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2-07-13 13:22: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作品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俄国诗人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他告诉妻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____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花了二十天,终于读完两册书。读西方名著,对我来说,很不习惯,总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感觉,“隔”的感觉。没办法,硬着头皮往下读,因为想学习西方价值观人生观。

  安娜,以中国传统眼光看来,简直就是叛臣逆子,就是不安于室的妇人。自私自利,抛弃家庭,独自享乐,又贪心不足。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有区别,东方更强调家国责任,社会责任,为男者,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为女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以家庭为己任。总之,女人要为父母活,为家庭活,为老公儿子活,脱离了这些责任属性,单纯追求自己的享受刺激和人生感觉,是非社会主流,得不到传统社会的肯定。

  但是,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吧。记得安灼拉说过“人对自己的主权,这种我对自己的主权就叫自由。”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候,震撼!我从小到大,从不知道自由,也没尝试过自由,都是循规蹈矩按照学校、父母、社会指出的道路,平平静静地走过来,所以,我不能想象安娜的世界,也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她的行为。

  如果我在二十多岁青年时期读安娜,也许会质疑她,责骂她,怎会如此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呢?但是,现在以家庭妇女的状态来读,还是有些叹息,安娜真是勇敢,执着。你敢吗?你能做到吗?打死你也不会,因为你的思想本就不自由,已经被禁锢妥协了。家庭妇女的生活,很幸福?很有价值吗?无法说,也无从得知,唯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友人说,安娜跟徽柔差不多,还真相似,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儿,活得纯粹,真诚,自我,不做作不虚伪。这样的女人,不符合社会主流,非死即亡。有人说,徽柔帝姬太傻,她应该像高阳公主那样,表面上跟丈夫恩爱,甚至给驸马买几个侍妾,暗地里跟怀吉交往,岂不是两全其美,不会败露?我想,如果徽柔这样做的世故,那她就不是徽柔,她可贵就在于傻,真诚,不遮掩,她爱就是爱了!安娜也是如此,她不像俄国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贵妇人一样,一方面保持着作秀的婚姻,一方面交往着数个情人。她鄙视她们的虚伪做作,包括她丈夫的虚伪做作(死也不跟她离婚)。安娜爱了就是爱了,勇敢地私奔。她不计较代价,不负条件地追求爱情。她们都是纯粹的人。她们为自己而艰难地活,追求爱情。一旦爱情消逝,沃伦斯基不再真挚地爱她,对她疏远冷淡起来,安娜选择了自杀。她这样敏感、热烈的女人怎能不去自杀呢?当然,对沃伦斯基来说,这下场未免太残酷了。

  想起了林黛玉,中国古典小说里的优秀女人,跟安娜差不多的性格,她的爱情消灭后,肯定也是投水自杀的。这两个女性飞蛾扑火的形象塑造,也不由得尊称一声“曹翁”“托翁”。

  托翁写小说,自有风格。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多少离奇情节,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整章整章的人生宣教,读起来真是枯燥无味。如果二十岁时候读,肯定读不下去,现在读,也是吃力。最后一部分,托翁用二十多页整章地描写列文的`人生思索,终极思考,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这样子活?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什么意义?列文的苦恼、困惑直至他的醒悟,找到宗教信仰的救赎。我读了两遍,还是似懂非懂。想来我这样世俗的凡人,精神层次实在达不到托翁境界的一半。还有,冉阿让,我也理解不了他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还要出头当庭承认自己苦役犯的真实身份,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要冤枉了无辜人。真是,羞惭的说,连当他们的读者都不够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

  近读过两部西方小说,安娜,悲惨世界。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普世价值,作者对生命灵魂的拷问和救赎,对人生极致的追问和智慧。我觉得中国古典小说里很少有,所谓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说杀人就杀人,说砍头就砍头,妖魔鬼怪,江湖好汉,权臣谋士,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故事情节,世俗社会,感觉俗气阴暗。幸亏有红楼梦,证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也出现过深邃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这才不枉读一部著作。当然,我必须声明:兹部世界名著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是俄国的作家。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我会先读《战争与和平》,再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可能就是《复活》。因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与世界观念成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变化的历史进程。只因兹著是较廉价的(180阅饼),于是在代金券支付73阅饼的基础上,通过支付宝支付了1.07元。

  全著大概说的是婚外情的悲剧吧,一个漠然的社会。红颜祸水。并不是所有吸引你的女人都能给你带来快乐。如果我还有什么可说的的话,那就是著中主人公的名字。我阅读伊始,就注意到了一个类似人名形式的一串字符——“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我说,书名不是“安娜·卡列尼娜”吗?怎么会有“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

  再看一个译本也是如此,我于是不得不认为她是个打酱油的。但是越到后面越是像把作者狠狠地揪出来,无情地拷问一番,再歇斯底里地臭骂一顿。后来,当参看第三部译本时,才知“安娜·卡列尼娜”的全名是“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卡列尼娜”。是在人物表上知晓的。这才释然。

  但纵观全书,先是“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后来是“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又反为“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没有全名就算了,当你译错,没想到还错来错去。无语!

  我学到了什么?最明显的就是,一个人说的话(在书面上),被引号括住的,可以为若干段落。发现作者惯用“平心静气”,就像三毛惯用比喻句“就像一个世纪那么长”一般。一个段落很长,所以要时刻注意指称框架中的首要主语,记住他,直到另一个语篇中另一主语框架的出现。这样有助于明晰是谁说的,避免小句的蒙蔽,而使自己感到混乱。一个篇章,若干段落中,会有一段小段落是观点语篇,需要以作者的口吻来读,因为那可能就是作者的心声。比如兹著人物的一些话语可以看作是俄国文坛状元列夫·托尔斯泰的话。

  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来使之充实的话,我选择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最新读后感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左右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以上3篇(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高二《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3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高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感悟20字)


相关热词搜索: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感慨   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