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时间:2022-04-16 12:08:4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供大家赏析。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泾阳县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泾阳县县前小学

所涉学段

小学

学校负责人:张西平

项目联络人:杜艳 联系电话: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姓名

年龄

学历

专业

职务

张西平

57

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

校长

杜艳

45

本科

汉语言文学

副校长

侯冬梅

44

本科

美术学

教务主任

李婧

37

本科

汉语言文学

信息中心副主任

杨文娟

37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请描述本校当前的办学特色、信息化条件、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核心诉求,不多于500字)

注:该板块的描述,是为了方便找到在此次能力提升工程中与学校发展最为契合且具可行性的努力方向。

泾阳县县前小学位于泾阳县城县前街64号,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公立完全小学。学校坚持“管理优化,校风优良,环境优雅,育人优质”的办学目标,致力于构筑“让学生享受幸福童年,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学校持续内涵发展”的师生成长精神家园。确立了 “童真童梦,幸福人生”的办学愿景和主题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以师德修养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学校文化根植在师生心灵深处。现有教师89人,其中陕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能手6人,各级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4人。

我校已接入100M光纤,网络全覆盖,我校拥有智慧班3个,电子阅览设备2台,电子备课室6个(教师人手一机),机房、语音室2个(110台)电脑,教学设备29个,光盘刻录设备2个,数码相机2台,电视台1间,录播室1个,机器人装备16套,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及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配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实现“班班通”设备装备,但是,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现状不太乐观,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在队伍建设、设备管理使用、技术培训应用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请利用SWOT工具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S(优势)(1)泾阳县县前小学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公立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559名,27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能基本满足的学习和活动。

(2)100兆光纤网络全覆盖,教师每人配备电脑,都具备?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独立完成文件的操作和教学准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资源的搜集整理。

W(劣势)(1).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技术装备陈旧。

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力量薄弱,队伍存在人员少、培训学习赶不上。

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O(机遇)(1)领导高度重视,致力于智慧校园的打造。

(2)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去学习。

(3)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智慧型教育的新环境。

T(挑战)(1)学校信息化推进,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落实信息化教育教学,打造智慧校园。

(3)学校信息化考核的制度建设的完善“落实研、考、培、评”等各项工作。

四、学校发展愿景

(请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

三年信息化教学发展总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深入推进我校“童真文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到2022年底,我校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课时,促进我校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信息化学校得到落实,管理信息化、考核信息化,让信息化教育教师应用信息化能力得心应手,各学科都能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智慧校园得到落实,在信息化应用后学校管理智能化,考核智能化。

五、学校绩效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确定本校未来三年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具体、可操作性,并且必须包含一至两条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联的绩效目标)

1.第一年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

(1)以工程为契机,完善已有的网络建设,提升网络宽带速度,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水平。

(2)通过整校推进实施,学校选择12个能力点,全体教师从中选取 2 个适合自己的能力点,从不同维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学校制定促进教师开展校本应用实践的各种考核制度与管理制度, 指导教师有效完成微能力点课程学习及认证。

(4)加强落实教研组内开展基于能力点的听评课制度。按照学校选择的能力点范围,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重点选择?项能力点进行提升,形成学科特色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5)按岗培训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岗位的适应性,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借助“提升工程 ”的实施,有效推进集体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6)分年级分批次开展智慧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2.第二年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

(1)继续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学习,并“结对子”共同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探索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教学新模式。

(2)让信息化教学技术成为常态, 确保一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

3.第三年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

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伦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移植到数字网络环境下,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全面实现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六、校本研修方案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和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确定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与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相吻合、具体、可操作。)

一、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每个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2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25学时的在线学习。学校层面要提交2个教研活动简报。

二.产出绩效目标

(1)教师个人信息化研修计划

(2)教师研修各能力点案例汇编;

(3)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案(含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汇编;

(4)各学科信息化教学备课(听评课)记录汇编;

(5)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提升工程培训总结)汇编;

(6)教师信息化教学课例集锦。

三.效益绩效目标

(1)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2)各教研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汇编;

(3)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4)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汇编;

研修主题

(请从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确定能力提升工程的本校研修主题,这将作为之后学校能力点选择的依据。)

1.根据学校选择的微能力点,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选择本学科适用的微能力点,教师个人能力点的选择。

2教研组分组研修能力点课程。

3.常用软件的使用培训。

4基于能力点的结对帮扶活动。

5.聚焦微能力点主题的集体教学展示活动。

6.经验交流沙龙、“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主题分享等活动。

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比武。

研修内容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1)提高教师多方面分析学情的能力,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科学依据。

(2)提高教师精确确定教学的切实目标,为教学中的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方法提供参考。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提高教师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的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判断资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提高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2)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演示文稿。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提高课堂导入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

(2)提高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技术

(1)提高教师借助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直接的呈现数据并进行合理解读。

(2)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探究法诀数据间的潜在联系,为准确、多角度分析与解读数据提供支持,为合理化使用数据分析结果奠定基础,尤其要结合学生和教学进行分析,改进教育教学。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的测验与评价能力,掌握信息手段与测验相融合的途径;

(2)掌握与测验、练习相关的技术操作方法。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1)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制作微课程,解决教学中重点问题,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

(2)提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使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1)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拓展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实现学生展示与分享过程性的学习成果,并基于成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1)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多种资源,吩咐学生体验。

(2)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1)提高教师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能力,掌握“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内涵”。

(2)掌握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操作步骤和环节。

研修形式

研修形式采取学校集中培训和教师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网上交流和定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自主学习: 教师要通过自学, 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微能力点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个微能力点。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 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教研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 保证能力点落实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学校能力点的确定

管理团队

培训团队

1.校级信息化解读

2.校级信息化能力点培训

3.教研组分组研修能力点课程

3.各教研组制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4.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管理团队

培训团队

各学科教研组

线上学习

各学科教研组

常用软件的培训与使用

各学科教研组

聚焦微能力点主题的集体教学展示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比武)

各学科教研组

1.基于能力点的结对帮扶活动

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主题分享活动

各学科教研组

个人上传能力点考核内容

各学科教研组

考核要求

(确定本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考核微能力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一、过程性评价:

1.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个?研修任务单。

2.每位教师的学校选点范围内选择2个能力点,完成25学时的课程学习。 能力点选择几个维度,1个维度2分,2个维度5分;线上学习的时间不少于 600 分钟。

3.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课例分析。未参加?次扣2分。

4.(1)集体教学是否基于选择的微能力点;(2)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3)集体教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丰富性、互动性、准确性等。

二、结果性评价

5.教师收集相关证据提交过程性材料,通过2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点校本应用考核。

(1)教学中问题的定位是否切实。(2)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录像、活动计划、活动观察记录、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等<至少 3="">) (3)微能力应用效果。(参照“微能力测评规范”)(4)校本应用推广价值 (5).校本应用是否原创 .校本应用是否挑战新领域

6.研修成果,提交?个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课例。

机制设计

(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

参培人员必须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和网络研修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网络研修和线下实践应用任务,培训结果与教师职务(职称) 评聘和年度考核、教研业绩考核等挂钩,各类活动中评出的优秀展示教师或综合成绩纳入教师最终研修成绩,并且期末学校对校本研修活动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凡未合格者或被上级通报影响学校考核的,一律按学校规章制度处理。

2021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精华

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报告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自检自查报告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