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3篇(公共管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2022-12-25 08:26:3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3篇(公共管理学结课论文),供大家品鉴。

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3篇(公共管理学结课论文)

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1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在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在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缺失。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建立起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更完善。[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不足完善与走向 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异常发展阶段、改革阶段。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因此,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51年的发展历程,其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应急性强、社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制度,虽然政府、社区会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给予适当的扶助,但是总体上说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形成和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绝大部分农民都成为人民公社社员,其生、老、病、死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除此以外,具有强烈保障色彩的自然就业制度也在农村建立起来,其作为农民基本生活最根本的保障手段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异常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发展停滞,但是农村集体保障却得到了异常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的90%。

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改革阶段

  在改革的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经济逐步解体,这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并逐渐走入低谷。在经过了改革的冲动期以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保障项目比如养老和医疗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成就和实施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保险得到空前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正在试点推广,2020年要实现覆盖全国范围。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2008年底我国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4%,60岁以上占12%,65以上占%,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农民工总量达到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万人。2008年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外出农民工参加城市养老、城市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占外出农民工比率分别为%、%、%、%。统筹层次低。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县级统筹层面。统筹层次低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基金盘子小,风险大,造成地区待遇差异大,难以体现社会公平。二是每市县各为一个统筹区,系统建设、制度建设、日常管理三方面成本加大,不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上。

  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投入少。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90元左右,城市企业退休人员已达1200元左右,是农村13倍。城市职工医保报销平均75%,城镇居民50%-60%,新农合为40%。农村妇女生育仅从新农合享受300左右定补,远低于城市生育补贴和产假工资。我国2008年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49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141元。立法层次低,不健全。

  调节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中仅有《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条例形式颁发,其他还停留在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面上,整体立法层次较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现实保障需要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差距很大,卫生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日趋严重,城市过剩,农村不足。另外初级医疗机构水平低,人们不愿去就诊,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仅25%。年轻人进城谋生,老人和儿童留在农村,发病率高,医疗费用开支大。3我国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不足的根源探究。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存在着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也即存在着缺失和不足,造成这种缺失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阻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决定着人们不可能同时同步获得相同的利益,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获取利益,拉大了不同阶层的人们获取利益增量的差距,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冲突。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国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要求的经济条件也更为严格。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缺乏后盾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与建设中来,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缺乏后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不协调。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导致家庭保障观念在大多数农民心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缺乏了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会保障意识极为淡薄 4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定政策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要能够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要求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功能。

  要能够反映社会保险的特征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要能反映它的这些基本特征。政策的制定要体现强制性,政策的实体和政策制定程序要纳入法制轨道,贯彻法制的精神,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坚强后盾,保护它的运作。政策内容要体现共济性,国家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要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经济负担能力。成本效益性

  社会保障政策系统的成本效益很难量化,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随时注意这一标准。对政策的评价要充分考虑政策的社会效益,能否发挥基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医疗保障的需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因素,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能维持基本的社会保障,又要适度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差别。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也要强调对于促进效率的作用。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具体建议 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结合。因统筹层次低,各统筹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待遇水平差异问题,可以靠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现实问题。应保尽保。

  对制度缺失影响社会保障实现的,要尽快开展试点,再实践的基础上调研论证,建章立制,做到应保尽保。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问题的思路。

  一方面,医疗保障关系流动。2009年12月31日,人保部发布《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意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这是最新的调整医疗保障关系跨统筹地区的级别最高的文件,明确了各类流动就业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得重复享受待遇。

  另一方面,养老保障关系流动。建议:农村养老和城市养老相互转移时要相互承认各自缴费年限,制定年限折算办法,一个人同时交纳两种养老保险时要规定折算后最高缴费年限,转移时要将个人账户和统筹全转移。退休地选择权要适当限制,在没有实行全国统筹前,应以缴费时间最长或生活地为退休地,避免参保人趋利行为。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

  首先,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仅仅停留在县级统筹层面,统筹层次低,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已成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障碍。统筹层次低,长期异地居住参保人医疗费报销、领取养老金也有诸多不便。其次,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是农村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实行农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责任,规定各级财政具体承担比例,并逐步提高这一比例,明确对基金缺口提供财政支持。

  再次,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正常调整机制。国家要根据物价和通货膨胀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金收支状况,建立规范化、可操作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调整制度,适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主要问题是要将这些监督制度引入农村社会保障实施中,并得到加强,有的还需要根据农保特点注入新的内容。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机构。

  合理设定农村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编制,配备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管理和经办人员,将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尽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理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科技支持,大力发展农村养殖业、粮食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了,农村社会保障才能得到迅猛发展进步,农村社会保障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完善。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358 [2]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和利益机制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5,(3)[3]任保平.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J].经济学动态,1998,(10)

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2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 生 李凯鸿

  专 业 农林管理 层 次 本科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关于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林管理学院

  李凯鸿

  摘 要: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今、利在子孙的“民心工程”。

  关键词:农民

  需要

“放心水”

  农村饮用水

  安全问题调查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的重要民生问题。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今年,县政协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解决民生的重要调研课题,组成专题调研组,从4月以来,先后到水厂、进学校、入农村,访农户,实地察看饮水水源水质情况,并召开乡镇、村干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详细了解我县饮水安全情况。同时,还组织相关部门到呼图壁县学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饮用水供水概况

  我县共有11处乡镇,35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目前,全县11处乡镇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7处,受益自然村152个,受益人口万人。从建设时间上划分,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此期间建成的供水工程以浅井为主,共建成浅井集中供水工程49处,受益村庄66个,受益群众人。这一时间建设的单村浅井的经营主要由受益村庄自行管理。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建设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现已完成仿山邓庄、乔楼、马集镇袁堂、半堤乡耿楼、冉固镇田集、冉固、王双楼、张湾镇张湾等8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累计新打深井12眼,安装变频及提水设备20台套,埋设干支管道千米,受益村庄86个,受益人口人,这一时期建设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的经营主要由隶属于县水务局的农村自来水管理站管理。全县农村还有近40万人的饮用水没有得到改造,仍使用压水井的水,水质安全无法保障。

  二、影响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1、高含氟区,治理难度较大。部分村庄地下水苦、涩、咸,这是地下水质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治理。

  2、大部分农村饮水井条件简陋,使用的全是压水井和手拉式井,水层浅,质量差,甚至在干旱季节取不出水来,造成饮水难现象。

  3、工业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水环境污染。

  4、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得到合理回收和利用。

  5、集约化养殖场和畜禽、粪坑等对水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以上这5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制约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我县人畜饮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引黄补源和灌溉水回归。根据统计,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平均为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2%,一年引黄河水7300万立米。根据《定陶县水源规划》(1996),定陶县可供水资源总量为万立米,其中地下水只有7800万立米。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特别一遇干旱季节,许多村庄提取地下水相当困难,水源的不足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这种矛盾将随着集镇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和项目增多会越来越突出。

、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供水水质差。

  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饮用的是2005年前建造的单村浅井水,当时的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技术落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加之部分饮水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不足,只好降低工程标准。另外,部分饮水工程是由个人投资兴办,投资者为追求眼前利益一味追求利润,致使工程材料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造成工程标准较低,不能长期发挥效益,甚至用不多长时间就报废。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水源防护条件差,有的水源建在坑塘边,有的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没有水源保护警示标志,取水井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使供水水质不能达标。

、供水管理跟不上,安全措施不到位。从对全县现有单村浅井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方式的调查来看,工程建成后,很少有村庄专门制订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水费标准及计收管理办法等。在工程的维护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能实行责任制度,不能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供水单位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制意识淡薄,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监测还是空白。

、水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污染型企业的投入生产,大量工业废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就随处乱排乱泄,从而造成当地地下水人为污染,更加加剧了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躲避检查,把带有有害化学成份污水通过自备机井直接排入地下,使当地地下水造成不可恢复性严重污染,给子孙后代饮水问题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四、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

  一是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注民生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及水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带着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真感情,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县、乡两级政府要成立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切实抓好农村饮用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三是广泛开展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群众的水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制定科学的规划措施,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饮用水建设规划是安全供水的基础,一是县水务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好全县饮用水建设专项规划,规划要体现科学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处理好供水的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集镇及村庄建设衔接好。二是要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合理利用好上级项目资金,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杜绝各种截流环节,发挥水改资金的最大效益。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单村浅井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建立运转合理的建设管理机制。

  几点建议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县镇两级政府要成立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对县级部门、乡镇和村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县成立饮用水安全管理机构,隶属于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农村饮用水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考核奖惩等工作。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在对全县水资源和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处理好供水的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集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相衔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有山泉水可以饮用的地方,居住分散的农户,可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无可靠水源时,可建造雨水集蓄工程。有良好的浅层地下水等地方要因势利导,可建造分散式筒井或引泉池。提倡适度规模,供水到户,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对乡镇水厂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供水安全性,保证供水质量达标。延伸乡镇水厂供水管网,逐步解决居住相对集中农户的供水问题,尽快提高农村自来水的覆盖面和普及率。保护环境,管好水源

  一是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在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大力防治产业污染。要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有污染的产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杜绝产业废水直接排放。三是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处理和村庄河塘整治,开展农村环境治理。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四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按照“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的方式,集中建设一批乡村垃圾处理中心和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推进农村改厕和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确保饮水安全。建议设立水源地保护基金,每年对水源地进行环境改善和污水处理。对特困饮水扶贫工程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项目运行和管理成本。同时出台我县水污染防治规范性文件,规范公众行为。

  严格管理,强化服务

  农村供水站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约束。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卫生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供水站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还要进一步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各供水站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注重做好设备管道的维护、用户水表的检修出户等工作,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农村水价要兼顾农民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和农村生活用水价格一般不高于城镇生活用水价格的原则,由物价部门合理确定农村水价标准,制定和调整农村供水价格要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放活机制,多方筹资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一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争取国家和市专项资金。要紧紧抓住近年国家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项目多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做好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加快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在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县财政要有适当的配套投入,整合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用于农村改水项目。三是吸引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经营,筹措改水资金。对农民自建的饮水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可实行以奖代补,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注重储备,建立预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干旱导致的饥荒和因水致病引起的惨痛教训应该给今天一个启示:即我们应该在灾难和不幸来临之前尽可能把这种风险降低到底线。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建立饮水安全的储备体系,加快建设我县的骨干水源工程,建立片区应急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对水资源的配置,做好防旱饮水的供水储备,建立片区性的联合抵御干旱风险协作机制,加强片区间供水资源的调配与供给。同时,制定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储备物资,落实预警与应急救援机制。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建议由城建、水务、宣传等部门牵头,组织各新闻媒体在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要使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田间地头,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调研

  农户调查问卷

(请在你认可的选项上打√或填数))

  农户所在地:

  省

  市

  县

  乡(镇)

  村 调查时间:

****年**月**日

  供水工程名称:

  户主姓名:

  1、目前你家喝的水来自:

  A □单户供水工程 B □分散供水工程 C □集中供水工程 D □其他

  2、目前,该工程的管理方式是

  A □水利部门管理 B □股份制公司管 C □用水合作小组 D □自己管 E □ 村委会

  3、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方面,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家是否愿意支付或已经为建设供水工程所需要的配套投资?

  A □愿意 B □不愿意 C □愿意并已经投入 元/人 D □不愿意,但已经投入 元/人

(2)你家是否有能力支付水费?(实收水价: 元/方,全年支出:,占纯收入的比例:)A □能 B □基本能 C □不能

  4、供水工程公平性方面,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村是否所有的人都喝上好水?

  A □全部 B □绝大多数 C □一部分没有(2)你认为目前确定的供水水价方案是否合理? A □合理 B □基本合理 C □不合理

  5、项目满意度方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你对选择的供水方式(指供水到户或到集中供水点)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2)你对供水水质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3)你对现行水价标准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4)你对水利部门的工作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

  6、水费收取标准和数额是否公开?(1)□公开(2)□不公开

  7、项目区群众的参与程度

(1)工程建设前是否有工作人员告诉你工程建设方案? A □有 B □没有

(2)工程建后确定管水员、水费方案是否征求过你的意见?

  A □有

  B □没有

  8、你对进一步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有何建议?

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3

  中国XX大学

*注意:本文上传具有使用权,所以请忽贸然使用*

  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基于公共管理学背景的城乡规划学科

  建设与发展

  老师: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班级:

  基于公共管理学背景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

  摘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科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着公共管理学这门大的学科体系下发展,是有一定重要的意义的。城乡规划主要以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基础,在大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城乡规划属于一级学科,而下设的二级学科也很丰富,在公共管理学背景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创新,探讨政府规划职能的央地关系,探索公共政策和行政体制改革,使公共政策制定与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以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1.公共管理学背景下的城下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两个学科融合的结果。研究具体探讨了城市规划管理学科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科定位、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三部分,一方面立足公共管理领域,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管理、城市与区域治理等方面,另一方面立足城市规划领域,围绕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实施过程等方面,培养兼具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对丰富城乡规划学科理论体系、优化城乡规划行业人才、探索管理导向型培养模式创新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化对城市规划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未来我国城市化对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融合多学科的优势,通过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二级学科等方式,进行兼顾城市规划技术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学科一级目录下的二级学科,通过将基础学科、工程学科、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课程交叉融合,组成综合课程,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城市功能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与公共政策、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与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以工学门类中的城乡规划管理、理学门类中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为相关学科,各自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队伍,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日益细化,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领域学者开始关注 城市规划工作,同时城市规划学科本身也日益从传统的空间物质形态研究转向公共政策研究,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为更好地发挥公共管理学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的作用,近年来,先后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在公共管理学一级目录下设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进一步充实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畴,促进了公共管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融合发展。

  2.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发展

  现有的研究认为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经历了2010 年以前依托于建筑学发展和2011 年成为一级学科后的独立发展两个时期。

(1)2010 年以前,在城乡规划学依托于建筑学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者把城市规划看成是建筑学的延伸,而非独立的学科。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虽产生于建筑学,却决不是对传统建筑学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知识的简单放大,而是在较大幅度地扩展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生态学、公共管理学、艺术学与美学等相关领域内容的前提下,构建了现今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2)2010 年以后,城乡规划学科在全国城乡规划学术界和建设管理业界已经具备庞大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其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早已远远超出了原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范围。2011 年,我国正式决定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1]。

  城乡规划学科虽然在学科内容建设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体系符合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就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来看,城乡规划必不可少,城乡规划所解决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解决国家对于城镇乡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说,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是长远的。

  3.城乡规划依托公共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学科作为继公共管理学现有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五个二级学科之外的新的二级学科,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科共同构成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的三个二级学科。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城市规划管理学科,可以有效填补管理学领域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学科缺失。城市规划管理学科是以城市规划决策管理为对象,以城市规划技术和城市管理技能为基本手段,以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1] 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2011.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研究、城市管治与模拟研究、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等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培养技术型和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交叉型应用学科,既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重要学科组成之一,又是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重要补充和支撑。城市规划管理学科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政府和非盈利机构等公共部门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职能定位,探讨城市规划决策的公平与效率。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发展、深入,城市规划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也将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2]。

  城乡规划依托公共管理学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建设,并增加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科目,就学科交叉来看,这对于两门学科的发展是很关键的。相应的交叉研究,积累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城市公共政策理论、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城市专项(产业、土地、交通、环保、民生)政策理论、城市治理理论、数字城市理论、城市模拟理论及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理论等。这些理论涉及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研究、城市增长政策研究、城市化公共政策过程重构,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制定与管理、城市专项决策、空间数字化与模拟、规划实施评价等,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学的决策、协作、责任、社会政策和法律基础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可以有效支撑城市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发展。

  4.依托公共管理学基础的城乡规划学科展望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当然,作为管理学背景下的理学学科,也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②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2] 赵景华.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学科特征[J].2012 基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发展城乡规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公共政策等等各方面都能有所体现,所以,城乡规划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拥有管理学背景的基础。所以,学好理学课程的前提下,还要加强管理学科目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应对国家经济等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2011.[2].赵景华.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学科特征[J].2012.

年《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3篇(公共管理学结课论文)相关文章:

风险管理论文题目_风险管理课程论文题目2篇(论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论文范文3篇 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5篇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论文

开放式教育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整理3篇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论文

税务部门的公共管理论文3篇(关于税务管理的论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论文_职业规划论文3篇(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的论文

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3篇 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12篇 课程评价的研究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论文3篇(财务分析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