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3篇】

时间:2023-07-09 13:33:43 教案

  【导语】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中,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有趣和互动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下面是网友“meibai”分享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共13篇),以供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

  

  +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元一个,文具盒元一个,墨水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4—111)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列举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难点:研究事件的不确定现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寻找规律。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分支。《新课标》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试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本单元可用四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

  /

  5 ○ 3

  /

  5 7

  /

  12○ 5

  /

  12 16

  /

  20○ 9

  /

  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

   ○

  3、学生试练。

   ○ ○ ○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由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案 篇1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好几位学困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的估算》 篇12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师:树叶在阳光下飞舞,大地披上了金色的衣服。(边说边出示秋天的图片)秋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景色美不美?(美)这是什么地方?(出示游乐园的图片)你们想去玩吗?(想)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乐园!

  师:我们每次出门前都要带上什么呀?

  生:钱

  师:对了,钱是不能少的,那么你们准备带多少呢?

  (有人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

  师:不要说话,写在自己的本上。写完了同桌交流一下。

  师:好,我们准备好钱就要去买一些游玩必须的东西,想带什么呢?

  生:饮料。

  生:水果。

  生:面包。

  师:好,老师带大家先到超市去。

  (出示超市画面,饮料、食品、水果的图片和价格)

  可乐2元5角 酸奶1元2角 汉堡5元 面包2元 蛋糕2元 橘子1千克2元 苹果1千克3元8角

  师:根据你们自己的钱,打算买些什么,大约花多少钱?自己的钱够吗?

  生:我准备买一瓶可乐和一个面包,大概5元,我带10元,够了。

  生:我准备买一千克橘子和两个蛋糕大约花8元,我带20元,够了。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这样吧!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吧!

  (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购买方案)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买东西时运用了以前学习的加、减法的估算,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要用到一些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探究估算方法

  师:我们现在向游乐园出发了,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多媒体出示:一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师:你们帮老师估算一下吧!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

  ↓ ↓

  50 100

  方法二:49╳104≈4900(元)

  ↓ ↓

  49 100

  方法三:49╳104≈5250(元)

  ↓ ↓

  50 105

  方法四:49╳104≈5500(元)

  ↓ ↓

  51 110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那种估算方法最合适?最符合实际呢?为什么?小组交流一下吧!

  (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估算方法,互相说明自己的道理)

  反馈交流情况: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计算比较简单。

  生2: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它最接近准确数。

  生3:我喜欢第四种方法,我认为它最接近生活,钱带多了,万一有事可以备用。

  生4:我不认同第二种方法,因为两个数都小了,钱会不够的。

  …………………………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是呀,估算就是为了服务生活,更方便的计算,那么我们看这几种方法,在算法上它们都是对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把数看小了,对于带钱买门票和车票能带少吗?(不能)对!我们宁愿多而不能少。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中第三种和第四种应该比较合适。那么我们的估算就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要计算方便,二要符合实际,需要估算大时要估算的大一些,需要小的时候要估算的小点。

  (2)巩固练习

  师:我们现在可以进入游乐园了,你们想玩什么?(情绪很高,兴致勃勃)想不想玩弹跳飞人?

  生齐答:想!

  出示弹跳飞人图片以及题目。

  弹跳飞人每人每次需要5分钟,四年级104人大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学生独立估算,教师巡回关注)

  反馈估算情况:

  方法一:12╳104≈1200(分)

  ↓ ↓

  12 100

  方法二:12╳104≈1000(分)

  ↓ ↓

  10 100

  ……

  师:大家做的都不错,那么我们玩弹跳飞人需要1000多分钟,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1:时间太长了。

  生2:600分钟就是10小时,那么1000多分钟就是十几小时,我们肯定不能每个人都玩到。

  生3:对,应该让一部分同学去玩别的游戏。

  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说法。我们现在接着玩其他的游戏,大家看还有什么游戏?

  (出示摩天轮、海盗船的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游戏项目,不过,想玩还得解决问题才行。喜欢那个游戏就解决那个问题。

  ①摩天轮最大载重量是5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四年级104人可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②海盗船一次可以坐38名乘客,全天只能运行6次,全校680人能不能全部玩到?

  师:选择你喜欢的数学问题,并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反馈学生的估算情况)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问题解决完了,我们看还有那些游戏项目呀!(出示过山车,碰碰车魔方城等游戏图片)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该回家了。

  出示:从游乐园到学校的距离是11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客车每分钟大约可行833米,14分钟能否返回学校?

  (独立完成)

  反馈情况:

  生:让833乘14 ,然后把结果与11千米比较一下。我现在还没有算出来。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吧?

  生:先算14分钟行多少米?

  师:好,说说你的估算吧!

  生:833乘14,833大约800,14大约10,结果是8000,比11千米小,所以返不回家。

  师:好,游乐园玩完了,我们将返回学校。下课!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轵城实验小学 薛娟

  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培养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

  1、创设情景,体现数学内容的应用性

  以往计算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创设了秋天来了,出示美丽的秋天图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引出玩游乐园的情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例题到巩固练习,再到动手实践有机的串了起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是积极性,学习起来情趣高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不是单纯的估算,而是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在讲例题时,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出现四种情况,而后小组交流那种方法合理,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学习方法,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了辩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在交流中体会要选择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数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3、心理素质影响全局

  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在最后一题的处理上比较仓促,叫起几个学生回答的不太圆满,自己心理就发慌,心理慌则影响到了全局,可见自己的心理素质还不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克服的。

  《乘法估算》的观课议课过程

  主题: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加人员:数学组成员

  主持人:何会珍

  主讲:薛娟

  成员:卫虎群 李小杰 郝向荣 张凤兰 赵春霞

  议课过程:

  何会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空来参加我们数学组的议课现场,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首先请薛娟老师谈一下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薛娟:这一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创设了一个游游乐园的情景,结合多彩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先购买食品复习加减法的估算,由买门票和车票作为例题与学生一起探究估算的方法,先独立估算,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从多种答案中总结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懂得了估算要结合实际适当的估大估小。接着及时的练习弹跳飞人这个题目,引导学生理智的分析问题。动手实践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引导到估算上来。后面返回这道题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全面的考虑,以至这道题还有几种情况没有考虑进来。不太好!

  卫虎群:我是关注时间的,导入用了5分钟,讲例题用了11分钟,练习用了6分钟,实践活动用了10分钟,(包括看图片的时间)最后返回的这一道题用了6分钟,一共用了38分钟,时间还不到,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匆匆就结束了课堂?其实后面这道题还可以解决的更圆满的。

  薛娟:我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所以把其他情况留到了下节课。

  李小杰:我是关注教师活动的,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薛娟: 这样做是为了讨论出那种方法最接近实际,最切近我们的生活,最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讨论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李小杰:其他的方法是对,还是错?是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

  薛娟:是的在算理上,应该都是对的。

  郝向荣:我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教师提的问题紧扣课本,但我有几个问题想问:

  为什么在得出4种方法以后,你又追问了一句“你觉的那种方法最好?”你的目的是什么?

  薛娟:想让学生明白估算也要接近生活实际。

  郝向荣:很多同学都举手了,为什么偏偏叫一个不举手的同学呢?

  薛娟:在班上有部分同学明明会,但就是不举手,这样是对他的暗示,也是对他的检查。

  郝向荣:自主选择估算时,是不是也让没有做这道题的同学也参加到其中来,“我们一起进入到海盗船这个游戏中来”,在反馈时,没有做这道题的同学也开动脑筋,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不浪费时间了,你看行不行?

  薛娟:谢谢你,你考虑的很周到,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郝向荣:最后一题,14分钟可不可以估大或估小,合理吗?

  薛娟:我认为是可以的,课标要求估算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四年级的认知水平有限,通常都是把数估算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14在这道题里非常特殊,处于中间位置,我认为可以。

  张凤兰:我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在弹跳飞人出现时,全班的学生的精力是最集中的,但在生生面对交流时,学生的随意性很大,可能会听不清楚,当老师说,那种方法好时,有几位同学面无表情,好象漠不关心的样子,在练习时,指名的学生说完了,是不是请别的同学评价一下,这样是对别人的认可,也是对人家算法的学习过程?

  薛娟:这一点我没有想到,不过你这样一提,确实很有道理。以后我一定注意。

  赵春霞:你觉得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

  薛娟:应该说90%的同学掌握的差不多了。

  赵春霞:是否掌握了估算的方法?

  薛娟:估算的算理应该全部掌握,只是在具体的环境下,我想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练习。

  赵春霞:在讲例题时,老师是否可以把准确值算出来,比较一下那种方法比较好?

  薛娟:我觉得估算就是估算,我们没有必要那么精确,在这道题中只要是估算大的我认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是对的,估算是为了计算方便,如果与准确值还有比较那样是不是太麻烦了。估算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赵春霞:我认为这种

  49╳104≈5250(元)

  ↓ ↓

  49 105

  最接近实际,接近准确数应该提倡,而5500则误差太大。

  何会珍:学生只要认识到应该估算的大就是对的,钱带多了,就很符合生活实际,穷家富路嘛!

  ………………

  琚冬娥校长总结:数学组的观课议课讨论的很积极,给我们开了个好头,不过,我们不能一直拘泥于对文本的理解,应更多的关注课堂的设计和教法学法上,议课不是句号,是逗号,是省略号,下去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接着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3篇】相关文章:

《快乐数学》大班教案【汇总10篇】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优秀12篇)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最新8篇)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锦集10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锦集6篇】

小学体育教案【精品13篇】

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教案【精华1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的复习计划【精华9篇】

小学体育教案模板4篇(小学体育教案免费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