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3篇(关于仁与义的作文)

时间:2023-01-04 16:18:1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3篇(关于仁与义的作文),欢迎参阅。

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3篇(关于仁与义的作文)

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1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2

  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义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而在这“五常”中,“仁”是最难做到的,可是在经典故事——仁义胡同中两户人家都做到了“仁”!让我看见了一朵美丽的鲜花。

  现在的仁义胡同在很久以前是两家紧紧相邻,并没有路。一天俩家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做官的人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了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于是他便在家中的信里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话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于是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避免不了像这两户人家这样的矛盾,但是我们的心中常怀着“仁义”凋谢的花朵也会重新绽放。人们之前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与人为善,当发生争执和摩擦时,退一步将会海阔天空,还可能和仁义胡同故事里一样换取对方的尊重和友爱,换来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做人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谦让并不在于年龄大小、贫富贵贱、无论是兄弟之间,还是朋友相处,谦让都应该是大家执守的良好品格!

  俗话说:“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仁爱先从我开始,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仁爱,少点争执,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现在就开始出发吧!

  寒风瑟瑟,可我浑身暖暖的,融融的。回首反思,我嗅到了仁爱的气息,它在风雨中显得格外醒目,犹如盛开在我们心中的一朵鲜花,正默默地迎风吐艳呢!

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3

  仁义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义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良好品质,仁义就在我们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关注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明朝人。我刚听到书名的时候,感觉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到书面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带有英雄豪气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水浒传》里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张飞、关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还要数关羽了,因为他特别重情义,讲仁义!

  记得那次,曹操发兵二十万攻打刘备,关羽拼死坚守,但靠孤军奋战也是不行的,曹操还是攻破了徐州,刘备匹马投奔了青州袁绍,张飞也中计败走芒殇山,刘备的家眷和关羽被曹军重重包围,曹操劝其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我只向汉帝投降,决不屈服于曹操;二、两个嫂嫂那里,请拨皇叔的俸禄赡养;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也都要去投奔他。这三缺一,关羽就决不投降!曹操一心只为招降关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应了。于是关羽就开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生活。

  这难道不叫做“仁义”吗?你看,关羽宁可死,也不愿投降自己的敌人,当今社会上像关羽这样的人简直太少了,甚至没有。我想如果我是关羽的话,在当时无奈的情景下,一定也会投降于曹操的。而关羽则不,他还记得当年在桃园发过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报国安民!这就叫做“忠义”吧。虽然关羽暂时安身于曹营,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却时时刻刻不忘故主刘备,我认为这也应该叫做“仁义”。当关羽打听到刘备的去处时,就想去找刘玄德,可曹操不惜让这么一员良将如此走掉,就越发对关羽好,先是送给了关羽许多金银珠宝,又赠了一件战袍,接着又送给关羽一匹好马。关羽虽很想念刘备,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动,决定报答曹操,于是就帮助曹操斩袁绍两位大将。我认为这更叫“仁义”。

  当关羽报答完曹操大恩之后,就去找刘备,但曹操设下种种阻拦,可关羽为了兄弟情义,毫不畏惧,过五关,斩六将,这也叫“仁义”。当时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围得水泄不通,但关羽又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待他不薄,又顾念旧情,就又把曹操放了,这也叫“仁义”。当时吴国为夺回荆州,周瑜被气死,吴蜀之间的怨恨更加深重。这时吴国鲁肃居然宴请关公赴会。面对东吴摆下的鸿门宴,关云长却是不动声色,单刀赴会。这叫做“忠勇”。

  有一次,关羽在与曹操奋力抗战的过程中中了箭毒,关平请来华佗为他父疗伤,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而关云长却谈笑着与马良下棋,另一只手还拿着鸡肉。华佗拿出一把尖刀,让随从在一旁接血。华佗先割开关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见得到骨头,只见骨头已经发青,华佗用刀刮着骨头上的毒素,发出“沙沙”的响声,帐上帐下的人都掩面失色,关公却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笑着下棋,脸上不见一点痛苦的神色。不一会儿,血就流了一大盆。华佗刮尽关公骨头上的毒,就敷上药,再用线将皮肉在缝起来。手术刚做完,关羽就大笑着站起来,还伸了伸手臂,说:“手臂伸舒想过去一样,不痛了。先生真是神医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们,早已吓得昏了过去,而且那时候没有麻醉人的药,把骨头刮出来那得有多疼啊!而关羽还能谈笑风生,显得如此轻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义”这个字可真奇妙,虽然只有三笔,但里面所包含的意思却深奥的不得了。关羽就配得上“义”这个字。因为他特别仁义、忠义,还很忠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浅呐!

高一关于仁义的作文3篇(关于仁与义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