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3篇

时间:2022-10-09 15:28: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3篇,供大家参考。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3篇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1

  如果你和一个村有缘,我想那或许是“命中注定”。和温泉寨的缘分是从一眼瞥见镇域地图上的村名开始的。温泉细流,石墙为寨,或许他本应有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寨、雪豹里的清风寨的英勇豪情、忠肝义胆。而追溯历史,大概是明朝初年,先人为加强防御随军而在此处设立巡检司。而后夏、梁两姓迁此定居,平整土地,选址造屋,而成今日温泉寨,一个乡村振兴进程下焕颜展姿、充满奔头的新农村。

  寨村确有一处“寨门”,也是路边处的村大门。“寨门”是个“拱桥门”,由“两柱一梁”构成,门额形似拱状,有题字村名为上。从“寨门”沿水泥路一路北上,不到一袋旱烟的功夫,就到了村委大院。黄墙红瓦,凹凸有致,有一苍松翠柏矗立院内。院外置有长条石凳,总有行人歇脚、闲聊。村委大楼是由上世纪一所村小学改建而成,沿着旋转楼梯,记忆仿佛回到了“千禧年初”。那时候,大多村娃都在村里上小学,教书先生也大多是村内文化人。后来,合校运动开始,孩子们统一到镇上上学。幸运的是,有不少少年就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寨村”成为他们遥远的记忆。

  院内有一乡俗记忆馆,馆内现存不少老物件,纺纱的梭车、打水的扁担、老太太的烟袋锅,翻地的犁、割木头的锯、做裙子的兰花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老物件里装着人们的“乡愁”,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年代。他们诉说着“寨村”的岁月变迁,藏着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的喜悦。

  要熟悉一个村子也并非易事,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和“寨村”打交道的机会也自然多了起来。一位村里最驼的老人,年七十有余,身体几乎对折成了一个直角。她砍烧柴、犁菜地、施肥料。累了,她就坐在马扎凳上,斜靠着门框晒晒太阳。《拾荒老人》中写道,当我们渴望着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时候,老奶奶却还在为眼前的苟且忙碌着。驼背老人只是“寨农”的缩影,村里的人大都平凡地过了半生,却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敬。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岁月虽摧残躯体,心却不改。

  最近,由温泉寨籍作家梁晓声《人世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可谓大火。我想,“寨村”也是剧中的“光字片”,村内犄角旮旯里,似乎藏着无数故事。乡村振兴让村里变了个样,农田里都是人,背扛肩挑密密麻麻的在田埂上来来往往,不少“土专家”也参与到“寨村”新生活里来。生活起居、就业谋生、柴米油盐,这里有普通人最质朴、最真实的桃源生活。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老年餐桌,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一个乡村振兴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既为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而高兴,也为我与乡村能共成长、共奋进而自豪。故事不会就此结束,我与“寨村”的缘分还会续写,就像村子里发生的乡村振兴故事,也会口口相传。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2

  近年来,在“三支一扶”计划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扎根乡村,为偏远落后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希望田野,大有可为,广大“三支一扶”人员要激扬青春梦想,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矢志奋斗、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书写“青春答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扎根基层一线,践行青春誓言。

  回望最初立下的志向,脚下之路愈加坚定执着,响应“三支一扶”号召的青年们,要树牢“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的意识,自觉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扎根服务群众第一线,将自身追求汇入时代发展脉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命运,在基层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增强攻坚克难的真本领,练就建功立业的硬功夫,争做不畏艰险的奋斗者,不当畏惧风雨的泥菩萨,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以实干笃行诠释青春价值,扣好前行路上“每一粒扣子”,坚决破除过客心态和“跳板”心理,顺利完成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将青春和热血跳动成时代之歌的最美音符。

  深耕乡村沃土,闪耀青春担当。

  四季轮回不变的是对乡村沃土爱的炙热,“三支一扶”人员有才华、有理想、有拼劲,要坚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信,以百分百的热情耕耘“支教”事业,撑起三尺讲台,打开知识海洋,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烛光;以百分百的认真耕耘“支农”事业,守护绿水青山,推进农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添薪;以百分百的专注耕耘“支医”事业,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有效保障“病有所医”,甘做守护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以百分百的努力耕耘“帮扶乡村振兴”事业,用所思所想所学改变当地面貌和百姓生活,扎实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熠熠闪光。

  浇灌群众心田,绘就青春梦想。

“三支一扶”计划是年轻人放飞青春梦想的最好舞台,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大本营,要将青春梦想融入服务群众始终,用辛勤汗水浇灌百姓心田,持续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顺民意、赢民赞,用沸腾的热情化开基层治理难点、顽强的斗志征服乡村振兴关隘,以沉入基层的“泥土味”换来党群连心的“亲情味”,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让青春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情系群众“心连心”、贴近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实打实”,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享受幸福,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3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深处贵州大山深处的安乐村,虽名为“安乐”,但是百姓的日子却并不安乐,最高海拔2200m,最低海拔1750m,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多,是钟山区有名的贫困大村。一代代“小青年”在大山里“用心”地奔跑,用奋斗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焕发新颜,旧楼穿上新衣,产业阔步前行、治理卓有成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值此“五四运动”103周年之际,作为年轻干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从大山里“用心”奔跑的“小青年”身上汲取奋进力量,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大胆创新的“锐气”,勇于向上的“朝气”,一棒接着一棒,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大山深处“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小青年”,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用“务实脚步”丈量乡村土地。

“服务无止境,奉献天地宽。”安乐村面积21.4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组,占整个大湾镇的三分之一,全村最远的一户要走3个多小时。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村民饮用水水源地巡逻,通往水源地的道路崎岖、陡峭险峻,耗时三个小时才爬到目的地,此时上身已经被汗水湿透。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名二十多岁的驻村“小青年”没有退却,而是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走遍全村各条小巷,遍访了所有的村民,群众需要就第一时间冲上去,用“务实脚步”丈量乡村土地,挥洒青春和汗水,抒写着驻村干部的担当。

  大山深处“心系家乡”为民谋富的“小青年”,砥砺大胆创新的“锐气”,用“热血真心”重铸乡村风貌。

“一腔热血洒乡土,敢教旧貌换新颜 。”安乐村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过去是大湾镇有名的产煤村,三座煤矿和众多小煤窑在此兴盛又衰落,让这个依山傍水的白族小山村留下了不少的黑色痕迹。王支书,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时值30岁担任村干部以来,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想思路、谋发展,主动跑项目,争取资金,带领村民种植刺梨、李子、红豆杉、金秋梨等3000亩,在实现由“黑”转“绿”转型发展上,带动村民增收,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担任16年村干部的老王支书不满于现状,依然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他将继续带领安乐村“两委”班子,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继续为父老乡亲办实事、办好事、谋幸福。

  大山深处“心系未来”为梦求学的“小青年”,砥砺勇于向上的“朝气”,用“坚定双脚”蹚出乡村希望。

“十年寒窗终不负,一生韶华亦可期。”在教学水平原本不发达的农村,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实属难得。大山里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播种希望的曙光,哪怕只是星星之火,都有可能形成涤荡贫困落后的燎原之势,给乡村未来发展带来希望。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遇到一户农户,一进客厅,墙上挂满了从小学以来的各种奖状,这是大学生小张家,他早年丧父,母亲外出务工,住在村里面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上,从家到学校一个来回就要走三个小时,他始终如一在求学路上奔跑,用优异的成绩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在安乐村,为梦求学,砥砺勇于向上的“朝气”,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人生,用“坚定双脚”蹚出家庭的希望、乡村希望的励志故事很多。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回馈伟大时代!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感受心得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