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教案模板6篇 新授课教案模板怎么写

时间:2023-05-17 17:59:1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新授课教案模板6篇 新授课教案模板怎么写,供大家赏析。

新授课教案模板6篇 新授课教案模板怎么写

新授课教案模板1

  老人与海鸥 南阳市油田第八小学 谢永莲

【教材简说】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军犬黑子》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人如果欺骗了动物,动物就不会再信任人,让我们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引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三维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与动物的深情。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课上积极探究,再以《军犬黑子》拓展延伸,做到厚读升华。

  2、细读深品,课间交流。

  3、利用两篇课文对比学习,凸显本单元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2、受到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教学方法】导学引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学生学法】读-悟-说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学生布置课前在家自学任务:

  1、课前自主阅读《老人与海鸥》、《军犬黑子》两篇课文,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2、推荐阅读沈石溪的文章:《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退役军犬黄狐》、《盲孩与弃狗》等。

  3、认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感情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4、读了《军犬黑子》一文,你有何感受?

(二)、激情启动 预习对话

  1、教师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

  2、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用配乐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另外,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三)、品悟赏析 展示提升

  1、读薄:交流课文大意。

(1)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交流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内容另外,锻炼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2、读懂: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人鸥情?

(2)小组内交流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学情。(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交流时不重复他人的观点,但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预习时已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悟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课堂上利用全班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

(4)重点句品赏,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预设:

  重点感悟语句: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启发引导:老人似乎在呼唤谁?)(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引导学生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重点感悟语句:

(5)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①启发学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从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感悟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四)厚读文本,延伸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军犬黑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4、教师引导全班交流:你们课外还读过哪些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以一带读,把文本读厚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感悟人与动物间真挚的情感。另外,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深化主题,使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就会回报以爱。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总结,升华主题 板书:

  无私的爱

  老人 → 海鸥

  震撼的情

  欺骗

  人 → 军犬

  不再信任

新授课教案模板2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高一历史组 安新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也就是政治文明历程专题的第四单元第16课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概况及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

②、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②、通过对五四运动彻底性的探究,学习历史时间评价的基本思路。③、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全国人民团结是斗争胜利的保证。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难点: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

  二、教学过程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提问,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内容,引入本课主题。

  2、新课过程:

  发给学生预习学案,给7——10分钟完成学案,梳理本课知识。本课三目内容简洁明了,呈现出因果关系,教学中可以层层推进,逐步做好铺垫,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1)互动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 教师首先给出一系列材料,并提出设问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哪些?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回答:

  材料一:军阀扩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

  材料二: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

  材料五: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华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①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史实,阐明日本侵华野心不断膨胀的历史根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而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对日本出兵山东、向袁世凯政府秘密提交“二十一条”的情况作一简述,再由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二十一条”的内容,由学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主权的侵害和显示出来的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通过迫使中国接受“二十一条”,使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膨胀,开始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同时也使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巴黎和会。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巴黎和会的情况,播放《我的1919》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得片段。建议教师首先简单提问学生: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背景、目的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最后介绍巴黎和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此时教师出示材料: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对中国代表团参加和会提出收回主权的7项正义要求的内容知道学生阅读并理解。让学生学生正确认识“一战”的性质和巴黎和会的实质。但巴黎和会中,帝国主义出卖了中国的主权,这表明:弱国无外交。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如火山一样即将爆发。

(2)互动探究二:五四运动分为哪几个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连接上一目内容,让学生分析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两个阶段。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插图,进行分析和归纳,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提高其分析、归纳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明白第一阶段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各自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明确“三罢”斗争的参加者及其特点。

  五四运动的结果。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胜利的取得是全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结果。

(3)互动探究三:五四精神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9的有关内容,并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然后教师依据教

  2 材做出以下补充分析: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并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中更坚决、更坚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过程中,在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后,全国的斗争形成新的高潮,正是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第二、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过程中,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尤其是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都爆发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参预的群众超过历次革命,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空前的联合。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振兴中华的革命理论,并为之积极行动。

  第四、“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括上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讲明那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

  四、随堂练习。

  让学生做配套练习,并进行一些题目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附:板书设计: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发展

  3、五四运动的结果

  三、五四精神

新授课教案模板3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课 型:新授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的性质。

  教学重点:熟练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要求:自主学习18-20页,思考并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1、比较线段的长短有几种方法?

  2、两点之间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 最短,简单说成 4测量工具有 或借助仪器 自我完善:

(二)教师点拨

  1、度量法,叠合法,截取法

  2、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举例说明

  自我完善:

(三)尝试训练并小组内交流(典型例题分析)1,课本20页练习1,2,3 2,课本25页5题

  自我完善:

(四)拓展提升(补充知识、新典例等)

  自我完善:

  四、小结

  补充:

  五、达标检测 要求 :定时5分钟,然后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及批改反馈:

  反馈

  八、课后反思:

新授课教案模板4

  第八章 网络营销(授课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 ①了解营销的概念;

②了解网上广告的定义与形式; ③了解网上广告的特点;

④熟悉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⑤掌握网上广告的收费模式。【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熟悉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②掌握网上广告的收费模式。【教学授课学时数】 8学时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网络营销 第一节 网上广告

  一、营销的概念

  1、定义:发掘需求,满足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需要:缺乏的客观状态。欲望:需要的主观表现。需求:有购买力的欲望。

  2、功能: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信息上的等等)。

  二、网上广告的定义与形式

  1、定义

  网上广告是指在INTERNET上传播、发布的广告,或者通过广告超级链接到广告主的站点上,让受众了解广告销售商的更多信息,达到广告的目的。

  2、网上广告的形式 (1)文字广告(2)图标广告

(3)旗帜广告:静态旗帜和动态旗帜,轮换播映和买断播映。

  3、网上广告的作用 (1)建立组织形象;(2)树立产品或服务品牌;

(3)引导消费者和挖掘潜在的消费者;

  三、网上广告的特点

  1、受众范围广;

  2、价格便宜,方便修改;

  3、精确的统计便于广告主决策广告投放策略;

  4、灵活的交互方式;

  5、普及率低;

  6、可供选择的广告位置少;

  7、创意空间有限。

  四、广告主策划网上广告的模式

  1、网上广告计划 (1)界定广告受众;(2)确定广告渠道: ①通过电子邮件发布广告; ②在新闻组或BBS发布广告;

③通过赞助发布网上广告:赞助网上的活动,如零点调查公司与搜狐合作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在线调查,扩大了零点公司的知名度;栏目赞助,广告主赞助某个站点或站点的某个栏目等。

④在WEB上发布广告,这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网上广告渠道,如在一些门户站点、导航站点、分类广告站点上作广告。

⑤在广告交换网上发布广告。如网盟()遍布体表,以触手上最多,为腔肠动物所特有的细胞,其内有刺丝囊,贮存有毒液和盘曲的刺丝,细胞上端有一毛状原生质突起,称刺针。

  当受到刺激时,刺细胞发生反应,将刺丝向外翻出,就像手套的指端从内向外翻一样,以防御敌害或捕捉猎物。感觉细胞(Sensorycell)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口、触手和基盘处较多,体积较小,细胞质浓,端部有感觉毛,基部与神经相连。神经细胞(Nervecell)位于外胚层细胞基部,由突起连接成神经网,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并引起全身收缩。

  间细胞(Interstitialcell):是位于皮肌细胞之间的小型胚胎性细胞,成堆排列,可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中胶层 位于内、外胚层之间,为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在身体和触手上都是连续的,皮肌细胞的突起也伸人其中,起连接内、外胚层和支持身体的作用。

  内胚层已分化出内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和少量感觉细胞。其中后两种细胞同外胚层的相似。腺细胞分散于内胚层各部分,长而大,在垂唇处的可分泌粘液,润滑食物便于吞咽;在消化循环腔内的可分泌消化酶行细胞外消化。内皮肌细胞长而大,具营养和收缩机能。细胞顶端有 1—5 条鞭毛,能摆动水流,同时伸出伪足吞食食物行细胞内消化。内皮肌细胞基部有沿体轴或触手中心环形排列的肌原纤维,收缩时可使身体或触手变细变长。

  水螅以小动物为食,食物可比自身大好几倍。当饥饿时,触手伸得很长,捕到食物后,触手上的刺细胞把毒素射人其中将其麻醉或杀死。捕获物受伤放出谷胱甘肽(Glutathione),使口受刺激而张开;同时触手将食物送人口中。在消化腔内,先胞外后胞内消化,残渣仍由口排出。水螅各细胞是直接与环境进行呼吸和排泄的。

  水螅由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突起组成所谓的“漫散神经系统”。当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水螅能鉴别其是否是食物,环境光线强或弱等。当用针碰水螅时,其接触部位能避开。如刺激强烈,则可引起全身迅速缩成一团。水螅生理状况不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不同,一般饥饿时反应强。

  水螅行无性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开始时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成芽体。芽体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通,当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独立生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一个个体上可同时出现 2 ~ 3 个大小不同的芽体,甚至在芽体上再生出芽体。有性生殖为精卵结合,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精巢位于触手下面为圆锥形,卵巢位于基盘附近为卵圆形。卵巢内一般每次只有一个卵成熟,然后破裂使卵露出,此时如 24h 内不受精,卵就会死亡并解体。精巢内形成许多精子,成熟后游近卵与之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原肠胚时,即停止发育;此时胚胎外包一壳,从母体脱落后沉人水底,渡过不良环境。当环境良好时,外壳破裂,胚胎逸出,继续发育成一个小水螅。水螅再生能力很强,将其横切或纵切成几段时,每一部分都可变成一新个体,但单独的触手不能再生成完整的个体,如切开水螅的垂唇能生成双头水螅。近年有人将水螅的内外胚层细胞分开,结果每层细胞都各自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类

  腔肠动物约有 1 万多种,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三个纲。

  1 .水螅纲(Hydrozoa)本纲约有 3700 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淡水中,生殖腺源于外胚层,仅外胚层中有刺细胞,多有世代交替现象。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水螅为单体类型的代表,群体类型以薮枝虫为代表。

  薮枝虫生活在浅海,固着于海藻岩石或其他物体上。世代交替明显,水螅型群体以无性出芽方法产生单体水母型;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方法产生水螅型群体,这两个阶段交替出现,完成其世代交替的生活史。2 .钵水母纲(Scyphozoa)本纲约有 200 多种,全为海产,多为大型水母类(如一种霞水母伞部直径可达 2m,触手长达 30 多米),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或无,有触手囊无缘膜,生殖腺源于内胚层,内外胚层中均有刺细胞,现以海月水母为例来说明。

  海月水母圆盘状,白色透明,直径 10 - 30cm,营漂浮生活,伞边缘生有许多触手,并有 8 个缺刻,其内各有一触手囊,为感觉器(司嗅觉、位觉、平衡及感觉)。内伞中央有一呈四角形的口,由口角伸出 4 条口腕,口通入位于体中央的胃腔,胃腔向四方扩大成 4 个胃囊,由胃囊上或胃囊间伸出分支或不分支的辐管,这些辐管均与伞缘的环管相连。水流由口进入胃腔,经一定的辐管至环管,再由一定的辐管流至胃囊,经口流出。在胃腔近口面内侧有四簇由内胚层形成的丝状的胃丝,其上有许多刺细胞和腺细胞,能杀死进入胃腔的猎物,经消化后由辐管分布到全身各部,再由内胚层细胞吞入,进行胞内消化,残渣仍由口排出。

  海月水母为雌雄异体,在胃囊里面有四个马蹄形的生殖腺,位于胃丝外侧,胃囊底部边缘。精子成熟后游到雌体内受精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经浮浪幼虫,附着在海藻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成小的螅状幼体,其有口和触手,营独立生活。然后进行横裂,依次形成钵口幼体和横裂体。横裂体依次脱离母体,漂浮于水中,称碟状幼体,由它继续发育成水母成体。

  钵水母经济价值较高,如海蜇。其身体结构似海月水母,伞部隆起成馒头状,直径可达 500n,中胶层特厚,伞边缘无触手,口腕愈合,大型口消失,口腕上有众多小吸口,海蜇就是靠吸口吸食一些微小的动植物。海蜇营养价值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 B1、B2 等,海蜇的伞部、口柄部经加工处理后分别叫海蜇皮、海蜇头,我国食用海蜇的历史丰常悠久。

  3 .珊瑚纲(Anthozoa)本纲约有 6100 种,全为海产,多生活在暖海,浅海和海底,固着生活,只有复杂的水螅型,无水母型,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两辐对称体制。常见种为海葵。海葵无骨骼,体呈圆柱状,以基盘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有呈裂缝形的口,称为口盘。口周围有几圈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可捕捉小型动物。食物经口进入消化腔,口道壁是由口部的外胚层细胞褶.人形成的,在口道两端各有一纤毛沟(或称口道沟),沟内壁生有纤毛,纤毛摆动使水流进入消化腔。消化腔被宽窄不一的隔膜隔成许多小室,隔膜是由体壁内胚层细胞向内突出形成的,依其宽度分为一、二、三级,只有一级隔膜上连口道。隔膜的游离缘形成隔膜丝,其上含有丰富的刺细胞和腺细胞,能杀死捕获物,并行胞外和胞内消化。隔膜丝沿隔膜边缘下行,直达消化腔底部,有的在底部形成游离的丝状物,称为毒丝。毒丝可由口或壁孔射出,有防御和进攻的机能。在较大的隔膜上都有一条纵肌肉带,称为肌旗。隔膜和肌旗的排列是分类的依据之一。海葵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隔膜上的隔膜丝附近,精子成熟后由口流出,进入另一雌体与卵在消化腔结合,发育为浮浪幼虫,但有些种类无浮浪幼虫阶段。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自学)

  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P1atyhelminthes)(4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掌握寄生吸虫、绦虫的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了解扁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其各纲的特征。

  教学重点: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性。授课学时: 3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1.两侧对称 本体制对进化意义很大,因为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使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动物体由水中漂浮转向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在水底爬行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进而导致动物的身体进一步分化。前端司感觉,后端司排遗,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 .中胚层的形成 中胚层产生于内、外胚层之间,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新陈代谢。如中胚层形成发达的肌肉组织,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和动物在空间位移的速度。这样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量明显增加,致使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捕食效率高,营养状况好,从而促进了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机能,动物体耐干旱和饥饿。因此中胚层的出现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3 . 皮肤肌肉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形成的包裹全身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其内由实质组织充填,体内所有器官都包埋在其中。具保护和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摄食,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4 .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的种类为不完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的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5 .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中除无肠目外均具有 原肾管,即来源于外胚层的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等组成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状系统。排泄管具许多分支,每一小分支末端即是焰细胞,其为伸入实质中的盲管状细胞,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份代谢,同时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6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已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即 梯形神经系统,其由前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神经索,以及纵神经索之间连接的横神经组成。高等种类的纵神经索减少到只有一对发达的腹神经索。但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在“脑”中,也分散在神经索中。7 .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和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些管和腺使在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同时也出现了 交配和体内受精 现象,这也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基本条件之一。

  8 .生活方式 扁形动物中一类营自由生活(涡虫纲),可在水中、潮湿的土壤中游泳或爬行,捕捉小动物为食;另一类营寄生生活(吸虫纲,绦虫纲),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该动物的营养(又可分外寄生和内寄生),且生活史复杂,并有更换宿主的现象。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重点)

  生活习性: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活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外形叶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背面稍凸颜色深,头部有 2 个黑色的眼点。腹面平色淡,密生纤毛,并有粘液分泌于附着物上,利于蠕动。口位于腹面体后 1 / 3 处,稍后为生殖孔,无肛门。(幻灯图示涡虫形态结构)

  1 .体壁 由皮肤肌肉囊构成,表皮由外胚层形成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其中的杆状体(Rhabdites)由实质中的成杆状细胞分泌而成。遇刺激时,涡虫将杆状体排出体外,弥散毒性粘液,可捕食和防御敌害。表皮下为一层非细胞结构的基膜,再下依次分层排列环肌,斜肌和纵肌。最内层为肠壁,由一层内胚层分化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的空腔为肠腔。体壁与肠壁之间为合胞体形式的实质填充,其他器官多埋在实质组织中。

  2 .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其中有肌肉质的咽,咽可从口中翻出捕食。并释放消化酶,在体外分解消化食物,而后吸人肠内,由肠壁细胞吞入行细胞内消化。肠分 3 支主干,一支向前,2 支向后,分别位于咽囊的两侧。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其末端封闭为盲管,食物残渣由口排出。3 .呼吸、循环与排泄 涡虫无特殊的相应器官,借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靠实质中的体液传递物质,排泄器官为原肾管。

  4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神经节构成“脑”,并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两侧通向体后,并有横神经连于其间。眼点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构成,只能感光不能看物。耳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司味觉和嗅觉。表皮内分布许多触觉细胞。对食物正向反应,避强光,趋弱光,夜间活动强于白天,适于石底爬行生活。

  5 .生殖系统 结构复杂,雌雄同体。无性生殖多从咽后方横缢为两段,各自长成一个体。有性生殖时交配后体内受精,几个受精卵包在一个卵袋中,从生殖孔排出,以一短柄固着于石块或其他物体上。螺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具有 牟勒氏幼虫期。

  6 .再生能力很强 将其切成多段,每段都能再生成一完整个体。并可经切割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涡虫。另外再生的极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减,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当涡虫饥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除神经系统)逐渐吸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状。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扁形动物已知的约 2 万种,可分为 3 个纲。1 .涡虫纲(Turbellaria)体不分节,体表有纤毛,上皮细胞内有杆状体,营自由生活,具不完全消化系统。纤毛和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达,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迅速。根据肠的结构和有无可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和多肠目四个目,三角涡虫即是本纲的重要代表。

  2 .吸虫纲(Trematoda)体不分节,无纤毛状体,消化道简单,具吸盘,营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无一般的上皮细胞,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官退化,有吸附器,可固于寄生组织上。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aponicun)就是本纲的重要代表种类。

  在人体内寄生虫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埃及血吸虫(S .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可引起血吸虫病,该病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很广,其成虫寄生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患者肝,脾肿大,腹水,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发育不正常,可引起侏儒症;妇女不能生育,甚至丧失生命。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起,雄虫粗短,乳白色,体表光滑,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腹吸盘后虫体两侧向腹侧内褶成抱雌沟。雌虫较细长,暗黑色,前端细小,后端粗圆。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其一侧有一小刺,排出的虫卵已发育到毛蚴阶段。交配在肠系膜的小静脉管内进行,雌虫产卵后,虫卵顺血流进入肝内或肠壁,成熟后其毛蚴分泌酶溶解肠粘膜,使虫卵进入肠腔,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入水后毛蚴孵出,钻进钉螺体内发育,经母胞蚴和子胞蚴而发育为尾部分叉的尾蚴。尾蚴入水中游泳,当接触人、畜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和本身机械作用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童虫侵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随血液循环达门静脉,发育为成虫。未达门静脉系统的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自毛蚴感染到成虫产卵约 4 周时间,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估计有 10 ~ 20 年。

  3.绦虫纲(Cestoida)体分节片,无纤毛和杆状体,体内寄里,雌雄同体,带状,由许多节片组成。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均有两性生殖器官,消化道消失,渗透营养抗宿主消化酶消化能力强,本纲重要代表为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猪带绦虫一生均可寄生于人体,分布很广,成虫白色带状,全长 2-4m,有 700 ~ 1000 个节片。分为头节,颈部和节片 3 部分。头节圆球形,直径约 1mm,前端中央为顶突,顶突上有 25 ~ 50 个小沟,分内外两轮排列。顶突下有 4 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颈部细与头节无明显界限,下部为生长区,以横裂法产生节片。节片愈靠近颈部愈小,反之愈宽大老熟。依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3 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每节有精巢 150 ~ 200 个,卵巢一个;孕卵节片长方形被子宫充塞,其他器官萎缩,甚至消失。营养物质靠体表吸收宿主肠内营养,并转化为糖储于实质中,排泄器官属原肾管型。

  其生活史复杂,人是其唯一终宿主,中间宿主为猪或人。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以头节的小沟和吸盘附着于肠粘膜上。虫体末端节片逐节或逐段脱落,节片内的虫卵随节片的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可活数周,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膜被消化液溶解,六钩蚴孵出后以其小钩钻人肠壁,经血流或淋巴带至全身各部,在肌肉中经 60—70 天发育为囊尾蚴。其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内有小沟及吸盘。这种具囊尾蚴的肉俗称“米粒肉”或“豆肉”。如被人误食,囊尾蚴又未被杀死,可在十二指肠内将头节翻出,借小沟及吸盘附着于肠壁,经 2 ~ 3 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 25 年以上。猪带绦虫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影响发育,若侵入脑部,可引起癫痫,阵发性昏迷或循环,呼吸紊乱。加强猪的饲养管理,不吃未煮熟的猪肉,避免粪便污染等,是杜绝此病的关键。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自学)

  第五章 原腔动物(Protocelomata)

  教学目标: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和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基本掌握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授课学时: 2 学时。授课内容: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原腔动物又称 假体腔动物,是几类动物的总称,包括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 7 个门类。尽管各门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差异较大,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1)多数种类无明显的头部,两策对称,身体不分节。

(2)体表具有角质膜和环纹(假分节),寄生种类的角质膜特别发达,以抵抗寄主消化酶的消化作用。(3)角质膜之下的表皮层为一层 合胞体,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清,但通常细胞或细胞核的数目恒定。(4)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出现了 原体腔,这种体腔无体腔膜包围,不属于真正的体腔,它相当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故称 假体腔。又由于它在动物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最早,又称 初生体腔。原体腔的出现较扁形动物中胚层产生的实质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发展和活动提供了空间,提高了营养物质的运转、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此外,腔内充满的体腔液,可对体壁肌肉产生一定的反压,以维持虫体的形状,辅助动物身体的运动。

(5)出现了发育完整的消化系统。身体前端有口,后端分化出了肛门。寄生种类由于适应寄生生活,消化管变得简单,呈一条直管,如蛔虫。自由生活的种类消化管较发达,咽囊内分化出了咀嚼器,如轮虫。(6)排泄系统均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型。寄生种类的原肾细胞退化为无纤毛的单一管型或腺型。(7)原腔动物无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寄生种类营厌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呼吸。

  第二节 原腔动物分类概述

  原腔动物的种类比较庞杂,已记载的原腔动物约有 种。由于它们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亲缘关系也不很密切,目前动物学家把它们设立为 7 个门,即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轮虫动物门(Rotifera)、腹毛动物门(Gastmtricha)、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和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和经济意义较大的类群是线虫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

(一)线虫动物门(Nematoda)(重点)

  1.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记录的约有 种。它们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很多,生活方式多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广布于海洋、淡水及土壤中,还有许多种类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它们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绝大多数线虫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它们个体差别较大,寄生生活的种类小的 lmm 左右,大的可超过 lm,如寄生在猪体内的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 renale)。

(2)线虫的体壁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有的种类体表光滑,有些种类体表具有斑纹、小刺或鳞片。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肌肉层仅有较厚的纵肌层,而无环肌层。因此,线虫类只能摆动,不能伸缩运动。(3)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后肠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内壁具角质层冲肠由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细胞构成。线虫的消化道和假体腔构成了“管中套管”的排列方式。(4)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进行呼吸,寄生的种类进行厌氧呼吸。

(5)线虫的排泄系统完全没有纤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腺型,一种是管型。通常是由一个原肾细胞演变而来的。因此,均属于原肾型。

(6)线虫的神经系统是圆筒状神经系统,所有神经都嵌在表皮中。感觉器官不发达。

(7)绝大多数的线虫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少数种类进行孤雌生殖。生殖腺管状,螺旋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幼虫有蜕皮现象。2 .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常见种类有人蛔虫、蛲虫和钩虫等。人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成虫颇长,雌体达 40cm,雄体 25cm,寄生于人肠内,夺取宿主养料。虫数多时,还引起肠阻塞;又可钻入肝脏和腹腔中,引起严重的症状。在宿主小肠内交配后,雌虫产卵于肠腔内,每条雌虫每日可产卵 20 万粒,寿命 9—10 个月,一生约产 3000 万粒。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约经两周,卵内形成幼体,这种卵称为侵袭卵,人由于误食侵袭卵而受到感染。侵袭卵在小肠内孵出幼体,幼体随即穿人肠壁,并随血流循环到肺部,在肺中发育一段时间后,再经咽、食道和胃,到达小肠中,发育为成虫。蛲虫(EnteryAiusvermicularis)。成虫小,雄体长只有 5mm,雌体 12mm。寄生在人体盲肠和大肠上部。

  由于卵的发育需要氧气,雌体交配后,多在夜间爬到肛门近处产卵,刺激患者肛门,引起奇痒,使患者失眠和疲劳。儿童用手搔抓,虫卵沾手,通过口而重复自我感染。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通称钩虫(hookworm),成虫体长雄体达 11mm,雌体达 18mm,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吮吸血液,使患者严重贫血,面黄肌瘦,体力衰弱,有时可引起心脏病和其它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在人体小肠内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湿的土壤中发育,孵出第一期杆状蚴,幼体以土内细菌和有机腐屑为食,蜕皮一次后,变为第二期杆状蚴的老皮,作为保护之用,口因此封闭,这种幼体有感染性,若与人的手足等曝露部分接触,就由皮肤穿人皮下组织,进入静脉,旋即随血液循环到肺部,再经咽而人小肠,就在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还有少数危害植物的线虫,如小麦粒线虫和松材线虫等。

(二)轮虫动物门 (Rotifera)

  轮虫的种类约有 1500 多种,它们多数生活于淡水中,以单细胞的水生动、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轮虫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尾)三部分。头部具一轮盘,也称头冠。轮盘上有 1—2 圈纤毛,纤毛有节奏地摆动,有助于游泳和摄食。躯干部具角质的皮壳,又称为兜甲,其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表皮层下为成束的肌肉。足的末端有趾,内有粘液腺或称足腺,能分泌粘性物质,借以附着在其它物体上。轮虫是构成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它在水质生物鉴测,污水治理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四节 线形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自学)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教学目标: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演化上的进步。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授课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身体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这种现象称为 分节现象,它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发育而成的。因此,分节不单表现在体表,而且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分节的特点,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但环节动物的分节,除前二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基本相同,故称 同律分节,还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分节现象对加强身体同环境的适应、强化运动机制以及增强新陈代谢等有着重大的意义。至于分节现象的起源问题,一般认为可能来源于低等蠕虫(如涡虫、纽虫)的假分节现象。(二)真体腔的发生

  真体腔 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环节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后期中胚层细胞最先形成两条中胚层带,突人囊胚腔,后来每一条中胚层带中央裂开成体腔囊,并逐渐扩大,最终其内侧与内胚层结合形成肠壁(即消化管壁),其外侧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中央的腔则为体腔,是由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的,由于这种体腔是由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所以称为裂体腔,或者称为真体腔。又因在发生上,比原体腔来得迟,故又称 次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腔,由隔膜分割为若干和体节相一致的小室,彼此经孔道相通,各小室且经排泄孔与体外相通。体腔内除有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内脏器官外,还充满了体腔液。体腔液与循环系统共同完成体内运输的机能。(三)闭管式循环系统

  在动物界发展过程中,纽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循环系统,但却十分简单和原始,血的流动主要依赖身体的运动,而无一定的方向。环节动物则出现了完善的循环系统,且多数种类为 闭管式循环。即血液从心脏流出,从一条血管流人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连接,血液始终不离开血管进入组织间隙。但是也有的种类为开管式循环(如蛭类)。环节动物主要靠血管壁的收缩和扩张,有规律地搏动来推动血流循环。环节动物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形成,与真体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胚胎发生时,由于真体腔扩大,原体腔(即囊胚腔)被排挤而成为背、腹血管的内腔和血管弧或称“心脏”。

  环节动物的血浆中具血色素,有携带氧的功能。但血细胞不含血色素,此点与脊椎动物不同。在蛭类中,真体腔被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组织所填充,因而体腔相应缩小,变成无肌肉壁的血窦,血管消失。这与其它环虫截然不同。(四)排泄系统

  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 后肾管,它起源于中胚层。在较原始的种类中,仍保留着原肾管,但是焰细胞已被有管细胞所代替。典型的后肾筲是一条两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端为开口于前一节体腔的多细胞纤毛漏斗,叫肾口;另一端:为开口于该体节腹面外侧的体壁,叫排泄孔(或肾孔)。后肾管具有排泄代谢废物及平衡体内渗透压的功能,有的还是生殖细胞排出的通道。(五)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比低等蠕虫的梯型神经系统更为发达而集中,发展成 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身体前端背侧,有一个由两叶组成的脑神经节(即咽上神经节),脑由围咽神经连索与腹面的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自咽下神经节开始,向后由 2 条纵行神经索合并为一条腹神经链贯穿全身。这两条神经索在每体节内都有 1 对膨大的神经节,从外表看二神经节也合并为一个。由此发出许多条神经到体壁等处,以完成和控制各种反射活动。

  此外,环节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海生种类(如沙蚕)出现了疣足和刚毛,司运动和呼吸;陆生寡毛类,疣足退化,刚毛着生于体壁,为运动器官。在发生上,多数为直接发育。但有些海生种类具担轮幼虫期。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目前已知的环节动物约 种,分布于海水、淡水、陆地等多种环境里,少数营寄生生活,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 3 个纲。?

  多毛纲

  多毛纲动物一般生活于沿海浅滩至 40m 深的海底,是典型的海生环节动物。(板书沙蚕头部)本纲动物形态差异很大,体长可从 Imm 至 3m,大小不等。常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有叶片状疣足;有的头部明显,位于体前端,有眼和项器等感觉器官,咽可以翻出,末端具颚 1 对,用以捕食,头部的附肢也变成 1 至数对触手和 1 对触须;肛节有肛须;无生殖带;雌雄异体;发育过程中有 担轮幼虫 期。已知的多毛类约有 5000 余种。常见的有游走目(Errantm)的沙蚕、裂虫(Syllis)、疣吻沙蚕、背鳞沙蚕(Lepiclonotus)、日本沙蚕(Nerdsjaponicd)等;隐居目(Sedentaria)的毛翼虫(Chaetopterus)、龙介虫(Serpula)、螺旋虫(Spirorbis)、沙躅(Arenicola)(又名海蚯蚓)等;吸口虫目(Myzostomaria)的吸口虫(Myzostoma)等。(二)寡毛纲(Oligochaeta)寡毛类多为陆生,少数淡水生,常见的有各种蚯蚓等。无疣足,刚毛直接生于体壁之上;头部不发达;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幻灯图示蚯蚓结构)

  1 .蚯蚓的外形及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其身体的形态和结构表现了对土壤环境的高度适应:(1)头部退化,触手、触须、眼点等感官均已消失;(2)口前叶富有肌肉,当内腔充满体液时,可向前伸张,并吞食泥土;(3)疣足退化,有刚毛着生在体壁上,支撑身体或在地上蠕动。刚毛的数日随种类不同而有变化。如带蚓属每体节有 4 对刚毛,环毛属数目较多;(4)体表生有粘液腺,可以分泌粘液;同时由背孔放出体腔液来湿润皮肤。使其在土壤中钻动时,有润滑作用。并且也有利于皮肤呼吸;(5)蚯蚓的生殖带(即环带),保证了陆地干燥环境里完成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

  2 .内部构造 蚯蚓的体壁是由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环肌、纵肌和体腔膜等组成。肠壁则包括组成体腔膜的黄色细胞、肌肉层和内胚层形成的肠上皮细胞。而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之间,包围在体腔膜中的内腔,即为真体腔。体腔中容纳体腔液、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循环系统等。

  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和肛门。咽有发达的肌肉,借以吞噬食物。钙质腺有管通食道,其分泌物可中和土壤的酸度。咽头外围还有咽头腺(单胞腺),胃的前面有—圈胃腺,帮助消化。肠的前段有肠盲囊一对。肠的背壁陷入肠腔形成平行于肠道的凹沟,称为盲道,借以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

  蚯蚓的循环系统为典型的闭管式循环。主要血管有背血管、腹血管、神经下血管以及连接背、腹血管的若干对“心脏”(能搏动,又称血管弧)。血液在背血管中由后往前流,经心脏而入腹血管。腹血管把血液送至肠、肾、体壁等处,再回到背血管。神经下血管在大部分体节中经腹血管和背血管相连。由于背血管和心脏的搏动,血液便在这—密闭的血管中往复循环流动。蚯蚓的血浆中含红色素。血液有输送养料和氧的功能。蚯蚓靠体表呼吸。排泄器官为典型的后肾管。一端有肾漏斗,其在体腔的开口称肾口,并由肾管将体腔中的废物通过排泄孔排出体外。

  蚯蚓的神经系统为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由于适于土壤中钻穴生活,除口前叶,体表感觉器官退化,仅在体表有散布一些感受器。

  3 .生殖与发育 寡毛纲动物的生殖腺只在少数体节中具有。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囊 2 对,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储精囊(原为体腔的一部分)2 对。精子由精巢产生后,需在储精囊内发育成熟后再经精漏斗、输精管、雄生殖孔排出体外。输精管行至前列腺处,与前列腺管汇合,前列腺分泌粘液,精子在其中活动和取得营养。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 1 对,葡萄状。卵成熟后,落人体腔,由两侧的输卵管漏斗收集。两输卵管汇合后通连于雌性生殖孔。受精囊 2 ~ 3 对,位于雄性生殖腺的前方,有孔通向体外。蚯蚓交配时,互以腹面相贴,将精子输入到对力受精囊中,然后离开。由于雌、雄性器官成熟时期不同,雄性先于雌性,故异体受精。卵成熟后,环带分泌戒指状蛋白质管,并产卵在其中,然后随着蚯蚓蠕动后退管向前移动,至受精囊孔时,受精囊内精子放出,使卵受精。蛋白质管继续前移,从前端脱出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或称卵袋)。

  蚯蚓的个体发育,为直接发育。受精卵行不等全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胚孔将来发育为成体的口,象这样的动物,叫原口动物。胚胎继续发育,在适宜条件下,2—3 周即可发育为小蚯蚓。

  4 .寡毛纲的分类 已知的寡毛纲动物约有 2500 种。常见的有近孔目(Plesiopora)的尾盘蚓(Dero)和水丝蚓(Limnodrilus);前孔目(Prosopora)的带丝蚓(Limbriculus)和蛭形蚓(Brarichiobdella);后孔目(Ophisthopora)的环毛蚓、杜拉蚓(Drawida)、异唇蚓(Allolobophora)等。

(三)蛭纲(Hirudinea)蛭类俗称蚂蟥。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通常营暂时寄生生活;无疣足,一般无刚毛;体节数目恒定,身体前后端具吸盘;体腔退化,形成血窦;雌雄同体,有生殖带,直接发育。

  蛭类大约有 2000 多种,一般分为棘蛭目(Acanthobdellida)、吻蛭目(Rhynchobdellida)、颚蛭目(Gnathobdellida)和石蛭目(Herpobdellida)4 个目。其中以颚蛭目种类较为常见,如医蛭、宽体金线蛭、日本山蛭。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自学)

  环节动物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多毛类可作为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有些种类(如沙镯、疣吻沙蚕等)为沿海居民喜欢的食物,也有人将沙蚕掺人制成虾酱。

  寡毛类的经济意义更大,表现在:(1)蚯蚓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用以饲养鱼类和家禽;(2)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对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作物产量均有很大作用;(3)还可利用蚯蚓处理废料、垃圾,防除公害;(4)蚯蚓还可人药,中药称为“地龙”。(5)水栖寡毛类是淡水底栖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将湖底腐殖质疏松并转变为淤泥。有些种类亦可作水质污染情况的指示生物。

  蛭类具有吸血习性,曾在 19 世纪被用于医疗,作为人体组织淤血的放血手段,现今还在断肢再接手术中应用。目前,水蛭及水蛭素被作为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水蛭素基因已成功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并表达。

  第四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自学)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3 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无齿蚌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教学重点: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外套膜的形成及机能、蚌体内的水流途径及生理意义,头足纲动物适应运动的形态结构变化。教学难点:蚌鳃的结构。教学学时: 3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体形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左右对称或不对称。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分部。头位于身体前端,具摄食及感觉器官。头部发达的程度因种类而异,快速游泳的种类,如乌贼等,头部非常发达,且具发达的感觉器官;运动虽缓慢,但仍相当活动的种类,如蜗牛等,也具明显的头部;不活动的种类,如石鳖等,头部完全退化。除瓣鳃类外,口腔内均有角质颚和齿舌。齿舌是口腔底部的片状角质突起,上有一行行细齿,其形似锉,并可前后移动,以锉碎食物。齿舌的形状、排列方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足一般位于内脏团的下方,肌肉质。足的形状常因种类及其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匍匐爬行的螺类,足形广阔;穴居及埋栖的蚌类或角贝,足呈斧状或柱状;行动活泼的乌贼等,足部转而位于头部前方,分裂为腕;固着生活的牡蛎等,足退化。内脏团是足部背面隆起的部分,包括大部分的内脏器官,除腹足类外,均左右对称。(二)外套膜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常包围着内脏团及鳃。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多密生纤毛,借其摆动,可激动水流在外套腔内流动,使鳃不断与新鲜水流接触,进行气体交换。陆生种类的外套膜常富有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多数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较薄,而乌贼的外套膜,肌肉发达,收缩时能压迫水流从漏斗喷出,推动身体作反向运动。此外,外套膜还能分泌而成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三)贝壳

  多数软体动物有 1 ~ 2 个或多个贝壳,但在不同种类中,贝壳的形态差别很大,多板类多为 8 块呈覆瓦状排列;腹足类为单一的螺旋状;瓣鳃类两片都呈瓢状;掘足类呈管状;头足纲除原始种类保留外壳外,多数种类的贝壳退化为内壳、藏于背部外套膜下面。

  贝壳的成分主要由碳酸钙(占 95 %)和少量贝壳素所构成。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渗透出来的。贝壳常分三层:最外一层叫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很薄,透明,具有色泽。其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大,起着保护外壳的作用;中间一层为棱柱层,较厚,占壳的大部分,故又称壳层,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此层是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最内一层为珍珠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珍珠 就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四)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同时存在,但次生体腔极度退缩,仅留围心腔和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的内腔;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血液由心室经动脉,进入血窦中,然后集中于静脉,流回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无直接连续,成为 开管式循环。但头足类十腕目种类动脉和静脉由微血管连接,而成为闭管式循环。血液一般五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有些种类血中含有血红素或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色或青蓝色。(五)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形成的肺进行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壁皮肤延伸而成,内有血管、肌肉和神经。不同的鳃,在形状、构造和数目上有所不同。原始种类的鳃左右成对,栉状,故称栉鳃,由鳃轴及其两侧交互着生的三角形鳃丝组成。有的由栉鳃进化为丝状或瓣状的鳃;有的栉鳃消失而用皮肤或皮肤表面形成的次生鳃进行呼吸。陆生种类 则以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鳃的数目除多板类甚多外,一般 1—2 对,但腹足类的鳃不成对。(六)排泄器官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肾管同源,均属后肾型。其一端以纤毛肾口开口于围心腔,用以收集体腔中的废物,肾管近肾口部分由腺细胞组成,能从血液中提取代谢废物,其后经囊状部(膀胱)由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七)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经索。较高等种类的神经中枢,一般由 4 对神经节及联络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这 4 对神经节是:脑神经节,分出神经到头部和身体前端;足神经节,分出神经到足部;侧神经节,分出神经到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分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脏器。头足类主要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软体动物的皮肤、外套膜内面和触角等都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具有感觉作用。外,视觉器为眼,腹足类眼生在头部触角的基部或顶端,称为头眼。多板类、瓣鳃类和掘足类,在贝壳或外套膜上常有微眼或外套眼。头足类的眼与脊椎动物的眼在构造上极相似。多数软体动物足部附近有一对平衡器,司平衡作用。(八)生殖与发育

  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生殖腺由体腔膜形成,雌雄生殖细胞均由生殖上皮产生,生殖导管内端通向生殖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头足类的卵裂方式为盘裂,其余各类都是不等全裂。其螺旋型卵裂与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均相似。除头足类.和一部分腹足类的胚后发育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的种类都为间接发育,需要经过 担轮幼虫 和 面盘幼虫 两个时期。担轮幼虫的发育与环节动物相似,面盘幼虫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面盘幼虫进—步发育即变态为成体。而河蚌必须经过 钩介幼虫阶段 才能发育为成体。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概述(重点)

  软体动物主要根据贝壳和足的特征分类,—般分为 7 个纲:(1)无板纲(Aplacophora)无贝壳,足退化,具腹沟,休呈蠕虫状,是最原始的软休动物。如龙女簪(Proileomenia),产于我国南海。

(2)单板钢(Monoplacophora)贝壳—个,帽状,足扁阔。鳃及内脏器官按体节排列。如新蝶贝(Neopilinagalathea),是一种原始贝类的“活化石”。

(3)多板纲(Poiyplac phora)背部有贝壳 S 枚,覆瓦状排列,呈块状。适于在岩石吸附和爬行,神维系统呈“双梯形”,如石鳖。

(4)掘足纲(Scaphopoda)贝壳 1 个,呈牛角状,两端开口,足圆柱形,适于挖掘泥沙。如角贝(Dentatium)。

(5)腹足纲(Gastropoda)头部明显,贝壳一般一个,螺旋状,足肥块状。(6)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壳两瓣,左右合抱,无头部,足斧状。

(7)头足纲(Cephalopoda)除原始种类有贝壳外,一般退化为内壳或消失,头部极发达,足特化成腕。下面将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密切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一)腹足纲

  约 88 000 种,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常见种类有蜗牛、田螺、钉螺等。?

  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发达,有口、眼及 1 ~ 2 对触角,口中有齿舌,足发达、宽阔适 于爬行,足位于身体腹面,故称腹足类。

(2)内脏团左右不对称。内脏团随螺壳的扭转一般呈螺旋形,受旋压—侧的内脏消失,仅剩一侧的鳃、肾和心耳。因此,内部器官不对称。

(3)贝壳。腹足类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又称螺壳。螺壳的顶端称为壳顶,由壳顶往下,每旋转一周称为一个螺层。各螺层之间的界线称缝合线,和缝合线垂直的细线则称生长线。此外,在螺层表面还常有突起、肋、棘和各种花纹。螺壳最后一层特别大,容纳动物的头和足,称体螺层,其开口为壳口。壳口有时有石灰质、角质或膜质的厣,是足的分泌物,有保护作用。螺壳的形状有许多变异,有的退化甚至消失,是分类的重要依据。2 .腹足纲的分类

  腹足纲主要依据贝壳的形态、鳃的有无及位置、侧脏神经连索是否交叉成 8 字形等主要特征分为三个亚纲。常见种类有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的圆田螺(Cipangorpaludina)、笠贝(Acmaea)、马蹄螺和红螺等;后鳃亚纲(Opintobranchia)的泥螺、蓝斑背肛海兔(Notarchus leachiis)、壳蛞蝓(Philine)、海牛(Doris)等;肺螺亚纲(Pulmonata)的椎实螺(Lymnaea)、隔扁螺(Segmentina)、蜗牛(Fruticicola)蛞蝓(Limar)等。(二)瓣鳃纲

  瓣鳃纲的常见种类有河蚌、蛤、扇贝、牡蛎等,鳃多呈瓣状,故名瓣鳃类。?

  瓣鳃纲的主要特征

(1)无明显头部瓣鳃类身体左右侧扁,由内脏团、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组成。无明显的头部,因此触角、眼、颚片和齿舌等构造也随之消失,故又称无头类。足位于身体腹面,一般斧状,故又称斧足类。但有的种类(如贻贝)成体足退化,由足丝腺分泌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生活。有的种类(如牡蛎)成体营固着生活,足完全消失。足的背面为内脏团。内脏团背面的皮肤自左右两侧下垂,形成外套膜,包蔽内脏团和足。它与身体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外套膜的前、腹缘游离,后缘有 1—3 个愈合点,从而形成入水孔、出水孔等,使外套腔得以和外界沟通。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成,故亦分左右两瓣,紧贴外套膜外,所以又称双壳类。

(2)贝壳瓣鳃类两瓣贝壳通常大小、形状相同,但卧倒或固着的种类一般下面的—侧较大。左右贝壳由背面角质韧带相连。韧带黑色,具弹性,可使贝壳张开。在每瓣贝壳的背面有一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是最早形成的部分。贝壳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的生长线,或有自壳顶向腹缘放射状排列的放射肋。在壳顶的内下方,两壳相衔接部分称铰合部。铰合部一般具齿,齿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贝壳内面凹陷而光滑,通常有外套膜环走肌,水管肌和闭壳肌等附着的痕迹,分别称为外套痕,外套窦和闭壳肌痕。

(3)肌肉两个贝壳的内面有强大的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牵引,控制贝壳的启闭。斧足由前、后缩足肌和伸缩足肌牵控。

(4)呼吸器官瓣鳃类以鳃和外套膜进行呼吸。鳃由外套膜内侧壁延伸而成,因动物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最原始的为羽状栉鳃(如胡桃蛤);其次为丝鳃(如日月贝);有的又分别折向背侧形成“ W ”状(如蚶);有的鳃丝之间以纤毛相连接而形成鳃瓣(如贻贝);最高等的种类相临各鳃丝之间以丝间隔相连,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鳃瓣(如河蚌),称真瓣鳃。另有一种叫隔鳃,鳃退化成肌肉质横隔膜,这类鳃已无呼吸作用,呼吸完全靠外套膜进行(如孔螂)。河蚌的鳃为典型的真瓣鳃,外界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再由入鳃小孔入鳃水管,然后流入鳃上腔内,此间即可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水流由鳃上腔经出水管排出体外。

(5)消化系统 瓣鳃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和胃盲囊(晶杆囊)、肠、肝脏和肛门等。口位于前闭壳肌下方,其两则各有一对三角形的触唇,触唇上有纤毛着生,具有感觉、滤食、激动水流的作用。海产瓣鳃类的胃盲囊内和河蚌的肠内有透明胶质的杆状物分布,称为晶杆,它有机械搅拌、释放消化酶和贮存营养等多种功能。

(6)循环系统 瓣鳃类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心脏位于内脏团背方和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和两心耳组成。其循环途径分为内脏循环和外套循环两部分,外套膜上有大量的血管或血窦分布,也可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具有辅助呼吸的使用。

(7)排泄系统 瓣鳃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两部分构成。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是一对网状结缔组织,它从周围收集的含氮废物直接排入围心腔中,再由肾口经围心腔腹面的肾体重吸收后由膀胱和肾孔(排泄孔)排人到鳃上腔的顶部,最后经鳃上腔随水流由出水孔排出体外。(8)神经系统 瓣鳃类的神经系统退化为 3 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及其连接它们的神经索。由于适应底栖生活的结果,无明显的头部及其感觉口官。

(9)生殖系统 瓣鳃类多为雌雄异体、同形。受精作用在水中或鳃水管中进行,多为间接发育。海产种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的蚌类一般具有钩介幼虫期,它钩挂在鱼体表面,短暂寄生一段时间后变态为幼蚌,落入水中营自由生活。

  2 .瓣鳃纲的分类 瓣鳃纲约 3 万种,其中含化石约 种,根据贝壳铰合齿的形态,闭壳肌的发达程度和鳃的构造不同,分为 3 个目。常见种类有列齿日的泥蚶、毛蚶、魁蚶等;异柱目(Anisomyaria)的贻贝(Mytilus)、珍珠贝(Pteria)、牡蛎、栉孔贝(Chlamys farreri)等;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的河蚌(又称无齿蚌)、三角帆蚌(HyHopsis cumingii)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

(三)头足纲

  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里,包括乌贼、柔鱼、蛸和较罕见的鹦鹉螺等。它们的足在口周围分裂成腕,故称头足类,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 头足纲动物均左右对称,身体可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极发达,其神经节合成发达的脑,外被软骨所包围。头的两侧各有一发达的眼,构造与高等动物的眼相似,眼的后方有嗅觉窝,口中除有齿舌外,还有上下合抱的角质颚。足分化为腕和漏斗两部分。腕环生在头前口的四周,内侧生有吸盘,一般 8 或 10 条(亦有多达 90 条的)。漏斗一般一个或两个,贴在头部腹面,锥形,前端游离于外套膜之外,基部则位于外套腔之内,并与外套膜以软骨形成闭锁器相连。在善于游泳的种类,当闭锁器关闭,外套膜用力收缩时,外套腔内的水急剧由漏斗喷出,身体便可以借水的反作用而快速游泳。外套膜肌肉发达,包围着内脏团形成躯干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为囊状外套腔。快速游泳的种类躯干部较长,且躯干两侧或后部外套的皮肤延伸成鳍,具有平衡的作用。头足类除原始种类有一左右对称的、多室的、螺旋形外壳外,躯干部均裸露,贝壳退化成内壳,或仅残留痕迹,或完全消失。(2)近闭管式循环系统 头足类大多数种的类循环系统接近于闭管式循环系统(仅有少量小血窦残余),同时还有鳃循环,从而保证了所有离开心室的血都得到氧化。心脏位于躯干部腹面中央的围心腔内,包括一个心室及其两侧对称的心耳。心耳是出鳃血管收缩的膨大部,故和鳃的数目相同。由心室向前发出前大动脉,向后发出后大动脉,把血液分送到全身各部毛细血管,然后分别收集于门静脉、外套静脉和腹静脉中。门静脉又分为左右两支(或四支)肾静脉人肾,并与外套静脉和腹脉汇合。这几支静脉的基部均包被在肾腔中,血管外壁被覆有腺质附届物,具有排泄作用。肾静脉、外套静脉和腹静脉汇合成人鳃静脉,在鳃基部膨大成能收缩的鳃心(鹦鹉螺无),将血液加压后,送入鳃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由出鳃血管送到心耳,回到心室。

(3)具墨囊 大多数的头足类具有墨囊。墨囊为直肠的分支,由墨囊腺和墨囊腔组成。两者有壁隔离,经墨腺孔相通。墨腺分泌的黑汁可存于墨囊腔中,当受刺激时,墨腺收缩,墨汁经墨囊管射人直肠,再经肛门、漏斗喷出体外,染黑四周的海水,动物得以乘机逃逸。墨汁也含有毒素,对敌害有进攻作用。

(4)生殖与发育 头足类雌雄异体,两性异形。除某些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外,一般雌雄性的区分,在于雄性有 1 ~ 2 个形态不同的茎化腕。生殖腺单一,位体后端,由体腔上皮产生,被体腔囊包围着。雌性生殖器官除卵巢和输卵管外,多数具有一对发达的缠卵腺。某些种类在缠卵腺前方还有一对较小的副缠卵腺。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精巢囊、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和阴茎等构造。精子成熟后,在储精囊中形成精荚,储藏在精荚囊里。精荚进入雌体后能白行弹裂,射出精子。受精卵排出体外,粘附于他物上,行盘状卵裂,直接发育为幼体。

  2 .头足纲的分类 现存的头足类约 400 种,主要依据鳃和腕的数目,以及其形态特征,分为两个亚纲。常见的种类有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的鹦鹉螺;二鳃亚纲(Dibranchia)的金乌贼(Sepiaesculenta)和章鱼(Octopus)。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自学)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可分为有益和有害的两方面关系。

  有益方面:软体动物中除掘足纲和多板纲中的大部分种类以外,几乎都可食用;珍珠、石决明(鲍的壳)、海螵蛸(乌贼内壳)、海粉(海兔的卵群)、乌贼墨等的药用价值早巳得到证明。此外,近来还从文蛤、牡蛎、海蜗牛、乌贼等体内提取出许多抗病毒物质。这方面的研究还正在深入开展。据研究,以珍珠层粉制成的注射液试用寸: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总之,软体动物在医药上的应用正方兴未艾;贝类的贝壳是烧制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层较厚的贝壳是制钮扣的好原料。大型的贝壳可制成美丽的容器和餐具。大马蹄螺、夜光蝾螺的壳粉还是喷漆的珍贵调和剂。乌贼墨用于制作名贵的中国墨。某些贝类的足丝还曾被用作纺织品的原料。小型贝类可用作农肥、家禽饲料或淡水鱼的饵料。宝贝、榧螺、芋螺、竖琴螺、日月贝、珍珠贝等贝类,有的有独特的形状,有的有艳丽的光泽或花纹,都是惹人喜爱的装饰、观赏品。用贝壳雕刻装饰而成的各种工艺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而珍珠的发现,则大大提高了贝类养殖的价值。我国已成功地利用淡水河蚌、海产珍珠贝等进行人工育珠,并取得显著效果。

  有害方面:贝类中已知约 85 种对人类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贝类以有毒的双鞭藻类等为食,这些有毒物质在贝类体内逐渐富集,使人食后中毒。此外,节香螺、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等的口腔中有毒腺,被其齿舌刺伤后,可引起溃烂。钉螺、椎实螺、隔扁螺等淡水腹足类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对人、畜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毛蚶可传染甲肝病毒;玉螺、荔枝螺、红螺等肉食性的螺类能杀害大量的牡蛎、贻贝,尤其对它们的幼体危害更严重。而锈凹螺、单齿螺、笠贝等草食性种类则常吃海带、紫菜等幼苗,是藻类养殖的敌害。蜗牛、蛞蝓等陆生种类危害蔬菜、果木;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对于海中的木船、木桩及海港的防波堤和木、石建筑物等为害甚大。营固着生活的贝类,大量固着于船底时,影响船只的航速。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教学目标: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蝗虫、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掌握有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特征,基本掌握有爪纲、肢口纲、多足纲的主要特征及昆虫纲重要目的简要特征,了解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种类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昆虫适应陆地的特征。教学难点:节肢动物各类群的附肢及昆虫的足、翅、触角、口器的结构类型。授课学时: 6 学时。教学内容: 体躯分部、附肢分节的动物称为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已知种类多达 100 万种以上,约占动物界总数的 85 % 左右,所以,它是动物界里最大的一个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益和有害的种类不胜枚举。常见的虾、蟹、蜘蛛、蜱螨、蜈蚣和昆业等都属于节肢动物。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异律分节与身体分部

  动物身体的若干原始体节分别组成头、胸、腹各部,称此现象为 异律分节。但有的头、胸两部愈后而成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而成为躯干部。随着身体的分部,器官趋于集中,机能也相应地行所分化,如头部用于捕食和感觉,胸部用于运功和支持,腹部用于营养和生殖。各部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种族繁衍。(二)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体躯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从而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继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化。附肢除了步行外,还有游泳、呼吸和交配的机能,也出现一些用以防卫、捕食、咀嚼以及感觉作用的特殊结构。因此,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节肢动物的附肢按其构造特征可分为 双肢型 和 单肢型 两种基本构造。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是单肢型外,其余都是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变而来的。双肢型附肢的基本形式是由着生于体壁的原肢节和同时连接在原肢节上的外肢节和内肢节所构成。由于适应不同功能,有的外肢节退化,只剩下内肢节,如虾的司行走的 5 对步足就是如此。适于陆地生活的多足纲和昆虫纲的附肢是单肢型。(三)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一般由底膜、表皮细胞层和角膜层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是单层多角形的活细胞层,它向内分泌形成底膜,底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它向外分泌而形成表皮层。角膜层由内向外又可分为由内角质膜、外角质膜和上角质膜。

  节肢动物的角膜层为非细胞结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几丁质是节肢动物所特有,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式为(C 32 H 54 N 4 O 21)。几丁质比较柔韧,能为水渗透。但不溶于水、酒精、弱酸和弱碱。上角质膜具有蜡层,使体壁具有不透水性,在外角质膜中有钙质或骨蛋白,使体壁加强硬度,因此,体壁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体壁的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体内肌肉的附着点,故有外骨骼之称。正因为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使其对陆地上复杂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其它动物。节肢动物的角膜层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展,即限制了虫体的生长,因此,当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蜕去旧骨骼,才能长大虫体,称此现象为 蜕皮。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旧角膜层的内角质膜溶解,使外角质膜与表皮细胞层分离。与此同时表皮细胞层又分泌出新角质膜而后蜕去旧角质膜,通常是每蜕一次皮即增长一龄,在每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龄期。节肢动物的龄期是因种类而异。

  节肢动物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呈束状,着生于外骨骼的内壁或表皮内突之上,肌纤维为横纹肌,根据肌肉着生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体壁肌一般是按体节排列,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内脏肌包被于内脏器官之上,一般分横向排列的环肌和纵向排列的纵肌。体壁肌又常是伸肌和缩肌成对地排列,相互起拮抗作用。当这些肌肉迅速伸缩时,就会牵引外骨骼产生敏捷的运动。(四)体腔和血液循环

  由于开管式循环,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充满血液,故又名 血腔。这种体腔一般是由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形成,所以节肢动物的最终体腔又称为 混合体腔。心脏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方。血液在心脏中由后向前,流经血管进入体腔;血液在体腔中由前向后流动,而后汇人围心窦,由心孔流回心脏,这种往复过程属于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若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蜘蛛的书肺),其循环系统的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的气管),它的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简单。而靠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它的循环系统可能全部退化。如剑水蚤、恙螨、蚜虫等都没有循环器官。(五)消化系统

  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但由于各类节肢动物的食性不同,消化道的具体结构也有所变化。前肠和后肠都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并可形成突起和刚毛等构造,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蜕皮时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再重新分泌,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常常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有时还和头的一部分构成为口器(如昆虫)。(六)呼吸和排泄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为鳃或书鳃;陆生种类为气管或书肺。鳃和气管都是体壁的衍生物,只是形成方式不同,鳃是体壁外突而形成的,气管是体壁内陷而形成。书鳃是腹部附肢的书页状突起,书肺是书鳃内陷而成。有一些陆生的昆虫,其幼虫生活在水中,而具有气管鳃,即鳃里面含有气管。此外,较小的节肢动物,如水中的剑水蚤,陆上的蚜虫或恙螨,都可以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因此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肾管变来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纲的颚腺和绿腺,蛛形纲的基节腺,原气管纲的肾管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它是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细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吸收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七)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相同,属于链状神经结构。常与身体的异律分节相适应,有时神经节也相对的集中,例如蜘蛛的体外分节不明显,而神经节也都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很大的神经团。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切除脑的昆虫,如给以适当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食。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可活化其它内分泌腺,如心侧体、咽侧体及前胸腺等,产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以控制蜕皮和变态等生理机制。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很完备的,主要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器官。并受神经支配,可以产生各种活动和行为。(八)生殖和发育

  多数节肢动物是雌雄异体,只有蔓足类和一些寄生性的等足类是雌雄同体。生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方式。卵富含卵黄,系中黄卵。卵裂属表裂、细胞核分裂并迁移到卵的表面周围,然后各自形成细胞膜,进入囊胚期。原肠形成靠内陷法或分层法。节肢动物的胚后发育很不相同,有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或蛹期。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重点)

  节肢动物根据呼吸器官,身体分部及附肢的不同,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1 .有鳃亚门(Branchiata)多数水生,用鳃呼吸,有触角 1 ~ 2 对。

(1)三叶虫纲(Trilobita)触角一对,身体背部中央隆起,形成三叶状。全为化石种类,如三叶虫。(2)甲壳纲(Crustacea)触角 2 对,头和胸部常愈合为头胸部,背侧被有发达的头胸甲,如虾、蟹等。2 .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多数陆生,少数水生,头胸部紧密愈合,无触角,附肢 6 对,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

(3)肢口纲(Mercxstomata)海产,头胸部的附肢包围在口的周围两侧,故名肢口。用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呼吸。如分布于我国南海的中国鳖(Tachypleus tridentus)。

(4)蛛形纲(Arachnida)多数陆生。头胸部除螯肢和脚须外有步足 4 对,腹部无附肢,用书肺或气管呼吸,如蜘蛛。

  3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多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

(5)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体呈蠕虫形,体外分节不明显:附肢具爪但不分节,有一对触角。以短而不分枝的气管呼吸。同时还兼有环节动物的一些特征,如皮肌囊终生保留,附肢短而不分节,后肾管按体节排列。因此它与环节动物和其它节肢动物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如栉蚕(Peripatus)。(6)多足纲(Myriapoda)身体分节明显,体分头部与躯干两分,每体节具 1 ~ 2 对足,如蜈蚣、马陆等。

(7)昆虫纲(1nsecta)体分头、胸、腹三部,胸部具 3 对足,一般具 2 对翅,如蝗虫。下面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种类较多的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一)甲壳纲

  1 .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甲壳动物由于它们的表面包被着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而得名,其种类约有 3 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虾、蟹、蚤和藤壶等。绝大多数水生,而且多数是海产,少数是陆生或半陆生,主要营自由生活,但也有一些营寄生生活或固着生活。原始的甲壳动物体节较多,而且分节明显。高等的甲壳类体节趋向于减少并愈合成几部分,有的动物体节愈合成头、胸、腹三部分;有的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形成躯干部;有的只分体前部和体后部;有的甚至完全为石灰质壳片所包囊。

  甲壳动物的附肢尽管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从胚胎发育过程来看,除第 1 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而后者按其形态可区分为叶状肢和杆状肢两大类。叶状肢比较原始,它们都是扁平的,而且不具关节,外面的角质膜也很薄,有呼吸拨水的功能。这种附肢与环节动物的疣足相似,低等的鳃足亚纲的附肢就属这种类型。杆状肢一般比较细长而且具有关节,有时外肢退化或消失。甲壳动物附肢的特化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附肢具有不同的功能,以虾为例:第 1、2 对(小触角和大触角)细长,形成触鞭,司感觉。第 3 对(大颚)原肢大而坚硬,边缘齿形,分切齿部和臼齿部,司咀嚼。第 4、5 对(第 1、2 小颚)呈叶片状,可抱持食物,第 2 小颚的外肢扩大成颚舟片。可激动水流。第 6、7、8 对(三对颚足)为双肢型,有触觉、味觉和抱持食物的功能。第 9、10、11 ; 12、13 对(五对步足)外肢退化,内肢发达,司行走。腹部 6 对附肢为双肢型,扁宽,司游泳。

  许多小型甲壳动物(桡足类)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而以身体表面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完全陆生的种类(鼠妇),其腹部附肢的体表内陷,形成与气管相似的构造—伪气管,适应于陆上呼吸。而高等甲壳类(虾),主要是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鳃是附肢部的突起,称足鳃;有的是附肢与身体相连地方的突起,叫关节鳃;有的是体壁的突起,称胸鳃或侧鳃。

  甲壳动物除像虾一样以触角腺排泄外,低等甲壳类的排泄器官开口在小颚的基部或背甲的褶缝处,称颚腺。有些种类可以通过鳃把代谢废物排出去,或通过过滤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以沉积在体壁中通过蜕皮而排出。

  甲壳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基本相同。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脑)、围食道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但神经节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等足类除脑外,其它神经节很少合并,2 条神经索是分开的;十足类的虾,2 条腹神经索在腹部已合并,但在围食道神经和胸神经索等处,仍可见分开的情况,其前后神经节也有合并情况,如脑是头部前 3 对神经节合并而成,食道下神经节是头部后 3 对神经节和胸部前 3 对神经节愈合而成。而蟹类,除食道上方 3 对神经节合并成脑外,其它各种神经节都愈合成一个大神经团。

  甲壳动物除蔓足类及少数的寄生等足类外,都是雌雄异体,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式进行生殖,如对虾交配时,雄虾抱雌虾而将精子送到雌体的交接囊内。一些种类行单性生殖,卵不必受精仍可发育。卵裂的方式为表面卵裂。甲壳类典型的发育方式是间接的,要经过复杂的变态,有几个不同的幼虫期,如对虾要经过从身体不分节,具三对简单附肢的无节幼体,到有头胸部和腹部之分的原蚤状幼体,再到其腹部有明显分节的蚤状幼体,最后分化成基本与成幼虾相似的糠虾幼体等期。在发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蜕皮,而且与昆虫不同,成虫阶段也要蜕皮。

  2 .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 甲壳纲是节肢动物中很重要的一个纲,可分为 8 个亚纲:头虾亚纲、鳃足亚纲、介形亚纲、须虾亚纲、桡足亚纲、鳃尾亚纲、蔓足亚纲和软甲亚纲。常见种类有鳃足亚纲(Branchiopoda)的丰年虫(Chirocephalus)、蚤(Daphnza)(又名水蚤);桡足亚纲(Copepoda)的剑水蚤(Cyclops);蔓足亚纲(Cirripedia)的藤壶;软甲亚纲(Malacostraca)的糠虾(Mysis)、鼠妇(Porcellio)、淡水中的栉水虱(Asellus)、虾姑(Squilla)、对虾(Penaeusorientalis)、中华米虾(Caridinadenticulatasinensis)、寄居虾(Pagurus)(又称寄居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trituberculat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等。(二)蛛形纲

  1 .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约有 66 000 种,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生活习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身体分区,不同种类体区分化各异。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的分为头、胸、腹三部,也有三部愈合为一体。蝎类等的腹部又分为宽大的前腹部和狭长似尾的后腹部。头胸部通常不分节,有附肢 6 对:第 1 对为螯肢,有捕食作用;第 2 对为触肢,有触觉、捕食、生殖等作用;后 4 对为步足,一般分为 7 节。腹部通常分节,或有附肢遗迹。蜘蛛腹部大多不分节,与头胸部之间以腹柄相连。

  多为肉食性动物,以吮吸式口器或强大的吸胃将捕获物的体液和软组织吮吸人消化道中。寄生类型的口器更为特化,以适应穿刺寄主的体表和吮吸寄主的汁液。以马氏管和基节腺排泄。用书肺:或气管或兼用两者呼吸。不少种类能结网营巢,因此具有丝腺和纺绩器,纺绩器是腹部附肢的遗迹。蝎目的栉状器也是附肢特化形成的。雌雄异体,卵生,但蝎目为卵胎生。通常直接发育,无变态;但蜱螨目具有六足若虫和八足幼虫两种幼体,可视为间接发育。

  2 .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蛛形纲除已绝迹的 5 个目外,现存种类共分 11 个目,我国已知 8 个目。重要种类有蝎目(Scorpionida)的蝎(Scorpio)、钳蝎(Buthus)、链蝎等;蜘蛛目(Araneida)的圆蛛(Araneus)、水狼蛛(Pirata)、蝇虎、络新妇等;蜱螨目(Acarina)的牛蜱(Boophilus、波斯锐缘蜱(Argaspersicus)、棉叶螨、疥螨(Sarcoptecabiei)等。(三)多足纲

  多足纲动物包括常见的蜈蚣、马陆、蚰蜒等。已知种类约 种,全是蠕虫形的陆生 节肢动物。一般分为 4 个亚纲,即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综合亚纲和烛虫亚纲。

  唇足亚纲(Chilopoda)的代表种为蜈蚣;倍足亚纲(Diplopoda)的常见种为马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体分头、躯干两部。头部有触角 1 对,有单眼而无真正的复眼,口器位于头的腹面并伸向前方。躯干部体节区分明显,每节具一对(蜈蚣)或二对(马陆)具关节的附肢。用气管呼吸但气门无开关结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心脏为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每节有 1 对心孔。神经系统包括 1 个脑及 1 条腹神经索,每节有 1 个神经节。雌雄异体,发生时有变态。

  特征 体形 口器 足 生殖腺

  在消化道背面

  生殖孔

  在身体后端的第 2 节上

  在躯干部前端的第 3 节上

  在消化道腹丽

  蜈 蚣

  体形扁平,分头和躯干部 大颚 1 对,小颚 2 对

  马 陆

  体形圆筒状,躯干部前 4 节为胸部,其后各节为腹部

  大颚 1 对,小颚 1 对

  躯干部每节 1 对,着生在身体两侧,躯干第一节无附肢,2—4 节各有 1 对附肢,其它各第一对附肚为有毒的颚足

  节每节 2 对附肢,着生在身体腹面,无毒颚(四)昆虫纲(重点)

  1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世界现已知的种类约 100 万种,占节肢动物门种数 94 %以上,占整个动物界的 3 / 4 以上。每种昆虫平均有 5 个不同的发育期或形态期(各龄幼虫、蛹、成虫),因而更增加了虫体的差异性。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而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几乎分布于地球的任何地方。大多数昆虫都是陆生的,少数种类在其一生中有 1—2 个发育阶段为水生或终生水生,海产种类极其稀少。(1)外部特征 昆虫身体分节,且部分体节相互愈合而成为头、胸、腹三部。

  头部 昆虫的头部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成体己无任何分节的痕迹。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中枢。

  触角 触角一对,一般着生在两复眼之间。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形态变异极大,同种昆虫的雌雄之间,也有不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由柄节、梗节及鞭节,只是鞭节有较大的变化。各种触角的命名,往往也以鞭节的形状而定。常见的触角有 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锯齿状、双栉齿状、膝状、具芒状、环毛状、球杆状、锤状 和 鳃片状 等。

  复眼 和 单眼 大多数昆虫具复眼 2 个和单眼 2 ~ 3 个,但一些原始种类或某些幼虫无复眼。每个复眼是由许多断面呈 6 角形的小眼构成的,因此复眼所看到的物体是重叠像或集合像。单眼只有感光作用但无视觉作用。

  口器 由于各类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不同的类型,但这些类型的口器都是由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的。常见的口器类型有以下几种: 咀嚼式 是最原始的口器形式。基本结构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五部分,适于取食固体食物。

  刺吸式 具有这类口器的昆虫都以植物汁液或动物体液为食,因此包括很多农业害虫和传播疾病的吸血昆虫,如蝉和蚊等。

  虹吸式 蝶类和蛾类成虫的口器即属此类口器。主要是一个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喙,就象钟表发条一样盘卷在头部前下方,用时可伸长,伸进花里吮吸花密等液汁。

  舐吸式 某些蝇类的口器属于此种类型。其特点是上下颚退化,仅上下唇和舌三部分。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舌中还有唾液管。下唇延长成喙,包在食物道之外,末端特化为一对唇瓣,瓣上有许多环沟,两唇瓣间的基部有一小孔,液体食物由沟的缝隙进入沟内,再由小孔(前口)进入食物道。嚼吸式 这类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为一些蜂类所具有。

  了解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口式,对于识别昆虫类群和了解食性及取食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根据口器类型正确选用农药,在防治害虫上有实际意义。

②胸部 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 3 节组成,每一胸节生有 1 对足。昆虫最基本的足是 步足,但由于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不同,在形态构造上有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足。如蝼蛄前足粗扁状,胫节特别膨大,外缘具齿,适于掘士,称为 开掘足。螳螂前足既长且粗,腿节有一凹槽,槽的边缘皆具刺;胫节腹面亦具刺两列,当弯折时,恰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故能有效地夹持猎物和捕食,称为 捕捉足。虱子的足,胫节一部分与跗节和爪合抱成钳状,适于夹住毛发,称为 攀缘足。蝗虫的后足特别强大,适于跳跃,称 跳跃足。龙虱、松藻虫等水生昆虫的后足,各节扁平,后缘缀有长毛,适于划水,称为 游泳足。蜜蜂的后足,胫节端部宽扁,外侧凹陷,边缘上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一跗节也特别扁大,内侧有数排横列的硬毛,形成花粉刷,用以梳集粘在体毛上的花粉贮于花粉篮内,这种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足,称为 携粉足。雄龙虱的前足,跗节特别膨大,上面有吸盘状的构造,在交配时抱握雌体,称为 抱握足。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还着生有两对翅。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有昆虫具翅,这对于扩展其分布范围、寻觅适宜生境和食物,以及寻找配偶、逃避天敌之伤害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翅为飞行器官,它是两层极薄的膜状物,即体壁自中后胸背面向外延伸而成,随着虫体发育成长,上下两层紧密粘合,便形成扁平的翅。在粘合时,留有许多纵横的孔道,以后气管、血液及神经贯穿其中,便形成 翅脉。翅脉对翅有支持作用。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因种而异,这种分布形式称为脉相。从翅基部通向翅边缘的脉称为纵脉。脉相变化很大,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昆虫的翅,除原始无翅种类外,随着生活方式及所处环境而发生变化。如蝗虫的前翅为 覆翅,后翅为 膜翅。甲虫的前翅,角质加厚而硬化,称为 鞘翅。蝽象的前翅基部为角质或革质,端部为膜质,称为 半翅。蝶蛾类的前后膜质翅上覆有鳞片,称为 鳞翅。蓟马的翅缘上着生很长的缨状毛,称为缨翅。蚊、蝇的后翅退化,变为一对棍棒状,称为平衡棒。石蛾的膜质翅上生有密毛,称为 毛翅。有些昆虫如笨蝗、跳蚤、虱、臭虫、雌介壳虫等,原始有翅,而后退化成 无翅型。

③腹部 原始种类 12 节,其它各类多为 9 ~ 11 节;有的种类由于腹节的合并或退化,仅有 3 ~ 5 节(如青蜂)或 5 ~ 6 节(如蝇类)。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包于腹部之内,所以腹部是代谢活动和生殖的中心。腹部常无附肢,但未节多有尾须一对,有时很长还分为多节;腹部末端具肛门及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由腹部第 8、9 节的附肢演化而成,雄性的外生殖器则由第 9 节的附肢变成。(2)内部构造

①体壁与肌肉 昆虫的体壁结构与其它节肢动物基本相同,由内向外分为基膜、表皮细胞层和表皮层(外骨骼)三个主要层次。体壁含有几丁质和骨蛋白,质地坚硬而富弹性,以保护体内构造;体壁中还有蜡质层,用以防止水分,并防止外界药物的侵入,构成体壁的不透性。所以昆虫能很好地适应陆生生活,可以生存于干旱和沙漠地区。昆虫的体表还形成了非细胞性(如脊纹、棘等)和细胞性(如距、刚毛、鳞片等)等突起。

  昆虫的肌肉无论是随意肌或不随意肌都是横纹肌,其体壁肌纤维端部直接着生在体壁或体壁内陷而成的“内骨骼”上。昆虫肌肉的数目多达 4000 条,这些肌肉的力量非常强大,与身体的环节及附肢关节配合起来,就产生了飞行、爬行、跳跃、游泳、取食、交配等各种复杂运动。

②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其内壁具几丁质衬膜,衬膜与表皮一样随蜕皮而更换。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无几丁质衬膜,大多数中肠具有一层管状的、将食物与肠壁细胞隔开的围食膜。围食膜为昆虫中肠所特有,具有防止食物直接磨擦肠壁细胞而受损伤的作用。昆虫消化系统随食性不同又各有差异,植食性昆虫消化道一般较长,吸血性的都比较短;吮吸昆虫的咽特别发达,其功能有如唧筒;蜜蜂的嗉囊则特化为“蜜胃”是唾液与吞入的花蜜充分拌和并使花蜜转化为蜂蜜的地方。

  昆虫能适应各种类型的食物,其食物几乎包括所有的一切有机物质。食性差异大,种需很少的食物便能满足完成发育所需的营养,因而繁殖快,代数多,所以昆虫在数量上比其它动物都多得多。

③循环系统 昆虫都是 开管式循环,血液自背面的心脏流出,经一段动脉后便在血腔中运行,经腹窦、围脏窦返回围心窦,通过心孔再进入心脏。心脏常呈管状,位于腹部的背方,心室(心脏上的膨大部分)数目 1—12 个,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各室有一对心孔。血液(血淋巴)由血浆及血细胞所组成。血液无色,有时为黄色或绿色,无呼吸色素,故不携带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激素和代谢废物。④呼吸系统 除一些个体微小的昆虫直接利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外,大多数昆虫以 气管 进行呼吸。气管呼吸是昆虫的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它以直接输送气体,代替血液携带气体。一些水生昆虫形成气管鳃(含有丰富的体壁薄片或丝状突起),可以利用溶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但大部分水生昆虫仍旧定时露出水面呼吸大气中的空气。寄生昆虫也是利用寄主体壁从大气中得氧。

⑤排泄系统 昆虫的排泄器官 马氏管 是一种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器官。它是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的许多细长盲管,它们游离在血腔之中,主要功能是从血液中收集代谢废物,把它们运至肠管腔内,最后随粪便排出。也可以调节体液的水分平衡和盐分平衡。马氏管的主要排泄产物是 尿酸,尿酸是结晶,而且极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这有利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昆虫。此外,有的昆虫将尿酸堆积于体内脂肪体的尿盐细胞中,也有“排泄”作用,即堆积排泄。

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具有一套典型的节肢动物型的神经系统,即有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神经节的合并程度则各有不同,如棉蝗后胸内的神经节就是由后胸神经节及前三个腹神经节合并而成的。而家蝇却是胸部和腹部的所有神经节全部愈合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神经团。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口道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有额神经节和后头神经节,其神经纤维分布于前肠、唾液腺、咽侧体等部位)、腹交感神经系统(即连于腹神经索各神经节上的横神经,其神经纤维分布到各该节的气门)和尾交感神经系统(是由腹部末端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于后肠和生殖器官)。

  昆虫对于光波、声波、气味的化学刺激和其它直接或间接的刺激,都能感受并产生反应。昆虫的复眼能形成像,分辨近距离特别是运动的物体,还能辨别颜色。昆虫辨别光线的能力偏于短光波,故常用黑光灯来防治某些害虫。昆虫的听觉器一般存在于能发音的昆虫,在不同的昆虫中位于不同的部位,如蝗虫的鼓膜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螽嘶及蟋蟀的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几乎所有昆虫(尤以雄蚊最发达)触角的梗节中有能辨别音调和感受声波的听觉器官(如江氏器)。触觉器(感触器)突出于体表,呈毛状、鳞片状、板状、钟状等,大多位于触角、口器、颚须、唇须、足及尾须等处,基部有感觉细胞并与神经元相连。味觉器分布于昆虫的口器和足等处。嗅觉器则主要分布在触角、下唇须等部位,数量很多(如雄蜜蜂的一根触角上就有嗅觉器 3 万多个,故能敏锐地感受化学的刺激、协助寻找食物、发现配偶及产卵场所等。

⑦内分泌系统 是昆虫体内又一个调节控制的中心,调节昆虫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及代谢的作用。昆虫体内的重要内分泌腺体有 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侧体 和 前胸腺 等。脑神经分泌细胞位于昆虫脑内背面,能分泌脑激素;脑激素经心侧体(有人认为它也有分泌作用)释放人血液中,激活 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所以 脑激素又称为活化激素。在蝗虫等渐变态昆虫中,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同时存在于若虫,若虫蜕皮仍为若虫,到若虫最后一龄期时,咽侧体的活动减退,体内的保幼激素浓度很低,而蜕皮激素相对较高,所以蜕皮后成虫性状出现。成虫期前胸腺退化或活动降低,致使蜕皮激素含量甚微或没有,故成虫便不再蜕皮(但无翅亚纲昆虫的前胸腺终生存在,故成虫可继续蜕皮)。同样,全变态昆虫的末龄幼虫,保幼激素分泌量减少,在大量蜕皮激素的影响下,蛹的性状出现,最后在蜕皮激素的单独控制下蜕皮为成虫。总之,上述三种激素(称内激素)在昆虫发育过程中周期性的产生,并且具有相互刺激或抑制作用。

⑧昆虫的外激素(信息素)是由身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到体外的一些微量化学物质,借空气或其它媒介传递到同种的另一个体或异种个体的感受器,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或生理效应。种内信息素有性信息素、追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等。种间信息素有利己素和利他素等。其中性信息素在害虫预报和害虫防治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们已合成了许多性诱剂,用来防治害虫。(3)昆虫的生物学

①生殖与发育 大多数昆虫行两性生殖,卵生,也有卵胎生的。有些昆虫用未受精卵进行生殖,称为 单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如蜜蜂等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蜂(蜂王、工蜂),而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蚜虫行周期性的孤雌生殖。棉蚜仅在冬季来临时,才产生雄蚜,进行交配,所产受精卵到第二年发育成雌蚜,从春季始,连续多代都进行孤雌生殖,所生新个体皆为雌虫。而且未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后产出子蚜,此现象为卵胎生。有的昆虫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称此为多胚生殖,此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小蜂科、细蜂科、小茧蜂科以及姬蜂科的一部分寄生蜂类。还有少数昆虫(如瘿蚊科的种类)可以进行幼体生殖,即在幼虫期产生幼虫,所以幼体生殖既是孤雄生殖又是胎生的一种形式。昆虫的卵属中黄卵,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即破卵而出,刚孵出后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第一次退皮后的幼虫称二龄幼虫,其余类推。最末一期退皮的幼虫习惯上称老龄幼虫。从孵化后的幼虫期到成虫,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常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叫 变态。

  昆虫的变态包括: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五种基本类型。增节变态 是无翅亚纲原尾目昆虫具有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幼虫期和成虫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有差别外,只是腹节有所增加。

  表变态 是无翅亚纲的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幼虫期与成虫期的特征基本相似,只是成虫期还可继续蜕皮。

  原变态 是在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止状态。

  不完全变态 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中除蜉蝣目外的昆虫变态类型。只有三个虫期,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期。此种变态昆虫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幼虫期与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该幼虫称为 若虫。若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相似,称此不全变态为 渐变态,如蝗虫、蝼蛄、椿象等。另一类是 半变态,幼虫期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而且生活习性也不同,称其幼虫为 稚虫,如常见的蜻蜓。

  完全变态 包括有翅亚纲的所有内生翅类(翅芽在幼虫体内发生,直到化蛹时才露出体外)昆虫,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如蛾蝶类、甲虫类、蜂类、蝇类等。②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其生活年史中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即通常所说的 休眠 和 滞育。休眠 常常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一种暂时性适应,当不良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 通常不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在自然界中当不利的环境条件还未到以前,昆虫即已进入滞育,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重要因素。有些种类在短日照条件下正常发育,在长日照条件下滞育的百分率增加,这一类为长日照滞育型昆虫(如家蚕、大地老虎)。另一些种类在长日条件下发育,短日照可引起滞育的百分率增加,这一类就属于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如棉铃虫、多种瓢虫)。另外,温度也影响着昆虫的滞育。

  滞育是由激素控制的,激素是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内因。以卵滞育的昆虫取决于成虫。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则是由于脑分泌细胞停止活动,使前胸腺不分泌蜕皮激素而使幼虫(蛹)处于滞育状态。以成虫期滞育的昆虫主要是成虫缺少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所致。

③多态现象和社会性生活 有些昆虫不仅雌雄不同形(称雌雄二型),且有三种或更多不同的形态,称为 多型现象。例如蚜虫类不仅有雌、雄性蚜之分,而且在同一季节还出现有翅和无翅的胎生雌蚜,入冬前又出现有翅的雄蚜和无翅的卵生雌蚜。稻飞虱的雌、雄两性中各有长翅型和短翅型。蜜蜂在一蜂群中有蜂后(雌)、工蜂(雌)和雄蜂之分。蚂蚁的多态现象更是惊人,有 20 多种不同的类型。

  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家族中,其成员分为几种类型,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都不相同,各在群体中担负不同的职责,不能互相顶替。如蜜蜂。工蜂担任筑巢、采粉、酿蜜、养育幼蜂等工作;蜂后专司产卵,有机结构高度特化,不能离开工蜂独立生活;雄蜂的职能则是与蜂后交配。蚂蚁和白蚁也有高度分工的社会生活现象。

④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的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与行为,是种或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的重要习性有: a . 活动节律,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表现为不同的昼夜节律。如蝶类和蜂类等昆虫在白昼活动,称为昼出性昆虫;而蛾类和蝼蛄等则在夜间活动,称为夜出性昆虫;有些昆虫如蚊类常在黎明、黄昏时的弱光下活动,称为弱光性(晨昏性)昆虫。b . 食性,按昆虫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等。另外,按昆虫取食范围的广狭,可进一步区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三类。c . 趋性,是昆虫对环境刺激表现出来的“趋”或“避”的反应,趋向刺激的反应称为 正趋性,避开刺激的反应则为 负趋性。如许

  多夜出活动的昆虫(蛾类、蝼蛄、叶蝉等)有很强的 趋光性。趋化性 则是昆虫通过嗅觉器官感受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而趋向的行为,如菜粉蝶趋向含有芥子油气味的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昆虫还有趋向适宜:于它生活的温度条件的趋温性。d . 群集性,有些昆虫在一定的面积上能聚集大量的个体,有暂时群集(如蝽蟓冬季群集在石块缝中、建筑物的隐蔽处或地面落叶层下越冬,到春天就分散活动)和长期群集(如群居型飞蝗群集形成后,便不再分开)两种。e . 迁移性,有些昆虫有成群结队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地区的特性,如东亚飞蝗、粘虫、稻褐飞虱等。还有一些昆虫能在小范围内扩散、转移为害的习性。f . 自卫习性,如金龟子等有 假死性。昆虫体色还具有同其生活环境颜色相似的特性,如生活在青草中的蚱蜢体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中就变成厂枯黄色,这样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在生物学上称为 保护色。有些昆虫具有与背景不同而又特别鲜艳的颜色和花纹,对其捕食者有警戒作用,称为 警戒色,如有的毛虫具有颜色鲜明的毒刺毛,使鸟类望而生畏,不敢吞食。拟态 则是昆虫在形态上与其它物体或其它动物相似的适应现象,如食蚜蝇的体形和颜色与有毒刺的蜜蜂或胡蜂相似;竹节虫则酷似其为害植物的枝条;叶修形态、翅色、翅脉都极像树叶,足上也有叶片状的附属物;枯叶蝶静止时两翅竖立合拢,形似一片枯叶。3 .昆虫纲的分类 昆虫纲的分类由于所依据的论点不同而有多种的分类系统。昆虫分类在形态方面主要的鉴别特征一般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翊的特征,把昆虫分为 2 个亚纲 33 或 34 个目。现仅就若干常见且重要的目介绍如下。(1)无翅亚纲(Apterygota)比较原始的昆虫,体细小,原始无翅,增节变态或表变态,腹部除生殖肢及尾须外,多具其它腹肢或有附肢的痕迹。常见种类有缨尾目的石蛹毛衣鱼。

(2)有翅亚纲(Pterygota)较高等的昆虫,多数具翅或在发育巾消失,成虫腹部除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它附器。变态有原变态类、不全变态类和全变态类。

①蜉蝣目(Ephemerida)成虫身体柔软,寿命很短。头部。小,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但退化;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或退化;尾须长丝状,通常有长的中尾丝(尾刚毛)。原变态,产卵于水中,稚虫腹部有气管鳃,为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老熟稚虫——般浮升到水面爬到石块或植物茎上,羽化为“亚成虫”。如蜉蝣(ephemera)等。

②蜻蜒目(Odonata)虫体多为大中型。头大,甚活动;复眼发达很大;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翅两对,膜质多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外生殖器生在腹部第二节上,尾须仅一节。半变态,稚虫(俗称水虿)水生。成虫捕食蚊类、叶蝉等,稚虫捕食蚊类幼虫等昆虫,故为重要益虫。常见的有蜻蜒,休息时翅平置于体两侧;还有为豆娘,休息时翅束立于体背。

③直翅日(Orthoptera)体中型或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发达,中、后胸愈合。前翅革质,狭长,覆翅;后翅腆质,宽大,休息时作纸扇状褶叠在前翅下。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如蝗虫,螽蟖等;有的前足发达,适于开掘,如蝼蛄。腹部末端具有尼须。产卵器发达,呈剑状、刀状或凿状。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音器。渐变态。若虫的形态、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与成虫相似。一般有 5 龄。多数为植食性并为典型的多食性。螽嘶科有部分肉食性或杂食性。本目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蟋蟀(Gryllus chinensis)、螽蟖等。

④同翅目(Ho—moptera)身体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喙通常 3 节。单眼常 2—3 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后翅膜质,前翅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在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蜡腺。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有卵生,卵胎生。多为植食性。若虫和成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许多种类为农业害虫。既直接危害农作物,又传播植病。有些种类产胶、蜡,为益虫。代表种类有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俗称知了,体长约 50mm,为最大的蝉;召缭,体长约 37mm、棉蚜(Aphis goypii);

  角倍蚜(Melaphi chinensis),又名五倍子蚜、吹棉蚧,白蜡虫(Ericerus pela)、灰飞虱(Laodel phax striatellus)、黑尾叶蝉(Nephot timcincticeps)等。

⑤半翅目(Hemiptera)小型至大型,身体扁平。口器刺吸式,喙白头的前端伸出,不用时贴附在头胸腹面,通常 4 节,也有 3 节或多或少节的。触角 3 ~ 5 节,丝状或棒状。单眼 2 个或缺。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前翅基部革质坚硬、端部膜质柔软,称为半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平覆于腹部上;少数无翅。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名蝽蟓或臭板虫。渐变态。若虫通常蜕皮 5 ~ 6 次。陆生或水生。多为植食性的农林大害虫,如稻蛛缘蝽、三点盲蝽(Addphocoris taeniophorus)、绿盲蝽(Lygus lucorum)、梨蝽(Urochela luteowaria)等;少数种类为肉食性,捕食其它小动物,如猎蝽能捕食害虫,水生的田鳖则捕食鱼苗;有的还吸食人血,传染疾病,如臭虫(Cimex)。⑥虱目(Anoplura)俗称虱子,体小而扁平,无翅,一般白色或灰白色、骨化部分为黄或褐色。头部向前突出。触角 3 ~ 5 节,复眼退化或消失,无单眼。口器为特殊的刺吸式。胸部 3 节全愈合。足粗,跗节 l 节,爪 1 个,长而弯曲,与胫节下方的一指状突对握,适于攀缘寄主毛发。渐变态。卵长卵形,端部有盖,单产,粘附于寄主的毛发上或人的衣服上。虱子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上,吸食寄主血液并传播疾病。如寄生于人体上的头虱(Pedicutus humanus capitis)、体虱( . corporis)。⑦鞘翅目(Coleoptera)本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已知种类有 30 余万种,一般叫做“甲虫”小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 10 节或 11 节,形状变化极大,如丝状、锯齿状、锤状、膝状、鳃片状等。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露于体表。前翅角质,硬化成鞘翅,一般很坚硬且无翅脉,停息时在背中央左右翅成—直线。后翅膜质,用于飞翔,静止时褶于前翅之下。足跗节 5 节或 4 节,很少 3 节。完全变态。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多为植食性,也有肉食性和粪食性的。大多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许多种类为农林害虫,如黑绒金龟(Serica orientalis)、铜绿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沟叩头虫(Pleomomus canaliculatus)等;瓢虫则主要捕食介壳虫、蚜虫、螨类等节肢动物,可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如澳洲瓢虫。

⑧鳞翅目 包括蝶和蛾两大类,是昆虫纲的第二个大目,已知种类约有 14 万种。体型有小有大,颜色变化很大,有的非常美丽。体表及膜质的翅上密被扁平细微的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多节,为丝状、栉齿状、羽状或球杆状。复眼发达,单眼 2 个或无。口器虹吸式,前胸小,背面生有 2 小型的领片(翼片),中胸很大,生有一对肩板。完全变态。幼虫毛虫式,或称蜗型。头部坚硬,每侧一般有 6 个单眼。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下颚和下唇合成一体,下唇叶变成一中间突起,叫吐丝器,能吐丝。幼虫—般 5 个龄期,蛹主要为被蛹。多数为植食性,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幼虫期是其危害期。本目分为蝶亚日(锤角亚日)(Rhopalocera)和蛾亚日(异角亚目)(Heterocera)。

  蝶亚目 多体细而翅宽大,休息时两对翅竖立在背上;触角细长,末端早鼓槌状;白天活动。如风蝶(Papilio)、菜粉蝶(Pierisrapae)、蛱蝶(Pyrmeis)等。

  蛾亚目 多体粗而翅较窄,休息时翅平放在背上;触角类型多样,但不呈鼓槌状;多在夜间活动。如二化螟(Chil upprealis)、玉米螟(Ostrinia rnacalis)、粘虫(Leucaniase rata)、棉铃虫(Helioth rmzgera)、甘薯天蛾(Herse convolwdi)等农业上重要的害虫;家蚕、柞蚕(Antheraea pernyz)和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g)等则是重要的资源昆虫。

⑨双翅目(Diptera)本目种类和数量很多,已知种类约 9 万种,包括蚊、虻、蝇等。体小型至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很大,雄性:有的左右互相接连,单眼 3 个。触角有丝状(蚊类)、念珠状(瘿蚊)或具芒状(蝇类)。仅有——对发达的腆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在飞行时起:平衡作用,少数种类无翅。跗节 5 节。雌虫无真正的产卵器,末端数节能伸缩,成为伪产卵器。完全变态,幼虫为无足的“蛆式幼虫”。成虫多为人畜疾病的传插者。有的吸食人畜的血液,有的刺吸植物汁液,也有以别的害虫为食或寄生于其它昆虫体内的,故可用以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本目分为三个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和芒角亚目(Aristocera)。

  长角亚目 触角较长,6 节以上,幼虫有明显的头部(全头型)。此亚目昆虫通称蚊。如大蚊(Tipula),吸食植物汁液;白蛉子(Phlebotomus),成虫吸血,为传播黑热病的媒介;摇蚊(Chironomus),静止时,成虫的前足一般向前伸,并不停地摇动,蚋(Simulium),能刺吸人畜的血液;最常见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蚊有按蚊(疟蚊)(Anopheles)、库蚊(家蚊)(Culex)和伊蚊(黑斑蚊)(Aedes),此三属蚊是重要的医学害虫,仅雌蚊吸食人畜血液,是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等的重要媒介。短角亚目 触角短,一般 3 节,无芒,幼虫半头型。此亚目昆虫通称虻,如牛虻(Tabanus),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

  芒角亚目 触角短,3 节,第 3 节背面具触角芒,幼虫头部退化(无头型)。包括各种蝇类,食蚜蝇(Syr 批),其幼虫捕食蚜虫,为农业上的重要益虫;果蝇(Drosophila)常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为最常见的蝇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大头金蝇(红头蝇),成虫栖于厕所及粪堆,也侵人人屋,污染食物;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麻蝇(Sarcophaga)等也是常见的医学害虫;粘虫寄蝇(Cuphocera varia),却寄生在粘虫的幼虫及蛹上,是粘虫的主要天敌。

⑩蚤目(Siphonaptera)体微小,左右侧扁,无翅。头小,复眼小或无,无单眼。触角短。口器刺吸式。后足发达,善跳跃。腹部大,末节有一背感觉器称臀板。雄性有一对抱握器。完全变态。成虫为恒温动物的外寄生虫,刺吸人畜血液,并传播鼠疫等疾病。如人蚤(Pulex irritans),多寄生于人与狗,也寄生于猫、猪、羊等动物。

⑩膜翅目(Hymenoptera)本目昆虫种类很多,仅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已知种类约有 12 万种。成虫体微小至中等大。口器为咀嚼式或嚼吸式。触角丝状、锤状、栉齿状或膝状,雄性通常 12 节,雌性 13 节。翅为膜质,前翅大而后翅小,后翅前缘有一列钩刺,可与前翅后缘连结。腹部第一节并人胸部,称并胸腹节。第二节常缩小成“细腰”,称腹柄。雌性都有发达的产卵器,多数成针状或锯齿状。完全变态。食性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除少数种类为害虫外,大部分为益虫。本目分为二个亚:广腰亚目(Symphyta)和细腰亚目。

  广腰亚目腹部广阔地连接在胸部,不收缩成腰状。后翅至少有三个基室。幼虫植食性。如为害小麦的麦叶蜂等。

  细腰亚目腹部基部紧缩成细腰状,或延伸成柄状。后翅最多有二个基室。幼虫营寄生或捕食性生活,是许多农林害虫的天敌。如姬蜂,寄生于鳞翅目的幼虫和蛹内;赤眼蜂(Trichogramma),则寄生于鳞翅目等害虫的卵中,已被用于生物防治,如人工养殖释放消灭松毛虫、棉铃虫等;蜜蜂能传粉,产蜂蜜、蜂蜡和蜂王浆。另外,还有捕食性的胡蜂和蚂蚁。

  第九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教学目标: 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教学重点:门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体制结构。授课学时: 1 学时。教学内容:

  棘皮动物门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它们在 5 亿多年前已经出现。现存的有海星、海胆、蛇尾、海参和海百合 5 个纲,是相当特殊的一个类群。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一)次生性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成体的体形多种多样,有星形、球形、圆柱形或树状分枝形等,但不管哪一种,基本上都属于辐射对称,而且主要是五辐对称。所谓五辐对称,即通过动物体口面至反口面的中轴,可做五个对称面把动物体分成基本互相对称的两部分。但棘皮动物的幼虫却是两侧对称的。可见成体的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棘皮动物是动物界中唯一的一类幼虫是两侧对称,成体却是辐射对称的动物。(二)具内骨骼

  棘皮动物石灰质的骨骼与其它无脊椎动物由表皮形成的外骨骼不同,是由中胚层形成的,因此是 内骨骼。棘皮动物的内骨骼是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有的极其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如海参;有的形成许多骨板,骨板或互相嵌合成完整的囊,如海胆;或借肌肉及结缔组织互相连络,排成一定的形式,如海星和蛇尾;或形成可动关节,如海百合。内骨骼包埋于体壁中,其外有纤毛上皮覆盖,其下是纤毛体腔上皮。但往往形成棘或刺突出体表,故称棘皮动物。(三)体腔、水管系统与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有极其发达的次生体腔,可分为三部分: 1.围脏腔,包围消化系统及生殖器官,十分宽阔,内有类似淋巴的体腔液,其中有具吞噬作用的变形细胞和海水。2 .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管道系统。它通过筛板和体外海水或围脏腔中的体腔液相通。筛板上有许多小孔,通过其下一条钙质石管和围绕口的环管相连,从环管再分出 5 条辐管,辐管上又分出许多成对的侧管,侧管末端与管足相连,二者之间有瓣膜。管足圆筒形,具肌肉壁,基部膨大成坛,末端穿过体壁骨板间伸出体外。坛收缩时可将水压人管足使其伸长;相反,坛若扩张,水回流其中,则管足缩短收回。管足末端有吸盘的种类则可吸附在固体物上,借此运动,如海星。管足除运动外,一般还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3 . 围血系统,棘皮运动的循环系统除海胆和海参较明显外,其它种类均较退化,由一些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其外往往有一相应的管状体腔包围着,这套管腔就是围血系统,又常称为 围血窦。它位于水管系统的下方,有环围血窦、辐围血窦,排列和水管系统完全相同。(四)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棘皮动物的口不象以前各类动物那样起源于原口(胚孔),而是在原肠的后期,在胚孔相对的一端,内外两胚层逐渐靠拢,紧贴,最后穿孔,成为幼虫的口。胚孔则变为幼虫的肛门。这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体另行形成的口称为 后口。像这样形成口的动物称 后口动物。此外,后口动物和原口动物主要的区别还有以肠腔法形成体腔,受精卵行辐射卵裂。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分类概述

  现存的棘皮动物有 6000 多种,我国约 300 种。根据柄的有无,腕的形状、数目、步带沟的开合,骨骼的形状,分为二个亚门 5 个纲。(一)游移亚门(Eleutherzoa)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口位于口面或身体前端,肛门位于反口面或身体后端,骨骼发达或不发达,主要神经系统在口面。1 .海星纲(Astroidea)身体星状,具有腕,腕数是 5 或 5 的倍数,多时可达 50 条。腕与体盘没有明显的分界。各腕腹面中央的步带沟内有 2 ~ 4 列具吸盘的管足。体表有皮鳃、棘刺和棘钳,反口面正中有肛门开口,其旁有筛板。发育过程中有羽腕幼虫期。本纲现存约 1600 种,生活于世界各地海域。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海盘车(Asterias)、海燕、太阳海星(Salaster)及砂海星(Luidia)等。2 .蛇尾纲(Ophiuroidea)体多扁平。体盘小,圆形或五角形,与各腕区分极为明显。腕 5 个,细长不分枝或分枝,可弯曲。无步带沟,管足 2 列,不具吸盘,司触觉和呼吸作用。每个腕的周围有一纵列的脊骨,脊骨间由肌肉构成活动的关节,故腕可灵活运动。消化道无肛门,消化残渣仍由口吐出。筛板位于口面。发育经蛇尾幼虫期。本纲现存种类约 2000 种,我国常见的有刺蛇尾、筐蛇尾、阳遂足等。3 .海胆纲(Echinoidea)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扁平盾形。五腕向上卷起,在反口面相互愈合成完整的壳,壳由 20 列子午线排列的骨板嵌合组成。其中每 2 列成为一区,共 10 个区。5 个较狭者为步带区,骨板上具管足孔,管足由此伸出,管足有吸盘; 5 个较宽者为间步带区。体表上有长刺、棘、叉棘等,其基部有肌肉附着在骨板的瘤状突起上,故能活动自如。口面平坦,中央有口,周围有围口膜,有许多棘钳,以帮助捕食。口腔内有结构复杂的咀嚼器——亚氏提灯、可以切碎食物。继之为食道和肠,肠的长度往往超过中轴长的好几倍,经直肠而达反口面的肛门。肛门周围有 5 个生殖板和 5 个眼板相间排列,每个

  生殖板上有一生殖孔,其中一生殖板与筛板愈合。发育经海胆幼虫。本纲现存约 800 种,常生活于岩石的裂缝中,少数穴居泥沙中。我国常见的如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zerrimus)、细雕刻肋海胆(T emnopleurus toreumaticus)等。

  4 .海参纲(Holothuroidea)体呈圆筒形,有前、后、背、腹之分。前端有口,无腕,口周围有由管足变成的触手 10—30 条。后端有肛门。可见海参的体制有从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过渡的趋向。体背面较凸出,管足退化成乳状小突起,司呼吸和感觉。腹面平坦,管足仍具吸盘,有爬行作用。体表无棘。体壁有 5 条发达的肌肉带,骨板细小,分散体壁中。消化道长且盘曲,后端膨大为排泄腔;腔壁向两侧体腔突起一对树状的管,通连排泄腔,称呼吸树或水肺。排泄腔收缩时,从肛门进入的新鲜海水被压入水肺进行气体交换。水管系统发达,但筛板位于体腔内。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能收集代谢废物,穿过水肺的管壁而进入排泄腔,最后经肛门排出,故水肺还兼有排泄作用。海参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树状,悬浮于体腔液中。水中体外受精。发育过程要经过短腕幼虫和桶状幼虫两个时期。本纲现存约 1000 种,均营海中底栖生活。我国沿海常见有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梅花参、海棒槌(Paracaudina chilensis)等。

(二)有柄亚门(Pelmatozoa)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具固着的柄,故口和肛门均位于口面,口面向上。大多数为化石种类,现存的仅海百合一纲。海百合纲(Crinoidea)现存种类有两种类型,一种终生有柄,营固着生活,称有柄海百合类;另一种无柄,营自由生活,称海羊齿。它们的外形酷似植物。

  棘皮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很多。多数海参可供食用,价值较大。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还可药用,有补肾、补血、治疗溃疡等功效。海胆卵可供食用,用海胆生殖腺制成的酱称“云丹”,为酱中珍品。海星有一定药用价值,海胆、海参和蛇尾还可作鱼的饵料。但海盘车以软体动物为食,是贝类养殖的敌害。海胆类喜食海带幼苗,对海带养殖也有一定危害。

  第十章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教学目标: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理解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的结构特点,了解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简况及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无脊椎动物相似的、不同的特征。教学难点: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教学学时: 2 学时。教学内容: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脊索 notod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因此,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2.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脊椎动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低等水生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高等脊索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4 .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血液循环。(尾索动物除外)5 .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 肛后尾在水中起推进作用。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脊索动物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四万多种,分属于三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又称被囊类 tunicata 约有 2000 余种,为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产动物。脊索与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tunic), 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一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形似蝌蚪,自由生活。?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现象。

  二.头索动物亚又称无头类 Acrania 现存约 30 余种,海产鱼形小动物,分布于北纬 48 度至南纬 40 度之间。脊索、神经管纵贯身体背部,终生保留。无明显头部。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成鱼形,体节分明,头部不明显。三.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官在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Cramiata)。?

  圆口纲 Cyclostomata 无颌,无成对附肢,脊索与雏形椎骨并存,称无颌类(Agnarha)。?

  鱼纲 Psces 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麟,鳃呼吸,有成对附肢,适应水生生活,称有颌类(Gnathostomata)。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两栖纲 Amphibia 皮肤裸露、湿润,幼体水生,用鳃呼吸,鳍游泳。变态后陆生,肺呼吸,五趾型附肢运动。称四足类(Tetrapoda)?

  爬行纲 Reptilia 皮肤干燥,被角质鳞片或盾片,肺呼吸,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出现,称羊膜动物(Amniota)。?

  鸟纲 Aves 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卵生,恒温。6、哺乳纲 Mammalia 体表被毛,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恒温。?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包括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

  尾索动物早在 2 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分类地位直到 19 世纪后半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现存约 1370 种。特征:

  1.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成分的被囊中。

  2.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桶状,有单体和群体两个类型。鳃裂终生存在。

  3.少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为逆行变态。一.柄海鞘 Styela clowa

  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中的最主要类群,约占总数的 90% 以上。柄海鞘是其中的优势种,固着在码头、船体等处,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种。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 2 个相距不远的孔,顶部的是入水口,位置较低的是出水口。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进入消化道,水由出水口排出。受刺激时,体收缩将水同时从二个孔喷出。

(二)内部构造 ?

  体壁

  外套膜(mantle): 外胚层形成的上皮细胞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纤维构成,包围内脏器官。

新授课教案模板5

“新授课”研究报告

“新授课”研究团队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冉少杰老师为组长的带领下组成的研究团队,旨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新授课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由于我校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主要弊端为: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果。

  为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借鉴他校课改模式,“新课型”研究团队以《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理念,提出“新课型”五要素:新课导入、博学新知、审问慎思、明辨解疑、目标达成。

  下面就五要素做主要汇报: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又称“开场白”或“导课”,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前奏,它是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1、直接导入法:最简单的导入方式,特点“短、频、快”。

  2、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创设情景法: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4、兴趣导入法:是教师在授课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方式(观看与本节有关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渴求新知识方法。

  5、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物理、化学、生物课等让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课堂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把心理调整到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博学新知:

“博学新知”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1、查阅资料法: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增加对新知识的了解的方法。学生可查阅的资料有字典、学习报、参考书等。

  2、小组讨论法:即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想法、信息、知识的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知识共享的效果。

  3、师生互动法:教师可以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4、借助互联网: 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

  三、审问慎思:

  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保证一节课的质量,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准、实效,初步设计“审问慎思”环节由教师作为这一环节的主导,作为问题的设计者。

  1、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列举式提问: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3、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引发争论式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5、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明辨解疑的策略:

  1、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

  2、注意问题难易程度,优生带领,中下学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还要组织组内的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其他成员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3、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教师要把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及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4、时间要充足: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5、养成良好习惯。

  五、目标达成:

  1、概括总结式: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旨,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分析比较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

  3、回顾反思式: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

  4、交流评价式: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的体验评价、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

新授课教案模板6

《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神州八号火箭发射视频。(学生:欣赏视频并交流。)利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为我国有这样的先的进科学技术而自豪。引入新课:(1)神州八号发射时,为什么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2)火箭利用那种能量做动力升空呢?(学生思考讨论)引入本课课题:内能

  1 新知建构:1: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2: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思考并回答)3: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两种形式

  4: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5: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表观点)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

  6: 改变内能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能使手的内能增大?、猜想假设:根据事例、生活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猜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每两组一个探究问题)

  1.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2.如何点燃火柴头? 3.如何使一块冰熔化? 4.如何使水沸腾?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相互补充,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

  知识深化:1热传递和热量。

(1)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热量?热量的单位是什么?

(3)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2做功。

(1)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2(2)演示2:热功互换实验 1.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2.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3.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小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

  3.做功和热传递的异同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内能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

  2.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教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新授课教案模板6篇 新授课教案模板怎么写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4篇 《报任安书》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12篇 《桂林山水》教案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4篇 大班优秀教案

生日教案范文5篇(生日教案范文怎么写)

精品安全教案范文6篇(安全教育精品课)

体育游戏教案7篇(体育教育游戏教案)

有关小班安全教案模板7篇(小班安全教案教案)

有关母鸡教案6篇 母鸡教案简短

大班教案模板6篇(大班教案简短)

画家和牧童的教案通用3篇(画家与牧童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