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二语文教案【汇编11篇】

时间:2023-07-19 08:06:54 教案

  【简介】本文是热心网友“vtsx486”整理的优秀初二语文教案(共11篇),供大家赏析。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全文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通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能力。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可以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X。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像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像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初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 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 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 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 “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 档(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颊(jiaˊ) 摩挲(suoˉ) 处境(chu )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 感受:惊慌 ——(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 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板书: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板书:苍茫

  C、分析7——8段

  A齐读这两段

  B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

  明确: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

  B、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C、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板书:强化

  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E、分析11——12段

  A、学生齐读

  B、“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板书: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⑷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A、“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赏析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B、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静默草原》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作者笔下的草原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原句作答。

  答:

  二、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

  三、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作者对草原主要有什么感受?

  答:

  四、“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的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两个比喻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情。请你摹仿这种表达,写两个比喻句,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答:

  五、有人评价鲍尔吉?原野笔下的文字干净、雅致、生动、平白如话,在简朴中追求着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蕴涵着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个句子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静默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 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 (4分)

  答案:

)1. (1) 一点也不相同。 (2) 抚摩。

  2、 辽远而苍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不足道。

  4 “善忘”实际上是 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精品语文教案语文优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 长高 穿衣 洗漱 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

语文优秀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4、积累好词佳句。

【心育目标】

  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写字。(略)

  第二课时:交流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大家看。(播放课件:秋景图)秋天这样美丽,那么今天咱们也来学习一篇和秋天有关的课文: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复习,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板书:钥匙)

  2、学生讲到哪个自然段就学那个自然段:

⑴ 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① 感悟五彩缤纷: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树、花都是有颜色的,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有黄的、红的、橙红色、红色等许多颜色,我们可以用四个字的词语怎么来说?(板书:颜色 五彩缤纷)

② 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③ 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老师范读句子

  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④ 指导朗读: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⑤ 美读全段。

⑵ 三自然段 :体会气味的香甜:

①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都藏着一些怎样好闻的气味呢?(板书:气味 瓜果飘香)

② 小朋友的脚为什么会被那香味给勾住呢?

③ 小组合作读,读出香甜的气味来。

④ 指名小组读,生评。

⑶ 四自然段:(表演朗读)

① 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板书:动植物 忙碌过冬)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② 师生互动演一演。

③ 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

  我们在秋雨中看到了很多,课文也是从颜色、气味、动植物准备过冬这三方面写出了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瓜果飘香、繁忙、丰收的季节。是呀,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配乐朗诵: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秋天你都能看到什么?跟着音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把它抄下来,背一背。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秋天。

  3、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并写一写秋天的景色。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钥匙)

  颜色 五彩缤纷

  气味 瓜果飘香

  动植物 忙碌过冬

语文优秀教案 篇7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等)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2、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2、理解苏东坡的机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园地去游览,首先我们到“我的发现”这一游览区,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试读。

  2、讨论交流: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三、日积月累

  过渡:咱们告别“我的发现”,我们又来到“日积月累”游览区。

  1、自由读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在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补充,学生再读。

  5、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抢答

  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

  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

()()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

  四、趣味语文

  1、自由读短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聪明机智。)

  2、再读短文,读准字音,扫清自词。

  3、默读,思考讨论。

①从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②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使学生从中明白待客之道,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3、培养热爱和关心身边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难点: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组课文里,我们见到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可爱的猫,以及可敬的母鸡。那么你们喜欢那些动物呢?你们观察到的动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提出说话要求

  喜欢什么动物就说什么动物,抓住动物特点把话说通顺连贯。

  三、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练说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要求: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认真听,进行评议。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

  四、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轮流发言。

  2、师生评议:谁表现最优秀?

(1)从态度大方、口吃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完整、发言积极等方面评价。

(2)从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3)评价方式: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能把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它的活动情况有条理的写出来。

  3、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抓住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并能准确、生动的再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描写动物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等等。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家笔下的这些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二、研讨写法

  1、学生交流动物特点之后,教师启发:看,同学们谈得趣味盎然,对这些动物的特点了如指掌。为什么我们如此了解它们呢?就在于作者抓住了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来写。

  2、如何去抓动物的特点呢?怎样写好我们喜欢的动物呢?本单元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请同学们把这几篇课文再大致浏览一下,研讨交流表达方法。

(1)先总述后分述

《白鹅》一课第一段运用了这样的总述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从“叫声”“步态”“吃饭”等方面一一分述。

《白公鹅》一课,文章一开头就介绍它的“海军上将的派头”,接着描写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

??

(2)明贬实褒

  回顾“我的发现”,理解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幽默感,而且能很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昵地味道。

(3)前后对比

  如《母鸡》一课,作者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对母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由讨厌转变为“尊敬”)作者是怎么表达出这种感情的?结合有关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三、观察汇报

  1、介绍动物:同学们,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吧?

  2、交流特点:回顾口语交际的内容。

  四、学抓特点

  1、抓住外形特点

(1)如,猫、兔、鸡、狗等动物,都有两只圆圆的眼睛,但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你在观察时发现了吗?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又如它们的耳朵,谁来说出你观察到的动物耳朵的特点?

  2、抓住动物习性特点

(1)“狗”:对主人忠诚,嗅觉灵敏,有灵性,善于跳跃,爱吃肉,见到生人吠叫;

(2)“猫”:有特殊的胡须,爪子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的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很温顺,但人若迁怒于它,它也会发狂,它喜吃欢鱼等等。

(3)“兔子”:胆小,走路蹦蹦跳跳,爱吃萝卜和青菜,吃相非常可爱。

  五、要表达真情实感

  1、用心和动物交流。

  2、语言要生动

  六、独立写作

  1、生独立习作,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

  2、有困难的学生,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3、完成后,自己读一读习作,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等等,作文章的初次修改。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2、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学习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堂课,我们一起把自己心爱的小动物用笔记录在了本子上,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心爱的小动物在你的笔下是不是也能讨得同学的喜欢。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评价重点:

  A、是否抓住了动物的特点。

  B、是否写出了动物的动作情态(强调动态和静态描写)

  三、评价典型习作

  1、优秀片段交流赏析,师生评价。

  2、挑选描写的不好的片段,集体讨论,指定和修改。

  3、明确评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

(2)语句是否通顺?

(3)表达是否生动、有趣?

(4)是否具体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

(5)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4、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1、生结合刚才听取的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也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修改好后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定稿。

  五、誊抄习作、欣赏佳作。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那些小动物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它能带给我们更多是快乐和惊喜。

  教学反思:

语文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词语搭配练习。

  金色的(阳光) 金色的(麦浪) 金色的(童年) 金色的(草地)……

  师:《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二、新授

  1、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说说你看过的蒲公英: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蒲公英,拿给学生看。

  点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2、自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中批注:

⑴ 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① 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 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③ 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 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 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 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⑵ 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⑶ 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

  老师行间巡视。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点评:老师没有过多地设计问题来牵着学生,而是让学生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⑷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读书小组:直接读第三段。一个学生读书,其它学生补充解释。着重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读到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时,请画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图画,并解释。

  可以及时利用刚才出示的那两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随机出现蒲公英的课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动手实验组的同学来解释。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蒲公英来演示,也可以拿着蒲公英的实物来说明。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点评: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

  讨论:发现了蒲公英的这种开花规律后,我和弟弟有什么变化吗?

  学习第二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理解第二段的“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最后一段的“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同学们在课下还搜集了不少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图片,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的 图片等 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 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我和弟弟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的开花规律呢?

  仔细观察。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三、作业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 新发现 最喜欢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绿 色 黄 色 绿 色

  细心观察

【蒲公英的有关资料】

  小小生命,处处生长,草丛中,石缝中,处处可见,那嫩黄的叶子,像小小的锯齿,白中带粉的根。整个身体紧贴在大地上,不怕风吹雨打,就像依偎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玩童一样。在这个时候,也是采集蒲公英的最佳季节,它的身上长出一朵朵小黄花,在微风中,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有的花已经开完了,又长成一朵朵毛茸茸的小白花。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颗成熟的种子离开了它亲爱的蒲公英妈妈,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重新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一个个幼稚的玩童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样。

  你可别把那小小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它不仅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同学是们放学后,提上小篮子到田埂上、河滩里挖它,挖回来择土根和杂草,用水洗干净,放在开水中煮三五分钟,拌上香油,味精等各种佐料,看着那盘中绿茵茵的叶子,白生生的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引得人们垂涎三尺,这可真是天然绿色食品。

  有人还把它给小鸡吃,听说小鸡吃了,利于生长而不容易生病,我也想试一试,有一次,我把它挖回来。切碎在上面撒了些面。放在鸡笼中,小鸡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好像那些不懂事的小鸡也一下子领悟出那是家乡的天然绿色食品。

  每当小孩子们脖子里出来疙瘩的时候(医生把它叫做腮腺炎),同学们就把蒲公英挖出来,连根带叶捣碎了,敷在疙瘩上,过不了三两天,疙瘩就消失了,而且再不会复发,这样即可以省钱又能免除打针吃药之苦。

  这就是蒲公英──一种常见的草药和食品。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 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 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 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 、“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 “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说明

  本设计为张翼健先生主编的国际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而写。《短文二篇》一课系张玉新选编。本套教材教师用书由张玉新主编。

  课前准备

  本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两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经接触过的两种文体(说、记),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和八年级半个学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文,力求尽量弄懂文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这两篇短文言简义丰,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须尽量多占有相关背景资料,因此课前印发苏洵、苏轼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作者概况。

  教学目标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教学难点

  1、探究写作特色。

  2、了解创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二子说

  一、导入

  1、检查课前预习。学生齐读《名二子说》,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2、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苏"了。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苏祠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苏轼的《江城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初步了解了苏轼的豪放、苏辙的冲雅,今天见识一下苏洵的凝练。

  二、赏析课文

  1、教师视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背诵的情况校正读音并范读。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进一步介绍有关知识。苏洵写《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本文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大家还要了解一点,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颇高结果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从京城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3、第一段"轼"名说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说车,先扬"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转折自然为了再扬"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用心(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4、第二段"辙"名说在结构上与上一段有何异同?

  明确:先说辙,先扬"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再抑"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转折自然也为了再扬"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行文也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可见本段与上一段的结构总体上相同,都在极短的篇幅内或扬或抑,两端具有结构上的对称美;但是,一段的结尾是隐忧,其实也是抑,而二段的结尾则是喜悦,可算是扬。小处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呆板,主要还是真实表达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儿子的预测(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5、从《名二子说》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特点?

  明确: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车之轼、车之辙的特点喻二子的不同性个特点,十分贴切;一方面在极短的篇幅内摇曳多变,文势极尽跌宕之能事,颇具功力;一方面如战国策士般纵横捭阖,透彻雄辩,颇具哲理。

  三、作业

  1、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制成卡片。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一。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2)傲尔:忽然

(3)逝:离去(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汇编11篇】相关文章: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6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语文a版五年级上教案4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教案3篇(语文教案完整版)

初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12篇(语文初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人教版【通用8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合集8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养花》3篇(六年级语文教案《养花》课文)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4篇(小学语文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12篇 二年级的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四》教案17篇 语文园地4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