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6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

时间:2022-08-05 09:58: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皮囊》读后感6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皮囊》读后感6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再次品读蔡崇达先生的《皮囊》一书,已非受益良多所能描述,竟是涕泗交流了。

  初看此书,我还正在初二的分水岭里苦苦挣扎。在那段可以称上人生“最低谷”的日子里,我终日在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教诲与同学的安慰中度过,虽知是出于关怀,我却说不出的别扭与难过。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走进我那静寞的夜晚,为我点亮一盏橘黄色的暖灯。

  那时我只是粗粗看了内容,并未深想,却还是被作者困苦的生活惊到。全文分几个故事,有儿时,也有青年时期。前期的故事全围绕着他中风的父亲逝去前后展开,家中竭尽全力,穷得揭不开锅,却还是没有将父亲从死亡边缘扯回。作者并未哭天喊地,他用冷静的文字揭开这血淋淋的过去。明明这一切都与我的经历没有多大相似之处,竟不想懵懵懂懂地在那静谧的夜晚打开了我的泪腺。看着作者在家中闹剧结束后的自嘲,我心中竟升起几丝共鸣,震得我心生疼,让人难过。

  那时并不明了原因为何,从未对书过于上心的我也是默默记住了这本特殊的《皮囊》。

  现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大变,又一次翻开米黄色封面的《皮囊》,却还是在同样的环境,开学考、周测的接连失败让我喘不过气。

  静坐床头,亮一盏小夜灯,手捧明灯,我今日杂乱的心静置下来。再次打开《皮囊》,不禁感慨先生能够坦荡荡地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实在真实,让人免不了引起共鸣。

  静静品读,当我看到,父亲死去,而儿子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忽然发现,有点不对了。

  是的,我的泪腺受了刺激,有液体分泌,我知道,那叫泪水。

  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一种刻骨的愤怒,愤怒于,人在受苦,而他竟注定孤独无助,儿子也帮不了父亲,一切皆是徒劳。或许,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而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

  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挂念,艰难地照亮。

  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

  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一个一个地,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书。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这就是苏珊·乘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

  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死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从书中缓缓回神,已是深夜,外面黑得只剩路灯微弱的光,我却感到一片光明,温暖到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光。

  人生还漫长,学生时期的挫折只是开头,若这般便心灰意冷,又谈什么走下去。不如放下这皮囊,去挖掘深处真正的灵魂,去点亮道路,照亮身边的人。

  这便是我认为最为真实动人的灯盏——《皮囊》。

《皮囊》读后感2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在荒野上游荡?那些古书上的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荣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他以这本书献给已经离世的父亲,阿太,献给陪伴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自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张缝合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会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是啊!皮囊有心,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东石”,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或许有太多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十几年来,镇区的发展一直往反方向滋长,整个小镇都在集体逃离那片带给他们乐趣和磨难的海洋,然而这片试图被父母藏住的海,却因父母的禁止而越发吸引我。

  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直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有,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办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我在海边上车,一路被带向浓郁的山色,窗外的景致,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鲜润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却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唯一反抗。”

  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虽然他们那么残酷。但终究让我看到过风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会妥协,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为什么要给自己装上更多不真实的皮囊来伪装最后又一层一层地撕扯下来呢?我们的灵魂还在,我们仍有梦,就要不忘初心。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第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最好的。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有心。

《皮囊》读后感3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在豆瓣经过无数书虫犀利如光、挑剔如电的眼神扫描,仍能在热销榜上停留数周,我相信它定有过人之处,最终我购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在笔下纪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开始审视自己。从脚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时玩耍的海滩、带着咸味的空气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寒暑假挣钱为途径,力图通过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因而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生根发芽”。这也许是许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为责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却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老蔡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抑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老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手头的这本书,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4

  当当的热门读物是我对《皮囊》的第一印象,每次想买点书读,就先看热门推荐,随意在喜马拉雅搜这本书,是李光洁读的。书里有12个故事,听了第1个故事《皮囊》,不尽兴,反复听了3遍。3遍后没继续听第2个故事就决定买书。这样的文字,只是听是不过瘾的,它值得斟字酌句细细品味。

  本书作者叫蔡崇达,在家乡他有个名字叫黑狗达,闽南人。书里写的是他对亲人、朋友和家乡的回忆。他在写书时,对人生过往的剖析,对自己身边的人的人生细致地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读完一个故事后,我会稍作静默,整理思绪,好像我和作者一样经历过这样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忆起以前的人和事。我的爸爸,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童年,我的大学时光,它们和作者的故事纠缠在一起,平行时空里的我们各自经历着。我很佩服作者的冷静,也许在写的过程中,他也有泪流满面的时候,写自己的故事就像把伤口撕开,再继续往伤口处深挖,直到一个个故事完整呈现出来。

  《皮囊》第1个故事写的阿太,是他外婆的妈妈,阿太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自己就是一本书,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时,阿太很淡然,别人觉得她冷漠,她说因为她舍得。她活到99岁的某一天,去世前,他留给曾外孙的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的人生观,面对生死的豁达,一直影响着作者。作为本书的第1个故事,它很好地引入了后面故事。

  故事2和3,写的是他的父母。父母的房子,父母的爱情,因中风残疾的父亲。作者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写出了曾经风雨飘摇的家,把贫穷、疾病、死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他相信人死后的世界,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也许很多人不相信这些,直到亲人离世后。因为这是念想,会想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怎么样,相信生和死是有连接的,打开门,过了一条隧道,亮光那头便是了。

  作者写到曾经的老房子,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把老房子租出去了。不知道有没人跟我一样,对去世后的人住过的房间会有莫名的窥视感,好奇又害怕,带着复杂的情感。外公是我记事后经历过的第一次“离开”,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公的房间后来成了杂物间,小时候,路过外公以前住的房间时,总会有点害怕,里面堆满了杂物。去年看了一眼爷爷住过的房间,里面也是堆满杂物。灰尘和杂物让我不能想象到这里曾经住过人,而他们就像落入尘埃一样,没有痕迹。包括他们的悲欢离合的一生,也一并带入土里。

  后面几个故事,写家乡的玩伴童年的好友阿小、文展,大学同学厚朴。他们挣扎在梦想和现实间,曾经想要改变世界,有个不平凡的人生,最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他们的梦想、快乐、迷茫、痛苦和挣扎,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每天挤地铁的人群中,我不会知道哪个人正经历着怎么的人生风景,哪个人昨晚是哭着睡着的,哪个人刚实现了人生目标而内心欢愉……脸上风平浪静,内心风起云涌,长大了,学会了把情绪藏起来。文章里有一句话,是最好的概括:“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我是一个纠结的人,至少我自己有这种感觉,乐观和悲观一体,一边努力向上生长一边丧的要死,一边热爱生活一边觉得谁要爱谁去爱好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跟作者一样幼稚,一直在抗争,跟命运跟岁月跟自己,想要留住拥有的所有美好,珍惜想要珍惜的人,明知道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样子,还是在努力着。

  一直走在寻找文字救赎的路上,一直试图在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一直走着爱着哭着笑着,不祈求皮囊永远年轻,但求灵魂永远热血!

《皮囊》读后感5

  正如作家韩寒所言,“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这本《皮囊》的书,是我回家的火车上看的。

  因为火车是卧铺,人很多,6号车厢里我的周围,啊,一群远行的男孩儿,十几个人,都是十三四岁模样。

  开始觉得他们有些吵,后来被作者紧紧攫住,就在对《皮囊》的阅读里非常安静下来,听不到身边的声音了。

  看完了还是意犹未尽,这么好的书?为什么现在才遇到?

  作者蔡崇达是82年人,这本书于20xx年第一次出版。书的封皮简单养眼,白色的底,黑色的两个大字,拿在手上也很小,由十四个温柔而又残酷的故事组成。

  象小说,也象一本有质感的散文集。

  01 亲情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皮囊》作者没有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他简单,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生活。

  他写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外婆的母亲,这个很牛的人。阿太的女儿五十多岁去世,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不哭;她在厨房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头切断,也事不关己的样子。

  阿太最后留给作者的话是:“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写自己残疾的父亲,希望能够重新走路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作者终于明白,来不及为父亲做些什么了。

  写硬气的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以及她对父亲浓浓的爱情。

  ——生活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回味,思考,咀嚼,然后品尝出其中真正的更多的复杂而真实的味道。

  可能同为离家在外的人,我对作者描绘的小镇里的那些人和事有感同身受的触动。尤其书的前几个故事《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都是是围绕着小镇,和浓浓的亲情展开。

  亲情很浓,作者的笔却是客观、细致、和冷静的。

  02 理想和现实

  描述了亲情之后,第二大板块是对故乡人物的刻画:张美丽,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

  作者在讲述他们时,能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那个时代的'青年,胸有热血,而现实骨感,理想无处安身。

  作者剖析自己,剖析他人,笔下很冷静自省。诚如他所言“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

  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寻和失落之间,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反复冲突、纠缠浮沉?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每个人出去寻找和它的相处模式”。

  作者尝试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各人的欲望和现实,“每片海,浮沉着不同的景致,也滚动着各自的危险”“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现实中的我们,被一具皮囊裹挟而行。皮囊下面是什么?是香港阿小内心的虚荣?还是他后来被边缘化的日复一日的无奈的生活?是追求自由想突破现实拘缚的厚朴?他青春消逝,生命殆尽,带给我们无尽伤感的结局。

  不管摆在面前的是什么,我们也学着接受它,直面它,反复探寻自己的内心,鼓励自己勇往直前,找到自己的灵魂安身之处。

  最终能得以架着自己的皮囊,坚定热情地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03 文字

  作者的文字特别给到人一种惊喜。他把内心最深处的苦难和幸福,托出告诉我们,这些文字再回归他的心。

  满腔深情,却异常冷静。

  因为作者的阿太也是这样的,看尽了人间百态,经受了人间苦难后,她手指切断了,只哎呀了一声,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留给我们她异乎常人的冷静和人生智慧。原来真是“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读了这本书,也更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皮囊》非常值得一读。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教我们在灯下自省,学会出发直面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6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轻盈的灵魂,由于被皮囊负累,所以要不断地锤炼,实现生命的超脱。——题记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我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思想纯粹的人最本真,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就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尚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让书中的精华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提升境界,升华人生。我最喜欢经典理论著作,因为他们所蕴含着的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的精神动能,常常能够起到烛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读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人格与精神,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与感悟中铸就阔达与仁爱之心,在寂寞中垒筑灵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坚韧,挫折前精神乐观,让自己的情感从心泉涌出,朴实、自然、熨贴,如在瓦屋下饮一壶高粱酿造的老酒。

  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从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义、理、智、信等方面。《大学》说“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都说明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学会心中有他人,学会以小善积大善,学会吃亏不贪便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感恩回报,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类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的宁静和灵魂的安详,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个担当有为的人。在《皮囊》一书中,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对家的担当,看到了母亲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对子女的担当,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学改变家族命运的担当。这是我们中国底层人民最勤劳、最坚毅、最朴实的原动力,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人不能没有担当,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尊重与尊严。承担责任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他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他就具备了价值。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他们在事业、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都能担当起自己所应担当的那份责任,不悲观、不麻木、不逃避、不亵渎亲人朋友对他的信任与希望。亲人朋友也愿与之共患难,亲他、敬他、爱他。这种担当,使人格更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过得最为充实丰盈。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后感6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后感12篇 皮囊 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2篇(皮囊感悟摘抄)

热《皮囊》读后感12篇 关于《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2篇 皮囊读后感800

《皮囊》读后感11篇(皮囊 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2篇(皮囊读后感800)

《皮囊》读后感12篇(读《皮囊》有感)

《皮囊》读后感6篇 读《皮囊》有感

《皮囊》读后感12篇 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2篇(皮囊后记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皮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