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教案

时间:2023-09-24 13:0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教案,供大家参阅。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教案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1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2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5篇 关于初中语文的教案

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4篇

初中体育教案范文3篇(初中体育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6篇 中学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4篇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总结12篇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计划3篇 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

初中体育教案范文5篇(初中体育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