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3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2-10-20 11:17:5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3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供大家阅读。

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3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1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马树超,范唯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国职业教育界发出的总动员。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中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98年到2007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接近1100万人,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劳动者,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技能性实务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三,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逐步凸现,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而且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比较协调,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地市已基本上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都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

  第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近乎停滞,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经济物质条件及其追求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迫切需要严重脱节。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扭转了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短缺的局面,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第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形成了榜样的力量,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在于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体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反映要素间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可以将之用作管理的工具,对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设计;也可以将之作为测量评价工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模式转型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类型。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首先,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框架为基础,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国国情的选择。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众多,人们参加高考选拔的意愿十分强烈。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不仅适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利于规模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据《高等教育法》,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在进行科研开发和服务社会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融人以下五个要素:

  产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业要素。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不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强调地方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产业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超越现有行业的局限性,紧贴区域性的产业发展。积极为区域先导产业发展服务。

  行业要素。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融入行业要素,也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在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度;二是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中,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包括行业对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交换活动的相关标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不仅要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更新,还要关注国际上行业标准的动向,如最近一些行业制定的“人权标准”、“环保标准”、“反恐标准”等,应当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得到反映。

  企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这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另一类是职业院校渗透企业要素,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在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环境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将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校园形态上也要努力营造企业的情境和氛围。这方面,高职院校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例如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吸引企业进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提供实训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研发与培训服务,以及打破传统的大学校园建设形态、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等。

  职业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多地融人职业要素。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业导向不仅要体现在就业服务:工作上,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实践要素。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实践要素,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强化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必然要强调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三、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基本国情的又一个特点是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左右快速增长到566万,给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权威部门分析,今后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为1000万左右。按照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就业结构,新增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比例约为25%,即每年250万左右的规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使毕业生就业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证明了自身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数量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在于其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假如没有高等职业教育“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每年56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如何?就业形势可能会远比目前更加严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性,正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在前几年已经基本解决了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模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可观测、可操作、可量化,并且有助于推动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转型的管理评价工具。依照这个概念模型,高职院校管理者可清晰地分析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否正在从传统的学术教育“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诸要素是否融人了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甚至校园形态之中,融入这些要素的分量和比重够不够,融入的深度怎样、协调度如何,还需要从什么方向努力等。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来找到适合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模式,学校要更好地适应环境:除非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催生这种变化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能适应变化的学术机构。

  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应成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面临着两项重大的改革: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解决“应试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需要寻找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口。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其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没有太多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受到种种陈规陋习的制约也比较少,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其二,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发展,集聚了许多优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及其成功经验,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的优质中职学校资源和经验,同时又聚集了一批具有大学、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工作经验的社会精英;其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一批示范性建设院校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四,中央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横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此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即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转型,也将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传统学术教育“压缩饼干”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要素并达到相当的比重,都必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有可能也有责任承担起整个教育改革战略突破口的重大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力度,需要政策、规章和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的正确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当前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等工作中,更加重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的融入。教学评价工作具有政策导向意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类型更具有“指挥棒”作用。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评审专家对这个概念模型的认识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及校园形态等各个环节中的比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政策导向。建议出台相关文件,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融入产业、行业、企业等要素的前提下,以职业工作过程特征为逻辑起点,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大纲与专业教材建设,加快建立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要推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验,加快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与平台。例如,鼓励各地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为职业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新的载体与制度平台;探索由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机制,发挥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突破口”作用。

  继续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国家级特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100所左右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征的高职院校,强化财政投入推动改革的政策导向,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在政策上鼓励高职院校研究、引进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过程的行业标准等,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研究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2

  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教学工作全面加强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谈谈我校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做法。

  课程管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教委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课时由原来的每节课45分钟缩短到40分钟,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每天安排两名行政值班教师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让课、占课或未按规定时间放学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学校定期编印《一中快报》,对在值班检查中发现的好的事例及时表扬,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通报批评。把教师在课程计划执行中有无违规现象,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并与奖惩挂钩。

  学校在开足、开全课程的同时,还加强对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管理。我们专门成立了劳技、艺术教研组,配备有4位专职劳技教师,6位专、兼职艺术教师。各个年级的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活动课程,全部开设到位。各个年级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在阅览室进行,以便让学生跳出题海进入书海。在市教委组织的几次对初中部规范课程管理的检查中,肯定了我校加强课程管理的做法。

  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我校制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改课题实施纲要,并加入了张家港市“目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协作组,以此推动各年级、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配合市教委组织“课堂教学月”“教学能手课堂展示”等活动,举办各种课堂达标活动和对外开课日活动,以及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第一,功夫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要按学校统一设计的教案格式,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各备课组都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

  第二,着力在课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犹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不必按某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怎么有效怎么上。但有几点原则必须遵守:①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②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③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①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②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补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①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②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③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④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负担加重。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总量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初中各年级及部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对青年教师的管理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如何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适应我校教学工作要求的骨干教师,是我校能否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导师制”的有关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迅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逐步适应和胜任我校教学工作;要求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二节,读专业文章后的文摘不少于一千字。

  为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还做了如下一些工作:①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帮教;②为青年班主任配备导师,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指导和考核;③鼓励青年教师业务进修,为青年教师进修提供方便;④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改实践与研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④加强横向联系,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⑥开展有关活动,如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评优课、论文比赛活动等;⑦开辟教工电脑房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现代教学技术的方便。由于我们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使不少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挑大梁的骨干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一中)

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3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全面认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3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文章:

实用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3篇 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承诺书

音乐老师教育教学总结3篇(音乐老师教育教学总结文章)

精选骨干教师工作总结6篇(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最新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4篇(会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12篇 有关护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022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3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未来五年计划)

初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模板3篇(初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2政治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7篇(政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2数学教师教育心得总结3篇(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职业生涯规划参考范本3篇(职业生涯规划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