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09-20 18:19:26 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1

  这一个个奋斗、坚韧的故事让无数网友“破防”,冬残奥会也向世界传递了更多温情理念:点燃全世界残疾人的自信和勇气,让全人类看到残疾人的力量和精神。他们带来励志、平等、团结、友谊的希望,为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让更多人投入到关心关爱残疾人的事业中来。

  这样的理念,在赛事正式开启前就已经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印证。比如,冬残奥会火炬手中,残疾人占21%,还有大量热心助残事业、弘扬残奥精神的各界人士;4日晚的开幕式将以五彩斑斓的风格营造温暖、热烈而打动人心的氛围,参演人员中30%为残疾人,舞台风格强调“同心圆”概念。这些表明,残疾人运动员是冬残奥会竞技赛场的.主角,但冬残奥会不是要突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而是要强调“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地球村普通一员”的主题。在赛场外的广阔舞台上,我们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更应建立在这种平等视角基础上。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曼德维尔火种采集现场所说,“我们相信北京冬残奥会将再次给世界带来和平、友谊、团结、合作的希望”。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2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将于13日上演,导演沈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将用一个特殊的装置配合主视觉形象,将过去9天赛事的感人瞬间,以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伟大时刻,永远保留下来。

  沈晨介绍说,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于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定位是“温暖感人”。“所以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与冬奥会不太一样,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的是唯美的环境、中国的文化概念等等,但是我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主题,导演组一直在寻找可以让温暖成为永恒的表达方式,最终决定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主视觉形象“同心圆”的基础上,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场地中央,外加一个特别的舞美道具,结合地屏的`呈现,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我们的整个冬奥,留住我们双奥之城的这份记忆,让我们的后人永远都能够记住它。”沈晨说。

  沈晨表示,本次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70%为健全人。据他介绍,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策划从20xx年就已开始,历经几十稿的修改过程,不断自己推翻自己、自己否定自己,到最后呈现的时候,相信会比较圆满。而本着“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最终制作和排练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所有主创团队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和我们的残疾人朋友们一起日夜鏖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伟大的瞬间。”

  本场闭幕式除了仪式,还有两个比较核心的表演。首先,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盲人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残健共融的演出团队,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其次,在主火炬熄灭之前,还会进行一个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形成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沈晨说:“艺谋总导演一直在指导我们工作,他说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盲人运动员)点火环节,已经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他希望我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熄火环节也能留下精彩的瞬间。”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3

  2月4日晚上20:00,在北京举行的奥林匹克冬奥会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一个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所激动的日子,让千千万万人所欢呼的日子。

  在通过24节气的倒计时后,掌声和欢呼声轰然响起。接着,一根根拔然而起的细长的小草随着风飘动,在会场心围成一个大圆。然后,便是各国运动员入场。五彩斑澜的服装的渐渐步入会场。最后入场的是中国队,那鲜艳的中国红,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是中国人,我骄傲!

  接下来,所有国家的名字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晶莹剔透的雪花,与挂在空中的五环相印成趣,我想,这也许就表示希望全世界团结一心吧!

  几个穿旱冰鞋的运动员从会场上滑过,渐渐出现几个字:一起向未来。这是本次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多么振奋人心的五个字啊!这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向上,积极勤奋,才能创造出未来的一片蓝天。

  现在,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为中国健儿加油!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4

  今年的二月对于一些“体迷”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一个小体迷的我,还不到10点钟,就守在电视机前了。我把节目调到CCTV—5,看着主持人对前几届冬奥会的介绍,看着回顾中的杨扬在长野冬奥会中为中国打破奖牌“0”的突破,看着申雪与赵宏博为中国在一次次大赛中取得金牌……我不禁对此次冬奥会充满了希望。

  午夜到了,体育场内的开幕式开始了,而我却注意到了体育场外面也很热闹,没有办法参与开幕式本身,并不等于不能分享那份喜悦。在围聚在隔离栏前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统一着装的团队,他们来自波兰!

  这群波兰人每看到有运动员的车经过就会高喊“波兰、波兰”并唱起旋律感极强的歌曲,配上整齐划一的口哨声,的确是声势夺人。如果看到搭城演员的`大巴车,他们又会友好地喊起东道主的名字来。

  团队的负责人亚当是个英俊热情的青年,他说他们这个团队有将近50人,都是来自波兰的冰雪运动者,他们要在都灵待到冬奥会结束,好好过一次“冰雪瘾”。

  我看着场外新闻,又想想体育馆内,我轻轻吁了一口气,真希望中国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5

  顾名思义,“冬奥会”就是冬天举办的奥运会,那自然都是能看到一些冰雪运动的,比如说冰球、冰壶、滑雪、滑冰······种类繁多,我就说一下我看了冰壶比赛后的感想。和所得到的启发。

  我想,冰壶中较难的应该就是投壶了,要是力度没控制好,角度没掌握好,那么将会输掉整场比赛,真是十分困难。不过我十分敬佩投壶的选手们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选手们,还得努力投好壶,尽量投出决定性的球,投出两分的成绩,才能让自己的队占上上风。投壶固然重要,但没有擦冰的人,球也不会很理想的到达指定区域。在刷子刷了之后,球为什么可以滑得更远呢?因为场地上撒了一些小颗粒,在刷子的摩擦之后,就会变成水,光滑的壶面在有水的冰面上就能滑得更快啦!所以说,擦冰人是个球的导航仪,呵呵!

  队长负责战略,俗话说“动手动脑”嘛!打球也是这样的,要有战略,所以队长是个文武之人,既会投壶,又有战略。厉害呀!

  投壶还要有始有终,要是前七个球都打好了,对方最后一个球却让我方前功尽弃,所以说,不到最后,谁都不要放弃,就是这样。

  最后,我说下自己的感想,人生就像冰球赛场,要是差了分毫的距离,就会失去许多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从小打好基础,长大才会大有作为。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嘛。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6

  北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享受体育的节日。从这几天的比赛情况来看,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了,参与范围拓宽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赛场上,选手们争金夺银,精彩异常;赛场外,运动员们的故事让无数残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残奥会不仅仅是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舞台,更是扩大残疾人体育影响的绝好时机。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级别比赛中,德国姑娘尼科莱齐克夺得了一枚银牌。年仅19岁的她跑出了个人本赛季的最好成绩。她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体育有助于我身体的康复,提升了我对未来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铁饼F35/36级别比赛结束后,铜牌获得者雷金纳德·贝内德讲述了他对体育的感情:“很小的时候,当医生告诉我,我的腿将慢慢萎缩并无法站立时,我很绝望。是体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类似的感受还能听到许多许多。

  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受伤后通过锻炼帮助恢复的事例,其实对于残疾人来说也是如此。尼科莱齐克和贝内德都是先天性残疾,他们说:“家人和朋友总是鼓励我们接触体育,他们把我们‘赶’出家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动作协调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专家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趣等。在对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有90%左右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北京残奥会,体育运动将会在残疾人中间进一步得到普及,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运动,残奥会比赛将会越来越精彩。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7

  残奥赛场上夺奖的喜讯频频传出,骄傲欣喜之余,那一幕幕竞赛场面又让人心疼不已。每块奖牌的背后,都蕴涵着一首自强壮美的诗篇。或许身体残缺无法改变,但他们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宰了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那失去三肢,仅靠一条瘦弱的腿游完全程的游泳选手;那双目失明却苦练球技听声辨位的前锋;那先天性残疾却敢于挑战勇于追逐的长跑者……一次又一次对命运发起的挑战,赢来的,不仅仅只是观众们的欢呼,更是铸就了一篇中华民族勇于斗争、不甘落后的壮丽史诗。身体的缺陷让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艰难重重,但是他们不甘命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悦纳缺陷、正视困难并迎难而上的勇气令吾辈动容!

  越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你支配的力量就越弱。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一位改变女孩命运的校长以及一千八百名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女孩,华坪女高创下了一段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传奇。“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段誓词是对华坪女高精神的诠释,更是激励女高学生从落寞中奋起,自贫困里觉醒。虽人各有命,但自强不息的信念越坚定,逆天改命的胜算就越大。

  越能向着目标奋发努力,挫折对他的阻碍就越小。回首沧桑岁月,凡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重彩一笔的英雄,有哪一位没有经历过挫折?有哪一位不是从困境中涅槃,于激流中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秉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孤自航行,与鲨鱼缠斗的桑迪亚哥毫不畏惧、奋起反击。心存高山,必能“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胸怀山河,定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辈青年当奋起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立大志,行实事。我们可以输在起点,但一定要赢在终点。为理想而努力的我们,定不会任命运的风肆意拨动,而要如他们以残缺之翼,乘风破浪,展翅九霄,成就不凡。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8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鸟巢体育场举行的男子八百米残疾人轮椅比赛。

  只听一声枪响,运动员们迅速向前冲去,在跑道上,他们流着汗,喘着气,双手努力推动轮椅向前滑去,个个不甘落后,就在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突然,一名外国运动员从轮椅上摔了下来,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了下来,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痛苦,看台上的观众为这一幕惊呆了,了眼睛在看着他,停了一会后,看台响起了掌声,是为他加油的掌声,所有观众站起来了为他鼓掌加油,希望他能重新从地上爬起来,他咬紧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艰难的坐到了轮椅上,吃力的滑到了终点,这时赛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的热烈的掌声。

  此时,我被这位外国运动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眼睛也湿润了……

  我要向这位外国运动员学习,学习他种坚持到底、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9

  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冰壶馆中,“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这句高悬的标语格外醒目。此前的采访中,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表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打好自己的比赛。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国队通过加时赛6—5击败挪威,夺得中国代表团历第一枚冬残奥金牌。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由217人组成,其中运动员96人,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的一届。

  虽然其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比%,但多个项目展现出不错态势。例如2017年从零起步的中国残奥冰球队,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达到世界A组水平,同时获得北京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年轻的队伍。领队张国生表示,这一年多下来训练效果很不错。“我们有信心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展现出残疾人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10

  来到北京后,李亚亚首先被派到以雪上项目为主的张家口赛区,参与运动员器材的调整和修复服务。据他介绍,目前张家口赛区的器材处每天9点开始服务,一直延续到下午比赛结束,“这几天比赛密度不大,基本到(下午)2点半或者3点就结束了。”

  这几个比赛日工作下来,李亚亚最大的感触,除了选手的拼搏精神,还有器材维修中细节的重要性。“上周日,刚刚夺得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金牌的杨洪琼来调整器材,她希望我们将她的冰椅调宽一些。”李亚亚回忆,他和几个同事很快量出了器材的尺寸,并就不同方向的使用感觉,乃至固定螺丝所在的位置,与新科冬残奥冠军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到了赛场上,真正和器材为伴的,还是运动员,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每一个与器材有关的细节都做到最好。他们站上这片赛场,已经非常不易,我们作为服务人员,也要将心比心,争取让所有选手带着希望来,带着笑容离开,真正享受奥运会的旅程。”李亚亚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让运动员有了参与奥运、享受奥运、感知奥运的机会,也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对于这一点,李亚亚有着最深的感受。

“来北京的飞机上,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来自芬兰的同事。”李亚亚回忆,飞机落地时,这位同事被北京的景致震撼了,“受制于媒体报道和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其实有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情况并不了解,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李亚亚说,从国内航空公司的服务,到机场冬奥会专属通道的设置;从宽敞方便的接送巴士,到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都将这些年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不俗的大赛承办能力,展现给了更多朋友。

“这次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外国同事,他们回去之后会把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告诉身边的亲友,这背后至少有30多个家庭,再经过辐射,影响的面可能更大,”李亚亚说,他相信2022年冬残奥会后,会让更多人刷新对中国的印象。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残奥会——轮椅男篮球赛。本来是9:15分开赛,结果改成11:20分开赛。

  我们就在奥林匹克公园里玩了会,去看鸟巢,看圣火。最后我们去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祥云小屋”,说是“祥云小屋”其实它就是帐篷。“中国故事”就在这些帐篷里讲述。我是第二次来这些小屋了。上次我没有找到山东,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才知道这一座座小屋是按中国地图布置的。在山东的“祥云小屋”里,主要摆放着一组组不同系列的风筝,真得很好看。还有很多其它的精美代表作呢!

  快到时间了,我们就来到了中国体育馆。看到二排运动员坐在轮椅上,开赛了,坐在轮椅上运动员一手操轮椅,一手拿球,投球。有的运动员一不小心就会人仰椅翻。他们就像玩杂技一样,爬起来再打。观众有时不是为了他们的进球而喝彩,而是因为他们爬起的动作。运动员们自强不息的表现让我很感动,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12

  6岁时,一场意外让申翼风失去了双腿,曾经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冰球运动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位“折翼男孩”的梦想。“冰球运动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在团队协作中,我的性格越来越开朗。”申翼风说,“到世界各地比赛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越来越热爱这项运动。”

  体育总是带给人们希望和梦想,赋予人们胆识和魄力。“勇气、决心、激励、平等”——这不仅是残奥运动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广大残疾人的座右铭。在梦想旗帜的引领下,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没有什么阻碍不可逾越。

  作为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礼仪人员,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甘亚佼与残疾人参演人员长期一起训练和联排。在和许多残疾人朋友的朝夕相处中,甘亚佼深受震撼。

  “闭幕式参演人员中有不少残疾人,他们有悦耳动听的歌声,有整齐划一的动作……他们用勇敢之心点燃生命之火,以自信人生绽放独特光彩。”甘亚佼说,“我也收到了许多残疾人朋友的赞许和祝福。他们甜美的微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育盛会,更是广大残疾人的梦想舞台。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后,一系列活动让残疾人朋友共享盛会、感悟人生。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 篇13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励志观后感汇总13篇相关文章: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四年级观后感范文4篇(冬奥会闭幕式观后感500字左右)

《北京冬奥会》观后感必备8篇

冬奥会闭幕式再见北京优秀观后感3篇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观看北京冬奥会比赛优秀观后感4篇 北京冬奥会观后感

关于北京冬奥会四年级观后感13篇 冬奥会的感想 四年级作文

冬奥会闭幕式再见北京观后感6篇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感悟观后感10篇(冬残奥会感想)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深刻观后感300字5篇(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300字)

北京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1篇】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汇总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