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篇(物理必修三第五章)

时间:2023-03-05 00:1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篇(物理必修三第五章),以供借鉴。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篇(物理必修三第五章)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1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2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篇(物理必修三第五章)相关文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物理教案最新模板3篇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18.2教案

高三物理教师教学经验总结3篇(高三物理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怎么写)

高三毕业班物理课堂教学计划3篇(高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8篇 高三物理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

天津教学能力测试高中物理教案3篇 天津教学能力测试高中物理教案课文

电流物理教案9篇(初中物理电流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优秀教案3篇 高三语文优秀教案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3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课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10教案范文3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模块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