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3篇(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

时间:2022-10-11 14:49:25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3篇(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以供参考。

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3篇(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

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1

  2013最美孝心少年

  2013最美孝心少年名单今日公布,经过6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吴林香、黄凤、邵帅、龙花、徐沁烨、赵文龙、路玉婷、高雨欣、林章羽和何秀巡姐弟、王芹秀11位少年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谢宇慧、于统帅等21位少年荣获“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作为活动的收官之作,《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于11月8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少儿频道同时首播。

  颁奖典礼由“宣传片、主持人引入、人物短片展示、现场访谈、嘉宾颁奖、文艺节目、公益发布”七个环节组成,生动讲述吴林香、王芹秀、高雨欣等11位“最美孝心少年”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

  吴林香:逆境中她始终微笑

“这是一个重庆小女孩的故事,尽管她今年才14岁,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已经很久了。”伴随着主持人白岩松的介绍,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上播放起了关于吴林香的介绍视频。虽然只有5分20秒,但小林香的坚强已令人动容,尤其是片尾那句“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努力、坚强,还有微笑,远在天堂的妈妈一定能够看到”,更是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迎着众人的微笑,小林香走上了舞台。白岩松亲切地与她击了个掌,“大家都愿意看你笑,你一笑,大家都觉得特别的开心。”当被问及当医生的理想时,小林香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即使妈妈已经离去,但她仍然会继续向着医生的梦想努力,去治好更多人的病。

  弟弟颁奖:“姐姐,我爱你” “还想再看一眼妈妈吗?”得知还能再见到妈妈的照片时,满面笑容的林香突然哽咽了。面对大屏幕上那张熟悉的面孔,她终究没能忍住眼泪,在场观众的眼眶也跟着泛起了泪光。“以后记得拿着奖杯的时候举高一点,妈妈能看到。”白岩松安慰着小林香。

  这时,6岁的弟弟岳舒林作为颁奖人走上了舞台。从弟弟手中接过奖杯,吴林香高高地举了起来。

“姐姐,我爱你!”在主持人的帮助下,尚未懂事的弟弟说出了这些年来对姐姐吴林香的感激,再次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

“我一定向模范们看齐”

  昨晚,忠县组织了全县中小学学生观看此次“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在看完颁奖典礼后,忠县实验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范莘悦深受感动,“我要学习吴林香孝老爱亲的高尚品质,和她乐观坚强的精神。在家里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个孝顺的女儿。”

“吴林香是我的榜样,好钦佩她小小年纪就能扛起家里的重任,而且功课也不落下,太能干了。”任家镇义兴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学生任晓桥告诉记者,“我一定会向模范们看齐,尊重父母,孝敬身边的老人。”

“忠县是一座道德之城,我们组织学生们观看,也是为了让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昨晚,忠县实验小学刘红菊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在教学中,他们会融入道德教育,开展一些孝敬父母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小学会关爱老人,孝敬父母,传承孝道。

  黄凤:照顾爸爸,哪怕我只有一板车

  她独自照顾高位截瘫的爸爸,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推着四百斤的板车,带着爸

  爸到处求医。“妈妈走了,我就是妈妈,我来照顾你一生”,来自安徽的16岁女孩黄凤为了这个承诺,努力了10年。不管有多辛苦,只要看到爸爸笑,她就会觉得付出一切都值得。1997年出生的黄凤,家住安徽蚌埠五河镇,10年前,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饭、穿衣、翻身都要依靠别人。面对卧床不起的丈夫和双目失明的婆婆,黄凤的妈妈选择了离开。妈妈走了,生活还得继续。黄凤收起眼泪,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起生命不能承受的重。从此,年仅6岁的黄凤成了爸爸和奶奶唯一的依靠。

  天刚蒙蒙亮,黄凤就已经起床为爸爸做清洁,每一次给爸爸翻身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人太小,她只能抓住爸爸的胳膊,用头顶着爸爸的背,用牙齿咬住爸爸的衣服,拼命向后拽,才能挪动一点。在黄凤的悉心照顾下,爸爸即使卧床多年却从未生褥疮。如今这些动作黄凤都已经驾轻就熟了,长大后的她更有能力照顾爸爸了,可是黄凤还要上学,每天中午午休成了她一天最忙碌的时候,洗衣服做午饭,刚忙完又要一路狂奔赶回学校上课,可即使这样,还是免不了迟到。

  临近中考,黄凤要从早到晚地学习,因为要上晚自习,回到家都晚上10点了,还要照顾父亲,给父亲翻身、擦背、洗衣服,一切收拾妥当常常是深夜 11点多。因为过于疲劳,一次黄凤在课堂上晕倒了,老师想要打电话给她爸爸,黄凤坚持不让。懂事的黄凤不想让爸爸操心。因为在她心里,是爸爸支撑着整个家,爸爸在,家就不会散,她就有动力把家照顾得更好。

  把爸爸治好的念头一直植根在黄凤的脑海里。2008年,11岁的黄凤听村里人说,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好父亲的病,黄凤回到家就和爸爸说,要带他到上海去。黄凤找了乡亲给爸爸的铁床,安了4个轮子,带着课本和家里仅有的27块钱,两床被子,领着失明的奶奶,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来到了四百多公里外的上海。瘦小的黄凤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边走边乞讨,累了就坐在路边看课本,晚上就在桥洞下休息,一个馒头就是全家一天的伙食。

  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医生却告诉黄凤,爸爸的病不能医治。坚强如黄凤,一家不行就换一家,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推着爸爸,接着寻找希望。黄凤用她的毅力,为爸爸撑起了一片晴空。一次偶然的机会,网友将黄凤推父亲看病的视频放到网上,黄凤家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善。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献出了爱心,爸爸想把爱心捐款留下来,给黄凤上大学用。而黄凤坚持用这笔钱给父亲看病。黄凤心里十分感谢好心人的帮助,只要爸爸能好起来,她相信自己的困难能克服。妈妈走了,黄凤觉得自己就是妈妈,她会照顾爸爸一生,并且一定比妈妈照顾得更好

  邵帅:少年捐髓救母

  他叫邵帅,今年16岁,目前和妈妈邵丹租住在北京市东直门的这栋居民楼里。2010年,正在北京打工的邵丹突发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否则性命堪忧。邵丹在电话里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远在江苏徐州的母亲。没想到,这个电话却被儿子邵帅偷听到了。邵帅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和外婆一起赶到北京,而亲人配型的结果只有邵帅满足移植条件,可邵丹却坚决不同意。除了担心儿子的身体,在内心深处,邵丹对儿子还怀有深深的愧疚。在邵帅一岁的时候邵丹就离异了,邵帅一直跟着妈妈生活。2004年,邵丹独自北上到北京打工,把7岁的邵帅留在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邵丹一直想着将来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却没

  高三悦读第9期第1页(共10页)

  想到有一天要依靠儿子的骨髓才有生存的希望。最终在医生的共同劝说下,邵丹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

  当时,邵帅年迈的外婆已经心力交瘁,于是做饭和送饭的任务就落在了12岁的邵帅身上。每天凌晨五点邵帅就起床为妈妈准备早饭,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把早饭送到医院,然后再急匆匆地赶回来为妈妈准备午饭,每天光坐公交就八九个小时,往返八十多公里。邵帅捐髓救母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社会爱心人士的捐款支撑着母子俩现在的生活。而从小学画的邵帅也被中央工艺美院附中招收,目前已经以年级美术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中央工艺美院附中高中。

  赵文龙:十三岁的“男子汉”

  13岁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赵文龙却因家庭变故,使这个小小少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家住昆区少先路31号街坊的赵文龙,是包钢八中初二五班的学生。赵文龙的母亲李英从小患有脊椎裂,不能行走。2008年,又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如今,李英只能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因为无法承担家庭的重负,2010年赵文龙的父亲选择了离婚。从10岁起,赵文龙就用稚嫩肩膀扛起了一家之主的重担。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从不抱怨,让妈妈快乐是他最大的心愿。

  来到位于少先路31号街坊的赵文龙家,家里几乎没什么电器,只有卧室里摆放的一台老式冰箱,这是为了给李英存放药品用的。李英正在整理医院的收费单,与妈妈的大床相隔一张桌子的小床是赵文龙的,床头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几本书,虽然陈设简单,家里却收拾得一尘不染。李英说,每天早上,即使时间紧张,龙龙也会收拾完家,给她做好早饭再走,他自己则在学校买早点吃。

  虽然家庭负担如此沉重,可赵文龙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却是天真、开朗、幽默的,只要学校有什么开心事,龙龙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妈妈,母子俩总会开怀大笑。在这样的说笑中,龙龙常常因为忘记了正在烧菜而把锅烧糊。

  医生告诉李英,她的病目前无法治愈,最基本的维系就是一个星期三次透析,每次需要700元左右,每个月8000多元。为了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李英只得一个星期透析一次,每次透析,文龙都像丢了魂似的守在抢救室门口,李英每次都觉得心疼。但只要看她转危为安,赵文龙还挂着泪珠的脸上马上会露出笑容,他告诉她:“妈妈,您一定要好好活着,只要您陪着我,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

  赵文龙打算考一所自己心仪的军校,当军人是他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国家还会补贴学费。“省下一分钱,妈妈的病就有一分治愈的可能”听着儿子这番言论,李英沉默了,生活让儿子过早地承担了太多的沉重,她除了支持,什么都帮不了他。每年六一,李英都会带龙龙去八一公园玩儿,有时龙龙会说:“妈妈,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将这里的游乐设施都玩儿一遍啊?”李英听了心里酸酸的,龙龙就立即转换话题安慰妈妈说:“等我工作挣钱了,咱们就好好出去玩儿一趟。”对于李英和龙龙来说,这样类似的对未来的期望已经成了他们母子俩的约定。

  龙花:17岁苗族女孩扛起一个家

  湖南省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落潮井乡牛堰村17岁苗族女孩龙花本该和其他山里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等将来走出大山,却因为要肩负起一个家,不得不选择辍学。

  2012年,龙花的父亲因为精神病去世,家里担子就落在母亲吴爱凤跟龙花身上,吴爱

  凤成了全家顶梁柱。然而,随后,吴爱凤又突然病倒,经过医院检查吴爱凤得的是肝硬化腹水晚期,随时有生命危险——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家里就没有了依靠跟经济来源,生活都成问题。正在凤凰县城读高一的龙花,就成了家里唯一一根顶梁柱,她不得不辍学回来扛起这个家,而把读书的机会跟梦想全部寄托给弟弟妹妹,弟弟龙军读三年级、妹妹龙淑读五年级。

  龙花的家空荡荡、四面漏光,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墙上却张贴着许多龙花在校时候的奖状,跟很多山里孩子一样,龙花从小就立志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让她走出大山,改变家人命运。龙花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主持人,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她。而这一切她只能埋在心里。

  要扛住一个家,谈何容易,更何况对一个女孩来说。除了煮饭、挑水,全部家务活,龙花都要一个人做。别人家的水都是男人们去挑,但龙花却要自己挑水,一百来斤的水桶压在小姑娘的肩膀上,身子骨显得更加弱小了,几乎是每次挑水到家,龙花身上所有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上气不接下气。每次挑完水,还得急急忙忙做其他的家务活;别人家的柴火都是男人们去砍,龙花却要自己上山砍,无论春夏秋冬,龙花都要背着一个背篓,拿着一把镰刀一个人上山砍柴都要去,有时要一天砍一次,最少也要三天砍一次,手工活龙花倒不怕,她怕的就是干力气活,每担柴火少说也有七八十斤,背太少,家里的柴火又不够烧,挑太多,自己又挑不动,龙花就想出了一个法子,第一次挑50斤,第二次挑五十几斤,慢慢往上加,现在龙花已经能挑上100来斤的柴火了;每天龙花还要帮母亲吴爱凤煎熬草药,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熬药成了她必修课。这些草药有些是龙花上山采,有些是从乡村医生那抓来的。熬草药非常讲究,开始龙花也老是把握不到度,不是火候太大就是太小,不能发挥全部药性。经过长时间熬药锻炼跟摸索,龙花掌握了其中技巧。

  其实龙花心里最担心的还是母亲吴爱凤的病,为了治病,龙花把该借的亲朋好友都借了,她说,你借一次,人家还借你,借两次、三次人家就不会借你了。再说,你一个小女孩,什么时候能还还是个未知数。其实借她的亲戚压根就没打算三个小孩能还给他们。但龙花心里都清楚着,就是以后三姊妹砸锅卖铁她无论如何她也要还给人家,借人的钱怎能不还呢。

  医院方面也因为龙花没钱给母亲交住院费,拒绝给吴爱凤治病,龙花只能带着病重的母亲出院。为给母亲治病,当时龙花就背着吴爱凤,母女俩走遍大山深处、四处寻求乡村医生,在三姊妹最无助的时候,好心人出现了。这其中有乡村医生龙通兴一年365天不离不弃、始终一如的免费治疗,有各界社会爱心人士的援助,也有乡亲们上门问寒问暖,送菜,送米。

  龙花告诉我们,过些天,她打算就近找份钟点工来做,劳动之余,她就去挣点钱,一来给弟弟妹妹凑点生活费用,二来还能更好的照顾母亲,不能总指望乡亲们救助,她要改变这个家。

  龙花说,只要有她在,这个家就在。

  尽管已经离开学校很久了,但是龙花特别想念学校,特别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路玉婷:孝待亲人 笑对人生

  路玉婷,女,15岁,居住在成都市西大街。现就读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13级7班。路玉婷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们到外地去了,她生活的家庭只有她、她妈妈和年近70岁的外婆。她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幼儿园、学前班,五岁开始就能帮妈妈煮饭、拌菜、甚至洗衣服。路妈妈为了生计一直在外面给客户送机票。路玉婷的外婆身体很不好,年轻的时候曾出过车祸,留下了腿疾。工作的艰难和家庭的重任,让路妈妈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慢性肾衰竭。2011年11月6日晚凌晨12点过,路妈妈突然昏迷。照顾母亲和外婆的重任落在路玉婷的肩上。在母亲住院期间,她正好上初三,白天上课,晚上照顾母亲。路妈妈想放弃治疗。路玉婷哭着劝妈妈,只要妈妈在,这才是她最大的幸福。母亲和外婆需要照顾,家里生计需要维持,于是路玉婷决定“退学”。学校知道了她的情况后作出决定,希望她不要退学,暂时休学回家照顾母亲,任何时候,只要她条件允许,她都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老师、同学,甚至家长们知道后,都很关照、帮助她。但路玉婷不希望大家捐款给她,她觉得她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除了课业以及照顾家里以外,路玉婷还要给妈妈买药、熬中药,为了节约医药费,她都精打细算,每次医院开了药她都没有在医院取,而是骑车到各个药店了解价格,然后货比三家最后再决定去哪里买。休学期间,她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早上7点就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往单位赶,她很珍惜这份工作,所以无论吹风下雨,都会按时上班,有几次还因路滑摔了跤。路妈妈在她的照顾下,身体有所好转了,路玉婷在休学一年后也回到了学校。她平日里要学习还要照料母亲和外婆,周末为了自己的妈妈和支撑起家庭,她仍然坚持上班,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城市里给人送机票。她说,再苦再累都不怕,只有外婆、妈妈身体健康,就很幸福。

  高雨欣:卖烧烤的“最美孝心少年”

  夜幕降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城的广场上,人流涌动,“烤肠、烤面筋、烤肉串啦”,一连串清脆的叫卖声打破了喧嚣。

  身着红格罩衫、身高不足米的女孩高雨欣,每天这个时候都要和妈妈卖烧烤。就是这个11岁的女孩,在家庭陷入困境时,她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咱家我顶着。”自此,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高雨欣,2002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镇农村,2008年春天,父母离婚后,母亲郝敏带着当时6岁的雨欣和5个月大的妹妹雨彤投奔年迈的姥姥,住在患有精神疾病的舅舅家里,一家五口靠着姥姥和舅舅的低保费度日。

  2010年,精神失常的舅舅突然砍伤了妈妈,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妈妈住院,雨欣担起了照顾全家的担子:做饭、洗衣,照看姥姥和妹妹……

  后来妈妈出院了,但却经常头疼,右手也落下残疾,不能干重活提重物。“我们不能总是靠低保过日子,还得找点事情干。”今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妈妈支起小吃摊,开始卖烧烤。懂事的雨欣每天放学后就去帮忙,晚上再回家写作业。

“这孩子能干、有孝心,家里家外都靠她,洗衣做饭样样都会,学习又好,说话办事像个大人,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邻居初桂枝阿姨一个劲儿地夸雨欣。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二三十元钱,只有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用的。”雨欣露出的笑容灿烂、坦然。郝敏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多了,县里还出资给一家人租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

“最难的是我住院那阵子,整个家都交给了雨欣,真是难为孩子了。”郝敏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说,那时候雨欣每天5点半就起来做早饭,给妹妹穿衣、喂饭,还得照顾姥姥,中午放学要去市场买菜,晚上回家做好了饭去医院给妈妈送饭,回家再温习功课,一天忙得脚不沾地。

“每天只有晚上9点以后,妹妹睡了才能学习、写作业。”高雨欣说。

“雨欣是个聪明的孩子,她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注意听讲,独立学习,善于思考。”在望奎县第三小学,高雨欣是小学班主任张维的骄傲。她说,虽然雨欣每天都忙着家里活,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不管哪一科老师上课,她都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而且她很乐于帮助人,在同学当中人缘特别好。”高雨欣的小学同学黄悦涵说。

  今年,高雨欣以四门功课全获满分的成绩成为小升初考试中全县第一名,升入了望奎县第四中学。

  雨欣的姥姥今年65岁,耳聋、驼背,满口牙都掉光了,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雨欣很懂事,平日里总想着给姥姥做点好吃的饭菜。“焖米饭的时候一定得多放水,这样米粒软。”简单的话语,透着雨欣对姥姥的孝心。

  高雨欣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孝心少年”,社会各界伸出了援手。当大家把捐款交给高雨欣妈妈时,这位勤劳、淳朴的家庭妇女说:“现在的日子好起来了,也能维持生活,过多的捐款就不要了,不想影响雨欣的成长,今后的生活还是要靠她自己去奋斗。”

“生活虽然苦了点,但是,只要我勇敢地往前走,我就一定能走过风风雨雨……”高雨欣在日记中写的这句话,也是这个阳光少年的内心写照。

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2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百善孝为先

  张晓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这个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给人类定下了一个规矩,这就是孝的内涵。

  昨天我看了中央一套的节目《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最崇拜的就是16岁的邵帅哥哥,邵帅哥哥为患有白血病的妈妈捐献骨髓的事令我感动。

  邵帅的母亲得了一种白血病住进了医院。邵帅在家里和他的奶奶生活看。而邵帅并没有把软弱的一面呈现出来。他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每天早上六点多,他就起床为母亲做饭,给母亲送去。途中他要转两次公交车,一共要1个多小时。上午11点多,他来到医院,虽然只能通过视频看到母亲,但是这却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他几乎成了这把椅子的常客。每天晚8点,邵帅坐车回家。他这样已经有1个月了。他每天不只是送饭,不但要承担买菜,还到银行存款??。

  母子情深,但却制止不了病魔对母亲身体的侵蚀,看到母亲越来越憔悴的脸,邵帅决定捐骨髓救母。医院在感动之余破例给他们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后的几天,邵帅发生了呕吐、头痛等现象,但是他仍很坚强。每次他感到害怕难过时,就会不停地念这首诗,这样“我就觉得心中充满了力量”:“为了我的妈妈,我什么都不怕 原来我天黑一个人在房间我都害怕 现在为了我的妈妈走夜路过香山 我也不怕不怕啦 原来我一打针抽血就害怕 现在抽我的骨髓救妈妈 我也不怕不怕啦妈妈给了我生命 我要用我的骨髓救妈妈的命 我什么都不怕不怕啦”

  看完后,我非常感动,1个10多岁学生竞有如此大的能奈,捐骨髓救母,是我们所做不了的!我钦佩他,钦佩他拳拳救母之心,钦佩他那坚强的毅力。

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3

  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刘帅)事迹

  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刘帅;“我知道,有一种力量叫耐心,有一种力量叫恒心,更有一种力量叫信心,苦难给了我挫折,但教会了我成长。在和妈妈风雨与共的日子里,我凭着我的耐心、恒心和信心,把苦难丢在身后,把快乐写进了妈妈痛苦的日子里。”

  这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初三(9)班学生刘帅在陪伴白血病妈妈时,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今年15岁的刘帅说:“得知妈妈患上白血病后,我才真正明白亲人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亲情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我要用我的力量守护我的家。”

  刘帅

  用爱照顾患病母亲

  2009年,刘帅的妈妈苟晓红被确诊为白血病。一时间,全家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痛甚至绝望之中。要治好刘妈妈的病就必须做骨髓移植,需要六、七十万元的医药费,对于刘家这个农村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的刘帅才读小学五年级,她哥哥读高二,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刘妈妈生病,对于这个家庭犹如雪上加霜。

  刘爸爸为了给刘妈妈治病,决定卖掉房子,刘妈妈却坚决反对:“房子是我们家的全部财产,房子卖了,我们住哪儿,要是我的病治不好,这个家以后怎么办,我不能拖累这个家,拖累孩子。我不换骨髓,就吃中西药保守治疗。”在刘妈妈的一再坚持下,刘家没有卖房子,开始了银行贷款和四处借债治病。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和还账,刘爸爸不得在外面打工赚钱,几个月才回一趟家。刘妈妈生病后身体虚弱,不能做家务事,刘帅哥哥也考学去外地读书去了。照顾母亲、打理家务的责任落在了当时年仅10岁刘帅的肩上。

  看着妈妈受到药物副作用影响而痛苦不堪的样子,刘帅心里十分难受。“我听别人说按摩是一种好方法,于是我就去问医生,又向别人借了一本学习按摩的书,自己学,在妈妈身上实践,现在妈妈还夸我是一个按摩师。”每每说起这事,刘帅都会开心地笑出来。而从母亲患病至今,刘帅还每天都坚持给妈妈洗脚,5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刘帅

  苦难让刘帅成了家里的“总司令”

“自从妈妈生病,以前被宠爱的我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要做。有时候妈妈都说我是屋头的总司令。”刘帅说,那时候她每天按时到学校上课,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妈妈、做饭、洗衣服、打扫屋子、整理房间、喂猪,常常很晚才能做作业。

  对刘帅而言,家务活中最难做的事就是喂猪,刘家养了二十多头猪,要按时定量给猪喂饲料。刘帅说:“喂猪虽然不难,但是打扫猪圈常常是最令我烦恼的事,由于我个子小,圈门又高,每天翻进翻出,把脚都划破了好几次。”

  虽然照顾刘妈妈和做家务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刘帅在学习上从没有懈怠过。在学校,她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刘帅母亲患病至今,5年多过去了,刘妈妈的病好了不少。刘帅说:“只要妈妈活着,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对于未来,刘帅充满希望,“在以后岁月中,我还会一如继往地陪着妈妈走下去,坚强地走下去”

最美孝心少年邵帅事迹素材5则范文3篇(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