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3篇】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解读

时间:2022-11-02 01:52:5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3篇】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解读,以供借鉴。

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3篇】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解读

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1

  1.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⑤中年失业问题。

  53.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3.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10.父亲的胎儿的影响。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儿的影响)

  11.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①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16.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①

  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现。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制。

  心。

  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攻击行为。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①

  失。

  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①休闲娱乐 ②继续教育 ③宗教活动 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持续理论。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 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 中年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中年期的婚姻危机。②离婚。③再婚。④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问题。⑤中年失业问题。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的主要因素P417: 针对中年期婚姻危机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P418: 加强夫妇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感情沟通和行为沟通。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做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P421:①自卑 ②孤僻 ③仇恨 ④痛哭 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 ⑥悔悟 角色紧张:指当人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失业问题的影响: 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失业使失业者失去经济来源。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丧失了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还容易导致夫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视野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不满和怨恨情绪滋生,自责和内疚感强烈。退缩与绝望,不正确的归因和自信心的缺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性别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第三章 家庭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 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

  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

  重点:

  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

  难点:

  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 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3.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的专业方法?

  第四章 婴幼儿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以及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同时,介绍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了解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掌握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掌握幼儿活动的发展,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重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难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3.幼儿期游戏的发展如何?根据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如何开展性教育? 4.如何看待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第五章 儿童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儿童期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同龄群体的形成及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意义;学校以及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掌握童年期儿童与同伴、儿童与学校、家庭的关系。

  重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难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童年期儿童与同龄群体的关系如何? 2.家庭教养方式对童年期的儿童有哪些影响? 3.如何看待儿童的言行脱节现象?

  第六章 青春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青春期的基本理论;青春期生理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青少年犯罪理论特征及原因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2. 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3. 提升对青春期同龄群体、社会性发展的认识。4. 认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重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难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如何看待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4.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七章 成年早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成年早期的意义及阶段划分上的讨论;讲述了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分析了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论述了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对成年早期阶段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2.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3.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4.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重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2.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3.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难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有关发展理论

  2.从人类行为与环境角度分析成年早期容易出现的婚姻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成年早期有哪些重大发展课题?

  2.如何看待第一份职业对于这一阶段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 中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中年期人的生理发展与变化,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生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家庭问题的调适,包括对老年父母的适应、对子女的适应,对夫妻双方的适应;同时分析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失业问题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有关对策。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年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重点:

  1.理解中年期的更年期问题;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难点:

  1.理解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女性更年期的现象? 2.如何看待成年中期的工作与失业?

  第九章 老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了衰老的生物学解释;在此基础上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对老年期的有关现象做出理论分析:活动理论、社会疏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并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退休与强制退休、死亡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衰老的生物学原因; 2.学会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老年期的有关现象 3.学会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

  重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退休后的心理调适与对待死亡的问题。

  难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掌握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的方法,理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与具体工作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如何从发展的阶段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参考书目:

  1.沙依仁:《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邬沧萍:《老年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时蓉华:《两性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3

  人居景观设计的未来

  关键字:住区 人居 人们 文化 空间 景观 规划 环境 发展 设计摘要: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关键词:人居景观 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1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人居环境奖。

关于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思考2【3篇】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解读相关文章:

精选保护环境演讲稿6篇 关于保护环境的演讲稿

建议保护环境的建议书12篇 “保护环境”建议书

有关保护环境的标语2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有哪些)

世界环境日活动总结报告3篇 企业世界环境日活动总结

世界环境日主题演讲稿大全3篇(关于世界环保日的演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讲话稿3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言稿)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精选合集3篇

环境卫生倡议书7篇(有关环境卫生的倡议书)

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演讲稿3篇 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学生演讲稿

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3篇 保护环境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