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读后感共4篇 读谏逐客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6 06:23:09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谏逐客书读后感共4篇 读谏逐客书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4篇 读谏逐客书心得体会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1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客”,一是指来访客人,二是指的当时在秦国参政议政的外来官员。《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驱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述文,其中心论点是“谏逐客”,即说服秦王不驱逐客人,或者是说驱逐客人是错误的。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通过叙述四大历史时期的秦国各位君王对于来客的态度,以及来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明问题。

  第三,通过对秦王最喜爱的珍品,美女,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陈述,用对比说法说明唯独用人上排斥外来是错误的。

  第四,利用隐喻的手法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纳客能够无往而不胜,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敌人。

  第五,总结全文,得出“逐客必将灭亡”的结论。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2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谏逐客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谏逐客书读后感(一)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种态度是不对的。

  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谏逐客书读后感(二)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谏逐客书读后感(三)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

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

  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能帮助您!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3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一)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

  1 不对的。

  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谏逐客书读后感(二)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2 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谏逐客书读后感(三)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

  3 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

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

  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

  4 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生的四大秘密读后感 算好人生七笔帐读后感 达尔文传记读后感

  5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4

  读《谏逐客书》有感

——优秀文秘与伟大政治家思想交融的传世经典

  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中国古代优秀文书写作的典范,这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触。文章开门见山,层层紧扣中心论点,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加以论断,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语言平实有力,字字铿锵,直击人心。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未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琬、冯阶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李斯生平的简介,不可否认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成就可谓卓著,秦国若是没有他的帮助,虽不至于不能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会晚很多年,法家思想的指导,“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为秦所用,直接推动了秦的大一统进程。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

  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斯“谏客”的语言艺术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如果当时被驱逐的人中没有李斯,他是否会上书这样一篇文章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会,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政客”,在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一个“政客”,以自己的升迁前程为准则。他知道上书如果被秦王采纳了,自己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会被秦王重用。而政治家则是心系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他没有这样博大的胸怀,这个却又是韩非所具备的,而韩非又是重在理论思想的研究;李斯的实践,将法家思想用于秦的治国,韩非的理论,发扬了法家思想,一个是提出,一个是使用,韩非提出的理论绝大多数都为李斯采用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韩非可谓是李斯的“军师”,而李斯也因此将法家的思想用在了实践,让后世的国家制度得以完善和发展。因此思想上韩非自然远高于李斯,而从政治和作为方面讲的话李斯远超韩非。同为荀子的弟子,虽师承儒学却成于法家思想,这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儒学研究方面虽没有突出的成绩,却仍对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法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儒学的一些影子,李斯对荀子的思想既有吸收也有摒弃,他强调人要接受教育和约束---韩非和李斯接受了他的“性恶”观点,才有了后来法家思想中用法律来约束人们,荀子的“性恶论”与李斯趋利的人生选择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仕途前程,他果断的写出了《谏逐客书》这样一篇经典名作,也因为这篇文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李斯在得知自己亦在被逐行列之后,可谓立即就上书秦王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意见反应给秦王,体现了一个优秀秘书对事情的敏感、重视,当然,很可能是因为事情涉及自己才会有如此迅速敏捷的反应。

  无论如何,及时有效的反应都体现了秘书文书处理的时效性。重要事情是不容许拖延的,“时间就是生命”及早发现才能及早预防。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功效。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接下来,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肯定不会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功成名就”,“统一霸业”是每个君王的梦想并一生致力的目标和方向。 李斯作为一个“政客”,一个政治家,他深知说话的艺术,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一句话怎样说易于被君王接受,清楚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要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话要被人听进去,首先得了解这个人 ,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这样的文书是属于上行文的。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谏言不被采纳倒是小事,一不小心搭上自己的生命就值不得了。“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在《说难》中也如是说,可见此处的“逆鳞”就是君主的自尊了。魏征之所以直于进谏,是因为他遇到了唐太宗这样一个明君,“忠言逆耳”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可是真正做到采纳每一个正确的意见就不容易了,当君主自己做出的决定遭到大臣的异议、否决时,都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君

  无戏言”的尊严受到了威胁。在暴怒和焦躁的情绪中肯定不会听进去大臣的话,即使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的,可是因为那样的自尊心作怪,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立马就“收回成命”立颁新文。这时就需要一个时机、一个人来给他一个台阶下 ,说话的艺术在此时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你提出的意见既要让他觉得有道理,又要让他感到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解决方案是自己的功劳,最终的决定是需要自己肯定才可以实施的。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李斯在这里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和事佬”的身份 ,这与秘书的工作是极为相似的,秘书在遇到一件事情时虽不至于“直言进谏 ”,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自己给出观点、意见时,此时必须站在上司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问题,就算是有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未经过上司同意首肯之前都是不具有实施的效用的,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后不忘加一句“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是怎么看待的呢?”将最终的决定权交予上司,这是优秀文秘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不归功于自己,不过分的显示自己的才能,其实你的才能上司是知道的,秘书的不居功,会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得到更好的机会,秘书应该耐得住寂寞,懂得默默无闻。

  李斯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秘书,他了解上司,懂得察言观色,在一系列的论证说理后,将逐客的种种弊端暴露于秦王面前,让秦王自己来抉择,无疑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选择接受谏言,秦王更不能免俗,因为他懂得趋利避害,也因为他想一统天下。李斯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开始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

  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显然,在人际交往、察言观色、眼界、城府方面韩非明显处于劣势,因为才能卓著让李斯深为嫉妒,最终韩非终因自己的才能被李斯杀害。这也不无讽刺,有才能的人却不容于世 !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只要有才能,只要可以为我所用,一般都会有一个好的去处和归宿。当然,那些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贤人雅士就得另当别论了。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士族还是王侯都会有幕僚或是门客,这些门客、幕僚都是集聚四海的人才,王侯士族将其养在自己家中为自己出谋划策,这当中有的人是出于爱才,也有的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其作为一种工具 ,或权倾朝野,或统一霸业,而这些门客就是自己政路的垫脚石了。秦王要想统一霸业,当然就少不了这些人的帮助,这就存在一个双向的“利用关系”,秦王借助谋士贤臣的帮助实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谋士通过秦王的任用使自己的政治谋略得以实现价值,均让他们功成名就,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最终得以“双赢”。

  李斯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政客,他无疑是成功的,助秦实现大一统,施展了自己的政治谋略和抱负;作为秘书也是一个优秀的高级秘书,自己的谏言得到上司采纳,并因此而升官加爵,可谓平步青云,仕途顺利。然而,最终却不得善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锋芒太露。这对于后世也不无惊醒之意:作为一个秘书,应正确认识及定位自己的位置,不可锋芒过露,不可一心求功!

谏逐客书读后感共4篇 读谏逐客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谏逐客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