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7篇 活着读后感200字

时间:2024-03-22 10:44: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活着》读后感7篇 活着读后感200字,供大家赏析。

《活着》读后感7篇 活着读后感200字

《活着》读后感1

  有我生命活我精彩

  一个人,一场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贵的苦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贫苦农民;他气死他爹,输光财产;他的儿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可他却还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当在黄昏的田野上,富贵和他那头老牛耕耘在田地里,富贵对牛叨絮的那席话差点让我怜悯的掉下泪来。我觉到了余华的残忍,他为什么要让富贵活着?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只有大半辈子数不尽的苦难,富贵活着的意义何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当福贵看到赌的倾家荡产的龙二被毙掉的那一刻,庆幸的是福贵,后怕的也是福贵。他庆幸,是因为被毙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后怕,是因为被毙掉的人本该是自己。命运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败家子的自己气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个生命;当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来没有看到娘的最后一眼,他明白,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当他的家人一个个死去的时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种地的艰辛,让他体会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难,让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艰难,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当富贵的家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现在还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余华《活着》的自序:“作为一个词‘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时“忍受”。可见余华笔下的富贵面对生命的苦难与绝望只是忍受,没有反抗,更不用说蔑视。也许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许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愿意死。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比金钱还重要的财富。一个人富贵,他想维持富贵,一个人贫穷,他在抱怨贫穷,但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些和活着联系在一起,因为活着跟它们不在一个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人不喜欢寂寞,不想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他想有个伴儿,有一个熟悉的生命在自己面前,也照耀了自己的生命。富贵的那个富贵——他的那头牛,也就是这么到了他的身边,他救下了它,它感到幸福,他也感到幸福。两个富贵在一起,创造了自己的新生活。两个活着的生命在一起,照耀了生命的光辉。

  他们热爱生命,所以他们喜欢活着;他们珍惜生命,所以他们一直活着。两个“老人”在田间“玩耍”,两个“老人”在犁上唱歌,两个“老人”,在树荫下想象,讲述着他们的故事,畅想着他们的未来。也许他们过去坎坷,也许他们现在平庸,但他们现在幸福,以后也会幸福。因为他们活着,他们是两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因为活着,他们幸福。

  一个人再好不过活着了,活着就能找到幸福,死了就一定不会有幸福。两个富贵再贫穷,他们也幸福着,富贵的龙二再幸福,到了那个世界也一无所有。幸福不等于金钱,幸福等于生命。生活于他而言既不是荒漠,既不是沃土,他活着的本生就足以使他心里感到充实。

《活着》读后感2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我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翁是一个地主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也输了父亲,他家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XX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这并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没有办法。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需要勇气的。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态万千,我们有幸经历这一切,不得不对生命的磅礴肃然起敬。

  我们像是命运手中的蝼蚁,挫折总来得猝不及防。福贵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见。我家附近住着一个老人,年龄已过百岁。爸妈和我讲述过他的故事。那些年,我们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庄,也被洪水淹没了。洪水带走了一切,也带走了他的`妻子。洪水远去,他无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门口,手足无措,一下泄了气。他却并没有绝望,也许还牵挂着孩子,也许心中对生的希望还未泯灭。年近晚年,儿子和儿媳妇也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很痛。现在,每天经过老人家,他却总是坐在门口,面带笑容,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绝望。显然,他看淡了,他没有放弃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风华正茂,却总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乐趣吗?乐趣尽了,便不再延续吗?你们可曾想过,在灾难中,不计其数的人,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它无法退票,生命于人,无论高贵或是低贱,富有的,贫穷的,都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是悠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3

  “也许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命运。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许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当我读完《活着》后,我与余华产生了共鸣。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人悲苦的一生。福贵年少时,确实人如其名,既福且贵。他原本是家财万贯的大地主家的阔少爷,娶的妻子也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千金。福贵富足的生活正如他自己的话一样:“我们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只是,福贵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天到晚沉溺赌博,将万贯家财散尽,一夜之间沦为穷人。从富丽堂皇的大宅院搬进了小茅草屋,气得老父亲在上厕所时死去。妈妈说估计他老父亲是因为常年累月吃太精细的食物导致的便秘引发了心脑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紧接着,他快要生产的妻子被老丈人用八抬大轿接走,母亲也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好不容易盼回了妻子和儿子,却在去城里用仅有的银元为母亲请大夫时,被抓了壮丁。当他经历了两年的战火纷飞,九死一生,再次回到家乡时,母亲已去世,妻子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样,女儿也因高烧不退无钱医治成了聋哑人。后来,他的儿子为救县长的老婆被无知的护士抽血抽干致死;女儿难产大出血去世;妻子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压死;外孙吃豆子撑死。福贵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可以说,福贵自败完了家产后,生活的苦水就如浪潮一般向他涌来,把他紧紧地包围着,浸泡着,令他无所隐藏,无法挣脱。

  然而,生活苦不堪言又如何?福贵不是活得好好的?且听他扯着粗哑的嗓子咿咿呀呀唱出的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我想,福贵是乐观的。人世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乐观的'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唯有经历过痛彻心扉苦难的人才明白,这苦难有多苦,有多难!

  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写《活着》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偶然,但是人间值得,我们唯有坦然面对,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

  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说:“智者不寻求愉悦,他们在忧虑和痛苦中寻找自由。”

  因此,我佩服如福贵这样能够直面惨淡的人,佩服能把自己从心魔中解脱出来,从而抵达心灵自由的乐观的人。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我用尽全力,只为过好我平凡的一生。”想想,福贵何尝不是拼尽了全力在努力过好他平凡的一生呢?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人这一生,电光石火,转瞬白头。韶华易逝,虚度有愧。既然活着,就应该认真地乐观地过好每一天,才能不负岁月,不负自己。

《活着》读后感4

  时间的拉伸勾勒出一代代人的幸福或窘迫,坦然淡定的叙述突显出一个过来人的辛酸和顿悟。在那个年代,一片绿荫,一个少年,在田间地头,阅完一个老人的一辈子。合书而思,再谈论作者笔法似乎又落入官套,而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的一生对思想的冲击是再怎么高调评论都不为过的。

  在那个死亡和活着一样普遍的年代,任何一个正常性情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亲人或近邻甚至陌生人的尸体被抬走的瞬间真切地感悟到生命,而这份感悟绝对比西方死气而刻板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更深刻,更具有哲学性。

  虽说主人公福贵早年是个纨绔子弟,但破落后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解读都彰显着这个人并不肤浅。就像我们的人群中,在实施了有损人格的行为后,一部分人否认,甚至错误地交代给自己的内心;一部分人极力讨好被施与恶行者,局限于表层的和谐和圆满;还有一部分人,他或许不会表露歉意,但却痛苦而自责地深省,体悟罪孽的根源并自己评析,哪怕对方不解,但自己却也释然。

  煞是感动于福贵在别人口中得知自己头发白了大半时,回家端视妻子良久,告知她时间的流逝。概叹一种夫妻共生同难的幸福,一种此时非彼的酸楚,一种来日不测的无奈。我突然想到,也许只有借别人的眼睛,或是借日后以时间为轴的长篇记叙,我们才能在恍惚间意识到所谓生命如白驹,倏忽而已。

  也感怀于福贵在描述妻子的`死时并未煽情泪下,而只是简单地说“她死得很好”。这又是何等深沉而有着非常之意味。微笑着回味相伴了大半辈子的爱人的生命终结处的状态,似乎也只有这个看开了人生的老人做得自然而拿得上台面。

  还有女婿二喜与福贵的对白。“爹,我死了埋在这里”,“这块地就留给我吧”对于死亡毫无畏惧,毫不避讳,活着的人以商量的语气对死亡居所达成共识。这不是思维的极端,而是一种常态,决定这一切的,是那个时代,是苦难的命运,是活着本身。

  也记得苦根在父亲二喜死后活泼如初,竟问道“死”是怎么回事。若说童言无忌,未免太过表层。我倒是从中感到一种震撼。苦根不了解死亡,福贵则太了解死亡;一个处在生命的始端,一个接近生命的终处。两者都能看开。前者因为对生命的无知,后者源自对活着的解读。如果苦根活着,若干年后,或许当年的苦根真的就成了年老睿智的福贵,而看透了一切的福贵,也必然回皈原始而本真的苦根。

  苦难的命运相继在福贵身边带走了父亲徐老爷、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到头来相伴朝夕的竟是一头叫着自己名字的老牛。他抚慰负累的老牛,跟它对话,谈幻化出的家珍、凤霞。这何尝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抚慰。这种看似麻木的睿智让孤苦伶仃的福贵坦然地接受着这个世界,坚毅地活着。

  死亡似乎是个时人相当忌讳的字眼,带点形而上的终极思维。因而活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冲击力,因而生命也似乎没有了原来价值。以至,小悦悦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人施救而丢了性命;当今社会竟为了跌倒的流血不止的老人扶不扶争论不休。

  不想再次针砭时弊,只是我觉得,对死亡的不敢提及,造成了对活着理解的误区;我也只是觉得,活着的福贵,很是令人仰慕。

《活着》读后感5

  人生来受苦,人人皆是世间过客。

  余华的书总是现实主义,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这本书,于是趁着暑假下载了电子书,短短几小时,却让我哭的声嘶力竭。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为情所累。

  福贵作为本书的男主角,年轻时家财万贯却是纨绔子弟,娶了贤妻,却要逛窑子,还恋上了赌博。最后被耍老千,输掉了一百多亩田地。回家被老父亲数落,却终究是血浓于水。父亲变卖家产,搬离祖屋,为儿子还债,却终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黄泉。从此,一家人相依为命,由地主变成了佃户,自己动手学习种田,从头来过。原以为勤劳致富,却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壮丁,两年后归家,已是母亲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双儿女,大女儿病成了聋哑人,好在家还是个家。

  可谁曾料想,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家庭赶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包产到户,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许温馨,就必然伴随着疾病和意外。最终,年仅十三岁懂事体贴的儿子因给县长夫人难产献血多度而早夭,勤劳善良的女儿虽为聋哑人嫁给了偏头老公,却意外收获爱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长,最终难逃难产而亡的命运,留下遗孤。福贵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经历了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最终也魂归西去,徒留福贵和他的女婿孙子。而后,女婿又在做搬运工人期间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孙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体把孙子拉拔到七岁,却意外被豆子撑死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福贵,最终竟然还是逃不过孑然一生,只能买了头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从来都不是死亡,而是经历过拥有后的.失去。不禁让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而福贵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却半途千金散尽,穷困潦倒,这还不够,还得看着父母妻子儿女孙子都离他而去,最终孤苦一人留存于世,晚景何止是凄惨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来也是,都说这辈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谁能窥探自己的际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无论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想通了想透了,其实啥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心即牢笼。活着本身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只是为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经历了苦难,可他们都却仍旧单纯善良,接受命运的不公,不抗拒,不愤懑,就那么过着日子。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时候强多了,是因为财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吗?都想要活得长命百岁,想要赚更多的钱,提到死亡瑟瑟发抖,遇到不公愤懑不平甚至抑郁自杀。日子虽然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钱了,可我们却并没有多快乐,反而感觉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拥有书中人物的境界,无论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饴,只为了活着本身,毕竟人生来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过客。孑然一身来,孑然一身走。

《活着》读后感6

  生与死是这世间永恒不变的话题。而在曾经那么一段时间生是如此的困难,活是如此艰辛,活着是如此的不易。

  序言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和幸福,无聊与平庸。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便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一种力量,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亲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深重,它更讲述了过去的几十年,那个人民水深火热的年代,人民群众的命是如此的不值钱,如此易失。在那时候人们活着又是如此的无奈,无助。

  福贵,曾经的一个浪荡子,借着自家的些许田地,钱财,在外面嗜赌成瘾。甚至曾经对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向,让人听来不禁唏嘘。结果,好景不长,赌博欠下来的债仿佛一条导火线似的引来了家里一件件的不幸。父亲为还赌债,倾尽所有,最终离世,妻子家珍也因此被岳父带回了家。虽说后期家珍回来了,儿子有庆也回来了。然而,过度劳累的母亲却重病不起,为了给母亲找大夫,福贵不幸被抓。在经历了飞机的狂轰滥炸、四处无食的无奈以及战友的离世之后,他回到了家。可此时,回来的他却听闻母亲的噩耗,女儿因贫变哑巴。后期,家里的人都齐心协力一块干活。但是,这世界上没有永远平静的水面,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因为贫穷,凤霞送人;因为无权,有庆去世;因为不幸,凤霞去世;因为社会,春生自杀;因为难过,家珍离去。因为一切一切的不幸,许许多多的意外,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了他与老牛。

  看着一段段平静被打破,一个个生命被带走。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为何所有的不幸都让福贵一家承受?为何当时的医疗,当时的政府无法为一些不平等的事提供帮助?然而仔细想想,在那时,国民经济基础如此薄弱,社会法制如此欠缺,甚至还在战争时期,福贵家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大家的不幸?他家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那时社会的`缩影?想到此,我的内心不仅仅只有对福贵他们的同情和当时社会的批判,还有一点小侥幸。

  今日,我们处于新时代,一个和平且美好的时代,经济水平日益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医疗水平,法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活着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与福贵相比,我们是不是多了一份幸运,少了一份沉重呢?不过,这样的我们更不能懈怠,更不能苟且偷生。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每个人都一样活着,然而每个人却有活法的区别。虽然福贵活得艰辛,然而他有他的坚持,哪怕再苦再累再沉重他也一定要活下来;他也有他的担当,他要努力让家里的人好好活着;他更有他的美好心灵,不忘战友,相信友情。这样的他告诉我们活着永远不是仅仅只保留着心跳,它更多指的是活着的我们有什么,能干什么,它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与此同时,他的活着更告诉我们当代的青年要不负韶华,努力奋斗,勇于担责,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活着赋予意义,不枉此生。

  那个年代活着不易,这个年代活着有意义不易。希望我们青年人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敢于追逐。

《活着》读后感7

  我,一个农民的女儿。总褪不去泥土的气息。小说,我情有独钟,喜欢看农村题材的。我喜欢他的土,喜欢他的庸,喜欢他的俗。余华的小说《活着》便是我较喜欢的一篇。

  小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别人看来是苦熬的一生,而他自己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小说《活着》能让自己清醒,小说《活着》能让自己平静,小说《活着》能让自己净化。福贵的一生是动荡和苦难的一生;福贵的一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想来,活着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感受周围环境给予你的一切,各种滋味。今天的我们也有太多的福贵。记得我一位高中同学她父亲是盲人,母亲是聋哑人,全家唯一的劳动力是比她大了五岁的姐姐。小时候她穿得最破,都是姐姐退下的。吃的最差,别的同学除了饭,还有咸菜。她常常除了饭,只有盐。但她却是我们班最漂亮的一位。除了天生丽质以外,她总是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别人看来她总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快活。而找不到半点苦涩的迹象。二十多年后我们同学相聚,她来了,她带着笑容,带着热情来了;她已是我们村里的小学老师。可这些年里她相继失去了父母,早几年她的姐姐、姐夫在一次干完农活乘坐拖拉机返家的途中翻车,坠落溪流夺走了他们的生命,留下一个小侄女。不幸,坎坷;她没有被生活压弯腰,岁月的.艰难,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沧桑。哦,我的同学,一位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女同学,是一位挑战命运的强者,是一位战胜命运的智者。因为永不放弃,路在她的脚下越走越宽。现在侄女已工作,女儿已上高中。

  人活着,就应该这样。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但只要勇敢而坚强地活着,无论下一秒发生什么,你都能够从容地面对。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重要的是目前。而今。眼下。

  今天。是个多么现实的定义啊。看得见今天,抓得住今天,经历着今天。热情奔放的为今天而活着。将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的思想灵魂下载一段,粘贴到自己的潜意识“文件”中。需要时调用潜意识“文件”,会使自己净化一次,明白一次。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我们不高高兴兴过每一天呢?用色彩来装扮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艳丽多姿,光彩照人。

  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人的一生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措折;也总会降临称心如意的;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轮回。需实实在在面对,遇上困难,不要抱怨,不言放弃,跨过了这道嵌便是一马平川。多多地去体会幸福感受。有人说:“苦中寻乐”;有人还说:“一家不知一家事”;还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是啊,活着本身就是一份了不起的财富。好好地拥有。守好,管好自己的宝贵财富。

《活着》读后感7篇 活着读后感200字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 11篇(活着读后感高中范文)

活着读书心得12篇

优秀《活着》读后感6篇(读《活着》读后感500字)

《活着》读后感10篇(活着读后感悟)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6篇(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300字

《活着》读后感常用11篇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0篇 活着读后感100字

有尊严的活着作文3篇 有尊严的活着议论文800字

活着读书心得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