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篇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时间:2022-10-28 17:5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篇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篇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论文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现代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为工程类本科院校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地探索适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时代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挑战。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然而目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大量用人单位也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显然,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初衷,而应用型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这个目标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已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之一。

  一、教师企业培训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能否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否真正培养出受地方欢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调整和培训,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对大部分承担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进行整体的有计划的培训改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质量将很难保证。[1][2]

  (一)教师师资现状的自我需求

  1.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协调。网络工程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开设的,都是依附原来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学历、职称不协调的情况。少数高职称的教师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是中青年教师,却往往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因为面对前途的压力和高校转型发展,反而激发了教师再学习、再培训的积极性。

  2.专业教师来源仍然是高校。这种高校到高校的人才引进模式,形式单一,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导致大部分专业教师出现有理论、没实践,能说课、没应用的窘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实践能力再培训迫在眉睫。3“.双师”型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其他相关专业职业技术资格,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高校职称+网络工程师等型的教学人员,同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双师”素质型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需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需求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大力倡导科研创新,费大力气申报国家级课题,与211或者985高校定位趋同,希望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而学校本身又具备这样的条件。然而,这种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地方经济,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严重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目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存在这样或者那样难以克服的矛盾,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得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升级发展的良机。

  (三)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从目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术人才荒的现象,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社会缺的是应用型人才,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来说,企业需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网络管理与维护,系统集成、网络规划设计与部署,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等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的网络工程毕业生,却难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无法满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面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这就注定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二、培训提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2.1响应我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和以我院专业发展、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为契机,学院派我们赴长沙蓝狐网络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听课、实践和做项目等形式,对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同时在个人业务、专业知识等方面有了提升,获益匪浅。在公司学习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我们也悉心地向他们学习。我们每天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上午学习网络理论知识,下午随即实践,消化课堂上的理论,并加以运用,同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2.2一个月下来,我们培训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单臂路由和三层交换、STP组网调测、HSRP组网调测、广域网MSTP模拟调测、OSPF单区、OSPF多区域组网调测、OSPF区域间分流、ACL组网调测等知识模块。每天听着老师的讲解和分析,除了理解和记忆熟悉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发现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也许在我们自己教学中的教材没有涉及,或者只有简短的介绍,但在企业岗前培训中就非常重要,是缺一不可的知识模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路由聚合知识,在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第136页,仅仅是简单的介绍,学生学习和理解都比较抽象,更不知道怎么应用,但在实际项目中路由器的配置里,要结合地址规划,合理利用路由汇总,能有效减少路由表项,大大提高路由效率。

  2.3例如路由172.16.1.0/24,172.16.2.0/24,172.16.13.0/24,172.16.4.0/24,172.16.5.0/24,汇总后结果为:172.16.0.0/21。仿真实验能加深书本上知识的理解。通过培训和学习,再一次重温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不能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也不能只有实践,而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这也是蓝狐教学特点。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水平,加深了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并拓展了新知识,开阔了新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的素养。例如,在做项目时,组员在内部进行讨论、分析、设计的时候,感受到了工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明白只有团队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才能攻克复杂项目。通过培训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提升了与人相处的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在做网络工程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立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实施合适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网络规划设计、施工、集成,网络管理等基本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二)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3]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课程体系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突出地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水平。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需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整体研究,按照“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思路,调查分析,确定其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按能力要素开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理论,为职业能力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

  目前,高校网络工程的本科教育主要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的传授,缺乏项目案例的实践操作的教育培养。高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脱节,培养的毕业生网络技术陈旧落后,又无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无法满足事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近来许多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但却遇到了师资队伍的瓶颈,缺乏相应的应用型教师。在继续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回归到教师专业应用技能上,强化专业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请进来,送出去”,也就是从合作企业中把技术骨干聘请为兼职教师,本校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培训,改变过去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全面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4]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按照“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课外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大学生创新平台、毕业设计、课外专业实习和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训练。整合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按照课程实践相关的实验,形成共享实验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室可以资源共享,因为两个实验室的实验项目与硬件环境非常相似。加强大学生创新平台和兴趣小组有机融合建设,提供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还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采用翻转式教学,推荐新的理念、新的平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平台课内、课外自主学习。例如构建MOOCs[5],学生预先观看基于翻转式教学的网络化视频,先课外自主学习或通过讨论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再由教师主导开展关键问题的研讨,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需要以MOOC课程理念梳理或以视频化方式组织知识点,充实网上资源,师生互动,做好实践指导设计,强化学生体验。依附网络平台建立跟踪,帮助消化与吸收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通过走出去,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教师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自我价值,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课程进修、实践进修,不断完善和丰富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让我们将培训的收获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贯彻到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去,贯彻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中去,为促进我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增砖添瓦。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多变无常(Volatility)、不确定(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的VUCA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颠覆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要找到风口并快速乘风而起,不可能让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慢慢的培养人才。这就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扎实做好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储备更多的高潜力人才,随时送到战场上去,通过战斗历练来实现快速成长。结合这两年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来和大家谈谈快速培养高潜人才的话题:

  第一,定义高潜人才

  对于高潜人才的定义,各个企业有各自的认识,我们也看到过不少咨询机构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同合益(Hay Group) 提出高潜人才的四个特质标准: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高度的跨领域思考能力、高度的社会洞察力和同理心、高度的韧劲和情感成熟度。也就是说,高潜人才是那些始终充满好奇心,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人;同时,他们也能够超越自己的工作局限、专业局限以及经历局限,进行突破思维、跨界思维;他们又拥有对组织和个人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甚至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当然要在上述四个领域做到面面俱到似乎并不容易,但企业在选拔高潜人才加以重点培养或任用的时候,确实需要事先对这些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选错人可能酿成战略性的失败。

  第二,高潜人才的识别

  高潜人才的识别,一般都会采用测评的方法来确定,我们在实践中特别推荐问卷测评、关键行为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考察。当然在综合测评之前要对测评的维度和关键行为的观察点进行设计,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定义,关键行为观察点进行行为分级。由于潜力相关的行为表现较多,所以要对被测评人进行360度测评,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被测对象的情况。在这里通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测评工作量巨大,组织测评工作部门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般很难完成,在此建议引入专业测评机构。一方面专业测评机构在测评维度和行为观察点上可以给企业更多专业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测评的工作量。

  其次,为了减少被测评者的人际关系对测评结果的影响,还需要进行重点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关键行为事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关键行为事件可以采用案例采撷的方式进行,依据SCORE法则作整理,再依据行为等级定义进行考察。此外,在重点访谈时直接上司是访谈的关键,上司是下属行为的直接观察者,能提供较为丰富的行为案例,同时为了避免上司凭感觉进行评价,影响评估的有效性,特别建议在访谈前一段时间提前给上司一个对高潜对象进行行为记录的任务,以客观地掌握信息。

  第三,高潜人才的培养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除了常规的培养外,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建议对高潜人才进行“小灶”培养,主要的方式有:

  方式一:全业务副位培养

  全业务副位培养就是以未来需要为导向,结合公司业务的形态和组织管理特点,根据高潜人才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个人职业规划等因素,为高潜对象设置目标导向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以副职的身份进入各培养部门顶岗锻炼的方式。这个培养计划要求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并确立每个阶段的考核标准,阶段结束考核通过才进入下一个阶段。培养结束后回进入高潜人才储备池,随时候用,当然这里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从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式由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考核标准确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方式二:特殊项目历练

  全业务副位培养的培养方式是让高潜人才在企业内部快速成长,以完成基础性的成长准备,而特殊项目历练则是让高潜人才进入突破性成长阶段。在这个不确定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性会越来越多,有系统有计划地加速高潜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基础性培养后特别重要。这种的培养可以考虑以新市场的拓展、新团队建设、管理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等为契机来历练性高潜人才,让其在新的挑战中快速积累经验。

  方式三:导师计划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还推荐用导师计划进行配合。导师必须由在行业内或者专业上有丰富经历、经验的人来担任,也可以成立联合导师组,让高潜人才随时都能得到指导,同时导师也可以其行为进行纠正和控制,避免风险行为造成损失。同样的这里也少不了导师管理机制的配合。

  当然,对于高潜人才的识别和培养还有很多内容和方式,我们也特别期望和大家进行深入地交流!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该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应以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提供探讨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一、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 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政治、文化、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熟悉英语语言学、文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3. 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对英语国家的语言、经济、社会、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 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 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 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四、学制、学时与学分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 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 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 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 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 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 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 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 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 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进程表

  通识选修课见山东政法学院通识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其他课程见附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工程造价作为新兴的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近年来,由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找工作难”与“招人难”的“新常态”,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需求矛盾出现;二是人才层次与专业结构存在不适应市场的地方;三是教学本身出现问题,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作为本科专业人才供给的微观主体,高等院校应积极致力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厘清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思想肇始于传统的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日渐式微的背景,期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侧”来解决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同质化而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应运而生。从内涵上讲,“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践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系统的人才需求[2]。从高等院校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高校办学应面向人才市场需求,优化培养资源,合理确定办学目标与层次,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手段与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工程造价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就业目标市场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国开设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百所,年均毕业生数量近2万人,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比,已经出现总量过剩的现象。由于专业创设之初的功利主义,大多数高校缺乏对自身办学基础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深入研究,培养目标往往与自身的优势学科或专业看齐,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使得高校出现专业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专业调整。

  (二)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特色不足缺乏特色

  工程造价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出研究型人才、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人才的梯次特点,从而形成目标就业市场清晰,核心能力差异化的竞争结构。但目前除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化、差异化程度较高外,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同质现象严重。如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科等工程技术学科建设工程造价的院校,通常体现出“重技术,轻管理”的建设思路,而依托经济、管理等学科办学的院校则走向与之相反的道路,但在同类院校之间,其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则基本趋同。

  (三)人才培养手段单一,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不足

  人才培养的执行主体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因为“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制度,以及高校师资队伍博士化等原因,高校教师缺乏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的热情。另外,高校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环节形式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由于组织实施面临安全管理责任大,过程监控难,教师工程绩效评定难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弱化。而诸如上机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往往普遍采用学生分组完成、教师结果评定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同样被弱化,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

  三、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厘清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EC20xx的理念,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目标上强调与产业社会相结合[3]。同时,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修订的各环节应该突出“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学生参与机制,认真研究包括毕业生、在校生等群体的意见,滚动改进人才模式各环节。此外,高校应该确立建设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重视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要本着建设应用型专业的理念,开启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同时,还要充分研究自身的办学基础,密切联系产业实践,选择差异化战略,面向人才供给的细分目标市场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未来毕20xx年3月业生的竞争优势。

  (二)引入第三方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应遵循从学科体系转变为工程过程体系的设计理念[4],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建立第三方机制,借鉴其行业经验,研究毕业生就业领域执业岗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并将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以此为依据确定涵盖全部能力要素的专业课程目录,依据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开设时间序列,并通过持续改进,优化课程体系。此外,在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专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在该模块中,要将创新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历教育与执业教育作为理论基础,并将解析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当作重点,以此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在创新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块,形成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三)联系行业发展动态,丰富人才培养手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前瞻性地设计实践实训体系,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5],是实现人才显性供给与隐性供给统一的方式[6]。就当前而言,BIM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PPP模式等不断推行对传统的工程造价咨询实务带来了范式转变式的冲击,对专业人才的实践知识与技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在培养手段层面,充分引入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采用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新手段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模式,强化训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去过剩产能、优化结构、增加效益”的历史性转型,工程造价本科人才的培养亦面临着类似问题。因此,顺应社会经济系统改革的大背景,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正是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研究中,笔者以微观主体的视角界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在分析当前工程造价本科人才供求矛盾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从而推动工程造价专业的改革及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篇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相关文章:

财务部年度培训计划3篇(财务部培训方案)

大班亲子活动方案3篇 幼儿园大班亲子活动策划方案

关于活动宣传方案范文3篇 活动宣传方案怎么写

精品活动方案4篇 经典活动方案

停课不停学教学方案范文3篇(学校停课不停学方案)

师风师德活动方案5篇(师风师德活动方案内容)

大学生联谊活动策划书优秀范本3篇 学生会联谊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圣诞节活动方案3篇 关于圣诞节的活动策划方案

小学重阳节活动方案策划书3篇 重阳节小学生活动方案

感恩教师节欢庆活动方案3篇(教师节感恩老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