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实录5篇(赤壁赋课堂笔记)

时间:2022-10-26 07:34:4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赤壁赋》课堂实录5篇(赤壁赋课堂笔记),供大家赏析。

《赤壁赋》课堂实录5篇(赤壁赋课堂笔记)

《赤壁赋》课堂实录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实录:余存存同学看来是在课前已经很好的预习了课文,因此在谈到本文背景时显得很有条理,很自信,其余同学都流露出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之后多媒体显示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赶快记下笔记。

  三、简介赋体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学生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四、听配音朗读、了解文意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二、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找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三、教师引导思考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找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教师解说1: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教师解说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找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五、课后作业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

《赤壁赋》课堂实录2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

  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生命短暂之悲。长江滚滚,悠悠不尽。宇宙自然,恒久永存。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心中岂能不悲?

  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

  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最终走向旷达自适的呢?

  生:您所说的两种路径,苏轼都采用了。

  师:能详细说说吗?

  生:就“外释”而言,苏轼畅游赤壁,借助外物摆脱萦绕于内心的失意与悲伤;就“内释”而言,“主”“客”对话,正是苏轼与自己的对话。

  师:很好!苏轼从“外物”中获得了快乐吗?

  生:获得了。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他举酒诵诗,任船漂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登仙境,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暂时忘怀一己之忧,忘却自身存在。

  师:就“内释”而言呢?谁来说说?

  生:苏轼以水月为喻,阐述了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师:苏轼的水月之喻,是针对“客”的“羡长江之无穷”而言的,提出了他著名的“何羡论”。你能就水“逝而未尝往”、月“盈虚而莫消长”,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他好像看了世间万物是处在一个“圆周运动”之中的。圆圈上的万物能够周而复始,对立转化。月亮的变化是在“盈”与“虚”之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从这个角度看,月亮的确是“盈虚而莫消长”了。

  师:说得好!你的看法好新颖啊!对课文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也看到了苏轼之所以能从寄情山水之中走向旷达自适的真正原因。你的话,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圜道”思想。

“日夜一周,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则藏,圜道也。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吕氏春秋·圜道》)(PPT显示)

  意思是说: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圜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萌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败,衰败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圜道。水泉东流,日夜不停。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永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圜道。

  师:刚才这位同学对苏轼所谓的月亮“盈虚而莫消长”作了深入的阐述,那么,水为什么又是“逝而未尝往”呢?

  生:“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这几句话已足以说明。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再作一点补充。地理课上我们学过水循环原理,由地表泾流到地下水,由雨水到泉水,由泉水到江河之水,由江河之水再到海水或冬雪,表面上看,水始终在“变”,但这种“变”只是一种循环,并没有“往”(流逝),也就是“不变”了。

  师:说得好!苏轼正是基于“水月之喻”,得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看法。既然“物与我”都是“无尽”的,那么个体生命也完全可以长久存在,世俗、狭隘心态所认为的生命长短、荣辱、得丧,又有何意义呢?“一世之雄”的伟大功业,长江的“无穷”又何必要去羡慕呢?经由古代人物、宇宙自然、理想诉求所引发的“悲”自然也就得以“内释”。在对宇宙自然的“圜道”观照中,苏轼踏上了生命的超越之途。

  2.“日月轮回”——基于时光流转的人生超越之路(内容略)

  3.“圆融通变”——基于心灵觉醒的心理超越之法

  师:美国心理学家拉·莫阿卡宁说:“圆圈是幽居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意 象,它是人类在内心迷惘混乱时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灵秩序的一种自然方式。”依据这句话,回到课文中,我们还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生:苏轼的情感变化也呈现出“圜道”的特点,由“乐”到“悲”再到“喜”正好是一个圆圈运动过程。

  生:起点的“乐”与终端的“喜”互为衔接,通过心灵的对话,从而自释、消解了中段的“悲”。

  师:“乐”与“喜”都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但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乐”是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所引发的,是一种受外物影响而产生的注意力转移。而“喜”则是他内心的自释与圆融通变所获得的心灵觉醒,平静、舒展、旷达,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超越。

  师:佛教强调“洗心”,苏轼最终的“喜”是“洗心”之后心理、心灵、人格的蜕变。这种蜕变使苏轼对宇宙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是怎么说的?

  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宇宙间的“变”与“不变”只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心”去对待。

  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必在乎别人所拥有的,各人有各人的“主”,是你的才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这是对宇宙、人生、生命的理性认识,是消除生与死、荣与辱、永恒与短暂所引发的忧虑感的醒世良方。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融入清风明月,与自然山水化合为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享用这“无尽之藏”,人与宇宙自然并无“主”“从”之别,都是“无尽”的。

  三、延伸拓展,探究“圆道”思想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师: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矩”便是圆转的“中和之圆心”;老子说“周行而不殆”,这“周”即是循环反复、运行不息。说到底,“圆道”思想即和谐循环,是一种以圆润通变、回归和谐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就个体生命而言,这种思想能有效调和我们的内心世界。同学对此有这样的认识呢?

  生:我觉得人处世间,需要以“圆道”思想去平衡人生,求得内心的和谐统一,并能以圆融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生:宇宙万物都有始有终,生生灭灭,循环往复,因而我们应以大循环的眼界去理性看待生命的有常与无常、成功与失败,去构建和谐丰盈的内心世界。只有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避免外界的干扰、裹挟,像苏轼那样臻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化境。

  生:如果我们在现实人生之中,看取社会、人生、他人,处理事情,总是“一根筋”,不会圆融,不会“拐弯”,内心失去了和谐与圆融,这样的人生肯定是痛苦的。

《赤壁赋》课堂实录3

  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总结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

  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赤壁赋》课堂实录4

  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

  师:那么第三句话呢?

  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

  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

(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

  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

  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

  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

  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

  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

  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

  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师:怎么解释?

  生:“使……哭泣”“使……起舞”

  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

  师:好,大家停。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哪位?

  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既然大家都推荐你。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

  师:好,第一段

(音乐响起,生读。)

(掌声响起。)

  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

  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很好。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

  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

  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

  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

  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

  生:第四段。

(生开始自己读。)

  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

(其他的学生笑。)

  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你有什么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

  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

  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

  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必须深入的去理解。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师:好,停,请一位同学。班长吧?

  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还有没有喜欢的了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我以前的学生举手)

  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

  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

  师:好,你(大家笑)来说

  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

  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

  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

  生:和谐,惬意的感受

  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师:什么哲理?

  生:变与不变的哲理

  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

  生:不变的观点

  师:不变的观点

  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句较工整。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

  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成仙的环境怎样啊?

  生:很优美

  师:对,很优美。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

  生:客人

  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又如小官李宜之。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曾多次自杀、。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

  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

  生:“沉默”

  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

  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

  生:恩。

  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

  生:不是

  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

  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

  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

  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

  师:什么情

  生:惆怅的情

  师:寄托在什么上面?

  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却一切

  师:自然能够使人忘却一切。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旁边的同学在说,那请你来说?

  生:和他观点一样的。

  师:奥,一样的,那好,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好,你来说。

  生:从变与不变的观点去看。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呢?

  生:因为他说了,“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界是不变的,事物最终都没有变化,从这个观点去看,人生还有什么惆怅的呢?

  师:对,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中还在乎什么呢,即使遭受再大的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那么苏轼的这话是对谁说的呢?

  生:对自己说的

  师:好,你请坐,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对客人说的

  师:好,你起来说一说

  生:客人从周围的事件当中也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和惆怅,苏轼是对他说的

  师:很好,请坐,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自己说的,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他的客人说的,那么苏轼和客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生:是一个人。

  师:好,你来说。

  生:这里的客人可能是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

  师:大家鼓掌吧,他说得很好,他说这里的客人是另一个苏轼。这样一来整篇课文就能够理解了。客人之所以那么惆怅,那是因为是以前的苏轼,现在的苏轼终于解脱了,对以前的苏轼反而采取安慰的态度。

  师:面对这样一个苏轼,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在读的时候顺便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苏轼用诗来寻求解脱。

  师:对于你自己呢?

  生:遇事应该坦然的去面对。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生命是不变的。

  师:呵呵,具体来说说

  生:从倒数第二段能够感受到。苏轼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师:所以你也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呵呵

(生笑。)

  师:好,请坐。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景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叙,抒发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劫难之后的达观的,看透人生的情怀。但是欣赏完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思考这篇课文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的路都还很长,无论以后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以一种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来对待我们的人生。

  师: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赤壁赋》课堂实录5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周老师布置大家就教师节、国庆节或中秋节任选一个题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选写一篇文章。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秋节,同学们源于生活,写得很真实但不少是“流水账”。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师级的写作高手,看看他的写作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二、 介绍作者

  师: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注释①。

  师:关于作者,除了书中所讲的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生1:老师讲过的,苏东坡这个人很好玩,王安石变法他不同意,司马光守旧他也反对,所以仕途很不得意。

  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杰。

  生3:初中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学学过他的《题西林壁》,另外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讲到他似乎与一个和尚佛印关系甚密。

  师:我在网上读到一位老师的文章,深有同感。他说,我们在学习任何课文时,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作者的信息,除了课本上那一丁点可怜的介绍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文坛掌故、人物传记、时代背景等等,这就是亚圣人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这样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能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学起来就显得轻松愉快。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条作者信息:

(1)苏东坡考中进士,考官有大文豪欧阳修,但苏东坡在应试文中杜撰典故,欧未曾见过,事后仍不耻下问,苏子亦据实相告。宋人写文章非常讲求“有出处”,不可乱来,苏子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2)余秋雨在散文中讲到苏东坡是古今未遇之奇才,源于他有一颗童心,因乌台诗案下狱,披刑而彻夜呻吟不止。

(3)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诗写得好,所以入选小学课本;他的文写得棒,荣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赋也是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笑傲文坛;他的词更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方可吟唱,乃宋词豪放派之脊骨;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为宋代四大家之一。

(4)他仕途不得意,但很达观,源于他的思想儒释道并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亦使苏东坡闻名遐迩。据说就是在当年造苏堤之时,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如今成了杭州的特色菜。可见苏子爱吃肉,也很能吃,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对吃这种生理需要显然不是太计较,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雅士。

(5)他有一个才女妹妹苏小妹,极富戏剧性地、充满浪漫色彩地嫁给了江苏高邮才子秦少游,但不久即生病辞世,红颜薄命。苏小妹思想境界不亚于她哥哥: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参禅,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心有所悟,就与佛印相约:“我们互相看看对方有没有佛光闪现,说说看到对方有什么变化?”于是佛印看了苏东坡说:“我看到了一尊佛。”苏东坡憋住一口气说“我看到了一堆粪。”然后哗然而笑。回家后告诉小妹,小妹棒喝道:“你以为你赢了,其实这次你输得惨了。佛家言:心中有佛就会看到佛。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人家看到了佛,说明人家成佛了;你看到什么了,你成什么了?!”苏轼无言以对、自惭而退。

  三、 介绍课文写作背景

  师: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才写出了《赤壁赋》这样的妙文。刚才跟同学们介绍的相当于苏轼的人物传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较远的原因;较近的原因是写作本文的时间、事件等的现实触发点。——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黄冈我们并不陌生,黄冈中学出了“高考神话”,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第二位林彪的故乡就是黄冈。苏轼当年被贬于此,以游遣心,怀古思今,写下了《赤壁赋》。赋是一种文体,他在赋中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学习这篇赋?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子为我们所营造的艺术世界。

  四、 朗读课文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将注音、注解标在生字词上,然后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看看本文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生先自读,再齐读课文,师点评,并范读第一段。

  五、 点评式串讲第一、二两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介绍时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交代人物、地点、事件。——两句点题。“壬戌”乃10天干与12地支的组合,“既”是已经的意思,“既望”即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赏月的好时光。“客”是何人,有几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钻研,可以上网查,也可以请教书本或老师。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活画出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此与孙望先生所评《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之“绕”字一样,充分表现了江流对芳甸的眷恋之情。为什么会“徘徊”,羞涩啊,眷恋啊,矜持啊。不仅如此,还戴着一条巨大的面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银装素裹,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一样,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也衬托出月光主人的娇美异常,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人儿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

  师:此段文字写得极美,同学们在作文中是如何写月的,大家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水账”,作文一定要是经过心灵发酵的佳酿,献给我们的眼并打动我们的心的。写文章不能像照镜子一样,直来直去,只是一味地反射,而要像凸透镜成像一样,要折射、聚集。如果把自己不经意完成的次品献给老师,那就是污了老师的眼,脏了老师的心,折了老师的'命。同学们要学习此段文字寥寥数笔就勾勒、营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人生境界,同学们能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吗?

  生4:这段文字主要是写景的。

  师:写的什么景?

  生:写的是月景。

  师:什么的月景?

  生:赤壁月景。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状赤壁月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情,此段可以其中哪一字概括?

  生5:乐。

  师:为何是“乐”?

  生:从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乐甚”可以看出。

  师:很好!你读书很仔细。那么我们应该将景与情合起来归纳第一段中心意思:写赤壁月景,抒乐情。请同学们齐读一段,读出作者的“乐”。

  下课铃响。

《赤壁赋》课堂实录5篇(赤壁赋课堂笔记)相关文章:

2022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4篇 央视新闻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

课堂作文5篇 描写课堂作文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精选版3篇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年

2022疫情期间网课总结心得体会6篇 疫情期间网络课堂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最新3篇 小学 英语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5篇(兰亭集序课堂笔记)

天宫课堂观后感题目优秀范文3篇(天宫课堂观后感300到范文)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12篇 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天宫课堂第2课直播观后感及启迪2022【3篇】(2022天宫课堂观后感300到)

2022天宫课堂第一课有感心得范文3篇 天宫课堂第四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