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典诗歌3篇 在古老的东方诗歌

时间:2022-10-11 10:27:29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东方古典诗歌3篇 在古老的东方诗歌,欢迎参阅。

东方古典诗歌3篇 在古老的东方诗歌

东方古典诗歌1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山川风物类

“青山”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隔水青山似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胱《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月”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水”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关山”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河梦断”“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清风明月白云”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的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别枝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太阳”希望,活力,时光流逝。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潜移默化的教化。“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雪”象征纯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霜”人生无常易老,前路坎坷。“春风”希望,旷达,欢娱,得意。“西风”落寞,惆怅,思归,衰败。“浮云”游子漂泊,飘零。“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2、植物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兰花”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涵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如:唐代李白《兰花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歌。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竹子”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涵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菊花”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涵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草”“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用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杨柳、杨花”“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李白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梧桐”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比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芭蕉”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莲”“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也是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牡丹:富贵,美好。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枯藤:萧瑟,荒凉。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意,感伤。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3、动物类 “蝉”:①品行高洁清高。如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等。

“杜鹃”: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鸿雁”: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又名“促织”,在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猿啼”: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表达伤感情绪的典例。

“鹧鸪鸟”: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古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燕”: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②世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坦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鸳鸯:比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东方古典诗歌2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东方古典诗歌3

  古典诗歌中的东方爱情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含蓄美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同时表达了古典东方爱情哲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关键词]古典诗歌 含蓄 爱情观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以及祭祀颂词。《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所以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总是能够丰富生动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同时诗歌语言精炼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多种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也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这种或优美细腻或豪迈宏伟的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爱情绝唱。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呢?异性的吸引以及彼此生理上的欲望和追求吗?这只是情欲,是爱情的基础但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把性的欲求繁衍后代本能的巨大力量以及’低级’感情的疯狂审美化的产物,也就是说生理的追求使自己在自己的感情对象中看到了美。人对这种美的审视驾驭内心的原始冲动,又使他感受到了精神的享受。1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通过诗歌的形式把爱情提升到一定的精神高度,感人至深颇具文学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爱情观。古典诗歌中对于爱情的表达与现代人和西方人都是截然不同的,是含蓄内敛的。诗之所以成为诗,固然依赖很多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凭借于语言的。诗歌的语言是一种不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的特殊语言。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普通语言表达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中国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的含蓄与中 1 《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描写》 杨新民 文科教学 1995年1月 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念性。这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的思维以其直觉顿悟和启示性见长,他不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而且融会贯通的全面,尽管模棱两可,但是有极强的可塑性、伸张性和丰富的联想余地。2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以及诗歌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中爱情主题都占有一席之地,古典爱情诗歌中用含蓄的手法表现爱情的题材丰富多样、表达的爱恋感情细腻入微。当姑娘遇到自己喜欢的小伙时不会直白的对他说“我爱你”而是把女子见到心爱的男子时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爱情中夸奖女子美丽可人时不会说“你真漂亮”而会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我们试想一个女人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她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在看一眼,亡国灭宗的灾祸,就要降临其身。为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这样夸张足以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古代诗人不会直呼长相姣好女孩“美女”而会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比兴的手法本意是关鸠鸟在河岛上鸣叫,寓意为求爱。雎鸠为一种水鸟,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描写了男子在对异性的渴求中发现了女子的美,表达了男女之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古代诗人接受爱人的表白时诗人不会说“我愿意”而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纯洁的爱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在表达勇敢追求爱情的决心时古人不会说“我一定要和你在一起”而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热恋中的女子连 2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性》

  徐延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12月1日 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对老天爷发誓自己与恋人永不分离,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想象离奇气势豪放,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中国古代女子在爱情上却往往表现得比男子更主动,更大胆,也更富反抗精神。尤其是她们对心仪男子的信誓旦旦,九死未悔,更今人感动。在表达对爱情长长久久的愿望时,诗人不会说“我要和你过一辈子”而是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送丈夫上战场的女子,面对生死离别聚散悲欢,许下山盟海誓:“今生拉着你的手永结美好,与你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如果这一场战争失败,爱人的一别竟会成为永恒,那曾经的誓言又要如何兑现?此情此感,不言而喻。在表达爱情的想念,思念情郎的时候诗人不会说“我想你了”而会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自己比菊花还消瘦,以奇妙的设想,精彩的比喻,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亦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会让我们联想到相同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甜蜜美好的,古人的感情生活中也会有欺骗也会有背叛也会有伤心绝望。在中国古典诗歌表达爱情的不完美的另一面时,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失恋的哀怨,而是或表现出一种东方爱情哲学,或展现男女两性爱情观的差异,亦或道出了爱情强求不得的道理。“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描写的是一个妙龄少女与大龄男子的爱情故事,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无奈的原因是由于年龄的差距。这其实表现了中国古典的爱情观与婚恋观。传统的婚恋观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所以家世、年龄、才华都会成为制约男女恋爱的因素,与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老少恋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古代也会出现现代社会的类似的婚外恋情况,“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在喜欢上了一个已经结婚的人时,会更加的注重伦理纲常,对其忍痛加以拒绝,恪守自己不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遵守礼仪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的忠诚的观点。古人早就知道了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源自内心强扭的瓜不甜——不能强求,“若有情,天涯也咫尺,若无情,咫尺也天涯”短短数语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如果两个人相爱,即使相离很远也好比就在身边,因为他们相爱; 相反,如果两个人不相爱,即使经常在身边,也好比如隔天涯那般陌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表现了诗人对精神恋爱的追求,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爱情理解已经超越了生理,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很特别的弃妇诗歌,“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脱也”表达女子被抛弃了的愁苦情感,但是在怨恨男人的用情不专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对后世人(女人)的警示的意义。男人沉浸在爱情中,还是可以脱身的,女人沉浸在爱情中啊,就不能脱身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爱情情感中的男女差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女子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所受的束缚和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尤其如此。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丰富多彩的爱情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的体式,在文学史的长以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表现男女之间相悦、相思乃至情爱的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小儿女的缠绵悱恻,蕴含了极多的爱情哲理,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东方爱情观。

东方古典诗歌3篇 在古老的东方诗歌相关文章: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3篇(古诗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学习情况调查表3篇(关于中学生诗歌阅读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