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高中读后感3篇(《活着》读后感高中生)

时间:2022-12-03 18:11: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活着高中读后感3篇(《活着》读后感高中生),以供参考。

活着高中读后感3篇(《活着》读后感高中生)

活着高中读后感1

  一本书,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个寒假里,我再次拿起《活着》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财,成了佃农。父亲被气死后,福贵因母亲重病,在去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几经磨难,回到家后,母亲已亡,女儿凤霞成了哑巴。日子似乎要越过越好了,但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相继离世,只剩福贵一人,他最后买了一头老牛来帮自己干活,一人一牛互相陪伴度过余生。

  在故事开头,福贵是一个令人憎恶的纨绔子弟的形象,妻子家珍挺着大肚子去求他不要再赌博了,求来的却是两个巴掌和一顿打,而他每日烂赌的结果是散尽家财。尤记得他挑着三担铜钱去还债时,女儿凤霞问他,是不是又要几天不回家,这真是句极尽讽刺的话。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一夜间家产尽失,剩下的就只有那一条命了,也从那夜开始,他要为活着而活着了。

  活着的意义在福贵被抓壮丁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一个也是被壮丁进军对的老兵把活着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句“逃腻了”道尽了所有艰辛和心酸,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活着的渴望。也正是这种渴望带动了福贵,让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当他对着解放军说“我要回家”时我懂了,原来那是为了家而坚持的,是为了家而努力活着。

  作者余华在中文版自序里曾提到过,他是因为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被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才决定写下一篇《活着》。《老黑奴》的旋律优美,亲切又哀婉动人,歌词中“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地把我呼唤,幸福伴侣如今已东飘西散,怀中爱人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描述的与福贵的一生经历相似,他们的家人都早早离他们而去,而他们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在看这本书时配上这一首民谣,让人更容易去理解福贵,当我看到他抱着已无呼吸的儿子有庆痛哭时,我会跟着流泪,这不仅仅是那种人们在看苦情剧时流的泪,更多的是,是那种我心里为他而感到不满,感到不公,甚至想要推翻这个故事的泪,这泪会让人更加沉浸在小说中。有庆还只是个小学生,可他的结局却是因为救人而被抽干了血,这对任何人都太残忍了,更不必说对福贵了。经历生死后,福贵能够很好地调整了自己,因为他儿子救的人是他曾经的战友的夫人,更因为他还活着。在余华笔下,之前被他所调动的情绪就像一个冲过最高点的巨浪一般缓缓落下,福贵再次面对又少了一个人的生活。

  福贵一家在凤霞嫁给二喜后,生活似乎到了幸福的至高点,一家人高高兴兴的,都活着。但是,生活总是有“但是”的,凤霞在生下一子后,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这个“但是”给了这整个家一个重重的打击,二喜一蹶不振,而后不久,家珍也去世了。家珍对福贵说∶“你还得好好活下去”,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这就是他们对活着的坚持,二喜也因为要养活儿子苦根而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活着,是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故事在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苦根吃豆子撑死的结局中走向尾声。福贵,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人却经历了中国过去的那六十年得所发生的一切灾难,他从一开始的痛彻心扉,到最后的麻木,这一过程交代了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像韩文版自序中所说的,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到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就是福贵经历的,有苦,有甜,但无论是哪样,他还活着。

  福贵一生坎坷,每每在触碰到幸福时,老天爷总要劈下一道雷,把幸福炸到粉碎。在这满是绝望的深渊中,他没有抱怨老天的不公,而是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避不开,至少他和他的牛还活着。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一番话说得很简单,也很朴实,细细品读却很有滋味。福贵为了家而活着,也是为了责任而活着,他需要把家撑起来,当家里的人一个一个死去,直到剩下他一个人,这种责任似乎没有了,但他又开始了为他自己而活着的日子。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既要为了自己,也不要忘了该承担的责任。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一个人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身上还承载着他们的寄托。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想到的是,福贵的时代那么的艰苦,都能活着走下去而如今的自己在一个处处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时代,面对一点小挫折,何必气馁。那时候的我从未想到生与死的问题。再次翻开这本书,读到的是,人生有那么多未知的精彩,那些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为何不能像福贵一样,坦然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死去很容易,可活着的人却是痛苦的,为了爱我们的人,为了我们爱的人,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我一直是个执着的人,但有时候我会选择先清一清脑袋,把烦恼抛掉,让自己在最好的状态去面对问题。朋友说我是有强迫症的人,我想可能是,事情还没做好之前,怎么能忍受一切因生命而终结,那太令人抓狂了。这是我在第二次阅读中领悟到的生活态度,活着,美好的活着,不需要太多修饰,就美好的活着。

活着高中读后感2

  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

——题记

  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经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不会如自己所心仪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却让我们在别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时兴起就翻开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书——《活着》。起初还有些没有头绪,书中一开始讲述的内容看得我晕乎乎的,毕竟,这个写作的方式与往常有些不大一样,似乎是倒叙,又似乎只是回忆式的。开始着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是抱着闲着也没事干的态度,只是看完整本书,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观。

  我记得起初是这样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真实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觉,一开始便由“我”听偶然间遇见的那位名为“福贵”的老人叙述故事为起点,文章用贴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将“活着”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中,其实我感慨颇深。看着福贵从家里放荡不羁的富二代,到由于赌博输掉家产一无所有,再到经历离别与永别后的亲人再相聚,再到儿子离世女儿幸福出嫁,再到妻儿子女相继离开后自己与老牛相依为命的生命历程,看似三言两语的概括却蕴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长。

  看着福贵年轻时的放荡不羁,我总会想到现在的自己。年轻时的福贵没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赌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连对妻子都谈不上有爱,只认为那本该是作为妻子理应尽的本分,到最后赔光了那仅有的“一百亩田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而现在的我,亦有年轻时候福贵的影子。

  我在本该认真且努力奋斗与学习的年纪,把大把大把如金钱般的时间花在手机上,沉迷于那种网络与童话般的生活,在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有些极为勤快,在学习,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目标;在生活上,懂得多为父母多付出一点。而我呢,看着父母两鬓渐白的头发和那日渐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过多少,父母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我的眼里竟是那样的轻快。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样,在这书中前后反差竟有些凄凉与可笑。

  中年后的福贵,家道中落,没有了一百亩的家产,没有了舒适的屋子,没有了可以挥霍的金钱,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他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因为父亲让他挑铜钱还债使他恍然大悟,从头再来并没有那么好运,只是说,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与常人的幸福。当他褪去光环后,母亲与妻子的陪伴其实是他最大的幸福。当我读到“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途中因帮助一调皮小孩敲门而被侮辱,最后与那家仆人争斗,最后被迫充军,无法为母亲请来医生,一别竟是好几年的光景。”内心竟有些难过。

  每个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谈不上报答与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养我长大,我伴你变老”。当自己母亲离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后回来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亲在临死前还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贵,他一定不是去赌博了”,说起来,母爱真的很可贵,纵然你有千般不对,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后,牵挂的还是她的子女。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和母亲感情是极好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争吵,有时候我总会和母亲发脾气,却在离家时特别牵挂母亲。我仍记得我刚离开家,在学校住校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特别的不习惯,在陌生的地方总是有些害怕,而母亲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我,一天好几个电话,我心里只要不舒服就会打电话和母亲倾诉,那时候母亲总会担心得一夜难眠。当她生病了,她从来不会说告诉我什么,只是会说“我们都很好,你别想太多,认真学习就好。”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全世界便是我们,是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

  后来啊,福贵回到了家里,没见到等候他的母亲,但是妻子与儿女都在等候他,他们重聚了,可那个天真爱笑的女儿却再也听不见再也不能说话了,他们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没有一直眷顾他,十三岁的儿子因在献血丢掉生命,妻子换上软骨病,重担压在自己和女儿凤霞身上,而一个不过十六七的女孩子却要干那么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个女孩子,在那个家中,凤霞付出了很多,只是庆幸后来凤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才有了些幸福的时光。

  再后来,女儿凤霞因难产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连那个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丢掉性命,而唯一的孙子苦根到最后也去世了,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绘“福贵筹钱买了一头只有三两年性命的老牛,与之相依为命并取名福贵,整天在田地里耕种,还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儿子孙的名字。”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凄凉场景……其实正如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高中读后感3

  记得某人说过:一个人要对自己整个人生的目的有明确而坚定的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件极难的事。

  因为极难,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我在看到余华的小说《活着》时,便急迫地读完。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冷静、平常的笔调,娓娓述说福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贵还是一个阔少时,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名不文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破败以前的福贵不懂得伤心,破败之后的福贵却没有资格伤心了。因为他成了佃户,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经历了战争,被抓壮丁到战场而死里逃生;经历了自然灾害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而侥幸活命;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活着,与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幸运”地活着。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余华语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小说中的描述。

  作者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视,他们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解释:“‘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需条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读过《安妮日记》这本书,书的主人,年仅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为逃避纳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几间密室里,忍受着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那种牢狱一样的环境与低沉、紧张的气氛中,仍然坚持读书、记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来源于她心中的光明。

  沈从文先生《边城》中的老船夫,“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亲人——翠翠”,他能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的力量,来源于他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爱。

  而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很欣赏余华说的一段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忍受并幸福地活着吧!

活着高中读后感3篇(《活着》读后感高中生)相关文章:

2022高中生阅读名著读后感3篇 家名著导读读后感高中生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高中3篇 红楼梦读后感

关于高中读后感范文3篇(高中文章读后感)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范文6篇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

高中生三国演义读后感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生体现精神

朝花夕拾读后感高中作文3篇 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的作文

高中百年孤独读后感3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

论语高中生读后感作文3篇 高二语文论语读后感

在人间高中的读后感3篇 人间适合读后感

假期《傅雷家书》高中生读后感最新5篇 傅雷家书初中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