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阅读答案5篇 四上课内阅读答案

时间:2022-10-25 11:05:2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四知》阅读答案5篇 四上课内阅读答案,以供借鉴。

《四知》阅读答案5篇 四上课内阅读答案

《四知》阅读答案1

  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征召)

  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为:做,担任)

  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

  3.“贤能”或“才能”。

  4.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四知》阅读答案2

  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君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者/京中有善口技者。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

  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5、C6、D7、A。

《四知》阅读答案3

  阅读《四知》,完成第13~16题(14分)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兴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诼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4分)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我们现在有时也用这句话,但说法已有改变,现在怎么说?(4分)

  15、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代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3分)

  16、杨震不为子孙“开产业”,并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一点与我们曾学过的哪篇短文里的哪个历史人物相似(3分)

  参考答案:

  13、侧面贤明

  14、突出了杨震的廉洁现在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5、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为了升官。

  16、《包拯》里的'包拯。(或《董宣执法》里的董宣)

《四知》阅读答案4

  文言文阅读。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杨震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才 举:推举

  B.四迁荆州刺史迁:迁移

  C.暮夜无知者 知:知道

  D.后转涿郡太守转:调动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B.当之郡无丝竹之乱耳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密愧而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杨震的为官之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1)子孙常常吃蔬菜类食物,步行外出。

(2)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意对即可)

  4.公正廉洁,不徇私情。

《四知》阅读答案5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闻其贤而辟之()②当之郡()

③何谓无知()④故旧长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21.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9.(4分)①听到②到;去③说④老朋友

  20.(4分①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给分点:“故人”“知”,反问句式)②(我要)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铪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给分点:“以”“遗”“厚”,省略句式)

  21.(2分)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1分),表现出杨震淸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1分)

  参考译文

  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做涿郡太守。他品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吃素食,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德高望重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劝他),杨震(回答)说:“让我的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这样的遗产不也很丰厚吗?”

《四知》阅读答案5篇 四上课内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022我要一本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3篇 年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读本初中卷

2022南霁云威武不能屈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南霁云威武不能屈的答案

跟着父亲读古诗现代文阅读答案3篇 父亲和他的诗阅读答案

药砚现代文阅读答案练建安3篇

补丁现代文阅读答案3篇(《补丁》阅读答案)

托福口语官方评分标准详细解读3篇 托福口语官方评分标准详细解读答案

gre考试填空难题怎么解决3篇(gre考试填空难题怎么解决答案)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12篇(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第一要敬业)

2022低调显境界现代文阅读答案3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读本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题及答案2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