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9读后感3篇(论语19.7感悟)

时间:2023-03-26 09:23: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论语109读后感3篇(论语19.7感悟),以供参考。

论语109读后感3篇(论语19.7感悟)

论语109读后感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109读后感2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论语109读后感3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一面明镜,开启了我尘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对我们来讲,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因为在未学习之前,我的脑海里总认为《论语》一定非常高深莫测,在现代社会中谈论《论语》,未免太过时了。原来我以为那是过去封建社会孔夫子他老人家教书育人的老教条、老方式,可是经过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释后,才知道《论语》的文字如此之“简”,而含义却又如此之“深”。所以,这样简单的道理能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说道:“天地行为一体,而人为万物之灵。”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可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但却不能没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何等重要。结合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个企业、组织塑造员工的团队思想、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且不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核心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在此,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普通的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纪元是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因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为它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创立和发展它的企业文化,并让这种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员工。

  在学习中,有一节内容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现代人,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事业受挫,身缠疾病,恶语中伤等不尽的苦恼。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苦恼总是会不期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最大目标——幸福与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内心。我们现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体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车子等等。于是为了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有了随之而来的无尽的攀比与苛求,最终可能会得到些东西,而内心却无法真正地幸福与快乐,只有苦。这道理讲得多么真实啊!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体验,它既简单又朴实,关键是保持怎样的心态,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幸福与快乐无处不在。严寒孕育着春的生机,失败总是在成功到来之前,挫折总是会有经验的积累,机遇总是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之后,去体验吧,拼搏之后总会有收获,苦难之后肯定会有甘甜。古人李渔说过,“乐不在身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也像《论语》中所说的“人类苦苦追寻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人们的内心情感中”。看了这样的阐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农村的妇女,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曾做过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来工都做过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而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我感到非常的满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同事都会在这种时候及时给予我帮助与谅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作为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态,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109读后感3篇(论语19.7感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

论语的读后感3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

读论语读后感4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怎么写3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

四年级论语读后感范本7篇 论语读后感四年级

论语读后感优质6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模板4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8篇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

中庸论语的读后感3篇(中庸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

论语的读后感以上3篇 论语的读后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