面上发生中和反应生成肥皂,起乳化作用。这种方法能得到稳定的乳化体。例如硬脂酸钾皂制成的雪花膏,硬脂酸胺皂制成的膏霜、奶液等。(4)交替加液的方法

  在空的容器里先放人乳化剂,然后边搅拌边少量交替加入油相和水相。这种方法对于乳化植物油脂是比较适宜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较多,在化妆晶生产中此法很少应用。(三)转相的方法

(1)增加外相的转相法

  当需制备一个O/W型的乳化体时,可以将水相慢慢加入油相中,开始时由于水相量少,体系容易形成W/O型乳液。随着水相的不断加入,使得油相无法将这许多水相包住,只能发生转相,形成O/W型乳化体。

(2)降低温度的转相法

  对于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O/W型乳液,在某一温度点,内相和外相将互相转化,变型成为W/O乳液,这一温度叫做转相温度。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浊点的特性,在高于浊点温度时,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导致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下降,即亲水力变弱,从而形成W/O型乳液;当温度低于浊点时,亲水力又恢复,从而形成为O/W型乳液。利用这一点可完成转相。

(3)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转相法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体系中,如加入少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将极大提 高乳化体系的浊点。利用这一点可以将浊点在50-60℃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油相中,然后和水相在8013左右混合,这时易形成W/O型的乳液,如此时加入少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加强搅拌,体系将发生转相变成O/W型乳液。

(四)低能乳化法

  在通常制造化妆品乳化体的过程中,先要将油相、水相分别加热至75~95℃,然后混合搅拌、冷却,而且冷却水带走的热量是不加利用的,因此在制造乳化体的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是较大的。如果采用低能乳化,大约可节约50%的热能。低能乳化法在间歇操作中一般分为2步进行:

  第1步先将部分的水相(B相)和油相分别加热到所需温度,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进行均质乳化搅拌,开始乳化体是W/O型,随着B相水的继续加入,变型成为O/W型乳化体,称为浓缩乳化体。

  第2步再加入剩余的一部分未经加热而经过紫外线灭菌的去离子水(A相)进行稀释,因为浓缩乳化体的外相是水,所以乳化体的稀释能够顺利完成,此过程中,乳化体的温度下降很快,当A相加完之后,乳化体的温度能下降到50~60C。

(五)搅拌条件

  乳化时搅拌愈强烈,乳化剂用量可以愈低。但乳化体颗粒大小与搅拌强度和乳化剂用量均有关系。过分的强烈搅拌对降低颗粒大小并不一定有效,而且易将空气混人。在采用中等搅拌强度时,运用转相办法可以得到细的颗粒,采用桨式或旋桨式搅拌时,应注意不使空气搅人乳化体中。一般情况是,在开始乳化时采用较高速搅拌对乳化有利,在乳化结束而进入冷却阶段后,则以中等速度或慢速搅拌有利,这样可减少混入气泡。如果是膏状产品,则搅拌到固化温度止。如果是液状产品,则一直搅拌至室温。

(六)混合速度

  分散相加人的速度和机械搅拌的快慢对乳化效果十分重要,可以形成内相完全分散的良好乳化体系,也可形成乳化不好的混合乳化体系,后者主要是内相加得太快和搅拌效力差所造成。乳化操作的条件影响乳化体的稠度、粘度和乳化稳定性。研究表明,在制备O/W型乳化体时,最好的方法是在激烈的持续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中,且高温混合较低温混合好。

  在制备W/O型乳化体时,建议在不断搅拌下,将水相慢慢地加到油相中去,可制得内相粒子均匀、稳定性和光泽性好的乳化体。对内相浓·度较高的乳化体系,内相加入的流速应该比内相浓度较低的乳化体系为慢。采用高效的乳化设备较搅拌差的设备在乳化时流速可以快一些。(七)温度控制

  制备乳化体时,除了控制搅拌条件外,还要控制温度,包括乳化时与乳化后的温度。

  由于温度对乳化剂溶解性和固态油、脂、蜡的熔化等的影响,乳化时温度控制对乳化效果的影响很大。如果温度太低,乳化剂溶解度低,且固态油、脂、蜡未熔化,乳化效果差;温度太高,加热时间长,冷却时间也长,浪费能源,加长生产周期。一般常使油相温度控制高于其熔点10-15℃,而水相温度则稍高于油相温度。通常膏霜类在75~95℃条件下进行乳化。

  以上是乳化护肤品的大致生产过程。

  完美肌肤是每位女士的追求,如何做到真正的皮肤光滑,水分充 足。选用合适自己乳化护肤品可以让你更加美丽,看起来更年轻,与此同时自信也会倍增。

  三、谢辞

  在八周的化妆品工艺的学习中,我不再会自我感觉皮肤完美而忽视对自己肌肤的保养,现在我能自动少吃或者不吃会伤害皮肤的食物。好的皮肤会向大家展示你光鲜的一面,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让你一天都过得舒爽。感谢王老师细心的讲解,同时那些视频也教会了我如何让自己变得好看,如何去自制化妆品,如何去打扮自己。在此,我再次感谢您让我学到了这么多美化肌肤的方法!

  四、参考文献

  张素霞

《芦荟凝胶原汁制备工艺的研究》

  Ara Der Marderosian,金怀荣 《生物学研究与化妆品配方概论》 章苏宁 《化妆品工艺学》

  裘炳毅 《化妆品化学与工艺技术大全》 吴可克 《功能性化妆品》 金其璋 《香料香精化妆品》

工艺设计对噪声控制的影响论文材料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