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7篇(鹧鸪天阅读答案高中)

时间:2022-10-15 10:07: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7篇(鹧鸪天阅读答案高中),以供借鉴。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7篇(鹧鸪天阅读答案高中)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1

  鹧鸪天阅读答案辛弃疾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阅读题及答案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案 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答: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诗里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全词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此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创作背景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读完此作,就好像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香篝”,是薰笼。“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由此可想而知。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 “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2

  鹧鸪天陆游阅读答案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3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4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阅读答案

  1.从字数看,本词属于小令。(1分)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答: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4.上阕第三句为什么说“蒲帆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蒲帆重”表面上是因为空中的云拦住了船帆,使船航行缓慢;(2分)实际上是因为行客不愿离开,心情沉重。(2分)词人不直写心情,通过描写蒲帆凝重,把行客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含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5.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3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赏析: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5

  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l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大眺、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6

《鹧鸪天·惜别》阅读答案

《鹧鸪天·惜别》是宋代严仁写的一首词。该词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从字数看,本词属于小令。(1分)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答: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4.上阕第三句为什么说“蒲帆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蒲帆重”表面上是因为空中的云拦住了船帆,使船航行缓慢;(2分)实际上是因为行客不愿离开,心情沉重。(2分)词人不直写心情,通过描写蒲帆凝重,把行客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含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5.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3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二: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6分)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2分)“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3分)

  2. “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4分)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分)

  赏析: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7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4.(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15.(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共7篇(鹧鸪天阅读答案高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