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论3篇 论述我的就业选择

时间:2022-11-05 03:36:0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就业论3篇 论述我的就业选择,供大家品鉴。

就业论3篇 论述我的就业选择

就业论1

  论就业该何去何从

  系部:艺术设计系班级:工业设计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2012是世界末日吗,不知道。但2013年对某些人来说一定是“世界末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年我们将作为2013年毕业生面向社会,走向那未知的领域。然而有些人对此信心满满,有些人忧心忡忡,有些人一脸茫然无所适从。然而不管你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这个社会,或还是逃避,即使你继续学业到博士还是更高学历,终将还是要走向这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现如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8至今的金融危机仍然在发酵,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谷。在比如你有没有去过招聘现场看过那人山人海,有没有看那招聘广告(需要XX年工作经验)在有人说毕业就等于失业,然而你认为呢?

  一、就业形势分析

  有人感慨,啊终于毕业了。但刚刚出校门就会发现自己失业了,招聘会现场,茫茫人海,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争抢一个职位;投了很多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是一个我们所必须面临的具体问题。根据中国的教育发展计划高校这几年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也也逐渐增加,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5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500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那2013年呢?面对这么多的应届毕业生,我们该何去何从。是积极应对还是被动应对。现国家就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

  1、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2、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3、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4、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5、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

  6、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

  7、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

  8、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因届毕业生的举措。但就因为这些举措的实施恰恰说明我国就业形式的严峻。

  二、岗位需求因素分析

  岗位是具体的,在我们选择岗位时,必须先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明了的分析一定要做好生涯决策,明确好职业的定位必须要综合的对自我进行一个认识,要努力地对外在的环境因素进行探索,探索之后,就应当进入一个职业生涯的一个决策阶段,从而来确立好职业生涯的目标(工作)。我们在做职业生涯的时,都觉得要做出一个决策往往显得很困难,因为单靠直觉来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有着很大的茫然的成分。然而,对于职业生涯的决策来说,是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如果说就靠着自己的突发奇想就能够去选择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话,那么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必须要做出决策用科学的方法去确立将来职业生涯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未来铺路确定自己的大致岗位方向。然而我们在对岗位需求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不正确的想法或做法如:现在有好多学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很多学生都很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要正确地处理好自身的奉献和个人实现之间的关系。对于大我们来说要在彰显个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情况。而且在当今竞争尤为激烈的时候,只有通过正确地驾驭自己的情绪、理想、一直以及正确的控制协调好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因素的互动练习,这样才能够对人生进行正确的驾驭。以及寻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

  三、求职准备

  就业前准备就和考试前复习一样,一定要沉下心。求职也不例外,再求职前我们应做好的心理准备:1.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2.树立竞争意识3.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4.增强心理承受力,这点我得多说一点,我们大学毕业生择业本身既是一次主、客观互相碰撞的过程,又是在择业的竞技场上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择业中会遇到挫折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请记住,一次不成功,不代表会第二次也不成功、第二次不成还有第三次机会,俗话说得好:“失败越多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我们只要能“知错能改”,成功是定然不会离我们很远的。当然光精神上满足是不行的,还得物质上。如:1.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毕竟比学校要广阔得多、复杂得多,如果一切都唯别人是依,那就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2、系统的学习能力,它主要是指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保证。

  3、社交与合作能力。这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人、群体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点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时间来积累经验。3.实际动手能力。一个人如果理论功底很扎实的话而动手能力却不强,那是在现今的社会上没有太大发展前途的。

  4、组织管理能力。5开拓创新能力。以上几点可以说已经全面的概括了成功的必备条件,也不说只有具有了这几项才可以成功而是说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已。

  四、求职礼仪和简历制作

  人往往习惯有第一映像,所以求职者的形象给面试官的好坏,关系到能否顺利踏入社会,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为此,我们即将作为毕业生,在面试前对个人形象进行设计是必要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包装”都能奏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在面试的礼仪和形象设计上应该注意大学生求职礼仪哪些问题呢?如

  1、穿着一般正规的企业都很欣赏传统、保守的正装,所以,服装不一定要穿名牌,庄重、得体就好。有的人则不太注重服装,穿着过于随便。也会使招聘人员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求职时的服饰打扮应该注意稳重、正式,一般来说,套装较为普遍适宜。而且一定要整洁干净,注意尺码一定要合身,大一码或小一码都会影响穿着效果。衣服的颜色宜选择皮肤的中性色,注重现代感,把握积极的方向。

  2、面试时也要注意几点。1、准时赴约。一般来讲,比原订时间早几分钟到达面试地点较好,切不可让招聘人员等候。

2、入座礼仪。进入主考官的办公室,一定要敲门而入,等到主考官示意坐下再就座。如果没有指定的座位,可选择主考官对面的位子坐下。另外,注意坐姿的优美与精神。坐椅子时,最好只坐大半,两腿并拢,身体可稍稍前倾。

3、自我介绍的分寸。当主考官要求你做自我介绍时,不要象背书似的把简历上的一套再说一遍,那样只会令主考官觉得乏味。用舒缓的语气将简历中的重点类容稍加说明就可以了,如姓名、毕业学校、专业、特长等。如主考官想深入了解某一方面时,你再作介绍。

4行为举止。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1)注意站正坐直,不要弯腰低头;(2)双手放在适当的位置并要安稳,不要做些玩弄领带、掏耳朵、挖鼻孔、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招聘者递过来的名片等多余的动作;(3)禁止腿神经质般的不住晃动、翘起等;

(4)自己随身带着公文包或皮包,也不要挂在椅子背上,可以把它放进自己坐的椅子旁边或背后。

  简历的制作可以这样说,被用人单位看上并留意就等于就业成功了一半。一封好的求职信,在求职者尚未到来之前就给招聘单位留下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对顺利入围面试是十分重要的。求职信属于书信范畴,主要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目录,附件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精心设计,力争你的求职信能在堆积如山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对我们而言,这里的关键是标新立异而又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一份用钢笔书写的求职信可能会使招聘人员眼前一亮;如果你能将的各种材料如照片,证件扫描,编辑排版,这种画册式的求职信自然是与众不同;如果能制作一张光盘,其中不仅

  包括文字,图片,还有录像片段,或者自己建立一个网站,都会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印象.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但不必谦虚.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确有能力,适当地吹嘘是你信心的体现.字是文人的脸,文笔要流畅,表达要准确.如果是手写,字迹要工整,漂亮;如果是打印,要精心排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避免笔误或拼写错误.重点突出,有条理,篇幅要合适.要有针对性,可能情况下应聘不同工作岗位时使用不同版本的求职信.在求职信的适当位置插入精心选择的近照,不宜选择生活照.无论是贴上去的照片,还是打印出来的图片,都要做到清晰,柔美,不失真.如果是通过邮局寄送求职信,要选择较好的信封,不要使用太薄,太黄,太糙的信封.在信封的正面,端正地贴上一枚精美的邮票,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求职信一般都要求同时寄一些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如成绩单,推荐函,学历证,学位证,获奖证书,身份证,或任何其它能证明求职者能力的证明材料,如论文,发明证书.求职者最好在正文下方列出一个附件清单.这样做,一是方便招聘单位审核,二是给招聘方留下一个”有条不紊,很负责任,办事周到"的好印象.。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压力和形式是严峻的,就业问题可以这样说是困扰我国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找到工作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很好的解决掉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民安居乐业其实就一句话,让你有一份工作。

  当我们具备以上所说的能力或准备后,就业难、就业难、就业还难吗。

  2013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就业论2

  论平等 就 业 权

(本部)

  序号152

  姓名:何斌

  学号: 【摘要】:不歧视原则是人权平等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平等就业权的核心内容。不歧视原则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证成和最充分的现实依据。农民工不平等就业是我国当前不平等就业问题的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对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负面影响是全局性的。走出我国农民工不平等就业困境的关键,是重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建立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内容;完备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不歧视原则;平等就业权;农民工;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劳动力队伍。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是在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的劳动者[1]。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使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城市人”对“农村人”、“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双重等级劳动关系。目前,不平等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农民工的不平等就业问题成为所有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平等权利与不歧视原则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平等就业权是反就业歧视的权利支点和权利平台。不歧视原则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坚持不歧视原则不仅是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一、不歧视原则与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内在关系

(一)不歧视原则的涵义

  不歧视原则是联合国人权条约的核心内容,国际劳工组织(ILO)八个基本公约中有两个涉及不歧视[2]。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对“歧视”概念进行解释的是国际劳工组织于1958年通过的《(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该公约第一条第一款将“歧视”定义为:“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3]国际人权法中的不歧视规定是基于个人受到歧视性待遇不符合平等这样一个理念产生的。歧视的本质特征在于不合理的差别对待,或者说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处理[4]。

【参考文献】

[1]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J].现代法学,2006,(5):112.[2]ILO Convention ,Discrimination(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Convention,1958;and ILO Convention ,Equal Remu neration,1951:1.[3], Discrimination, Buckingham of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7.[4]周伟.论禁止歧视[J].现代法学,2006,(5):69.(二)不歧视原则与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内在关系

  一方面,不歧视原则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证成。这主要是因为:不歧视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固有尊严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尊严作为人的一种类似本能的需求和渴望,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的尊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概念,正如罗纳德·德沃金所说,“有权享有尊严”的概念曾被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冠以不同的含义[5]。

  从法律上讲,人的尊严的概念源于现代人权思想和康德的哲学学说,与人本身固有价值相联系。人的尊严是每个人人之为人的固有属性,具有普遍意义[6]。因此,从维护人的尊严出发,从无差别的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研究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保障,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理学底蕴,凸显农民工应有的主体价值。另一方面,不歧视原则还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最充分的现实依据。从根本上讲,建立在人的尊严基础之上的不歧视原则,不仅反映了人权的普遍性,也是人权平等的内在要求。即是说,不歧视原则是人权平等的核心内容,不歧视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一并成为人人享有人权的基础。正如舍思特克所指出,平等与不歧视原则是“人权法的核心”[7]。就权利保障而言,不歧视原则所渗透的平等精神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最充分的现实依据。

  二、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状及其困境

(一)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状

  考察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维度进行观察:一方面,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双重拉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形成一个巨大的农民工劳动力队伍。从根本上讲,“民工潮”是在我国以城乡或工农利益差别为基本内容的二元经济的社会结构背景下,由部门间比较收益势差而引导的、以致富为目的的一种地区间劳动力自愿流动;是一个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在城市公开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体制改革促动下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反映[8]。其为“民工”,有人称其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有人称其为“流动人口”,有人称其为“农村劳动力”,有人称其为“农民”,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既有的劳动用工制度主要还是针对改革前国有企业职工而设计的,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快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遭遇了制度失衡和权利失衡的双重挤压,最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

【参考文献】

[5][美] 罗纳德·德沃金.生命的主权[M].伦敦Harper Collins出版社,1993:223.[6]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2-33.[7]Jorome , 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 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 Legal and Policy Issues, 1984:101.[8]李拓.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55.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或者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出现,或者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政策性”过强而“法制化”过弱,这是当前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集中写照。

(二)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困境

  首先,农民工的身份不明确。身份即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映射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认识或评价。从整体上讲,我国对农民工身份的认识和定位还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虽然农民工这一称谓沿用已久,甚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并不表示农民工就是其应有的身份。现实生活中与农民工有关的概念还不少,比如,有人称其为“盲流”,有人称

  从上述对农民工各种不同的称谓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民工自其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社会对其身份的不同理解、认识和对待;甚至可以说,林林总总的农民工称谓,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对农民工的感知、认识或评价问题,更体现了社会对农民工身份——这个严肃问题所持的何种态度。身份即意味着利益,我们无法想象,当“主体相互尊重、利益共享和谐、公平正义普惠”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时候,主体身份十分混乱的农民工是处于多么尴尬的境地!同时,农民工这种称谓混乱的身份已经成为其享有正当权益并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大障碍。

  其次,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不健全。我国《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应当说,《劳动法》并未把农民工排除在其适用范围之外。关键问题是,《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平等就业权过于原则和抽象,不具有操作性。比如,《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从表面上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平等就业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权利?平等就业权的定义和权利内容为何?就业歧视的定义及其判断规则是什么?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劳动法》可谓语焉不详。另外,《劳动法》也未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身份不同而受歧视。当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如果中国还存在就业“身份歧视”的话,这既是中国政府无法容忍的问题,也是世界无法容忍的问题。又比如,千呼万唤的《就业促进法》终于出台了,其中的平等就业制度是一大亮点,“公平就业”的专章规定是其集中体现。纵观《就业促进法》的平等就业规定,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等就业权规定依然宣示性过强,缺乏健全的实质内容。回溯平等就业权在我国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策略还只是一种对当前各种就业问题简单应对的策略,是一种存在“系统性”缺陷的平等就业权策略,是一种没有中国立场的平等就业权策略;而在各种不平等就业的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际沦落和用工自主权对平等就业权的肆意剥夺和侵害[9]。难怪许多国内学者和欧洲学者评价道,《就业促进法》在促进平等就业方面,仍然带有过重的政策化色彩,而平等就业权缺少健全的实质内容,这导致《就业促进法》的“软法”特征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9]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6月博士学位论文,2008:9.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就业区分制度对农民工的平等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就业区分制度,是指在就业制度中,国家将劳动者因其社会身份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就业在法律对平等就业权规定不足的情况下,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在用人单位日益膨胀的用工主权意识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遭遇了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就不难理解了。群体,并针对区分结果对不同就业群体采取不同就业政策的现象[10]。农民工就业因为其固有的农民身份而无法进入主流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领域的典型特征表现为“3D”(Dirty/Dangerous/Demanding)[11]。另外,在法律对平等就业权的内容规定不足,并缺乏就业歧视定义及其判断规则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工既不知道自己究竟享有哪些平等就业的权利,也不知道用人单位的招工行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另一方面,法律对平等就业权规定的不足还为地方就业立法制造了不应有的机会。

  当前,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尽管中央在逐步淡化农民工就业政策和法制的区别,但在GDP情节的影响和左右下,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就业管理规定成为限制农民工平等就业的一个最大障碍。比如,1995年2月13日,上海市劳动局发布《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将行业工种分为三类:A类为可以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B类为调剂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C类为不准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是作为上海市政府推行再就业工程的重要举措而出现的,实际上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职业保留法”[12]。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实际上已经把农民工从整体上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我们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所采取的这些政策,统称为“集体排他”政策。“集体排他”政策由美国社会学家帕金()在社会分层问题上而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将某一个社会群体整体地排斥在一种体制之外,使他们丧失了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对农民工的“集体排他”政策违背了不歧视的法律原则。

  最后,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非常脆弱。在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立法不足的基础上,这里所指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脆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执法保障机制脆弱;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障机制脆弱。就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执法保障机制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劳动者利益的保护,把严格执行劳动法与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对劳动监察重视不够[13]。

【参考文献】

[10]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2005:19.[11]刘传江,董延芳.农民工的隐性失业——基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错配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6):14.[12]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5,(2):111

[13]蒋月等.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7.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就令人非常担忧了。就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障机制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虽然是一个突破,但深层次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唯一诉讼机制不仅使就业歧视等不平等就业争议解决的途径过于狭窄,而且没有在区分就业歧视类型(主要是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招工就业歧视和国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就业歧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就业歧视诉讼与相关诉讼机制如何对接。从整体上看,在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的现行框架内,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障依然面临制度不健全、机制不衔接、操作不方便等实际问题。

  三、重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体系

  笔者认为,走出我国农民工不平等就业困境的关键,是重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体系,其路径选择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

  劳动问题所反映的,并不是社会经济不发达或财富不充分,而是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利的分配不公[14]。

  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缺失及其地位的沦落,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制度上还没有及时确认农民工应当具有的地位和身份。因此,保障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必须首先在法律上确认他们平等的主体资格。只有解决了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权利与义务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目前身份混乱、主体地位不明确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所谓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行为能力和劳动愿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15]。虽然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使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城市人”对“农村人”、“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双重等级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政策和法制区分劳动者的当然理由。恰恰相反,作为国家政策,免于歧视的自由已经成为国际习惯法的原则[16]。同时,这些原则由于其人道性质或因涉及人类的良知,通常都具有强行法或“对所有人的普遍义务”的性质,任何国家,无论是否为有关人权条约的缔约国,都有遵守这些规则的普遍性国际义务[17]。【参考文献】.[ 4][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2 [15]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J].现代法学,2006,(5):115-116.[16]Third Restatement of relations law, , Minn.: American Law Institute [17]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因此,我国政策与法制应当与时俱进,改变对农民工身份的传统偏见,依法确认农民工

  平等的劳动者身份。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人指出,农民队伍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应该也不能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讨论农民问题,而应该采用自然的标准,按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来讨论农民问题[18]。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农民的身份是基于职业选择的自致身份,而我国的农民身份则具有相当程度的先赋性质。同时,对农民工和城镇劳动者作体制上的区分和处理,并不能说明任何社会关系,而能够表达社会关系的则主要是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讲,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既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也是恢复农民工平等国民待遇问题。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最广大人民的贫穷和落后,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极大地解放人。改革和发展成果是全体劳动者创造的,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分享应当惠及全体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当然,实现农民工向平等劳动者身份的转化需要制度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虽然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已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但他们依然被政府(制度认可)和城市居民(社会认可)视为农民,从而造成了农民工角色转换和身份转换的分离。比如,有研究表明,月收入不是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而月收入满意度则被纳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模型之中。即是说,日益严重的“同工不同酬”和“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使农民工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而这种负面体验则易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这两个群体截然对立起来,进而可能回归农民工自身所归属的群体即强化对其固有身份的认同[19]。

  我们应当认识到,尽管正式制度“扶正”了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身份,但各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民工身份真正回归的阻力依然很大。因此,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身份,除了政府应当有一个明确而坚决的表态和行动外,还必须采取“一揽子”的配套改革措施,并培育相互尊重、宽容的社会认同文化。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内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不足[20]。我国目前所出现的大量的社会劳动问题,其实质即是劳动者的权利缺失和地位沦落[21]。因此,在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身份的基础上,还必须跟进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各项权利,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在《宪法》中庄严规定公民有迁徙自由的权利,为农民工的自由流动提供《宪法》依据。迁徙自由是现代文明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性质为人身自由权,这是我国宪法学界通行的看法。同时,通过司法审查推动农民工迁徙自由权的落实。【参考文献】

[18]刘洪礼,李学广.试论我国现阶段农民队伍的构成[J].学术月刊,1983,(6):42.[19]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7,(2):88.[20][美]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21]常凯.中国入世与劳权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6):16.

就业论3

  形式与政策论文

  主题:结合自己实际论述如何为就业做准备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刚刚那走出学校的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导致了刚刚出来的的大学生遭受了“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的说法,所以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从理性就业入手,在上大学时就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因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就业

  近年来,围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社会和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特别是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社会更加关注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将其纳入了教育部的工作重点。因此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的事。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们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现实,并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不能再怀有“精英人才”的情绪,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其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真分析社会的需求,分析个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特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职业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一味的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或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而只看眼前利益,不看发展前景,只图生活安逸而不顾事业的追求等,导致自己在求职时四处碰壁,所以大学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合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以实现自己的职业角色。

  我们因该精心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著名演讲家丹尼尔?韦伯斯特在《再答罗伯特.海恩》大获成功后说:“我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准备了那次演讲”,而前苏联演讲家卢那塞尔斯基1928的为欢迎高尔基的演讲成为了“最突出的范例”(教育学/高等教育论文。对此,他说:“我一生都在为这篇报告做准备。”因此,求职择业的准备同样也是一个漫长地过程,每位大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应为自己就业开始做准备了。但很多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就是换一身新的行头、再做几份简历、有哪些单位招聘就往那儿投递简历那么简单,所以就业是大学四年级学生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之前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提前做好就业准备,的确很难在竞争中取胜。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们往往只看到了就业竞争的激烈,而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许多职位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往往是因为毕业生们自身条件的不足而与这些职位擦肩而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提前做好迎接“就业寒流”的准备。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必须长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积累。而这种训练和积累又必须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关于职业生涯的概念及内涵,目前众说纷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职业心理学家较认同美国生涯理论专家Super的观点,根据其理论,可将“职业生涯规划”定义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职业生涯的主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事件、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因此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合理安排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了。

  大学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舞台,你可以在里面学习很多知识,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人际关系,更甚至是管理的能力和技巧,不过这都需要你合理的安排你的大学三年的生活。

  大一,打好专业知识基础,适当的参加涉外活动,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大二,专业方向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喜好选择方向。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把学科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大三,先择业再就业。

  面试

  是面试官与应试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其互动性很重要。真正有效的提高面试技能的方法是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参加模拟面试是一个整理过去、发现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好机会。现在很多高校对在校毕业前的学生都会专门举办模拟面试训练,并且专门邀请一些合作单位或参加过不同职位人才招聘的校友、老师模拟不同的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及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面试的氛围,了解应聘的形式、应聘内容、应聘的职位、面试的技巧及面试礼仪等从而检查自己的不足,再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有意识的提高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其次,面试前还应预测你会被问及的各种问题和答案,即使你不能猜出所有你可能被问的问题,但是考虑这些问题的过程也会减少紧张而且心里有底。同时还要准备好你对应聘单位要问的问题,最好准备好几个围绕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企业发展前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同时表达了你对此工作的兴趣以及智慧和热情。

  面试,面试是一个对于刚刚出来的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面试,用人单位能够直观、全面地对毕业生的知识面、反应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因此面试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必要手段。由于大学毕业生们对于面试经历较少,缺乏经验,往往不能正确选择机会、把握机会、推销自己,有的甚至因面试失败导致与合适的岗位失之交臂从而功亏一篑。大学生要取得面试的成功,实现最终顺利就业,就必须了解面试的有关内容,熟悉面试中的问题,掌握面试中的技巧,从而充分做好面试前的准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求职应聘前所应做好的准备。

  那么对于面试,我们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地心理状态为面试成功提供保障。面试不仅测试一个的知识和能力,也测试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做好以下几点的准备:第一,增强自信。我们常说“一个民族要有自信才有希望、一个企业要有自信才有辉煌”,同样一个人要有自信才能使你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力得以充分展示。自信心来源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应努力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大胆的展示自己。第二,增强耐挫力。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就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就业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以平常心来看待失败。永远记住:一次尝试就是一次锻炼,一次失败就是一份收获,10次中哪怕有9次失败,只有一次成功就等于成功。面试失败后要冷静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尽快调整求职应聘策略,提高面试成功的概率。

  认真做好资料和相关信息的准备

  经过大学三年的苦心经营和精心准备,从而不断积累和完善后,如何在就业的冲刺阶段跑在前面,并获得最终的胜利,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第一是自己资料的准备。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一个检索,收集整理自己的个人资料:在专业知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参加社团活动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特别重要)、取得的各类证书等,客观评价自己,多角度认识自己,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特点,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特长所在,搜索、提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经验。第二是应聘单位的资料收集、整理。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利用招聘会、招聘网站、高校的BBS、各类公司网站、各类报刊杂志、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网络等方式去获得就业信息。对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再对筛选出的招聘单位作进一步的了解,了解清楚招聘条件、招聘何种职位,重点是你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工作职责,同时搞准确该单位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总之尽可能多了解招聘单位情况,如果可能对面试官的有关情况也应尽可能了解,尽量做到对对方心理有数。第三是精心准备自荐书。自荐书——大学生扣开事业之门的敲门砖。(1)写好自荐信,主要体现出态度诚恳,语言表述流畅,格式规范,言简意赅;(2)精心设计、制作、撰写简历。作为求职者,需要通过简历告诉招聘单位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和过去取得的成绩、经验等。但简历绝非自传,因此要强化自身优势,突出与所应聘的职位最契合的能力或实践经验。简历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不一样,要注意突出自己某项专门能力,而非把自己包装为全能人才,所以每位学生针对不同的岗位写不同的简历。很多学生往往是写好一份简历后,统一印刷很多份,分别递交不同的招聘单位,这样自己的简历就没有“亮点”。一般情况下,招聘单位都会收到远远超过招聘人数的简历,其中只有少数人会获得面试的机会,而招聘人员大约只会在一个简历上停留15秒钟左右,所以在撰写简历的时候一定要写清自己的必要内容:基本情况、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获奖情况和联系方式等,还要重点突出自己与岗位相应的亮点,并且在格式上要精心设计,不仅要重点突出,而且让别人在看简历时候很快找到相关内容。总的说来,简历的设计要追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最后编辑排版要规范,整体和谐。(3)针对简历收集相应的辅助资料。包括各类证书复印件、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各类社会实践证明或成绩复印件等。因为针对不同的岗位应聘者要准备不同的简历,所以自荐书后面所附资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对简历的“亮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最后反复对自荐书进行检查,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有错、格式排版是否合理、整体是否和谐。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不仔细而留下遗憾。

  所以为自己的将来早做打算,为自己的就业早做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谭小聪

就业论3篇 论述我的就业选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