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3篇(关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议)

时间:2022-12-27 17:09:0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3篇(关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议),供大家阅读。

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3篇(关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议)

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1

  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万云江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依靠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带动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优化组合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完整链条,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我区实践来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规模效益不明显。全区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万亩,养殖业基地规模达到万头。其中优质粮油基地面积万亩,优质茶叶基地面积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养殖面积4000亩,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40万头,基本形成了蔬菜、优质粮油、林果花卉、畜禽、茶叶、特种水产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但是,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在基地建设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无序和重复建设的情况,生产能力过于分散,规模效益始终不明显。以蔬菜为例,全区各个乡镇都有基地,每个基地都有好几个主打品种,单一品种最大种植面积不到5000亩,最小的不足100亩。

(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区已发展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9家,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万户(包括区外农户),吸纳农民工就业1388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拥有农户会员名,带动农户户。但龙头企业和专合经济组织在规模与实力、科技与产品质量、品牌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上综合竞争力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18家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有亿元,专合经济组织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只有7个。全区农产品加工率不足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助农人均增收不足300元,不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5元的7%。

(三)品牌战略初见成效,但市场体系不完善。全区已形成“白莲池”牌大米、“涪溪”牌肉鸭、“九里鲜”水果、宗场沙梨、李庄生姜、赵场花卉等19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万亩,占总耕地总面积的%。无公害农(畜)产品32个,年生产量万吨,占农牧总产量的29%。宜宾芽菜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叙府酒业、叙府茶业、碎米芽菜等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但是,当前翠屏区除2个蔬菜综合市场外,至今尚无专门的水果、粮食、茶叶、花卉等专业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绿色、特色品牌农产品更是找不到专业柜台。

(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利益连接方式单一。全区种植业订单达到41万亩,养殖业订单达到32万头,已基本形成了以叙府茶业公司、和久农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凉姜乡果业协会、宗场乡沙梨协会为代表的专合组织带动型和以石龙庵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三种利益联接机制。但是,这种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的联结方式还比较脆弱,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同时,部分“订单合同”缺乏有效性,据调查,“订单合同”完全履约率仅为34%左右。

  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桎梏。农民“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在思想素质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文化素质上,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不到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75%。同时,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还习惯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特别是在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

  2.配套政策的滞后。一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社保制度缺失的影响,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来引导土地的合理集中。另一方面,受县级政府职能的限制,政府投入带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同时,翠屏区作为宜宾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发展受到土地、规划、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制约。

  3.指导思想的错位。部分基层政府没有制定或者依据已制定的规划来发展农业产业化,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甚至盲目搞政绩项目,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二)内部优势和环境机遇。

  1.独特的区位优势。宜宾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也是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的21世纪长江流域最具开发投资价值的25个城市之一。按照规划,翠屏区城市人口将超过100万。这个宠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将迅速推动翠屏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上档升级。同时,翠屏区作为向家坝、溪洛渡等4个巨型梯级电站电站工程的后勤保障基地,也必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2.较强的县域经济。2007年,翠屏区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化率达到%。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名列丘陵地区第一名。近两年,区财政累计投入农业达亿元。

  3.良好的基础设施。全区农业生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万千瓦。村道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23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20公里,%的行政村通汽车。发展农村沼气万口,沼气普及率达到40%。农村用电量达到9234万千瓦小时,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万户。

  4.完备的农技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进一步稳定和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克服外地一些地方“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目前,全区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13人,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是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切忌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二是要坚持农民自愿、村民自治。把政府作用定位为发动、引导和服务,彻底清除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在村民自愿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依据当地农业的不同产品和产业的特点,把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需要,本着“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把“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吸引到农业领域,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延升产业链条。结合翠屏区茶叶、畜牧业和粮食生产等地方优势,重点抓住叙府茶业、高精食品、和久农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延长农副产品生产链条,占领高、中、低各类层次消费市场。三是用活土地政策。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优先安排龙头企业建设用地。凡使用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龙头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报批手续,其项目可按工业用地出让供地。龙头企业新办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用地未固化的,可视同农业用地。

(三)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活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户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是放手发展。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为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各类科研机构领办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继续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以农户为单位或多户联合形式,自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功能。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组织和中介功能中“跳”出来,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兴办各种经济实体,逐步演变成专业性产业一体化组织,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效服务。三是加强管理。坚持“民办、民管、民益”的原则,改变当前我区有相当部分专合作组织的官办色彩,引导专合组织根据《章程》要求,完善内部规章制度。

(四)夯实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一是把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要把加工企业引向基地,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建立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产销联合,以销带产。二是把基地建设与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起来。结合宜宾市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规划,立足不同的资源条件、水土气候、种养习惯,重点抓好优质专用水稻基地、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名优水果产业基地、特色畜牧业基地和特色水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三是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培育结合起来。在现有产业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引进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推广适用技术,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

(五)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龙头企业和专合作组织与农民、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经营,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合理、有效。一是继续完善“订单农业”。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来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合法利益。二是按照“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二次结算让利等多种方式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实现利益互补。三是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着力培育营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繁荣农村市场,妥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核心竞争力上取胜。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教育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农民。二是引进高新农业科技。强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区合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三是抓好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提倡和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吸取“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发展标准化生产。依托“宜宾万亩无公害早茶基地”和“全国粮食丰产工程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主动把质量控制要求引入农户,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二是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从分级、加工、包装到储运等环节,都必须强化监管,防止二次污染。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健全农业投入的制度保障。调整财政支出,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四是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2

  屏山小城镇建设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曹菊明

  2000年以来,屏山县小城镇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按照“以生态文明规划城镇、以园林宜居建设城镇、以整洁有序管理城镇、以文明先进经营城镇、以特色风格塑造城镇”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了全县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力度,推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屏山地处宜宾市西部,东界宜宾县,南与云南省绥江县隔江相望,西邻雷波、马边县,北连沐川县,是四川内地进出凉山的咽喉要道。全县幅员面积1523平方公里,辖8个镇8个乡,261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城镇化率仅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3个:新市镇、龙华镇、大乘镇;市级小城镇试点镇3个:中都镇、富荣镇、福延镇。

  二、小城镇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日趋完善。在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质量,建精品”的指导思想,对小城镇和各集镇进行了规划编制或修编。已全面完成新市镇、龙华镇、大乘镇、中都镇、富荣镇、福延镇、锦屏镇、新安镇和屏边乡、夏溪乡、清平乡、太平乡、龙溪乡、楼东乡、鸭池乡、新发乡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市镇、福延镇、锦屏镇的城市设计;完成龙华镇、大乘镇、中都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通过这些年来的艰苦努力,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县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按确定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小城镇建设工作有序拓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县城:以新县城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副食品加工、轻纺、制造业、旅游业为基础,着力发展以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建成市域西部二级中心城市。新市镇:以发展物流、贸易为主导,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宜宾市域西部物流中心和屏山县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城镇。锦屏镇:以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加工为主,发展以旅游服务、交通服务等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迁建文物、库区等资源发展旅游业。龙华镇:以历史文化名镇和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建成旅游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型城镇。中都镇:结合白魔芋基地、烤烟基地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商贸、农贸等第三产业。大乘镇:结合茶叶、黑山羊等基地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工贸型城镇。新安镇:结合茶叶、白魔芋、蔬菜基地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集贸型城镇。富荣镇:结合茶叶等基地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集贸型城镇。书楼镇(福延镇、楼东乡):结合经济果林等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利用独特的区位、自然和和文化优势,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旅游型城镇。有的镇已初见成效。

(三)抓旧城改造,增容扩能,狠抓市政公用基础建设。2000年后各小城镇按规划要求,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特别是非淹没城镇按照规划更是逐步加大了改造旧城区的工作力度,规范旧城区建房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连片开发、成片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拆旧房建新房余平方米,进行新区建房余平方米,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0余平方米。我县还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台优惠

  政策,致力于招商引资,着力于项目资金的争取,以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促农的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

  全县采用政府出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向外引进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方式,重点抓好基础公用设施建设。对大街小巷的道路进行硬化(硬化率达到90%以上),对道路、公共场地、院坝进行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镇驻地自来水普及率平均达到90%以上,有7个镇建起了集贸市场(新市镇、龙华镇、大乘镇、中都镇、富荣镇、福延镇、锦屏镇),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得到普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有序进行,基本形成了有地方特点的小城镇风格,已初具规模。

  三、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足,战略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干部职工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对小城镇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将小城镇建设摆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战略和改革开放大格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超前谋划和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而且水平不高,规划执行难度大。

(二)城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集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功能不全,辐射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城镇发展的要求。由于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偏低的状况。同时,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经济。

(三)机制不健全,建管矛盾突出。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随意性较为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突出。大部分乡镇缺乏必要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小城镇建设工作“缺位”现象较为严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提高。

(四)财力不足,小城镇建设缺乏后劲。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各乡镇由于历史负债大、包袱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企业和个体开发、能人投入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观。要进一步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真领会“农村发展的文章从城镇做起,城镇发展的文章从企业做起”这一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辐射效益观、建设超前观,切实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形成合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二)强化城乡规划,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牢固树立超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的原则,继续做好小城镇的规划调整及修编工作。突出抓好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努力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打牢基础。

(三)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一是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资金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二是加强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统筹资金,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实施。三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四是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努力使小城镇建设走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潜心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相关配套措施。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发挥科技人才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逐步将管理人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五是按照规划,严格执法。要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统筹兼顾,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县规划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和规划的执行,切实做到“规划一张纸,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和农户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及各种矛盾纠纷,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积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落户,务工经商。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城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解决后顾之忧。

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3

  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林乃宏

  屏山县属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经过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茶叶、烤烟、水果、白魔芋、林竹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扎实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如下粗略的见解。

  一、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屏山县界于东经103°37'--104°23',北纬28°26'--28°51',全县幅员面积1523平方公里,有耕地公顷、林地公顷。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2009年底,全县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林竹基地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万亩、110万亩。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03个,百万元以上专业村达93个,专合经济组织达到100个,市、县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较快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增加402元,达到3578元,增长%。

  二、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农特产业发展。屏山县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日照小时左右,年均气温℃左右,降水量。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和紫色土壤为主,土壤PH值—,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和氯含量均有利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历史种植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屏山种植茶叶、水果、白魔芋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生产技术、科技推广等方面易于普及。另外,近年来,由于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价格看好,大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三是优势农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通过近年来整合各类产业发展项目和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基地稳步发展壮大,产业区基础实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一车间”造血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四是龙头带动作用逐步舞活。柯瑞马林竹加工、旭茗茶业、龙湖翠、兴隆魔芋、凯丰核桃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与农户间利益连接机制更加紧密,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内质,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培育,已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金屏牌”水果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彰显。一支懂经营、会管理,能引领发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影响,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二是经营分散,规模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经营权过度分散,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需要。三是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重发展轻市场的观念,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走入大而不壮,企业多而不强的误区,导致销售市场空间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还相对滞后、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产品附加值增值空间未能得到真正释放。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虽然优质良种、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机制名茶、白魔芋“三推八改”等技术推广成效明显,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技术研发薄弱,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五是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库区优质水果产业带将被全部淹没,急需培植以沿江第二优质水果产业带为主的农村移民接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内安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压力异常艰巨。

  三、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一)理清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最终实现目标,理清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科技支撑、政策保障等各个领域着手,通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分析,合理确定产业的规划布局、资源的综合配置和利用、市场综合开发、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配套政策的落实等,打破以往规划中只注重产业发展,而忽略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制定详尽的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各类因素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

(二)合理布局,继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根据屏山特色产业适宜区域,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好特色产业基地。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坚持合理扩大规模,高标准推进建设,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作用。一是在茶叶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龙溪河流域和宜屏公路干线3大片区为重点,每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到2015年,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面积新增1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16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建成无公害标准化安全优质高效茶园1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达到1万吨,实现茶叶产值亿元,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二是在魔芋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中都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3大片区为重点,用5年时间,魔芋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白魔芋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亿元,成为全国“白魔芋之乡”。三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在海拔381-550米之间,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水果面积达到13万亩,产值达到亿元,成为全省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四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五是在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二江、二河、二路”周边为重点发展区域,即在岷江和金沙江流域发展獭兔、生猪和土鸡,在龙溪河和中都河流域发展蛋鸡、杂交肉鸭和肉兔,在宜屏路和国道213沿线发展山羊、生猪等,确保畜牧产业值每年在6%以上递增。六是在林业基地建设上,每年新发展林竹3万亩以上,巩固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全县有林地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依托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每年保证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次以上,打造了向家坝水电站蔬菜后勤保障基地。

(三)舞活龙头,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市场营销和建设龙头企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而龙头企业建设则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为此,应立足屏山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牢固树立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采取谁有能力就支持谁、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措施,围绕龙头发展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好县城新址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新县城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载体,新引进3—4家引领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导扶持旭茗茶业、柯瑞马、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间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发挥好龙头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四)拓展渠道,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培植。农业增效是通过市场这个环节来实现的,应围绕市场来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一是研究开拓销售市场。认真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及各类流通队伍在带领农户闯市场的同时,巩固好现有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有效与整个农产品销售市场接轨,稳步开拓大、中城市和国际销售市场,逐步建立稳固的市场渠道,确保全县农产品产得下、销得出、卖得好。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队伍。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拓展市场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是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引导、统分结合、利益联结、风险防范和内部运行“五大机制”,大力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其信息员和推销员作用,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提升品牌效益。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区域品牌的引领。大力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积极鼓励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创品牌。保护和利用好“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旭芽”、“玉屏春晓”、“雁羽”等屏山炒青系列绿茶品牌,依托茶叶协会培育“屏山炒青”品牌。利用好“金屏牌”水果、“兴隆魔芋”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优势,逐步建立以名优品牌为引领、以知名商标为依托、以特色包装为载体的精品农业体系,推动特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效益。

(五)突出示范,以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示范带动是抓好农村工作重要力量源泉。一是以“百村春风工程”、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春风村”示范村建设,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下功夫,以此辐射带动屏山特色产业大发展、农业结构大调整、综合效益大提升。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探索城乡统筹新模式做好样板。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坚持把科技直接指导到户,把良种良法、实用新技术直接推广到田间地头,真正把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带到农村,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四是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好“县校合作”,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利用好机改契机,用活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好农村“土专家”、“土秀才”作用,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夯实基础,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基本思路,突出“围绕产业建设施、建好设施促产业”,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移民接安产业培植有机结合,突出工程质量、建设规模、工程亮点,抓点连片整体推进,大力兴建一批民生工程。以“百村春风工程”示范村为建设重点,实施好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千万元扶贫连片开发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础设施工程”、“烟基工程”等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七)深化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好信贷担保公司等职能,有效利用农业小额信贷和民间资本,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激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发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租赁、入股等融资新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宣传、动员、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提高农业抗风险抗灾能力;继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成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屏山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屏山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3篇(关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