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6篇(廉耻顾炎武读后感)

时间:2022-06-18 08:06:16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6篇(廉耻顾炎武读后感),以供参考。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6篇(廉耻顾炎武读后感)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1

  廉耻,即廉操与知耻,出自《荀子·修身》。另有散文《廉耻》,作者:顾炎武。下面是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能以无耻为可耻,就能免于羞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朔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2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释] ①之推:即颜之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己有耻 行:行事

  B.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C.则可以死易生 易:替换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带领

  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⑤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

  B.如果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会导致失败,灾祸甚至死亡。

  C.颜之推否定了齐国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D.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3

  原文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 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 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 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 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 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字词句梳理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世道

  翻译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 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 “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 ,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 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 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 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 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作者简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致力于反清复明的 爱国斗士。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他所说的道德 沦丧,就是指“士大夫之无耻” 。明末清初之际,许多汉族士大夫只追求一己之富贵, 忘却名族大义,寡廉鲜耻,投靠清朝廷,顾炎武对这些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 情的谴责和批判。在他的心中,民族大义高于一切,那些投降清朝的人是出卖民族的败 类,是“阉然媚于世者”,是最无耻之人。因而他号召每一个国人讲廉耻,讲民族气节 ,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指民族兴亡, 匹夫有责。他用一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集道德文章于一身,给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而《廉耻》一文就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引用

  1【然而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

  松柏后凋于岁寒: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 一俱的品质。

  鸡鸣不已於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 里不乏有识之士。

  其实,这里的松柏、鸣鸡正是作者精神的自况。康熙时有人举荐他去修《明史》, 他以死辞之。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以怀柔政策安抚明朝遗贤,有人欲举荐他,他说: “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他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 拒绝这个异族政权。

  2【《颜氏家训》有云:“??亦不愿汝曹为之。”】

  这句话引用自引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颜之推的作品,主要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 以告诫子孙,共二十篇。

  在教子篇中,颜之推反对以媚世之术教子鞭斥弃礼义、捐廉耻的世风士习。顾炎武 认为这是知廉耻的表现,推而广之,以正道教世。

  3【尚有《小宛》诗人之意。】

  这里的《小宛》指的是《诗经·小雅·小宛》。

《诗经·小雅·小宛》描述的是:作者的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们嗜酒如命、不 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而作者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 表达了作者怀念祖先、父母的思想感情,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

  顾炎武说的“《小宛》诗人之意”即是颜之推对上文所提到的“三代以下,世衰道 微,弃礼义,捐廉耻”这种社会现象的悲愤和惋惜,

  4【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引用南宋理学家罗仲素的语录,说明倡导廉耻的途径。

  这里开头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化”“廉耻”“风俗”的 重要。然后,再从“朝廷”“士人”“天下”三个方面,对“教化”“廉耻”“风俗” 三者的关系进行推理,语气连贯,推理严密,富有逻辑力量。

  内容解析

  在之前的第一段顾炎武说明了“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中,耻尤为重要。但在 顾炎武所处的明末清初,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百姓都不讲廉耻。所以在第二段,顾炎 武通过同样身处乱世、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士大夫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 境中,知廉耻,守节操。颜之推这个事例,与《颜氏家训》中的“阉然媚于世者”形成 正反对比,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充分体 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接着他又引用罗仲素的话再一次进行了严密的推理,从而使自己的论证过程环环相 扣,滴水不漏,不容置辩,直指人心。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4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弹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军民,用节义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马羊群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②《诗经·小宛》。《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理智反思。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5

  顾炎武《廉耻》

  顾炎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廉 耻 [明]顾炎武

①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

②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

③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

④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集释》,略有删节)

[注] ①三代:夏、商、周。②《颜氏家训》:北齐学者颜之推的著作。③《小宛》:相传是大夫遭遇乱世,兄弟相戒以图免祸的诗。④黩货:贪污纳贿。⑤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礼义捐廉耻

  捐:舍弃

  B.上马二十匹

  上:优质

  C.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大都 D.自是朔方御寇不暇

  暇:空闲

  3.下列四组的行为,全部能够表现“本于廉耻”的一组是(3分) ①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②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

③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④可以死易生

⑤悉以金、马还之

⑥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讲述齐朝士大夫教育儿子的故事,表达了反对孩子做官的观点。因为在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的时代,即使官职达到了卿相的级别,也是难以被认同的。 B.作者引用《吴子》、《尉缭子》的文句,是为了说明礼义廉耻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知耻,能激发将士们或战或守的斗志;知慈孝,能让将士们明白用牺牲换取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C.在作者看来,边境外族虽然看重财物,但也尊重清廉的官吏。边关守将能否像张奂一样不贪求财货、正直廉洁,不仅影响到威望的树立和教化的弘扬,还会影响到边疆局势的发展。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廉耻与国运的密切关系,廉耻泯没,国族亦随之沦亡。因此,虽然作者在文末说的廉耻之意或可以治国是牵强附会之说,其实蕴藏着他强烈的期许和深深的痛惜。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金如粟,不以入怀。(3分)

(2)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3分)

  答案:

  2.B(上:动词,送上,献上。)(3分)

  3.C( ①齐朝士大夫的行为正是不知耻的; ⑥蕃人修桥筑城的行为与“廉耻”无关。)(3分) 4.A(作者并没有反对孩子做官,而是反对凭借献媚升官;官至卿相难被认同之说亦无根据。)(3分)

  5.(1) 即使(假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 ( 使、以(之)各1分,语言通顺、大意对1分。)

(2)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 ( “为”1分、省略句 1分,语言通顺、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从小处讲就能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杜甫诗说:“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来寇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使得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6

《廉耻 [清]顾炎武》阅读答案及翻译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弹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军民,用节义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马羊群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②《诗经·小宛》。《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理智反思。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共6篇(廉耻顾炎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顾炎武廉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