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论文3篇 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3 17:47: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立德树人论文3篇 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论文,供大家品鉴。

立德树人论文3篇 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论文

立德树人论文1

  立德树人,要有温度和高度

“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相信你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老师。把你当班主任时那种严谨认真各对学生的爱继续保持下去,加上后期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你可以的。”

  这是我刚从小学被调入初中担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接受市里的教学视导检查时的一位老领导对我说过的话。五年过去了,在这句话的勉励下,我继续用班主任该有的温情关爱学生,站在思政老师的高度怀引领学生,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育情怀,让立德树人有温度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老师需要教育情怀——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用自己的故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品德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

  1、言传——讲好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教导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习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从改革开放到民族自信、从家国情怀到时代精神,他讲的故事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示范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也应该是思政课教师重要的教育技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故事。

《与人相处》的课堂上我会与孩子们分享我的与毕业的学生之间的短信内容和背后的小故事,讲述我与同事之间的日常点滴,让孩子们感受尊尊、友善;《职业与学习》主题课上我爱讲述自己的几次工作变动之后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新的学习,让明白终身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勇者无惧挑战!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源于脚踏实地地奋斗!《服务社会》,我把自己参加“扶贫”、“志愿者活动”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再配上非常简洁的讲解,孩子们为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次我讲故事时,孩子们都特别专注,眼睛是那么的明亮!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或感动或兴奋或深思,我知道“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

  孩子们毕业后常与我谈及的就是我讲的故事——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内心的强大、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不俗……坚定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身教——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要有自信,身教更为重要。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老师自己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为有故事的人,先得做好该做的事。为人师表,首先得爱岗敬业。

  升旗仪式上从不缺席,总是实情肃穆地注视国旗,自信地唱响国歌;每堂课总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疫情,老师从网上搜索各种素材,结合学校思政课教学要求,用心制作一节节线上思政课,把勇于坚守,无私奉献,责任大于一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晚自习后,陪着思想不稳定的孩子坐在校园路灯下进行思想开导;中考前帮助孩子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点、社会需求作好人生规划,鼓励他们职业不分好坏,平凡中可以创造伟大!……老师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孩子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向上向善。

  二、家国情怀,让立德树人有高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身必须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等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是对家庭、家乡和国家,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我们自己坚定地相信我们的党,坚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才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列举我们身边的爱国事例、理直气壮地与不当言论进行争论。这样的教师才能影响和感染到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我就例举到现实事——今年暑假,通往学校的这条烂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政府还为学校走接通了自来水……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学生也在我的引领下说了许多好的经济政策——农机购机补贴、特色产业优惠、产业扶贫……我们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而自豪。

“武汉日记”走红网络时,有一名学生在班级群里转发大量负面信息。我马上转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充满正能量的图片,并配文“这个社会还有这样的一面你看到了吗?法治社会,爱国需要理性。我们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科学技术,专利发明,抗癌良药,还是给人心灵带来力量的一本本著作.....”。没多久,屏幕下方就传来了班上其他孩子发给我的一个个“大拇指”和“鼓掌”。之前发负面信息的孩子主动发来文字:“老师,我错了。爱国应该与大家在一起共克难关!”瞬间,我作为一名思政老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坚定不移地相信国家相信党,积极传递正能量,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高度。

  立德树人,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美好的教育既有温度,也要有高度。

立德树人论文2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李静

  关键词:立德树人 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慧眼 奉献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足于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立德树人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共同选择。

  一个民族的伟大和优秀,从一定意义来说就是“德性”的伟大和优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总书记也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这些都为教育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为先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是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理念有机的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倡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从我做起。

  古人云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里宁也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富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所以,高尚的师德将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可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从点滴做起。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我们有时会因为孩子的违纪而失态,因孩子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焦急,有时也会感到很烦很累。但那一声声稚嫩的问候,一双双明澈水灵的眼睛,那一张张憨态可掬的晨曦般的笑脸,那一张张卡片上一句句关切的话语和祝福,那一点一滴的实实在在的进步随时会让我们的辛劳一扫而光。辛劳算什么?清贫算什么?我们是精神的富翁。我坚信在教育这片净土上,我们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面对每一个学生。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有一双伯乐的慧眼。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老师要懂得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要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善于观察孩子成长的点滴,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险阻,用爱心和宽容去浇灌素质教育的责任田。当然素质教育的过程,一定会充满艰辛,但我们只能坚持。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一劳永逸是做不到的,只能用宽容的心等待着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的张米亚老师写下的一句歌词。在地震中,正是他的“一对翅膀”,护卫着两名学生安全脱险。吴忠洪老师为学生放弃生的希望。郑发富老师为学生推开死神??一个个坚守在平凡岗位的师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者的高尚的魅力。教育用生命换回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学生不仅是他们职业价值所在,更融进了他们的生命。这就是教师崇高的奉献精神。立足三尺讲台,奉献我们的光和热,是我们人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永不后悔。

  许多人把自己的事业比作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叶的事业,而我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我把自己的事业比作根的事业。为了花的艳丽、果的芬芳、叶的嫩绿,根总是不求索取,默默奉献。

  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运,因为我与梦想同行!我很幸福,因为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参考文献:

⑴ 十八大报告

立德树人论文3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看看下面的有关立德树人论文

  有关立德树人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

  一、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教育理想的共同追求。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大致可以分为立德与树人两个层次,“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立德树人的理念,可从数千年中华民族史和人类文明传统中找到跌宕起伏的线索,而且业已形成有机的整体。

“立德”于古代中国典籍,最早应见战国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春秋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中“立德”为树立高尚道德;“立功”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真知灼见。后代文人普遍认为,“三立”体现了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蕴含着为人、处事、成业的朴素道理,此为初始含义。然而,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释《左传》:“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意为“要为社会创建做人准则或为国家创建律法,目的是为了民众,在实施中也要与民众融合在一起。如同以往圣人们所创立的‘德’,给民众带来很大恩惠。”这显然是针对治国理政而言,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拓宽了立德的意义。

  至于“树人”,出自西汉编修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但《管子·权修》全篇纵论治国与治民关系,其树人之意,重在形成礼义廉耻,多为规法、教训、赏罚,不全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后人将其逐渐延伸为人的成长成才之意。

  有研究表明,中国春秋时期孔子与此后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伦理与道德并未严格划分。当时中国的儒家主张德高于法,教育内容亦有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及经学等;同期法家则崇法弃德,而苏格拉底学派推崇寓法于德,据说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阶段、施以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此后数千年的东西方教育理念有同有异,尤其在人的道德形成乃至教化育人模式上走上不同路径,其糟粕逐渐为时代进步所弃,其精华凝结为人类共同精神文明财富。

  西方世界在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轨过程中,基督教会势力日渐扩张,教育越来越多渗透神学性质,一度成为压抑磨灭人性的教育。直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特别是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推动欧美各国教育率先步入近代化阶段,呈现世俗化、民族化、生产劳动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教育迅速融入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大潮。后经百多年来的演进、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现代教育革新,西方教育愈加带有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特征,诸如20多年全球范围内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11)及近年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的推展,便是明证。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阳儒阴法或虚儒实法渐为历代帝王基本治理方式,从而使儒家教育思想长居主导地位,赋予古代教育极显著的德育特征,立德树人理念数千年延绵不绝,与科举制度相联,以非宗教的教育来适应宗法制社会伦理纲常的需要。1840年战争到辛亥革命,社会改良和革命不断促成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897年南洋公学自编课本大纲就出现受西学影响的“德育智育体育”。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志士仁人引取西方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如陈独秀、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等对德智体诸育均有论述且有践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在投身革命中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封建社会德育量才价值受到巨大冲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长达90多年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历经旧中国教育改造和曲折探索,终于走出一条符合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全新的时代特征。

  二、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贯主张。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成果,自然包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凸显立德树人在新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早在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规定了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鲜明地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政务会议上指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表明党中央领导注意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进而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基本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次对德育和教育问题发表意见,1980年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他反复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宪法》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原则规定,为后来教育法的表述奠定了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并明确要求培养的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全局,对党的教育方针作出高度概括和深入阐释。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提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以教育基本法形式确立的国家教育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以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最为完整的表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前启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继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加高度重视人民教育事业,2004年相继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决策。2004年和2005年,同志在部署上述决策的两次全国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2006年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围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出了重点部署。同志在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部署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为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关于教育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定下了基调。

  数十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沿革和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史都清晰表明,立德树人是党对人民教育事业所坚持的一贯主张。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文件、国家教育法律等不同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党在传承创新立德树人理念方面的基本立场,更会深刻感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教育事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数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辉煌成就。

  三、立德树人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崇高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无论从教育理论层面还是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都是密不可分的,也同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崇高历史使命,事关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全局,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抓好落实。第一,立德树人应全面融入各地宏观教育政策实施范畴。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中央对教育的既定方针部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势必是基础稳固的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更加公平的教育、质量更高的教育。归根到底,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应是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教育、尊重个人选择和鼓励个性发展的教育、有利于公民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相应地,其宏观教育政策的最高目标,必将达到“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新境界。

  为此,各地党委政府在落实国家级教育决策、制定实施本地宏观教育政策过程中,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切实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机制,滚动调整本地区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树立和推广科学的育人观、质量观、成才观,注重改进对学校教育评价标准,支持学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积极倡导“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有效经验,重点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家长不仅教育而且帮助学生,在他们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和进步,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立德树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体系建设必须从娃娃做起。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学校德育课程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系统将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科学设置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加强整体规划,形成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立德树人,重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方面,整体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泛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注重德育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联系,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抓好社会实践环节,适应青少年群体交流方式,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寓教于健康向上文化活动之中,扩大青少年参与面,丰富学生体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党和国家关于“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立德树人将为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提供有力支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都能为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和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机制,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要求,迫切需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行动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学校理事会或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建立教师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密切联络,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整合社会和行业系统资源,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力量,在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基础上,促使家长和社会承担好参与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相应责任。

  随着立德树人朝更高水平拓展,越来越不能简单地视为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外在压力,更重要的在于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身品德养成、确立成长成才志向,都能逐渐达到自觉自省自悟的境界,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方能使立德树人理念焕发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教育系统从来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育人基地,若借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古训,教育系统理应成为引领各行各业新风、凝聚全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合力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所部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伟业之中,教育事业更是具有多方位、不可替代的重要服务功能。我们要将教育系统立德树人的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辐射到社会各界,打牢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让各级各类学校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新鲜经验,不断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是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性、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要求。今后,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不渝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沿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向,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如期完成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而不懈奋斗。

立德树人论文3篇 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论题)

初一关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2篇(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高中议论文)

最新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4篇 本科毕业生论文致谢

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8篇(传递美议论文)

中小学《奋斗实现梦想》主题征文7篇(在奋斗中实现梦想议论文)

财务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大全7篇 财务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大全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建议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论文

高一议论文宽容3篇 关于宽容的高考议论文

高二春节作文议论文范文6篇(议论文春节高中作文)

再见你好2022感悟作文3篇 再见你好作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