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热心网友“shijuyuyuanjiao”收集的《朝花夕拾》琐记读书心得,以供参考。
《朝花夕拾》本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勾勒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本应是快乐而美好的童年,只因被封建社会的老旧气息笼罩,鲁迅对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表现了愤怒与抨击。从表面来看,鲁迅使用了温暖的文字,但他的气愤也被藏于其中。有人说,柔软舌头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这或许正是鲁迅的用意所在。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应用了很多的比照与讽刺手法。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首先用生动的文本勾勒在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生活,接着继而写到“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的百草园生活与后边的枯燥念书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体现出鲁迅对旧时代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日本医学导师藤野先生给人印象是个随便而不拘小节的人,“藤野先生的装扮模糊,有时甚至忘了打领结;冬季只是一件旧外衣,冷得直发抖。”然而,藤野先生对工作却极为用心,甚至用红笔为“我”的教材修改,连细微的血管位置也要强调。这类对比手法恰如其分地彰显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鲁迅对他的敬佩。同时,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无私关怀,与日本学生对其的轻蔑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藤野先生的真实君子风范。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保姆“阿长”的描述颇为细腻,她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得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沿袭了很多老旧的习俗,例如在新年早晨吃福橘,喜爱小心地观查,喜爱诉苦,甚至盲目评价“毛多”的故事,踩死了“我”心爱的隐鼠,因此,“我”对他心怀怨恨。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能会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低俗和守旧的女子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并不仅限于此,她也有可爱的一面。“阿长”了解“我”喜爱《山海经》,特意跑了很远的路来给我买这书。因此,我也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对阿长的情,希望仁慈的地母可以让阿长长眠。
还有几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范爱农,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在教师徐锡麟被害后显得毫不在意。鲁迅对他的看法逐渐改变,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才对她产生敬佩。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里出现。在“爸爸”临死前,她让鲁迅召唤爸爸,结果让父亲的脸上突然显露出紧张,好像有些痛楚。最后,“爸爸”的去世让我感到自己对父亲的“较大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很好”,引导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甚至煽动鲁迅偷妈妈的首饰。而她自己小孩调皮搞脏衣服,她却会严厉惩罚。鲁迅表面上赞扬她,事实上内心却鄙视她,因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爱多嘴多舌且喜欢恶作剧的女子。
《朝花夕拾》根据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童年故事,批判了拘束人旧时代,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人的解放”渴望的追求。
《朝花夕拾》琐记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飞鸟集读书心得
★ 读书分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